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時代,依據自身發展優勢和新傳播形式完成深度融合成為當前備受沖擊與挑戰的傳統媒體發展的重要趨勢。本文闡述了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深化媒體融合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當前傳統媒體深化媒體融合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傳統媒體深化媒體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希望能有效解決現有發展問題,加快傳統媒體的轉型與升級,為傳統媒體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融媒體;傳統媒體;深化媒體融合;路徑
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傳統媒體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其適應現代化發展、優化傳媒領域產業結構的重要體現。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的優勢積極構建多方位傳播體系,實現自身的信息化、科技化創新傳播與發展,形成大媒體格局,滿足受眾大數據時代的需求,為自身發展提供良好支持[1]。但是,傳統媒體的深化媒體融合之路也面臨諸多實踐困境。對此,傳統媒體要秉承以人民為中心,以自身資源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的變革整合思維,科學統籌、合理布局,打造合理化產業生態,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深度融合發展。
一、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深化媒體融合發展的意義
(一)有利于實現整合資源,提高傳統媒體的話語權
深化媒體融合能讓傳統媒體在自身發展優勢的基礎上利用新媒體優勢資源來進一步優化、完善自身資源,實現媒體間的資源互通有無,強化傳統媒體在媒體領域的話語權,增強其權威性和可信度。相對于新媒體的開放性、自由性,傳統媒體的信息制作和傳播都會受到嚴格把控,因此更具權威性,這是傳統媒體的先天優勢,也是受眾信任傳統媒體的重要因素。但傳播的滯后性也讓傳統媒體的點擊量銳減。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積極探索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消除傳統媒體傳播過程中的桎梏因素,為受眾提供更多正能量、可靠性強的內容,讓受眾既能在第一時間獲得信息資源,還能確保信息資源的可靠性,正確引導輿論[2]。例如,《人民日報》始終堅持正確方向,發揮主流媒體優勢,強化輿論引導,并立足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探索將人工智能融入新聞生產各個環節的策略,優化新聞生產,提高生產效率。2019年,《人民日報》成立了智慧媒體研究院,推出了以主流價值觀引領的“主流算法”。同時,《人民日報》還堅持做大自主平臺,利用移動互聯網不斷拓展創新,搶占傳播高地。
(二)有利于實現雙向傳播,強化受眾接收信息體驗
雙向傳播,也被稱為“點對點”式傳播模式,是融媒體時代的一種傳播趨勢。傳統媒體改變以往的單一式傳播模式,以雙向傳播來進行信息傳遞,既有助于產業轉型與創新發展,還對強化受眾接收信息的體驗度,滿足其需求有積極作用。在雙向傳播模式下,傳統媒體會更加重視受眾的需求與體驗,因而能獲得更多有效、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能拉近傳統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例如,2022年,《北京商報》提出了指端與紙端雙向融合互動的傳播策略,并專門為手機用戶設計了移動端閱讀形式,讓用戶可以通過二維碼識別直接閱讀相關電子刊物。同時,《北京商報》還設計制作了作為當日重點新聞和二維碼入口集成終端的海報,可應用于朋友圈、頭條、微博等第三方新媒體渠道,便于紙質宣傳與品牌推廣和傳播造勢。為進一步加強雙向傳播的實效性,《北京商報》還打造了兩款雙向互動創新產品,分別是“今日打卡”和“熱點話題榜”。這兩大活動抓住了不同渠道的傳播特點,實現了指端和紙端的雙向互動、雙向導流,并精準捕捉用戶眼球,吸引其注意力,使其與宣傳內容形成同頻共振,產生集聚效應,提高活動關注度,增強了《北京商報》的傳播影響力。
(三)有利于實現創新傳播,增強傳統媒體活力價值
新媒體的即時性傳播優勢讓傳統媒體的傳播滯后性更加明顯,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新媒體。面對這種情形,傳統媒體不得不探求新的發展路徑,而媒體融合就是傳統媒體應對融媒體時代發展的重要表現,也是其在媒體行業中加大傳播力度和速度的重要體現。融合新媒體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后,傳統媒體能夠打破時間空間限制,讓受眾隨時隨地獲得更多有價值、真實可靠的信息資源。同時,深化媒體融合后,傳統媒體改變了以往的采編模式,以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為介質,能整則整,能融盡融,全部遷入到“中央廚房”中進行重組,最終形成能滿足受眾口味的新式媒體資源。例如,《南方都市報》2019年3月入駐喜馬拉雅FM,構建了27個專輯欄目,其中《南都快訊》播放量高達16.1億次,訂閱量為25.9萬,受到聽眾一致好評,并成為當年1月到8月期間收聽率僅低于央視《朗讀者》的欄目。2020年12月,南都音頻與騰訊娛樂集團達成合作,通過QQ音樂、酷我音樂、酷狗音樂等方式來播放南都音頻王牌節目,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南都音頻王牌欄目內容點擊量破億,播放量多達2000萬次。
二、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深化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
(一)定位精準性越來越強,融合發展效果越來越理想
傳統媒體以新媒體平臺、技術為介質融合發展成多方位傳播體系是其戰略發展需要,也是其立足融媒體時代形成大媒體格局的重要保證,對其深化創新改革、轉型升級有積極作用[3]。現階段的傳統媒體融合定位更加精準化,特別是在實踐方面已經全面鋪開,從中央到地方,從主流媒體到地方媒體,基本都在新媒體平臺建立了自己的官方賬號,推出自己的專屬新聞客戶端,實現全方位發展。例如,《中國經濟時報》自創刊以來就堅定不移地致力于為中國和世界讀者提供前導性、客觀性、國際性高端資訊。與此同時,還積極探索新媒體融合傳播方式,并已構建起報、網、微、端多元一體的傳播平臺,且入駐抖音、西瓜視頻、喜馬拉雅等新媒體平臺,多渠道傳播新聞內容,傳播力和傳播效果提升顯著。目前,《中國經濟時報》除進一步做精做專做深報紙外,還在繼續拓展、強化與各新媒體平臺的融合發展,打造互動平臺,爭取實現“流量變現”。由此可見,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平臺中傳播具有獨特優勢,也更容易提高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不過,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傳統媒體僅搬運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其根據新媒體平臺特點進行二次精準化加工,滿足不同平臺受眾需求,保證傳播效果。
(二)新元素應用越來越多,創新意識與人才培養抬頭
融媒體時代,受眾在觀看新聞節目時不僅看節目內容,更關注其中的情感、互動,而過去傳統媒體恰恰缺乏互動元素的融入,因而在傳播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融合,傳統媒體對新元素的應用越來越多,更能突出新媒體的價值,特別是在二次傳播方面,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得天獨厚,再結合其社交屬性,自然就能提高事件的熱度,繼而給傳統媒體帶來更大的傳播力。不僅如此,傳統媒體創新意識和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融媒體時代,媒體融合需要健全的人才組織結構來支撐,而以往的人才素養已經無法完全滿足媒體融合發展需求,因此,創新人才培養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對人才的渴望也越來越高。這對我國傳統媒體事業創新發展大有好處,也為深化媒體融合提供了人才支持和保障[4]。
三、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深化媒體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明確深化融合發展方向,精準定位深化大媒體融合格局
傳統媒體想要更好地深化媒體融合,探求發展新路徑,就必須要深刻意識到明確深化融合發展方向的重要性,要以精準定位堅守傳統底線,以與時俱進的姿態抓住新媒體的優勢,實現媒體之間的優勢互補,提高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力[5]。例如,某地區交通廣播媒體在實現多方位傳播方面始終堅持精準媒體定位,最終達到了預期理想目標。一方面,該廣播媒體打造了“廣播+微信”的傳播體系,利用“搖一搖”“推送路況新聞”等方式滿足聽眾對各類信息的實際需求,并實現了聽眾與廣播之間的線上線下互動交流,增加了廣播的趣味性和聯動性,讓越來越多的聽眾加入到收聽、互動隊伍中,增強廣播傳播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該廣播還開通了手機APP,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分析聽眾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并以此為參考針對性為聽眾推送廣播,提高了廣播服務質量,增強了聽眾對廣播的好感度。此外,該交通廣播還秉承“1+1>2”的原則,積極與其他平臺合作,互補資源,為聽眾創作出更貼近其喜好、更能發揮節目優勢的內容,這在無形中也增加了節目的質量和收聽率,對傳統媒體立足市場發展也有積極影響。
(二)堅持“三個思維”創新理念,為深化融合發展提供方向導航
傳統媒體在深化媒體融合方面要注意內容、理念、形式、方法、手段的創新,要增強傳統媒體傳播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以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推動媒體新格局發展。傳統媒體還要堅持“三個思維”,從思想上解決實踐問題,提高媒體融合發展。傳統媒體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思維,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以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自覺承擔起新時代文化宣傳的使命和責任,確保融合發展方向不偏移軌道。傳統媒體要堅持以自身資源為核心、以共享融通為理念的整合思維,要遵循媒體融合傳播的規律,與時俱進,積極創新。傳統媒體要意識到自身資源在深化媒體融合中的優勢,要做好自己的內容,精準發力,推動創新改革,實現與新媒體共享融通。同時,傳統媒體還要厘清自身的定位和價值,順應移動化、專業化、數字化、視頻化、互動化發展潮流,解決“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基本問題,牢牢把握輿論場地主動權和話語權。傳統媒體要堅持以創新為動力,深度融合新媒體優勢,優化自身產業結構,提高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面對日新月異且不斷升級的新技術,傳統媒體必須要以改革創新的思維面對新時代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內容創新、技術創新、手段創新等來實現自我提升,積極尋找“爆款”“爆點”,打造與眾不同且極具影響力的新聞信息,為受眾帶來更好的體驗。同時,傳統媒體還要利用好先進數字、音頻技術,加強數字化制作和傳播,利用大數據數字分析來實現由“用”到“融”的改變,促進傳統媒體融合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例如,近年來,央視堅持守正創新,深化“三個轉變”,扎實推進“思想+藝術+技術”實踐,堅定不移地走融合發展道路,且用深化融合的戰略思維來優化總臺及地方廣電的資源配置,將更多優質資源、先進技術、專業人才向新媒體平臺聚攏,技術創新在同行中一騎絕塵。同時,央視還不斷加快全媒體融合發展新格局,奮力打造傳播力、影響力、引領力一流的新型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方面,央視始終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以講好中國故事來傳播領袖思想風范,詮釋黨政黨策,讓越來越多的人和國家正確認識中國。央視還將傳統廣播電視手段與多樣化藝術形式創新融合,創造出一批思想深度高、傳播意義大的融媒體產品。媒體融合,科技創新是重要支撐,央視在近年來持續瞄準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積極順應新媒體移動化、智能化、平臺化發展趨勢,持續發力,不斷推進從終端技術、內容生態到傳播渠道的全方位轉型升級,助力打造更多“刷屏”“爆款”節目。
(三)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為深化融合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人才是傳統媒體深化媒體融合發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要素,傳統媒體要加強對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建設,以高素質團隊實現快速融合發展。傳統媒體可以與高校合作,以“定向培養”的方式儲備一批技術過硬、素質高的優秀人才。同時,傳統媒體還可以和各學校一起構建應用實訓基地,利用基地完成業務培訓、參觀學習等項目,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達到入職標準,為其入職后勝任崗位需求打好基礎。傳統媒體要大力引入新媒體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經營人才,利用外來人才激活內部人才活力,提高內部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內動力。在深化媒體融合過程中,無論是技術還是思維都面臨著巨大改變,這就需要傳統媒體人員積極提升自身素養,以高素質應對市場變化[6]。傳統媒體要積極培養一支適合媒體融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以“新人”帶“舊人”,打造良性循環,推進傳統媒體融合發展。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要深刻意識到媒體融合的重要性,要從多層次、全方位深化剖析不同媒體的優勢,探索融合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和新平臺來優化產業結構,解決融合過程中的問題,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巧妙滲透融合,保證傳統媒體的活力和優勢,展現融合后媒體的獨特魅力,為傳統媒體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恒.媒體融合視角下傳統媒體產業轉型思考:以貴州日報天眼新聞為例[J].新聞傳播,2022(13):108-109+112.
[2] 張鳳梅.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現狀與應對策略[J].中國傳媒科技,2022(5):38-40.
[3] 顧廣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思考解析:混媒時代的思辨[J].中國傳媒科技,2022(2):58-60.
[4] 段鵬.我國縣域媒體深度融合的瓶頸及對策:以浙江省海寧市傳媒中心為樣本[J].編輯之友,2021(12):12-18.
[5] 王顯琴.大數據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戰略[J].中國新通信,2021,23(22):110-111.
[6] 王灃.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略談:以紅河學院廣播電視臺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20,18(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