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
摘要: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工業職業教育須先行。通過梳理民國時期江蘇工業教育的功能主題、體系化和制度化發展以及指導思想的變遷,可以進一步明確江蘇工業教育近現代的發展邏輯和現代價值,為新時代江蘇工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民國時期;江蘇;工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104
當代中國對大量高素質工業人才的需求愈加強烈,對于工業教育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教育理論來自于對教育實踐經驗、智慧進行有條理的歸納、總結與反思。吳國榮指出,“近代的職業教育產生、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其所蘊含的歷史規律的探索尤為受人們重視。既是西風東漸的成果,帶有濃重的西方色彩,同時也是中國教育發展自身規律的成果,有著與西方的職業教育不同的特征?!苯I教育雖然是洋務運動的副產物,但在清末教育改革的中具有源頭作用,呼應了中國近世的經學致用思想,也為后世工業教育發展改革開啟了新篇章。
江蘇作為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教育最發達的地區,形成了“經世致用”“崇文重教”等優秀學風和傳統。江蘇省內含上海等中國沿海重要口岸,呈現出人氣盛、信息靈、貿易旺等特點,成為中國近代工業化的搖籃,獨領中國近代化之風騷。在面對近代以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江蘇迅速興辦各類新式學堂,實業學堂和專門學堂、中等學堂、初等小學堂構筑起三足鼎立的近代教育格局。
中國作為一個地廣人眾的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地區性差異較為明顯。因此,通過考察江蘇工業教育近現代的演進邏輯和對民國江蘇工業教育的現代價值研究,對當今工業教育改革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近現代江蘇工業教育功能主題的變換
時代在轉換,教育的主題也在轉換。西方的近代工業教育是建立在以蒸汽為動力的第一次工業化后的資本主義工業大生產之上。而從清末開始的洋務運動,匆忙引入西方技術,建立了一批實業學堂,主要是軍事類的學堂。而當時的社會經濟主要處于農業社會,所以還建立一些農業學堂。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中華民族長期處于對外來侵略的抵抗中,民族矛盾一直是當時的主要矛盾。而這種戰爭頻發,社會動蕩的社會情境下的個人就業等更無從談起。
無論清末還是民國,江蘇的工業教育先輩面臨的是國家貧弱和民族危機。以馮桂芬、張謇、黃炎培等為代表的近代江蘇工業教育家群體,既是工業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又是核心力量。他們繼承了江蘇“經世致用”的學風,又吸收了近代西方的工業教育最新的思想,結合本土實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工業教育實踐和探索。尤其是以陶行知為代表的海外留學群體,積極引入杜威、孟祿等教育家的新思想,推動著民國江蘇工業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引領了近代中國的工業教育發展風潮,推動了社會的啟蒙與革新,引導了多種形式的教育實踐和探索,形成江蘇工業教育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受時代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民國的工業教育發展主題轉變為扶貧濟困的手段和授人以一技之長的實用性教育,所以也可以被稱為“生計教育”。無論是對傳統教育的改革、還是實利教育、工業教育的大力倡導和實踐,“救國愛國”一直是改革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工業教育的發展主題之一。
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已經轉換為和平和發展,教育主題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發展到“教育救國”,再從改革開放后的“科教興國”,轉換為“教育強國”,國家富強依然是工業教育的主題之一。今天中國已處在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歷史轉變,國家高度重視工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修改了工業教育法。工業教育被定位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賦予振興國家經濟、普及教育、實現勞動者全面發展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
2近現代江蘇工業教育的體系化發展比較
1903年頒布的“癸卯學制”提出,建立初、中、高三級實業學堂的職業教育體系。然而由于國家工業化程度太低,清末的高等工業學校并沒有培養出畢業生,而且,后來很多專門學校又轉變為普通高校。1917年中華職教社成立之后,在黃炎培等人的推動下,中國工業教育的發展開始模仿美國的綜合中學,中學階段的工業教育受到特別重視。工業教育結構轉變為初高級工業學校,逐漸聚焦于中學階段的教育。近代,雖然形成了工業學校、工業補習學校和工業指導三駕齊驅的工業教育格局,但高等工業教育至新中國成立都沒有發展起來,最終成為紙上談兵。
3從大職業主義到“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工業教育思想演進
工業教育的興起反映了大規模機器生產對勞動力在質量上和數量上的需求。從張謇的“父實業 母教育”到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的社會化發展原則的確定,再到最終形成的“大職業教育主義”,都深深地刻著實業與教育的融合的基因。民國江蘇工業教育一直遵循著實業和教育的融合路徑,推進著工業教育的改革發展,也把其作為工業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類型的本質特征。
民國時期,江蘇省為了加強教育和實業的關系,成立了教育實業行政聯合會。聯合會由江蘇省省長、政務廳長、教育廳長、實業廳長和省公署第三、四兩科的科長為基本組成人員,另外從江蘇省教育和實業界中挑選10人組成。
教育作為國家系統的組成部分,政府是推行教育的主導者。政府通過制定教育宗旨和政策、設立教育管理機構、建立學制系統、創辦教育機構等方式發展教育事業。清末的洋務運動推動的教育改革,只是由地方政府強力推動,是一種局部、有限定性的教育改革。改革的成果也只涉及一些洋務學堂,而對當時傳統的教育模式幾乎沒有改變。
民國初期,政府對教育事業的漠視和角色缺失,教育事業的推進者呈現出多樣性特征。政府之外,民間社會團體、教會組織、紳商階層都是推動教育事業的重要力量。早期教會學校因為其具有更強的國際化特征和宗教目的,在經費來源、課程設置和學生服務上更顯洋化。民國政府不再視企業和商人為懷疑對象,工商業快速發展,城市中新興的知識分子和工商階層扮演社會革新的重要角色。以新興知識分子、工商階層和傳統紳商組成的民間團體在民國江蘇工業教育的開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4結語
民國時期在社會中引起廣泛共鳴的民主、科學、民生主義、實用主義等思想,就不斷影響著工業教育思想的改革。在對傳統教育批判的同時,把工業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一過程中,從清末到民國中期對教育的功能與作用的再認識,對傳統教育的變革體現出與工業主義相適應的民主化、科學化、實用化的趨勢和特征,實現了教育功能從傳統的人文精神、道德倫理或心性修養向生產生活及現實經濟的轉變。隨著民生主義思想的發展,工業教育也從富國強兵單一指向,同時融合了向對個人生活能力的培養和就業機會的獲得的轉變。這些新文化和新思想都促進了對工業教育功能及本質認識的重要突破。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階層依然受著傳統文化中倫理綱常的制約,把近代西方依然看作外邦蠻夷。針對新知識以及科學無法形成認同,更加不會輕易接受。雖然有了上海這樣的港口城市在吸收西方思想方面首開風氣,但是在近代科學技術、新思想等方面的接受程度上仍然有限。
另外,因為時代局限,傳統的教育觀念、工業觀念和人才觀念,深深地影響著社會對工業教育的看法,雖然工業教育界大力疾呼,但是這些觀念還是束縛著工業教育發展的活動。
今天大眾創新、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等思潮依然沖擊著工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文憑崇拜等思想也依然限制這工業教育的發展。如何發揚民國時期,通過加速了新思想、新文化的輸入,推動了社會的啟蒙與革新,引導多種形式的教育實踐和探索,同時通過不斷的工業教育實踐,來修正和完善西方的工業教育理論,推動了江蘇工業教育與本土文化、經濟的耦合,并最終形成自身的工業教育發展改革的道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今天如何沿著這條道路進一步的揚棄,走出一條新時代的工業教育發展之路是我們需要不斷思考的。江蘇如何在工業教育發展的速度與質量上尋求一個平衡點,如何有效地將工業教育改革的現實與歷史有效的統一起來,如何處理好國外優秀工業教育理論與中國本土化實踐的結合,如何應對工業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脫節等,都是我們在工業教育改革中必須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工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這條轉型之路,現在還沒有結束,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吳國榮.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研究(1866-1911)[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2]楊近.我國工業化進程與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
[3]劉正偉.論江蘇教育近代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0,(2).
[4]黃炎培.職業教育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5]孫炎,譚雪梅,何適,等.現代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質量保障體系的優化[J].管理觀察,2015,(17).
[6]劉金録.清末兩部學制及職業教育發端[J].職業教育研究,2013,(10).
[7]葛道凱.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
[8]黃炎培.江蘇職業教育計劃書[J].教育與職業,1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