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調查研究是一種科學的實踐方式,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基本的工作方法。習近平從政40多年來,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并根據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開展工作,逐漸形成了系統、科學的調查研究思想。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形成發展,經歷了萌芽、形成、成熟再發展三個時期,其內容主要包含了開展調查研究的必要性、客觀要求、制度保障、具體方法等方面。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習近平;調查研究;基本要求;導向原則;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477(2023)04-0025-08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基金項目“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研究”(21CKSJ15)的階段性成果。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它不僅是一種科學的實踐方式,更是共產黨人的基本工作方法。習近平從政40多年來,立足于實踐,逐漸形成了系統、科學的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在世界百年變局的加速演變期和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認真梳理和研究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的新思想、新觀點,對于完整、準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著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形成與發展
對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形成發展脈絡的梳理與把握,不能僅僅聚焦于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的相關思想與實踐,而應該仔細回顧他40多年的豐富從政經歷。從陜北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寧德和廈門到主政浙江、上海,入主中央;從梁家河的大隊書記到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是在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先后經歷了萌芽、形成和成熟再發展階段。
(一)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萌芽時期
習近平在陜西梁家河插隊的7年農村經歷,是他調查研究重要論述形成的起點。在回顧7年知青歲月時,習近平說這是他“人生的一個啟程點……我現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觀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1](p37)“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2]1974年,習近平擔任梁家河大隊書記,為了解決村民日常點燈、燒柴、做飯等問題,他帶隊南下四川調研,學習建沼氣池的方法。據調查組成員黑蔭貴回憶:“我們走了5個地區17個縣,差不多40多天的樣子,……我們每看到一個沼氣池,……都要搭上梯子下去的,下到里面去看,真的是很認真的。”[3]調研結束后,習近平帶領梁家河村民興建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極大改善了梁家河的生產生活狀況。
綜合來看,在梁家河7年里,習近平躬行實踐,獲得了大量的感性認識,認識到調查研究對于解決問題的重要意義。因此,這一時期可看作是他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萌芽階段。
(二)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形成時期
長達25年的地方從政經歷,是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形成的深厚土壤。習近平主政一方后,他對調查研究的認識更加深化。從河北正定、福建廈門和寧德到浙江、上海,每到一處,習近平都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并留下了諸多相關論述。他曾說:“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4](p144-145)
1982年,習近平主動申請離開中央軍委辦公廳,到基層鍛煉。1984年,在充分調研、科學研判的基礎上,習近平立足正定縣情,為正定確立了科學的發展模式。正定依托省會城市,服務省會城市,在大力發展立體化大農業的同時兼顧工商業,到1984年末全縣10項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實現工農業總產值比1980年翻一番。正定經濟的飛速發展,充分展現了習近平調研能力的精進與調研水平的提高。正定期間,習近平更多地關注實際層面,對于調查研究的相關論述相對較少。
1988年6月,習近平赴任福建寧德,“7月初至8月初,走訪閩東九個縣,還順帶走了毗鄰的浙南溫州、蒼南、樂清等地,邊走邊調查、思考”,[5](p1)撰寫了《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為閩東擺脫貧困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政策。2002年習近平調任浙江,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把全省90個縣市區都跑遍了。之后調任上海,7個月內又跑遍了全市19個區縣。在浙江,習近平圍繞著如何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于2003年7月提出了浙江面向未來的“八八戰略”,“2006年浙江可持續發展能力列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居全國第4位。浙江在全國率先實現貧困縣和貧困鄉鎮全部脫貧目標”。[6](p440)在浙江工作的6年里,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不斷發展,從偏重實際行動走向了實際行動與理論闡述相并重。他明確提出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7](p250)的方法論,強調“無論是制定決策還是實施決策,都離不開調查研究”。[8](p533)另外,習近平一如既往地重視群眾工作,重視基層工作。他認為調查研究是密切干群關系、改進黨的作風的有力抓手,強調要“做群眾的學生,做群眾的朋友”。[8](p534)
“從陜西到北京,從河北到福建,從浙江到上海,從西部貧困地區到國家政治文化中心,從東部欠發達地方到沿海發達地區,習近平從政經歷遍及村、縣、市(地)、省(直轄市)和中央黨政軍主要崗位。”[6](p425)豐富的地方從政經歷,使他的工作能力在多層級、多地域、多崗位的鍛煉中得到極大的提升,工作方法不斷完善。在這一時期,習近平對于調查研究的認識不斷深化,由感性逐步上升為理性,逐漸形成了許多獨到的觀點。因此,可將這一階段看作習近平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形成時期。
(三)習近平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成熟再發展時期
2007年之后,習近平開始進入中央工作,直到當選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為了更好地治國理政,他廣泛開展調研,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深入民族村寨、城鄉社區,深入工人、農民家中噓寒問暖、體察民情,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經過10余年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的應用與檢驗,習近平調查研究重要論述走向了成熟并繼續發展。
2011年11月16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發表題為《談談調查研究》的重要講話,這是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他對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方法與成效、現狀、制度的常態化等問題做了系統科學的論述。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9]2013年7月,習近平要求各地區領導干部將調查研究與全面深化改革緊密聯系起來,他指出:“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10](p38)2017年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強調“正確的決策離不開調查研究”,[11](p118)號召全黨到基層一線去掌握最真實的情況。2020年7月,習近平赴吉林考察時,要求各地“深入調研,聚焦面臨的老難題和新挑戰,認真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思路、舉措”。[12]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涉及治國理政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而且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不斷豐富、發展,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和創新性,是黨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二、習近平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主要內容
習近平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提出了許多調查研究的新論斷、新觀點,主要涉及調查研究的必要性、開展調研工作的客觀要求、調查研究的制度保障、調查研究的方式方法等內容。
(一)調查研究的必要性
科學的調查研究是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克服困難、開創事業的重要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了開展調研工作的重要意義。
1.調查研究是了解客觀情況、把握客觀規律的基礎
習近平曾說:“調查研究是一個了解情況的過程,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頭腦中固有的,而是從實踐中產生的。”[8](p533)在《之江新語》開篇,習近平寫下了《調查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的短論,其中的“細”要求廣大干部要聽取不同意見,掌握基本情況,把握客觀規律。他提出調查研究要堅持求真務實,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唯有從客觀實際出發才能準確地認識事物,把握客觀規律,發揮出調查研究的重要作用,使后續工作達到“符合實際、思路正確、措施具體”[8](p537)的標準。
2.調查研究是政策聯系實際的橋梁
習近平結合新的時代特征與治國理政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多次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唯有做系統、全面的調查研究,才能做好決策,出臺真正符合實際、惠及群眾的好政策。“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13](p84)做好調研工作,才能讓黨和人民的事業長盛不衰。回顧黨的百年奮斗史,黨就是靠科學的調查研究,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政策,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黨的十九大后,中央政治局首次全體會議就對改進調研工作做出針對性部署。全黨上下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有力保證了政策的科學性與實效性,使黨領導人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因此,科學深入的調查研究是各項方針政策正確制定、發揮實效的重要保證。
3.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克服“本領恐慌”的有效方法
領導干部肩負著科學決策的重任,他們的能力與素養關系著黨和人民事業的興衰成敗。當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正蓬勃興起,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面對這一全新命題,有些領導干部仍堅持以老辦法解決新問題,以舊思路構建新格局,常常“事倍功半”。因此,習近平提出,“領導干部不論閱歷多豐富……都應該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14](p257)“調查研究多了,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8](p534)而在調研過程中,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當面溝通,與不同的群體打交道,可以更好地掌握情況,推進工作。
深入基層做調研是干部成長的基本途徑。習近平指出:“領導干部不是萬能的,要做群眾的先生,先做群眾的學生。”[15](p126)“略裕于學,膽經于陣”,領導干部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之中做調查研究,才能在群眾的物質生產實踐中汲取養分,鍛煉本領,提高判斷能力和工作能力,進而找到破解諸多難題的方法與途徑。因此,領導干部在開展調查研究時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入”基層,應保持虛心的態度,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不斷提升自身本領。
(二)調查研究應遵循的基本要求
1.調查研究要與黨的中心工作、決策緊密結合
將調查研究與黨的中心工作、決策緊密結合,這是黨員干部為黨分憂、為民解難、對黨忠誠的重要體現,將有力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習近平認為,調查研究要“緊緊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執行,……深入研究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深入研究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研究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點問題,深入研究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等領域的重大問題”。[9]他號召全黨要全面、及時了解各種新情況,并努力探索各行各業的規律,使調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決策需要緊密結合,“更好地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服務”。[9]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考察安吉余村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他強調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推動經濟發展,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十幾年來,浙江響應中央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在充分調研后,不斷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如率先實施全省GDP考核差別化評價指標體系,取消欠發達地區GDP考核,改變了長久以來的“唯GDP論”的做法;首創“河長制”“環保一票否決制”等。這些舉措極大地推動了浙江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黨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16]以暢通內循環,為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提供基礎支撐。各地區各部門應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進行全面、深刻的調查研究,找準自身定位,明確自身優勢所在,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和策略,實現本地區本部門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進而為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貢獻一份力量。
2.調研工作要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習近平強調“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9]領導干部在調查研究時應堅持人民至上,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耐心聽取群眾訴求,用心解決好群眾的困難,把維護好群眾的利益作為調研工作的基本遵循。
調研的成效是否顯著,做出的決策是否符合實際,“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9]領導干部只有深入基層,體察民間疾苦,才能廣納民意,集中民智,做好科學決策,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習近平《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中的“深”,“就是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到田間、廠礦、群眾和社會各層面中去解決問題”,[17](p1)而習近平也是這一觀點的親身踐行者。2013年11月,習近平專程到湖南十八洞村考察調研,針對當地情況,他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脫貧16字方針。十八洞村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精準施策實現了全村脫貧,而這一方針也成為全國各地開展脫貧工作的基本思路。唯有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主動調研,抓住不放,才能體察人民疾苦,制定出符合群眾需要的好政策。全黨上下應堅持問計于民,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應該始終謹記“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的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18](p809)
3.調查研究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求真務實的作風
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也是開展調研工作的內在要求。習近平指出:“在調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實事求是,不只是認識水平問題,而且是黨性問題。”[9]習近平《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中的“‘實’指的是作風要實,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17](p235)各級領導干部在開展調查研究時,應堅持唯實求真的工作作風,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做到聽實話;輕車簡從,深入實際,了解基本情況,做到摸實情;不逃避問題,堅持實事求是,積極調動人力、財力、物力解決現實問題,做到出實招。另外,習近平認為,“調查研究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9]因此,領導干部在開展調查研究時應力求務實,避免結論“先入為主”的做法,在充分調研的前提下做出正確決策。
實事求是的過程是一個求“是”的過程,“是”即規律性。將實事求是應用到調研工作中就需要堅持問題導向,以把握規律、解決問題作為重要的衡量尺度。習近平認為,“衡量調查研究不是看調查研究規模多大、時間多長,關鍵要看能不能把實際問題解決好”。[9]習近平《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中的“準”,就是要善于分析矛盾,把握事物的規律。“效”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將實事求是作為調查研究的基本要求,是新時代調研工作的客觀需要。
4.調查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原則
“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9]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17]調研內容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調整。當前,我們正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但仍存在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又亟待解決的諸多問題,如部分地區出現規模性返貧,區域差距較大,人口出生率降低,等等。習近平號召全黨:“領導干部搞調研,要帶著問題下去。”[9]各級領導干部,應緊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研工作,因地制宜地提出科學的解決方案。
另外,要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潛在問題,防微杜漸。“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習近平多次引用蘇軾的這一名句,告誡領導干部應提高預見風險、未雨綢繆的能力。因此,各級領導干部應在調查研究中錘煉本領,預見發展趨勢和潮流,善于發現潛在問題,并就具體問題進行調研,積極謀思路、想對策,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三)調查研究的制度保障
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給予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要建立健全調查研究的制度機制。鄧小平認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19](p333)的特點。如果不能將調查研究制度化,就很難克服對調查研究的重視程度會隨著主要領導人的變化而變化的弊端,從長遠來看,這對各項工作的推進有著潛在的威脅。因此,必須建立健全調查研究的相關制度。
1.堅持和完善先調研后決策的重要決策調研論證制度
先調研后決策,是指嚴格按照調研流程對重點問題、熱點問題進行調研,避免出現“拍腦袋做決定”的現象,真正避免決策失誤,做到科學決策。
要堅持和完善好這一制度,首先要堅持民主集中制,依靠人民推進科學決策。領導干部可采用聽證會、座談會、論證會以及報紙新聞客戶端、“學習強國”平臺等形式匯聚民意、集中民智,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制定出符合客觀實際、讓人民滿意的政策。其次,要堅持完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調研工作機制。習近平要求領導干部“堅持調研開局……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時間深入基層和部門調查研究”。[8](p2)領導干部應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將其貫穿于決策全過程,在調研過程中及時掌握具體情況,對調研材料進行科學研判,制定出好的政策。當政策施行后,面對出現的新問題,各級領導干部仍然要堅持調查研究,針對相應情況不斷優化政策,使政策更加貼合實際。
2.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
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是預防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密切干群關系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發現問題、破解難題的重要方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領導干部只有深入基層才能貼近群眾,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習近平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這一制度,不斷加以完善……始終關心基層聯系點,關心聯系點的群眾。”[9]
堅持完善這一制度,首先要選好聯系點。選好聯系點的意義在于能夠及時了解基層的狀況,發現典型問題,以點帶面地解決矛盾。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結合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困難大、問題多的基層單位,如經濟相對落后、有規模性返貧危險的村落,與生態環境保護息息相關的重點企業,等等,作為掛鉤的聯系點。這樣可以更精準地抓住主要矛盾,有效地解決現實問題。其次,應實行分管責任制,形成調研工作考核機制。領導干部應定期到自己掛鉤的基層聯系點進行調研,避免淺嘗輒止的“盆栽式”調研,真正深入到群眾中,聽取民意,體察民情。對部分領導干部忽視基層聯系點工作、脫離群眾的做法,要加以懲處。不斷完善這一制度,可使廣大領導干部將調研工作落到基層、落到實處,解決許多現實難題,從而真正密切黨群關系,鞏固好黨的執政根本。
(四)綜合使用多種手段開展調研工作
1.繼承完善傳統的調查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長期以來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調查研究方法,解決了許多現實問題,推進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與支持。習近平曾說,“我們黨有著豐富的調查研究經驗……如召開調查會、研討會、走訪調查、典型調查、實地考察等,我們要在新時期加以繼承和完善”。[8](p537)習近平在40多年的從政生涯中,親身實踐了這些傳統的調查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觀點。實地考察法是習近平極為重視最常用的調研手段,在地方工作的25年間,他的足跡遍布轄區的村寨山水、廠礦企業。當選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后,習近平多次號召全黨,要走到群眾之中開展調研工作。2019年,習近平赴重慶調研,他不辭辛勞,“乘飛機、坐火車、坐汽車,先后用了三種交通工具”,[20]專程到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查看脫貧工作,與村民代表、扶貧干部共話脫貧攻堅。每次實地調研之前,習近平都提前明確調研主題。在實地調研過程中,他因地制宜地分析問題,給出解決方案。為了提高效率,習近平常常與當地干部一起調研,以便迅速摸清情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當地干部的品質與能力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檢驗。
2.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調研方法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調查研究方法同樣要做到與時俱進。習近平指出,“要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化的特點,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9]在調查研究中,要善于采用全新信息技術,比如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提升調研精準性、科學性的關鍵技術,利用好這兩種現代信息技術,可在更大范圍內獲取民意,厘清各方訴求,推動公共服務精準化、人性化,公共管理科學化、高效化。因此,各級領導干部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分析數據、運用數據、科學研判的能力。在重大熱點民生問題上,為避免決策失誤,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專業調研機構的作用,如國家和省級調查隊、地方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市場調查公司等,以便充分掌握情況,做出正確判斷,做好科學決策,進而減少網絡輿情,促進經濟社會平穩運行。
3.實現傳統調查研究方法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統一
傳統的調查研究方法是中國共產黨保證調研質量、密切聯系群眾的根本方法,現代信息技術是提升調研效率的輔助手段,二者是本根與枝干的關系,不應“舍本逐末”。習近平指出,“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況,是一種方式,而且是越來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發達,……都不能替代親自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實地的調查研究”。[12]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極為青睞的現代信息技術,但各級領導干部不能因此“舍本逐末”,不能丟掉我黨傳統的調研方法,這是黨開展調查研究的“根本”,對待傳統的調研方法,仍需要堅持使用并加以創新。唯有深入基層一線,細致調研,才能真切了解群眾的所想所盼,因地制宜地做好決策以滿足群眾需求。
應將傳統調研方法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結合,更好地推進調查研究工作。習近平說,“我們要根據調查任務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把微觀調查和宏觀調查結合起來,……提高調研工作的效率和調研成果的質量”。[8]在調查研究過程中,領導干部既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宏觀上把握基本情況,又要結合傳統的實地調查、訪談法等調查研究手段,在微觀上獲得感性資料,真正體察民情,了解民生痛點。另外,為保證調研成果的質量、增加調研結論的說服力和準確度,各級領導干部應“多管齊下”,在調查實踐中可采用多種調研方法交叉驗證的方式,如通過大數據“畫像”的方式對個案進行深入剖析,用小組座談的方法觀察其在群體中的變化,與之前的結論進行交叉驗證,等等。在運用多種調研方式全面掌握情況后,領導干部應將工作重心放在解決問題上,努力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拿出嚴謹、符合客觀規律的解決具體問題的辦法。
三、習近平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的時代價值
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隨著世情國情的變化,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如何迎接新挑戰、解決新問題,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是新形勢下進行科學決策的有力保障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從外部環境看,受新冠疫情以及俄烏戰爭等因素的影響,世界經濟低迷,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經濟持續衰退,就業、民生等社會矛盾尖銳,長期以來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而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基本面長期向好。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制造業規模占全球比重達到30%,穩居世界第一;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14億人的消費市場成為左右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中國擁有3萬多億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這些戰略資源正是中國占據戰略主動,從容應對驚濤駭浪的底氣所在。學好用好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開展全面、深刻的調查研究,做出科學準確的決策,對于發揮中國自身優勢,正確應對國際機遇和重大風險挑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大意義。
從內部環境看,2020年7月底中共中央提出我國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21]這對各地區各部門來說都是全新的命題。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要融入新發展格局,就必須以習近平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為指導,堅持問題導向,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形成客觀、成熟的調研成果,并及時轉化為決策部署。而“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21]廣大領導干部以習近平調查研究重要論述為指引開展調研工作,明確工作重心和著力點,這將極大推動我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牢牢把握住競爭與發展的主動權。
(二)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是改進黨的作風、密切干群關系的重要方法
調查研究內在的、唯實求真的特性是改進黨的作風、密切干群關系的有力支撐。堅持調查研究的經常化,“到群眾中去、到實踐中去,傾聽基層干部群眾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實情況”,[22]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將極大地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習近平說:“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6](p2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成就面前有的領導干部產生了驕傲自滿情緒,放松甚至放棄了調查研究。2011年,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秋季開學典禮上,針對某些領導干部不重視調查研究、不善于調查研究的現象,概括為四個“有的”:“有的走不出‘文山會海’,……有的滿足于看材料、聽匯報、上網絡,……有的自認為熟悉本地區本部門情況,……憑經驗辦事,拍腦袋決策。有的調研走過場……”[9]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決策的科學性,阻礙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落實,嚴重影響黨群關系,極大損害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的形象,不利于黨執政地位的鞏固。
調查研究是一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過程。廣大領導干部深入基層,使用多種方式開展調研,全面、系統地掌握情況后進行科學決策,有助于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4](p296)同時,調查研究也是一個密切干群關系,問計于民的過程。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領導干部堅持調研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有助于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學好用好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堅持調研開路,做到察實情、出實招,科學決策,將極大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有助于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工作作風,把我們黨真正建設成為走在時代前列、得到人民群眾真心擁護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三)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是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而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抓手。習近平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23](p4)廣大領導干部只有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調研開路,調研破題,才能破解發展和改革進程中所遇到的諸多難題,克服諸多阻力,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機制體制。
當前,“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必須準備進行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6](p441)這對于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國家治理能力的體現很大程度聚焦在領導干部的自身素質和領導水平上。習近平認為在新形勢下,黨內很多同志出現了“本領恐慌”,他們常常以過往經驗應對新狀況,“結果是雖然做了工作,……但不是不對路子,就是事與愿違”。[24](p5)學好用好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可以極大地夯實領導干部調查研究“基本功”。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深入實踐,各級領導干部將不斷提升自身認識能力、理論能力、領導能力。深入一線開展調查工作,系統化、條理化地整理第一手感性資料,做好科學研判,做出正確決策,這是領導干部理論水平和工作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
(四)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重要論述是抵制錯誤思潮、保持政治定力的有力手段
近年來,在我國網絡空間各種社會思潮碰撞與交織,其中混雜著一些錯誤思潮,如歷史虛無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等等。這些錯誤思潮極易撕裂社會共識,導致主流價值觀號召力減弱,對國家的改革、發展、穩定有著一定的潛在威脅。
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不斷夯實領導干部調查研究“基本功”,是我們黨在新時代保持政治定力、抵御錯誤思潮影響的有力手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25](p12)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提出來。由此可見,黨中央對于弘揚主流意識形態,堅守思想輿論陣地,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重視程度。學好用好習近平關于調查研究的重要論述,廣大領導干部可以在實際工作中,全面了解各種錯誤思潮的興起原因、運行機理、表現形式、內在局限性等,從而做到心中有數,并在此基礎上,保持戰略定力,更加自覺地抵制諸多錯誤思潮的影響,堅守思想輿論陣地,弘揚主流意識形態,筑牢全體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梁家河》編寫組.梁家河[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8.
[2]黃珊,陳思,等.“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實實干出來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N].學習時報,2016-11-28(03).
[3]邱然,黃珊.“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學習辦沼氣”——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N].學習時報,2017-02-10(03).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7]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8]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9]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N].學習時報,2011-11-21(01).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1]本書編寫組.初心:紅色書信品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習近平論調查研究(2020)[EB/OL].https://www. 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67167475827518 16008amp;;item_id=6716747582751816008.
[1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習近平.習近平黨校十九講[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16]金觀平.立破并舉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EB/ OL].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 7759198139093608089amp;; item_id=775919813909 3608089.
[17]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習近平.今天,我乘飛機、坐火車、坐汽車,專程來這里看大家[EB/OL].http://www.gov.cn/xinwen/ 2019-04/16/content_5383268.htm,2019-04-16.
[21]劉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N].人民日報,2020-11-25(06).
[2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要求年輕干部提高7種能力[EB/OL].http://cpc.people.com.cn/n1/ 2020/1010/c164113-31887187.html.
[23]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求是,2020,(1).
[24]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5]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張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