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漢是一座具有革命光榮傳統的英雄城市,有多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VR技術在紅色文化的傳播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本文以武漢市的紅色文化地標資源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武漢市紅色文化地標傳播的現狀和困境,論證VR技術結合紅色文化地標傳播的必要性。通過實驗法,以武漢市的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為例,構建真實的VR全景作品,總結出VR全景圖的制作流程,并提出發展建議,以期為武漢紅色文化地標的傳播與傳承提供借鑒。
關鍵詞:武漢;VR技術;紅色文化地標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前進與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尤其是具有革命性、創新性、實踐性,代表了中國共產黨頑強拼搏的紅色文化。其中紅色文化地標是中國紅色文化中物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樹立我國的民族文化自信與激發中華民族文化活力,是我國極具特色的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1]。
自2016年以來,我國陸續出臺許多相關政策文件扶持VR產業發展。2021年更是將VR產業列為“十四五”數字經濟的重點產業之一。作為新媒體時代的新興技術之一,VR技術必將推動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驅動數字經濟更快更好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因此,對于探索VR技術如何助力中國紅色文明的傳承有著巨大的科學價值和意義。本文將以武漢的紅色文化地標為例,采用實驗法構建VR案例,探究VR技術應用于紅色文化地標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有助于點亮紅色遺存,傳承紅色文化。
一、概念介紹
(一)VR技術
VR,又名虛擬現實技術。1965年,伊凡·蘇澤蘭在論文《終極的顯示》中首次提到VR技術[3]。這種技術通過計算機技術構建了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環境,受眾通過佩戴VR眼鏡、 VR頭盔等設備可以體驗到真實的環境。本文認為,VR技術是一種依托感知交互、近眼顯示、渲染處理等多個不同領域的技術,最大限度地構建一種仿真三維情境,為受眾提供多維信息真實的沉浸感,產生身臨其境感。
(二)紅色文化地標
紅色文化地標主要指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形成的革命文物、文學作品、歷史遺址等物質紅色文化。從其特性來看,具有繼承性、先進性、革命性、地域性;從其地理分布來看,遍布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內容。
二、武漢紅色文化地標資源現狀分析
(一)武漢紅色文化地標資源開發優勢
被稱為九省通衢的武漢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座具有革命光榮傳統的英雄城市。1911年,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在武昌響起。1919年,五四運動使武漢成為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據點。1923年,這里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這些事跡和運動,為武漢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紅色文化地標資源。
(二)武漢紅色文化地標資源開發不足
雖然武漢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視紅色文化地標資源的開發與宣傳,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依舊出現了許多問題。第一,政府擔當規劃主體,群眾缺少主動參與。因紅色文化地標具有特殊的意識形態屬性,所以在對其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政府始終處于主體地位,缺少社會群眾的主動參與。因此,紅色文化地標的教化功能未能完全體現,也未能達到預期的宣傳與教育效果;第二,開發資源形式單調,缺乏有效體驗形式。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僅應注重表層開發,更應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尤其是歷史人文性極強的紅色文化地標,更應充分挖掘與呈現其精神內核。當下武漢市的紅色文化地標資源的開發主要以修復建筑、陳列文物等傳統形式為主,較為單調,缺乏新穎的展示與互動形式,因而無法吸引游客,其文化價值也無法體現;第三,宣傳模式較為陳舊,品牌影響力被限制。當下,各種新興技術正悄然變革社會生活與生產方式,紅色文化地標資源的開發也應與時俱進。雖然武漢紅色文化地標資源在宣傳的過程中采用了“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形式,但對于場館建設與文物陳列這些重點,仍僅采用傳統展覽形式,導致品牌影響力受限,文化內涵也無法完全展示。
(三)VR技術應用于武漢紅色文化地標資源構建的重要意義
自從VR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被列入中國“十四五”規劃以后,政府出臺的政策和規劃都不可避免地在向VR產業傾斜。2022年,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武漢市文化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提出“推動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與文化產業結合,創新展陳模式”。政府對VR技術的重視勢必會給各行各業帶來全新改變。第一,有助于整合文化資源,實現信息共享。據湖北省文物局及相關部門統計,截至目前,武漢市共有超過1080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2810件可移動革命文物,跨越13個轄區,逐個學習與參觀的難度較大。因此,如何盡可能地節省人力財力物力,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是當下武漢在文化建設方向的重點任務之一。利用VR技術拍攝還原場館,人們無須親臨現場就能隨時隨地地體驗到生動、豐富、互動、直觀的紅色文化地標場景,可以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實現紅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第二,有助于產生共情效應,加深情感認知。在信息化社會,記憶不再被看作是痕跡和存儲器,而是被看作一個可塑的團塊,在當下不斷變換的角度中不斷被重新塑形。[4]VR技術通過三維全景的場景展示,給予受眾在聽覺、視覺、觸覺上的刺激來重塑記憶,讓其不由自主地產生“臨場感”與“共情效應”,加深受眾對于紅色文化的情感認知與理解記憶,提高紅色文化地標的傳播與教育效果;第三,有助于塑形愛國認知,營造沉浸體驗。武漢市一直十分重視青少年的黨史教育學習。2021年武漢發布了首部完整的校園紅色教育資源圖譜。但圖片畢竟是靜態的,VR技術則可以模擬出近乎真實的場景,調動青少年的多重感官,營造沉浸交互式的傳播體驗。通過隨時隨地觀看VR紅色文化作品,使“學思悟行”融為一體,潛移默化地吸收紅色文化的精神,產生持久且真實的愛國情感。
三、武漢紅色文化地標沉浸交互式資源的構建—以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為例
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它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轉折。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是八七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傳承八七紅色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5]。紀念館一共分為三層,一樓是八七會議的歷史資料及文物陳列展廳,二樓通過簡單的布置再現了八七會議的場景,三樓是工作人員的辦公用房。本文將通過實驗法構建八七會議的VR場景,以總結VR場景構建流程,為VR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武漢市紅色文化地標的傳播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前期規劃
第一,拍攝地點規劃。在正式拍攝前,一定要對拍攝的環境非常熟悉。走訪了解了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的設計后,根據是否具有獨特性、全局性、美觀性,筆者擬選取了8個重要的位置節點。
第二,拍攝時間規劃。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大多歸政府所有,所以在正式拍攝前一定要提前和工作人員預約,得到拍攝批準;另一方面,考慮到光線與光感,拍攝的具體時間應盡量在早上9點以前或下午4點以后。
第三,拍攝設備準備。采集全景圖片的設備較多,本次實驗所用的設備為碳纖維材質的三腳架、720全景云臺、大疆御pro無人機、尼康D780全畫幅相機、14-24mm鏡頭[6]。
(二)全景照片采集
打開三腳架,安裝云臺并調整水平,調整云臺旋轉底座,使刻度為“0”,隨后安裝快裝板及雙面夾。將畫幅相機焦段調整到14mm,調整云臺懸臂將相機準確調整至90°,便可以開始正式拍攝。垂直方向上拍攝角度為水平90°、仰視135°、俯視45°。同時,需要在每個水平角度上進行360°多角度連續拍攝,一般拍攝間隔為60°,如遇到較為狹小的空間則縮小拍攝間隔以實現多次拍攝。
(三)全景圖后期制作
第一,調色預處理。將前期拍攝的圖片導入Lightroom[7],保證畫面光線與色調的一致。
第二,拼接全景圖。綜合考慮拼接軟件的圖像拼接效率、圖像拼接的主動調整能力及拼接質量問題,本實驗主要采用的是PTGui[8]。生成全景圖后可通過控制點及遮罩功能進行成像調整。
第三,添加版權。在Photoshop中添加IPTC版權信息,版權狀態改為有版權,添加拍攝者以及相關信息。
第四,補天補地。通過Photoshop對畫面中的冗余或明顯的拼接痕跡進行處理[9]。
第五,添加熱點。將導出后的全景圖上傳至720云,通過對全景圖添加文字、圖片、視頻、音頻、超鏈接、全景切換等熱點豐富全景圖的內容,為其添加觀看路徑以引導受眾訪問,豐富用戶體驗。
(四)發布
完成漫游后,點擊720云的分享選項,即可將全景作品分享至攜程、百度地圖、飛豬等各大網絡平臺。受眾可以通過點贊、評論來支持全景作品。也可將作品分享成二維碼,印發于武漢紀念館宣傳手冊上(詳見圖1)。

四、武漢紅色文化地標沉浸交互式資源的開發策略
VR技術應用于紅色文化地標的傳播,可以將紅色文化地標的精神內核轉化為受眾自身的情感認同,最大限度發揮紅色文化地標的教化功能。為加快宣傳者使用VR技術延續紅色文化,筆者構建了VR作品的制作流程,并提出以下發展路徑。
(一)政府加大投入,提升硬件設施
紅色文化地標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必須加強對其的保護。政府應加大對于武漢紅色文化地標和資金及政策投入,在資金方面,應對專項資金進行嚴格管控。在線下實物展館的基礎上,還要進行技術升級,結合VR、5G等技術,打造虛擬沉浸式的數字場館。在政策方面,由于目前VR技術在紅色文化地標的傳播中還未建立統一的制作標準,各展館的VR作品質量參差不齊。政府應從政策上鼓勵并督促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標準規范。
(二)整合高校資源,實現持續發展
武漢是一座教育大城,共有高校83所,在紅色文化傳播上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教育優勢,將高校師生的創意和資源進行整合,圍繞武漢市紅色文化地標的VR場景進行教學。由武漢市政府牽頭,各高校進行實施,構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VR紅色文化場景。建立一個虛擬的VR數字文化館,實現政府、高校、社會之間在VR紅色文化虛擬場館上的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各個高校學生的優勢和特長,在高校中掀起一股學習紅色文化的浪潮。
(三)研究觀眾心理,設計與時俱進
VR紅色文化場景的設計需要摒棄傳統的“圖文展示”形式,在設計上要推陳出新。除運用VR技術外,還可結合全息投影、裸眼3D等現代技術手段。在設計采集方案時,要仔細研究受眾的情感著力點,展示歷史事件的空間與氛圍。激發受眾的思維、情緒與記憶,提高紅色文化的傳播力。
五、結語
武漢市的紅色文化地標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要想實現其創新發展,VR技術的加持必不可少。以武漢市的紅色文化地標資源為試點,VR技術將有效改變武漢紅色文化傳播的困境。本文通過構建武漢紅色文化景點的案例,提出了VR全景圖的制作流程,將其推廣可節省對人才的培訓時間。VR技術的應用將會改進紅色文化地標傳播的路徑,推進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讓武漢市紅色地標、紅色文物、紅色故事和革命先烈“活”起來,為黨史學習提供沉浸交互資源,在沉浸中感知紅色歷史,賡續紅色血脈,為更好更快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長流不息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 江峰,汪穎子.中國紅色文化生成的系統要素透析:以大別山紅色文化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6):89-97.
[2] 盧文杰.面向三明紅色文化的知識服務云平臺與數字創意設計實踐[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8,33(6):134-136.
[3] 李昊檑.基于移動增強現實的民族動態藝術展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9.
[4] 于明艷.VR技術下的紅色文化記憶構建[J].晉陽學刊,2020(6):132-135.
[5] 張春芳.用好區域紅色資源 關注學生生命成長:以《偉大的歷史轉折:走進八七會議會址》教學為例[J].成才, 2021(14):32-34.
[6] 張成文,邢玉娟,馬少斌.720°全景拍攝技術的探索與實踐[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5(1):52-55.
[7] 房迪時.用lightroom對數碼照片進行調色[J].數碼影像時代,2018(10):96-98.
[8] 葉玉萍.基于PTGui的全景圖技術在校園漫游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與信息技術,2020,28(3):20-21+29.
[9] 高鵬,宋麗芳.VR全景視頻攝制工藝流程建設及實施[J].信息通信,2020(9):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