


隨著中國工筆花鳥畫的不斷發展和當代繪畫技術的不斷更新,人們對于工筆花鳥畫的創作有了更高標準與要求。除了畫面中的造型和構圖之外,色彩是最能直擊視覺的繪畫語言,它有多樣的表現力,能強化工筆花鳥畫的藝術感染力,呈現出多樣化的美學視覺語言。從古至今,畫家通過色彩上的不斷突破和創新,促進工筆花鳥畫的創新與轉型,這有利于當代中國工筆花鳥畫藝術新形式的產生。
一、傳統工筆花鳥畫的色彩觀
中國傳統工筆花鳥畫的色彩觀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響頗深,在用色上有著各家獨特的一套哲學理念體系,畫面色彩的轉變也因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哲學思想的對立而產生。儒家思想中的傳統色彩觀認為,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著白、青、黑、赤、黃這五種色,即金白色、木青色、水黑色、火赤色、土黃色,這也是國畫傳統顏料中的五大主色。觀察傳統工筆花鳥畫能夠很直觀看到古代畫家對于這些五大純色的普遍運用,其特點是純粹、自然、協調。唐代的繪畫作品受到統治階級的限制較少,因而對于色彩的表現尤其熱烈,隨心所欲,色彩普遍使用的是經研磨而出的礦物顏料,色彩厚重而濃烈,這種礦物石色加之與水色的融合磨煉,對于工筆花鳥畫色彩的運用可以說是達到了極致。
以《搗練圖》為例,畫面整體色調協調統一,在局部運用了強烈的色彩進行對比,但這些高純度的色彩并不會在畫面中顯得突兀。畫中人物的衣飾色彩柔和,艷而不俗。在兩宋之后,道家以“五色亂目”的色彩觀與儒家思想產生對立,以黑白這種自然的色彩代替儒家教條式的五色,人們的色彩觀開始朝著另一個方向轉變。畫家認為傳統的墨色關系能夠代替畫面中色彩的作用,“大道至簡”,除去畫面中繁多的色彩,開始追求水和墨色的豐富變化和層次,工筆花鳥畫色彩的發展受到阻礙。改革開放后,西方繪畫的色彩理念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工筆花鳥畫在色彩的運用上又有了更多選擇,比如作畫時加入西方的繪畫顏料,加之光影的虛實效果,使傳統工筆花鳥畫面呈現嶄新的面貌。
二、當代畫家對工筆花鳥畫色彩的突破和創新
(一)傳統色彩與現代色彩的碰撞與融合
區別于傳統工筆花鳥畫,當代的工筆花鳥畫用色大膽,突破了傳統的局限,敢于挑戰傳統,富有時代氣息。且當代的工筆花鳥畫在色彩搭配上不拘于傳統,甚至采用傳統意義上的色彩搭配禁忌,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來展現藝術作品的獨特美麗。于非闇的工筆花鳥作品將古代傳統的物象搭配與現代的審美觀相融合,打破了傳統繪畫對恬靜淡雅意境的追求,具有濃厚的現當代意味。比如,于非闇這幅花鳥折枝畫(見圖1),拋開造型和構圖的因素不談,在汲取了古典繪畫的精髓和深入研習了宋徽宗趙佶的作品后,他對于色彩如何恰當應用又有了新的體會。他的花鳥畫創作吸收了民間美術和少數民族色彩的同時,融入了平時寫生中的自然之美。他的很多作品都改變了傳統工筆畫的淡雅風格,采用平涂的技法來概括物象的體積,所以畫面有視覺沖擊力且極具裝飾感。
(二)對色彩表現語言的創新
在當代工筆畫中,除了色彩明度純度上的轉變之外,畫面中開始出現人為的肌理,通過這些偶然或是必然出現的特殊肌理效果表現不同物象的特點,漸漸發展成了畫家在創作時對色彩的常用表現手法,也是一種色彩表現的新語言。這種肌理的表現形式能夠更加方便直接地展現畫家想要的畫面效果,制作肌理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借助不同的紙張和不同的顏料來塑造不同的畫面效果,因此肌理是畫家表達自己想象力的一種新方式。
“三礬九染”是傳統工筆花鳥畫的必要程序,在當代工筆花鳥畫中的創新需要保留其繪畫性的本質,江宏偉獨創了洗染這一特殊技法,在傳統工筆花鳥畫染色的基礎上,通過將原本著色部分洗掉又重新染色的方式把畫面朦朧化。畫面有了一種迷離的朦朧感,仿佛隔著一層水霧,給人“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傳統工筆花鳥畫的背景基本是運用平涂的技法將其極簡化,這一局面很少有人打破,江宏偉在畫面中加入了水彩的沖刷技法和西方印象派中的光影明暗、色調冷暖等繪畫元素,對花鳥進行重新暈染,使得畫面中的花卉鳥獸有了明暗和體積,這比于非闇工筆花鳥畫的平面感又多了些真實感。沖刷法也打破了背景平涂的單調,使畫面的背景富有層次的變化。他堅持自己的這種作畫方式且能保持一種特殊的韻味,促成了傳統繪畫技法與新的工筆花鳥畫表現方式的融合,這種朦朧的“陳舊感”造成了時間感,也帶來了意境和格調的變化,開創了當代工筆花鳥畫朦朧美的新面貌。
宋人工筆小品中,荷花的背景都是采用單一的純色進行平涂做底,或者直接留白,整體比較平面且穩定無變化。而江宏偉的這幅荷花作品運用洗染的手法(見圖2),以漸進的方式進行層層渲染累積,荷塘的層次感因這種洗染的手法得以提升,不會因為畫面構圖太滿而顯得沉悶,洗掉的部分透出的宣紙讓畫面有了呼吸感,更加透氣。所以他的工筆花鳥畫面上既有云煙霧繞之感,又有顆粒感,含蓄而微妙。
(三)色彩材料和技法的創新
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中國傳統繪畫的畫面形象也在發生變化,從單一到繁雜、從具象到抽象,在顏料和材料方面也有更多新的選擇。顏料不再只有傳統的中國繪畫顏料,還會使用水粉、水彩、丙烯等西方繪畫顏料;材料在傳統的毛筆、宣紙、絹等基礎上,還使用了麻布、棉料、木板等。現代工筆畫的色彩更加追求畫面色彩的統一性和協調性,為了達到這種效果,需要進行有效的色彩搭配,借鑒部分西方的理念使用一些飽和度較低的顏色進行調和,這些要點在重彩工筆畫的運用中也很重要。
以蔣采蘋的重彩花鳥畫為例,她的畫推陳出新,既有傳統的繪畫因素又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因為她能將客觀的具象物體轉化為主觀的意象物體,營造出超然脫俗的意境。她在組織畫面色彩時只需少許的幾種純色,然后搭配點、線、面的關系,將物象簡單化和平面化,忽略物象本身的質感,著重用色彩來表現物象帶給她的感受。蔣采蘋工筆花鳥畫的大膽突破實踐和創新給人以粗獷感,但同時蘊含著典雅的韻味。她擅長使用礦物顏料進行設色,但由于礦物顏料的特殊性和厚重性,不太可能像傳統工筆花鳥畫那樣“三礬九染”來實現漸變染色的效果,所以只能厚涂;也不太可能有極其微妙的變化,像細顆粒那樣薄中見厚;更不可能和另外一個顏色調和使用,這樣會使顏色失去原有的純度,混為臟色。它只能并列、并排、重疊使用,這也是巖彩的特性之一。因此她的作品使用礦物顏料中粗顆粒的純色打底,其余部分使用單一高純度的顏色,忽視掉傳統色彩的自然過渡,在直接明快使用大膽的色彩表達的同時,保持了整體畫面的協調統一。蔣采蘋通過自己的構思及創新,運用色彩搭配的技巧,在畫面需要時使用金箔、銀箔這類金屬的色彩,使作品呈現出別樣的風采。
《篩月》這幅作品就是蔣采蘋以上創作理念的寫照(見圖3),這幅作品并沒有按照傳統工筆荷花那樣用勾勒和渲染的方式來展現,而是以點、線、面的方法組成荷葉及畫面的結構,同樣只采用高純度的單色與墨色融合來表達整個畫面的意境,整幅畫面營造出一種悠然靜謐之感,也體現了她內心細膩豐富的情感。
三、結語
色彩是具有情感的藝術語言,不論古代還是現代、傳統或是創新,色彩在工筆花鳥畫中依舊占據著重要地位,色彩不僅是對客觀物體或主觀意象的再現,更是表達作品情感的有力支撐,這是畫作的真正意義所在。工筆畫中各種色彩搭配要協調統一,有過去傳統色彩的沉淀,也要有新繪畫語言的產生。當代的工筆畫作品更多的是強調色彩的單純性及平面制作的裝飾性效果,更注重表現色彩本身的美,但這種“制作”出來的作品失去了繪畫的本質,使工筆花鳥畫缺乏繪畫性。這也給當代藝術家出了一道難題:如何通過探索和拓展,使得工筆花鳥畫中的色彩表現在不缺失繪畫性的同時產生新面貌。因此,對于中國當代工筆花鳥畫中色彩的轉變和運用,還應繼續探究,去找尋它更適合的發展之路。
(四川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鄭可欣(1997—),女,四川眉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