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疫情暴發后,有關疫情題材的電影作品成為我國電影藝術探索的重要領域與側重點之一,也成為當前表達主流文化的最好母題。但以往的主旋律電影制作模式似乎已經不能適應電影文化市場的需求,尤其是在工業化的制作模式和商業化、類型化的敘事范式結合之下的今天。抗疫題材電影能夠將家國情懷與個體敘事進行同構,更好地將主流文化與個人情懷進行交織,從而來展示國家形象,傳播時代精神。
關鍵詞:抗疫題材;新主流文化;家國情懷;個體敘事
在任何時代,文藝作品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聯系、休戚與共,才能向人民和時代發出振聾發聵的文化之聲。新冠疫情暴發后,全國上下團結一心、齊心協力共同抗擊疫情。新冠疫情給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這種巨大的改變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同時這種巨大的現實變化也給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題材和創作空間,熒屏上逐漸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反映新冠疫情的影視作品,如電影《中國醫生》《你是我的春天》《穿過寒冬擁抱你》,電視劇《在一起》《最美逆行者》,紀錄片《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同心戰“疫”》等。這些影視作品運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真實且藝術化地表現出中國人民面對新冠疫情時體現出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一、“主旋律”到“新主流”的演變
一般而言,“主旋律電影”這一名稱的提出要追溯到1987年的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會議上國家主管部門提出“突出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主張,同時闡發了主旋律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化了表現正在變革中的現實生活這個主旋律;二是強調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段。”當時提出的“主旋律”主張對電影創作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主旋律影片,如《開國大典》《烈火中永生》《焦裕祿》等,這些主旋律影片很好地宣揚了主流文化價值觀,發揚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精神。然而,有的“主旋律”作品往往在確保政治導向正確的同時,缺乏對電影藝術層面的深度挖掘和體現,忽視了受眾對電影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電影生產與制作也開始積極融入市場,主動求變。主旋律電影開始同時注重電影的商業性、藝術性,而不僅只重視電影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教化作用,這種改變也悄然推動著傳統的主旋律電影向新主流電影進行演變。新主流電影逐漸擺脫對電影政治導向的一味追逐,開始結合市場,考慮廣大受眾品位,結合不同藝術化的表現手法進行電影創作。新主流電影在傳承主旋律電影輸出正確的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的同時,也逐步開始滿足廣大觀眾的人文訴求與情感期許,出現了如《建黨偉業》《建國大業》《建軍大業》等一批優秀的新主流電影。
時代是最好的“議題”。在全民抗擊疫情的時代背景下,《你是我的春天》在完整記錄那段歲月的同時,也完成了主流意識形態的輸出。影片將時代命題與主流文化進行完美的融合再構,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展現出那段日子里的溫情與感動,殘酷與無奈。影片利用五個不同的故事進行串聯,用平凡人的視角講述時代洪流中的大故事。改變了以往主旋律電影教科書式的影像呈現和說教式的價值表達,而是把主流文化內化于一個個平凡的小人物,塑造了一個個打動人心、凝聚國家意識的人物形象、中國形象。影片中一個個平凡而又真摯的故事,從正面或是側面弘揚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凸顯出獨有的中國形象和中國力量。從主旋律電影到新主流電影,后者對前者的銳意創新,實現了良好的票房成績,獲得了受眾歡迎。不難發現,相較于《開國大典》《烈火中永生》等主旋律電影,新主流電影將關注主題從國家、時代不斷延伸到鄉村、家庭、個人,美學上不斷豐富,文化上盡力滿足包括主流文化、青年文化、市民平民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需求。[1]
二、“新主流文化”的表現
“新主流文化”的“新”字可以理解為與時俱進,常變常新。“新主流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的。從廣義的角度看,只要是一切符合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符合正確意識形態的文化都屬于主流文化。從狹義的角度出發,“新主流文化”則是當下貼近百姓生活的文化,如愛國主義文化、平民文化、青年文化、脫貧攻堅精神文化等文化,其一方面表現在電影的某種“大眾文化”,這是對當下多元文化的包容;另一方面也表現在電影創作過程中的產業化和融合化。盡管對新主流電影沒有嚴格、規范的概念,但不可否認的是新主流電影其內核仍是對社會主義的主流文化價值表達。
(一)家國情懷與個體敘事同構
把家國情懷融入普通個體之中,通過社會底層平凡而又真實的小人物來表現龐大的文化情懷是當下新主流電影敘事的一大特點。電影《你是我的春天》的敘事模式就不同于以往主旋律電影的敘事模式。傳統的主旋律電影存在著過于神化偉人、英雄形象的問題,重點強調宣傳教化功能。但《你是我的春天》是把新冠疫情這樣巨大的、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細化到故事當中的每個人物身上,讓每個小人物共同描繪出時代的大事件。無論是抗擊疫情的英雄,還是默默守護城市安全的衛士,電影都沒有把他們的形象進行神化引發崇拜和贊賞,而是把人真實刻畫成“人”。影片中的五個故事,有來自武漢的市民和醫生,也有來自四川成都的普通抗疫家庭。雖故事不同、角度不同,但每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背后都是借疫情表達中國人的樂觀頑強精神,展現家國一體的情懷,將個人的情感深深融入到對社會、對國家的情感中。正如影片第五個故事中的支援武漢的母親,她舍下自己孩子對自己的思念以及丈夫對自己的擔心和牽掛,毅然決然前往武漢抗擊疫情,當孩子問媽媽為什么要去武漢“打病毒”時,母親回答:“當年全國人民幫助了汶川,作為汶川人現在也要去幫武漢。”母親這一角色的塑造體現了一個普通人的精神境界,也由此傳達出感恩、奉獻、敬業等核心價值觀念。
中國第一部表現新冠疫情的電影《中國醫生》是根據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院長張定宇抗擊疫情的故事改編而成。相比《你是我的春天》,作為第一部表現新冠疫情的電影,《中國醫生》更加注重對中國抗擊疫情的宏觀描寫和整體把控,從大局的角度,以記錄時代大事件的方式向觀眾展現抗疫群像。與之不同的是《你是我的春天》不是圍繞一個中心事件展開,也不僅僅圍繞著武漢而展開,影片的人物關系也不再規定為“醫患關系”,而是利用五個發生在不同地方的故事進行不同的描寫,從而形成不同側重點和主題,有父子關系、戀人關系、社區領導與居民的關系、夫妻關系,反映了生活的廣度和豐富性,濃縮的是一幅全景式社會圖景,更有助于傳達民心和凝聚力。[2]電影中,李南風對感染新冠的尚小雨不離不棄,用一支煙花點燃了尚小雨重新活下去的信心,這一支溫暖的煙花也點燃了每個中國人抗擊疫情的希望;龔臣和妻子為盡最大可能救治病人,直接睡在車里。當我們看到龔臣醫生因為無法挽救戰友的生命而痛哭流涕時,我們也能感受到白衣戰士的脆弱與無助;平凡的社區老王在疫情期間為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而四處奔走,當他為解決居民矛盾而為趙小麥搭起一間像童話世界般的隔音帳篷時,也仿佛為每一個身處隔離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心靈棲息地;王大鵬舅甥倆人開車前往武漢買口罩,只為賺過年回家的錢,卻半路營救一個老人,最后還極力為老人爭取治療的機會。這些普通的平凡的人就像黑暗夜空中的點點星光,為暫時處于困境中的民眾帶來希望,這也讓我們看到平凡的生活中也有平凡的英雄。
《你是我的春天》在個體敘事和時代敘事的相互嵌入中,以一個人、一個家庭揭示出時代下的重大事件,以巨大的時代背景和重大事件托舉出個體生命的存在和意義,以普通人的視角真實還原了平凡而勇敢的中國人民的抗疫群像,使得時代與個體生命悲歡與共、形影相隨。[3]
(二)主流文化與類型化的共融
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坦言:“未來即將發生的,或者說當下正在發生的,是一場注意力的爭奪戰爭。”在當前的電影格局中,隨著國內電影產業結構日趨完善,工業化程度逐漸成熟,觀眾可以根據自身審美興趣與注意力導向來決定為哪類電影買單。[4]受眾一改以往作為被動傳播的對象,變成了擁有自主選擇權的主體。這反推了電影應該去思考如何把電影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和商業利益進行平衡和融合。早期的電影分為商業電影、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三類,但這三類電影又存在著商業電影不藝術、不主旋律,主旋律電影不藝術、不商業等問題。21世紀以來新主流電影開始逐漸強化類型元素與創意特點,在類型雜糅、文化開放融合的語境下,在滿足主流文化價值導向的前提之下,自覺考慮大眾市場,在電影的文本劇作、敘事風格等層面融入商業性元素,開啟自身類型化建構之路。[5]這種電影類型化的融合也恰好從側面例證了新主流文化包容并蓄的文化內涵。
《你是我的春天》展現的是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之下的平民群像,因此可以把這部電影歸為災難片的類型。影片在龐大的災難中去刻畫人物情感思想的變化,從而體現出危機之下的人文價值和人文關懷。但相比于一些典型的災難類型片在有些方面也有所區別,如國產災難片的典型代表《烈火英雄》《中國機長》《流浪地球》等,這些災難片中都有利用科技特效營造出宏大的災難化場景,帶來強烈的視聽效果。《你是我的春天》《中國醫生》等抗疫題材電影雖然是以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為背景,但在災難場景營造上沒有龐大的特效景觀,也沒有驚險刺激的場面,但由于題材的特殊性,相比其他災難片,《你是我的春天》《中國醫生》等抗疫電影有著強大的共情能力。《你是我的春天》影片開場,隨著列車帶領觀眾進入武漢族,一種緊張的氛圍就被營造了出來。緊接著幾個快速的手持鏡頭,把疫情之下人們的慌張感和混亂感表現了出來,立刻把觀眾的思緒拉回了2019年的冬天。《中國醫生》則是通過金銀潭醫院面對突發疫情的緊急準備來營造一種緊張壓抑的氛圍,從而把觀眾帶入情景。相比好萊塢災難片中的個人英雄主義,《你是我的春天》則是把個人與群體進行融合,片段式的故事講述中,每個片段都有個體英雄,如李南風在尚小雨失去母親感到最無助之時,依舊不離不棄地陪伴,李南風是尚小雨的英雄。又如,龔臣醫生在面對同為醫生的好友去世時,他強忍著淚水鼓勵醫護人員,那一刻他是抗擊疫情的英雄。影片中的人物通過這種“自救”與“互救”凸顯“個人”與“集體”的深層聯系,表現出個人與集體相互成就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
三、“新主流”的未來
主流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流變的。當今社會正處于復雜的轉型發展階段,各種社會思潮、藝術思潮層出不窮。新主流文化借助電影藝術去反映時代問題,從而折射出當下的集體焦慮和共同的價值追求。就新主流電影的健康發展而言,其核心的問題是電影如何在價值觀的表達方面突破以往的單向傳播,如何在尊重個體的基礎上關注社會的價值焦慮,并從不同的角度完成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社會、個體與歷史的重新整合。[6]
《你是我的春天》《中國醫生》《穿越寒冬擁抱你》等抗疫題材電影開拓了當下新主流電影的創作題材,也在電影市場獲得了觀眾的大量好評,在收獲感動與溫暖的同時也自覺接受了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熏陶,符合了電影市場和意識形態教育的雙重期待。但步入后疫情時代后,對于電影創作者而言還應該保持理性的思考。一方面,對于抗疫題材是否還能有其他的藝術表現方式,是否能打破自身主題和類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后疫情時代,疫情題材是否還能很好地適應新主流文化表達的需求,是否還能夠經受得住電影市場的考驗,是否既能滿足中國觀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又能向世界宣揚中國的主流文化自信。新主流文化與新主流電影的突破口又在哪,其答案必然是從當下的時代中尋找。
四、結語
電影作為承載中國文化宣傳、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始終緊跟時代話題,以豐富生動的內容和藝術化的形式傳達著主流文化所倡導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你是我的春天》2022 年7月1日上映,疫情雖還未完全結束,但電影中那段“兵荒馬亂”的記憶已然成為中國人民共同的記憶。正如《你是我的春天》的名字一樣,電影展現的是抗疫之下生生不息的“春天力量”,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參考文獻:
[1] 陳旭光,劉祎祎.論中國電影從“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內在理路[J].編輯之友,2021(9):60-69.
[2] 陸紹陽.《你是我的春天》:人民性意蘊的藝術表達[J].當代電影,2022(4):18-20+177.
[3] 劉婷,付會敏.宏大敘事的個體性超越: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敘事的成功轉向—以《人間正道是滄桑》為例[J].當代電影,2010(8):137-141.
[4] 陳旭光,劉祎祎.論中國電影從“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內在理路[J].編輯之友,2021(9):60-69.
[5] 同[4]:63.
[6] 尹鴻,梁君健.新主流電影論:主流價值與主流市場的合流[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7):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