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摘要:[目的]通過對居民中西醫就醫偏好的調查及分析,為政府及醫療機構提供中西醫醫療服務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方法]采用自設的居民中西醫就醫偏好調查問卷,選取江蘇省淮安市350名居民進行調查,并對回收的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計算中西醫就醫選擇百分比,運用卡方檢驗探索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的中西醫就醫選擇差異。[結果]不同年齡、學歷、收入、職業類型的人群就醫偏好均有差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及選擇中藥的比例與西藥比例相當;處于不同健康狀況居民的中西醫就醫偏好存在差異,急性病、慢性病治療時,居民傾向于選擇西醫比例分別為:63%、42%,其原因多為見效快、治療效果好、西醫醫院距離近。而慢性病保健、健康狀態養生、亞健康狀態養生時,中醫使用人數較多,比例為:64%、74%、83%,其原因是其副作用小、醫療費用低廉。[結論]加大中醫宣傳投入力度,提高其治療水平,增強中醫就醫可及性,發揮中醫藥優勢,加強其在養生保健領域的作用,關注不同健康狀況居民,中西醫優勢互補。
關鍵詞:中醫;西醫;就醫偏好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50
0引言
2016年2月份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為15年我國中醫藥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重點,它將中醫藥發展,提升到“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度。2016年10月份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戰略規劃》指出要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發揮。居民是就醫行為的主體,是中醫藥發展的土壤,如何充分發揮中醫藥服務的作用,使得中西醫醫療服務在適應居民就醫需求方面更加完善,本文基于問卷調查探求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就醫選擇的差異、居民不同健康狀態時選擇中西醫的偏好及就醫選擇的影響因素,為中西醫能夠配合為居民提供更好地健康服務提供客觀依據。
1資料和方法
1.1調查對象
2019年3月5日-4月25日期間在淮安市清江浦區、淮陰區、漣水縣、淮安區3個區1個縣指定經過規范化培訓的3-6名社區工作人員采取街頭偶遇的方式對居民中西醫就醫選擇偏好進行調查。
1.2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搜集有關中西醫就醫偏好的研究成果及評價的相關文獻和資料,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與總結,設置有關中西醫就醫偏好的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居民中西醫就醫選擇,不同健康狀況居民的就醫選擇及其原因。本次調查發放問卷350份,回收問卷342份,剔除無效問卷8份,回收率為97.7%。
1.3數據分析
運用EpiData將調查所得第一手數據進行錄入和整理,并且通過SPSS 18.0的描述性統計和卡方檢驗進行分析。
2結果
2.1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本次調查的人群中,男性167人,女性175人,分別占比為48.8%和51.2%;從年齡段來看,各個年齡階段都有涉及,19~30歲人數最多;在文化程度中,高中、中專及高職和大專及以上的占68.2%,在個人月收入情況中,個人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2999元、3000~4999元、5000~7999元這3個區間段上,分別占比為36.1%、32.1%、12.9%,在職業類型中,農民及企業員工、離退休人員占有絕大多數,其他行業也都有涉及。
2.2居民總體中西醫就醫偏好
根據調查結果,居民日常生病時選擇中醫的有111人,占總人數的32.5%;選擇西醫的有231人,占總人數的67.55%。
2.3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的中西醫選擇情況
對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居民中西醫就醫選擇進行差異分析(見表2),居民中西醫就醫選擇在年齡、學歷、月收入、職業類型4項指標上的顯著性P值小于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而在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的中西藥治療效果來看在職業類型這1項指標上的顯著性P值小于0.05,表示不同職業類型的居民在中西藥效果方面的認可具有顯著差異。
2.4不同健康狀況居民中西醫就醫選擇狀況
(1)不同健康狀況對中西醫就醫選擇情況。由表3可以看出,居民在患急性病時選擇西醫治療比重較大,為63%,中醫只有37%;而慢性病治療時,選擇中醫比例是42%,選擇西醫的占調查樣本的58%;在慢性病保健時,中醫比例明顯高于西醫,中醫比例為64%,而西醫比例為36%;健康狀態養生時,選擇中醫的為74%,選擇西醫的為26%;亞健康狀態養生時,中醫的選擇比例更大占83%,西醫17%。
(2)不同健康狀況居民中西醫選擇的因素。根據不同健康狀況居民的中西醫選擇結果,本研究進一步對不同健康狀況居民的中西醫就醫選擇偏好原因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如果患急性病選擇西醫的主要原因是見效快,比例高達38.30%,而藥物成分清晰明了、治療效果好、西醫醫院距離等因素僅次于其后,分別為13.30%,17.20%,13.30%;慢性病治療選擇中醫的因素中,副作用小、治療效果好的比例均較高,分別為32.81%,26.09%,而醫療費用低廉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占比為10.70%。慢性病保健選擇中醫的因素中,副作用小依舊為其主要影響因素,患者也認可中醫對慢性病的治療效果,而醫療費用低廉、藥物成分清晰明了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健康狀態養生選擇中醫的因素中,副作用小為主要影響因素,中醫在慢性病保健方面的治療效果認可程度也較高,認為其治療效果好占總因素的23.31%,因為醫療費用低廉而選擇中醫的為13.16%。亞健康狀態養生選擇中醫也較多,副作用小、醫療費用低廉等都是其主要影響因素。
3討論
3.1不同健康狀況居民的中西醫選擇具有差異
從研究看出,在342名被調查對象中,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選擇中醫的人數只有111名,而選擇西醫的人數卻有231名,顯然人數相差較多,此結果啟示我們,居民就醫選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不同健康狀況角度,居民選擇中西醫的偏好差異較大,急性病治療多選擇西醫,這可能是因為西醫對于急性病的治療速度快,患者感受到西醫的治療效果十分明顯,而且急性病一般時間要求較高,而西醫醫院的距離近,患者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接受治療。而在慢性病治療、保健、養生方面,選擇中醫的居民較多,這可能是因為在這些情況下,患者的診療過程一般較長,而且中醫的費用較低,副作用小,治療效果較好。
3.2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的就醫選擇有差異
從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年齡段的中西醫就醫選擇有所差異,對選擇人數進行描述性統計得出,隨著年齡的增加,居民的中醫選擇比例呈現增加趨勢,而且51歲以后的居民的中醫選擇比例超過西醫,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健康狀況也呈現衰弱的趨勢,這時就會更加關注對健康養生、保健的關注,而中醫在養生保健方面明顯優于西醫。
學歷方面的不同也是就醫選擇的差異原因之一。不同職業類型的中西醫就醫選擇也具有顯著差異,在調查對象中,學生選擇西醫治療比例最多;企業員工在日常就醫中選擇中醫的比例低于西醫。農民選擇西醫治療比例最低。中醫的治療價格往往低于西醫,農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對于其他職業也少很多,這應該也是農民選擇中醫的重要因素,同時新農合中,中醫報銷比例也在顯著增加;而公務員以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中醫就醫比例也大于西醫,很有可能是與他們的工作性質相關,這些職位相對來說較為穩定,所以壓力往往較小,他們也就愿意花時間、精力在中醫的長期輔助治療上。
3.3建議
(1)加大中醫宣傳投入力度,提高中醫就醫可及性。居民生活中就醫偏向西醫很明顯,中醫在中國歷史上承擔著治病救人的重任,而且治療效果也得到了很多實例的驗證,但在近現代隨著西醫的傳播,中醫認可度逐漸降低。提示政府應當加強對中醫醫院的投入,使得中醫醫院的付出能夠得到補償,提高中醫院就診報銷比例。
(2)發揮中醫藥潛在功能,加強其健康管理覆蓋范圍。根據本調查顯示,不同年齡、學歷、月收入、職業的居民就醫選擇有差異,年齡較小的居民中醫選擇比例明顯低于年齡較大的居民,事實上,中醫在養生、康復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年輕人一般身體狀況較好,不關注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健康教育培養年齡較低患者的中西醫認知能力,發揮中醫的治未病、養生保健作用,使得中西醫能夠協同為居民健康服務。而在學歷方面,高學歷患者的中醫就醫比例高,我們應該加大對低學歷患者的教育,使得他們中醫的接受度能夠不受學歷高低的影響。同時對于收入對居民中西醫選擇的影響,可以通過加大投入,提高中醫藥報銷比例來降低居民的中醫就醫診療負擔,使得居民不管收入多少,能夠根據需要自由選擇中西醫診治方法;而在職業方面,農村居民的中醫需求最大,我們可以通過完善中醫藥進農村政策來滿足農民的就醫需求。
(3)關注不同健康狀況居民的中西醫需求,中西醫優勢互補。從研究得出,中醫在慢性病養生、保健中的使用比例高于其他方面,顯然中醫在這方面的治療效果要比西醫好,中醫和西醫在治療疾病方面具有互補的功能,中醫在慢性病治療,慢性病養生、健康狀態養生、亞健康狀態養生等領域的需求明顯高于中醫,而西醫在急性病治療方面所占比例較多。所以在中西醫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中醫的慢性病治療、保健養生作用,而西醫繼續發揮其急性病治療作用。將中西醫兩種醫學模式、兩種醫學經驗、兩種治療方法、兩種思維方式結合起來,更好地為促進人類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圣櫻,吳夏秋,曾傳紅,等.浙江省老年人中醫就診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7,(1):190-195.
[2]梁玉成.誰在使用中醫和西醫?——一項關于死亡風險對醫療偏好影響的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2(05):74-87.
[3]孫濤,丁小燕,周巍,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服務能力的現狀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6,(30):3756-3761.
[4]魏敏.留住中醫藥在基層的“根”[N].中國中醫藥報,2016-03-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