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時代,記者應做到與時俱進,對工作模式及方法進行創新,通過云采訪等方式,使各項工作得到高效開展。本文以此為背景,說明了傳統媒體當前的發展情況;分析了云采訪的優勢與不足,指出云采訪具有采訪范圍廣、多媒體性和可拉近采訪距離的優勢,但由于其存在信息來源不固定、極易受到不可控因素影響等不足,主要作為輔助采訪手段而存在;介紹了云采訪的原則和踐行要點,圍繞未來發展趨勢展開討論。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云采訪;新聞記者;“四力”路徑
新時期,在社交媒體普及、科技發展的雙重影響下,人們交流和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明顯改變。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紛紛加入轉型的隊伍,在先進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革新的方式逐漸向融媒體過渡,這也給新聞記者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緊跟社會發展步伐,主動了解并掌握全新傳播技術,并對自身工作模式進行創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常規采訪模式所能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云采訪逐漸成為主流,本文便以云采訪為切入點,圍繞記者應當具備的精神及能力展開了分析,希望能給人以啟發,為傳統媒體的健康發展助力。
一、研究背景
云采訪又被稱作線上采訪或網絡采訪,通常是指記者以通信技術為依托,以互聯網為載體,利用視頻、文字和音頻等不同手段,對新聞進行采訪并報道的活動[1]。近幾年,隨著5G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全面普及,社交媒體逐漸成為人們交流和溝通的主要途徑,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所需信息,這也為新聞采訪提供了新的思路,新聞記者可以先通過智能手機獲取新聞并進行采訪,再利用手機內置軟件編輯并發布新聞。由此可見,科技的發展為云采訪的誕生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冠疫情暴發后,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均發生了明顯變化,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記者紛紛選擇取消線下采訪,轉而依托互聯網完成采訪工作,通過云采訪的方式獲取自身所需信息并創作新聞。例如,2020年初,廈門航空公司選擇包機接回海外滯留旅客,受諸多因素制約,新聞記者無法前往沙巴、曼谷和廈門進行采訪,為及時跟進該事件,新聞記者聯合廈航組建了臨時的微信群,依托該微信群進行云采訪,現場人員負責傳回圖片、文字或是音視頻,新聞記者則負責根據所傳回信息創作相應的新聞,并通過不同平臺進行發布。事實證明,作為時代的產物,云采訪具有其他采訪模式所不具備的優勢,新聞記者應對云采訪引起重視,主動了解云采訪并掌握采訪技巧,確保云采訪的優點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二、傳統媒體發展情況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已步入信息時代,媒體融合成為大勢所趨。媒體融合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新時期,傳統媒體已無法充分滿足受眾需求。在信息量呈井噴式增長的當下,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更加多元化,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沖擊有目共睹,考慮到傳統媒體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想有效化解新媒體所帶來的沖擊,關鍵是要與新媒體相結合,保證自身作用可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隨著新媒體的普及,傳統媒體的不足逐漸浮出水面。雖然傳統媒體具有較高的專業性與權威性,但在傳播速度、渠道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其與新媒體相結合,可通過優勢互補的方式,在保證內容真實、專業的前提下,使傳播速度得到大幅提升。
三、云采訪的優勢與不足
(一)云采訪的優勢
1.采訪范圍廣
作為誕生于融媒體時代的全新采訪模式,云采訪與傳統采訪模式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面對面采訪的優勢主要是新聞記者可在互動過程中獲取更多信息,由此保證報道內容真實且客觀[2]。云采訪的優勢在于其能夠拓展采訪范圍以及對象,打破時空的限制,確保無論身處何地,均能夠對當事者、新聞事件進行采訪。
2.具有多媒體性
與常規采訪相比,通過云采訪所獲得的資料往往更加多元化,既包括傳統的圖片和文字,還包括PPT、音頻及視頻。新聞記者可以充分利用所掌握資料,對新聞進行全方位、多維度報道,在保證報道具有多媒體性的前提下,為其傳播速度和效果提供有力保障。例如,新冠疫情暴發后,多地記者選擇通過云采訪的方式,獲取與疫情相關的圖片、音視頻等資料,隨后將所獲得資料加工成相應的報道,經由抖音和互聯網等平臺進行傳播,加深人們對疫情的了解,有效消除了恐慌感。
3.可拉近采訪距離
云采訪能夠拉近新聞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例如,新聞發生后,新聞記者無法第一時間前往新聞現場,此時便可以與現場人員合作,由現場人員根據新聞記者所提供思路、采訪大綱或問題,對當事者進行采訪,同時將采訪視頻、音頻發送給新聞記者[3]。云采訪主要具有以下優點:一方面,由于采訪人身份或職業較為特殊,使得其能夠深入現場,采訪廣度隨之拓寬;另一方面,由于采訪人身份、職業的特殊性,可以為采訪深度提供有力保證。
(二)云采訪的不足
云采訪既有采訪范圍廣、距離近等優勢,也存在明顯不足。首先,由于新聞記者獲取資料的來源主要為當事者或是目擊者,因此,與現場采訪相比,云采訪往往難以保證信息真實且準確,要想守住報道準確、真實的底線,需要新聞記者反復核對信息源,篩除與現場情況不符的信息,確保所創作新聞具備真實性、客觀性;其次,云采訪模式下,新聞記者對現場氛圍的感受有限,容易出現新聞報道缺少生動性的情況,難以吸引受眾目光;最后,云采訪需要用到大量設備,容易由于信號不穩定或其他突發情況,導致采訪效果不理想。綜上,如果條件允許,新聞記者應選擇將現場采訪、云采訪充分結合,取長補短,確保云采訪所具有的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四、云采訪的原則和踐行要點
融媒體時代,越來越多新聞記者選擇通過云采訪的方式獲取信息并采寫新聞。要想使云采訪的價值得到最大化實現,關鍵要準確把握云采訪原則,并在相關原則的指導下,不斷強化自身能力。
(一)云采訪原則
1.真實性
只有信息來源真實可靠,才能確保新聞報道發揮出應有作用,傳統媒體自然能夠得到穩步發展??紤]到云采訪獲取信息的來源主要是社交媒體、互聯網,要想保證新聞具有真實性,關鍵需要對目擊者、當事者或有關部門所提供的資料進行反復比對,以免由于資料獲取途徑過于局限,導致信息不完整。
2.客觀性
新聞應與客觀現實高度一致,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可以通過現場采訪或云采訪的方式獲取相關信息,在此基礎上,要對所掌握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相應結論,保證新聞具有客觀性。
3.時效性
融媒體時代,新聞工作時間變得更加靈活,新聞記者可以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輔助下,迅速采寫并通過移動終端對新聞進行實時推送,該做法可加強新聞所具有的時效性,應當引起重視。
(二)云采訪的踐行要點
1.腳力
融媒體時代,增強腳力可使新聞記者盡快突破云采訪帶來的束縛,深入基層并進行實地調研,從而獲得與時代精神相符的優質新聞。新時期,新聞記者既要主動前往基層進行調查,還要給予新媒體平臺足夠的重視,通過不同平臺準確把握網絡輿情走向。例如,2020年、2021年召開全國政協全體會議期間,廣西臺記者由于疫情影響而無法前往北京進行現場采訪,為準確傳播會議情況,記者選擇利用參會間隙對政協委員進行云采訪,并根據所獲得資訊創作報道,使報道所具有的影響力、時效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4]。
2.眼力
眼力主要是指新聞記者觀察、分析以及判斷的能力,增強眼力,可使記者擁有更加良好的新聞敏感度,從而準確挖掘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新聞。新聞記者可通過以下方法鍛造自身眼力:第一,對理論水平、政治站位進行提升;第二,利用空閑時間學習相關知識,增加知識儲備量;第三,全面了解不同類型新聞的報道情況、未來發展方向。只有不斷鍛造眼力,才能準確把握新聞方向,通過新聞向受眾傳遞更深層的價值與意義。
后疫情時代,記者可通過云采訪的方式,獲取自身所需素材并進行報道,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步,瀏覽抖音、微博等軟件,選擇新聞并對其進行追蹤;第二步,從當事者、目擊者或爆料人處獲取相關圖文、視頻資料;第三步,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進而形成相應的新聞報道。事實證明,這樣做既能夠保證新聞真實且客觀,又能夠有效消除“信息繭房”、信息超載所帶來的影響,確保受眾及時獲取自身所需資訊。此外,新聞記者還可以選擇借助無人機或大數據等技術,增強自身眼力,其中,無人機及傳感器的作用主要是為新聞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增強新聞的吸引力與沖擊力,大數據則可以通過分析所抓取信息的方式,對特定事件或是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預測,拓寬選題思路。
3.腦力
云采訪要求新聞記者不斷增強腦力,做到勤學勤思并提高政治站位,在保證新聞導向正確的前提下,對新聞所具有的“時度效”進行提升。其中,“時”是指將微觀與宏觀充分結合,準確把握報道時機,保證新聞具有良好的時效性;“度”是指嚴格控制新聞報道的口徑及規模,保證版面編排、報道篇幅合理;“效”是指新聞報道應追求實效性,以新聞傳播規律為導向,講述新聞故事,確保所報道新聞可獲得受眾的認可與支持[5]。
云采訪對記者腦力提出較高要求,只有做到“多問”和“會問”,才能第一時間發掘優質新聞。以廈門航空公司包機運送防疫物資、援鄂醫療人員的事件為例,湖北籍廈航乘務員主動申請參與本次工作,飛行期間,通過機艙廣播向醫療人員數次表達謝意,其他乘務員將該段廣播轉發至公司微信群,隨后,便有新聞記者主動聯系廈航人員,還原現場場景及新聞幕后的故事,通過云采訪的方式,短時間內形成相應的新聞稿件,既講述了“乘務員淚水打濕了致謝稿”“先后數次向‘白衣天使’鞠躬致謝”等現場細節,又插入了乘務員致謝的照片,極具畫面感及現場感。由此可見,云采訪同樣可以創作出積極向上且極具深度的新聞,新聞記者應堅持以主流價值為導向,靈活運用各項技術,提高自身輿論引導能力。
4.筆力
筆力主要是指記者表達能力以及創作新聞的能力,通常涉及擬定標題、撰寫文稿等方面,與云采訪的關聯較弱。融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應重視“網感”,以受眾特點、心理訴求為導向,在互聯網理念及相關技術的輔助下,創作并傳播新聞。首先,要保證新聞標題詼諧、新穎,根據報道內容,擬定可吸引受眾目光的標題,嚴格控制標題字數;其次,保證文風莊諧且自然,善用夸張、幽默等表達方法,將網絡熱詞與新聞報道相結合,從而解決傳統媒體過于刻板嚴肅的問題;最后,重視新聞的包裝,通過在報道中插入表情包或彈幕等方式,使新聞更富有趣味性。
融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及呈現方式均與以往不同,即便如此,新聞記者仍然應當堅守職業精神,對新聞進行真實且客觀的報道,充分發揮新聞的引導作用,正確引導輿論。在云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應不斷錘煉“四力”,做到勤學勤思,善于使用不同工具加強新聞所具有的“時度效”;洞察生活,準確把握新聞核心及背后更深層次的價值;與時俱進,借鑒新媒體方式及風格,創作與受眾興趣、閱讀習慣相符的作品;前往現場深挖新聞內容,將現場采訪所掌握資料與云采訪充分結合,使新聞內容更加豐富、飽滿。
五、發展趨勢
實踐經驗表明,云采訪對新聞記者提出要求較以往更加嚴格,新聞記者既要具備采編能力,還要了解各種平臺的特點,能夠針對不同平臺的情況創作相應的新聞,只有兼具新聞采編、制作音視頻、網絡運營等能力的新聞記者,才能滿足融媒體時代提出的新要求??紤]到傳統媒體的分工相對細致,僅有少數新聞記者具備以上能力,因此,新聞單位應加大對全能型記者的培養力度,避免自身由于人才儲備不足而陷入發展困境。
六、結語
新時期,對新聞采訪路徑進行創新迫在眉睫,云采訪應運而生。現階段,云采訪仍作為應急采訪或補充采訪手段而存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云采訪的站位將不斷提高,這也給新聞記者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即在保證報道真實、客觀的前提下,對全新技術加以熟練運用,以融媒體思想及方法為依托,高效開展新聞采訪工作,由此為行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白楊.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技能提升策略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0):175-177.
[2] 張麗泉.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技巧提升的路徑探索[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8):185-187.
[3] 曾巧玲.融媒體時代電視臺記者采訪與寫作方式的創新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0):185-187.
[4] 孫啟文.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如何開展采訪與寫作工作[J].新聞文化建設,2022(5):26-28.
[5] 劉紅明.融合時代電視新聞記者踐行“四力”路徑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1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