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鑫
摘要:在實行全面鄉村振興的前提下,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已經是不可逆的發展趨勢。在生產力大力發展的情況下,人類對自然環境資源的肆意掠奪必定會給人類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影響。經濟的不斷發展下“三農”問題該如何有效協調才能實現全面小康,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人類文明形態歷經三個階段,已經到了探索生態文明這一階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關于人和自然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于處理城鄉一體化進程下農民與土地兩者之間如何和諧發展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農民;農村;農業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12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三農”問題作為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三農”的主體就是農民,農民作為連接農業與農村之間的紐帶,是必須且首要去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同時在我國,五位一體總布局已經成了我國開展各種工作的基本方針,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處理經濟與土地之間矛盾的主要方針,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人類文明形態歷經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到如今的生態文明是一個進步趨勢,同時處理好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對于推動我國全面發展有重要作用。
1土地與人類文明形態發展的關系
1.1農業文明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最早的形態是農業文明形態。農業文明并非突然出現,它是一個長期各種活動之間的各種延續和整合。我國的農業文明作為傳統文化的源頭,同時也是我國血緣、氏族、親情扎根深處的地方,而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外化為各自勞作的土地私有制,內化則成為注重倫理道德的心理基石。這種農業也必須依靠自然界獲得基礎的能量來源。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人類必須依附自然界才能生活和存在。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依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而這一點在比農業文明更早的原始文明中更能體現出人與自然界的緊密聯系。人類首先產生的文明就是以采集、狩獵和捕撈為生產方式的原始文明。而原始文明在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通過父權社會完成最初的私有化。而這種私有化的形成在土地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土地這一人類進行生產活動并且獲得直接勞動物的來源,就是在農業文明下人類生活和生存的工具。
1.2工業文明
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是歷史的重大進步,人類文明的發展形態由原先的分開的、局部的各個小團體逐漸融為一個世界的整體。世界大市場的逐漸形成也是世界歷史形成的基礎,世界市場既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提,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世界市場把世界各地緊密地聯系起來,各地區、國家的經濟、文化活動都在不斷地加深當中。從農業文明時期,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到工業文明逐漸認識到了大自然的某些規律,并且開始試圖去“征服自然”“駕馭自然”。這不僅僅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在這個工業文明的形態下,土地不再是單純的生產勞作物的重要工具,而是逐漸變成了產生利益的重要的根源。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大批農民由于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而成為沒有生產資料的人,只能成為工人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工人就是這樣一步步的成為資本家的奴隸,而那些占有著大批好土地的所有者,光是在家里躺著收租也能一輩子吃喝不愁了。在這種資本主義社會,任何生產資料都已經被量化為金錢,而農業文明狀態下的農業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一種耕種方式,隨著大機器時代的到來和小農經濟的沒落,工業文明狀態下的農業也變成了資本化的農業,土地也變成了資本化,世界逐漸慢慢地淪為了資本的世界。
1.3生態文明
習近平曾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提出的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生態文明作為一個新的文明形態,是繼工業文明發展之后出現的一個全新的文明。從農業文明形態轉變到工業文明,可以看到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生態所造成的破壞有目共睹。生態環境已經變得岌岌可危。而人的本質屬性之一就是通過實踐改造客觀實在。被改造的客觀實在也包括了生態環境。人類從誕生以來就在不斷的改造客觀實在,由于人類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力量,這種改造表現為破壞環境而不是保護環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所掌握的強大的毀滅生態環境的力量與缺乏控制自己運用這些力量之間的矛盾,也正是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根本矛盾,同時也是我們要發展生態文明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人類會破壞環境,而是人類最終會借環境之手毀了自己。生態文明就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被提出來了。
第一,要明確的是生態文明是一種充滿歷史改革性的全新的文明形態,而不能簡單地看作是對工業文明的改良模式,否則那就是“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應該是一場關于平衡好經濟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變革。它意味著一個社會的全方位整體性變革,包括主流意識形態、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等。
第二,是要明確生態文明的概念。“生態文明”這一詞的概念從誕生起就充滿了歧義。一是在文明結構領域,可以把生態文明理解為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列的某一個領域;二是把生態文明看作是與工業文明相對立的社會形態。
2農業、農村、農民三者之間的割裂與融合
2.1農業、農村、農民三者之間的融合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事實上就是自然的產物,人與自然界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統一體。由于人類的一切物質來源都需要自然界來提供,因此人必須把自然作為一個活動對象,對自然進行改造以獲取自身需要的一切能量來源。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農業文明初期,農業、農民、農村是屬于一種和諧共處的狀態,人由于對大自然感覺到神秘和深不可測,對大自然有著敬畏之情。在這個時候人與自然以人作為一種特殊的介體,實現了這種間接的統一關系。而在這種初期的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者之間的和諧關系是怎樣造成的呢?首先我們要了解從采集文明到農業文明是怎樣轉化的一個過程。一萬年前的農業革命,人類將自己置于所有其他動物之上,人類逐漸告別了狩獵采集,取而代之的是畜養種植。人們不需要再過度擔心找不到食物甚至讓自身成為猛獸食物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逐漸的改善勞動工具,提高勞動效率,文明在這個勞動的過程中產生了。同時農業的優勢在于農業生產方式培養了人類更為復雜的社會組織和更有效率的社會結構。加上農業社會具有壓倒性優勢的人口數量,農業社會的族群開始逐漸擠壓采集社會族群的生存空間。農業文明代替采集文明的方式,使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人類文明就以此為開端,在這種精耕細作的耕作文明中,人類逐漸認識到自然能帶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來源,為人類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因此人類在這個階段與自然達成了暫時的和解,不違農時,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土地栽種的培育方式,使我國農業能養育無數生靈。農業不僅僅是在生產方面給人帶來了有利影響,同時也影響到了人的其他方方面面。在農業生產措施上,天地人三者充分發揮和諧能動作用,人發揮聰明才智對土地充分利用,對土地精細加工,進行作物改良栽培,讓地肥沃等,不僅形成與發展了中國農業精耕細作優良傳統,而且形成了中國人開拓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重視耕讀、勤儉持家的淳樸家風。農業成為農民賴以生存的工具,農村是農民生活棲息的家鄉,一切的人類生活就這樣在農業文明社會中和諧的進行著。
2.2農業、農村、農民三者之間的割裂
人類是屬于自然的一部分,但又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在于人的社會性,這種社會性是動物無法擁有的。這種社會性主要表現為人類在不斷地進行生產實踐活動中在慢慢地改變自然,使自然界成為人化的自然。這種人化的自然在工業文明形態下表現得更加明顯。在工業文明下,人開始對自然有了一種索求無度的趨勢。在工業文明社會下,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者呈現出互相割裂的狀態。
農業不再是普通生產糧食的農業,農民也不再是指代表種菜種田的農民、農村也不再是農民生活的農村,它已經有的新的意義上的經濟價值,一切都已經開始變成可以用金錢來衡量所有的東西。農業、農民、農村都已經資本化。農業產量的增長可以帶來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帶來經濟規模的擴大;農業勞動生產率提升,可以讓更多的勞動力轉移到現代工商業,為經濟發展提供勞動力資本。資本家的聯合是常見的和有效的,工人的聯合則遭到禁止并會給他們找來惡果。而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工人的農民,就這樣被迫離開了農村,前往城市謀求生計。一些由于年齡、身體、性別被迫留下來待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內卷化的小型社會。傳統的農業部門有著大量的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余勞動力,剩余勞動力源源不斷地從農業部門轉入工業部門。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發展的未來是向好還是向壞發展,其答案就在我們腳下的土地里。
在工業文明形態下,農業發展正迎來兩個重要的轉變,一是體現在使用技術上,大量的新型產品的使用讓農作物獲得了很快的增長量,高度的機械化、規模化、自動化的農業模式免去了更多的人力使他們進入工業部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打工人”,這種模式雖然給我國帶來了農業產量成倍的增長,但是在自然環境方面付出的慘痛代價是巨大的。大自然環境的污染和大自然的退化,像是土壤退化、水資源污染、大氣污染、溫室氣體的排放等問題層出不窮。二是體現在屬性上。農業從單一的生產屬性轉變為具有多功能屬性的代表物。農業作為人與自然連接最為緊密的行業,本來應該具備多重功能,只是在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局限性所以只有生產功能。農業除了具備生產功能外,還應具有社會、經濟和環境等方面的功能。
2.3農業、農村、農民三者之間的再融合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中華五千年不斷傳承下來的農耕文明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三農”問題的提出,對于我國來說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層面上的微觀問題,更是處于一個國家層面的宏觀問題。自2012年中國生態文明戰略開始之初,就在國際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充當著引領潮流的主擔當。生態文明建設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和諧的處理好遇到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根本目標還是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文明作為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個文明形態,對農業的發展要求更加嚴格起來。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是互為一體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可行路徑在農村范圍有下列幾條。首先是生態建筑實踐。近年來,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對生態環境污染非常大,這個問題已成為新農村生態建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建設排污設施、沼氣池等解決生態建筑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其次是生態經濟問題。農村之所以留不住勞動力,正是因為農村經濟沒有發展起來。在現行的生態文明戰略下,必須大力發動農村群眾回鄉創業,積極開辦鄉村中小型經濟企業,實現“兩型”農業的發展。最后是生態思想建設問題。這也是很難去解決的一個問題,要通過宣傳來改善思想。在生態文明時代,農民在自身所處的農村就能獲得生產資料,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3結語
目前,人類社會已然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既分享經濟所獲得的利益,也共享環境破壞所得的惡果。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從自然中獲得生存的物質基礎,也獲得自然帶給人類的反噬。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從最開始的原始文明到如今要建設的生態文明,兩者之間其實從開始之初就是一個整體。人類的生存發展基礎都由自然提供,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經之路。在以往追求經濟快速得到發展的時期就必須實行工業化,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走工業化道路時往往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思路,這種傳統的思路也使得這些國家得到了自然的報復,以至于自食惡果。實際上,人類擁有的大部分的自然資源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用完了就沒了,遭到破壞的自然環境和生態體系不可能僅依靠如今的科學技術就能夠恢復到原先的和諧狀態。生態問題的最終矛頭還是指向了人,只有人類從自身做起保護自然,才能做到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謂生態文明建設,實質就是回歸天道。把資本關進籠子里——這就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階段性任務,在生態文明建設成功的結果下,農民、農業、農村三者之間才能實現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05-19(01).
[3]田松.在工業文明的框架內環境危機無法得到有效解決[J].綠葉,2011,(06):19-2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5]郭曉雯,張紅玉.論農耕文明演進中農業文化的優良傳統[J].農業與技術,2020,40(07):173-175.
[6]胡美倫.論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J].財富時代,202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