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新聞的畫面是由一系列鏡頭組成的,在具有報道完整性和連貫性的同時,又具有敘事的邏輯性和流暢性。無論是錄播狀態下的電視新聞報道還是直播狀態下的電視現場報道,剪輯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實際上,電視新聞報道中的畫面剪輯,就是記者對各種不同鏡頭進行科學合理的排列組合。要確保電視新聞報道的質量,記者就必須注重鏡頭組合時的敘事邏輯,精心鉆研后期剪輯和前期剪輯技術,既能熟練掌握錄播新聞的報道,勝任直播新聞的報道,還能有效適應融合傳播的要求,利用短視頻向新媒體平臺推送新聞信息。
關鍵詞:電視新聞;畫面剪輯;敘事邏輯;報道效果;作用探討
電視新聞的敘事是電視記者對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能動反映,通過對豐富視聽符號的有機搭配,來完成各類新聞報道。增強畫面意識,用好鏡頭語言是電視記者的基本功。雖然在如今的電視新聞報道活動中,長鏡頭的應用已比較廣泛,但為了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新聞報道的信息量,畫面通常以短鏡頭居多。這就涉及鏡頭組合與敘事邏輯問題。如何對鏡頭進行科學合理的排列,剪輯就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目前,有的電視記者只在乎畫面素材的拍攝,卻忽視了剪輯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地位,結果由于剪輯不到位,導致許多本來可以成為精品的新聞作品與自己失之交臂。要成為一個稱職的電視記者,就要全身心投入新聞報道采訪拍攝的全過程,明確剪輯在提升電視新聞報道質量中的重要作用。
一、鏡頭組合與敘事邏輯
電視新聞報道是通過聲畫兼備的視聽傳播符號將新聞事實客觀地記錄下來,然后再真實地呈現給廣大觀眾。豐富、直觀和形象的鏡頭語言,體現出了電視獨有的媒介優勢。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單個鏡頭是指攝像機從一次開機到關機之間所拍攝畫面的片段,既有長鏡頭也有短鏡頭,它是電視新聞報道中最基本的構成單元。除了“一鏡到底”的長鏡頭外,許多單個鏡頭所傳遞的信息量其實并不大,只有把多個短鏡頭有機地組合起來,才能傳播豐富而完整的新聞事實信息。[1]通過剪輯把鏡頭有機地組合起來,從而進行符合邏輯的聲畫敘事,可以讓電視新聞報道更加真實可信。當然,報道體裁的不同,對記者所采集的素材進行處理的手法也存在差異。不同的鏡頭排列,能產生不同的敘事效果,如電視新聞專題片的時效性要求就沒有電視消息類報道高,記者對作品鏡頭組合的時間會相對寬裕。因此,記者就可以對作品進行框架構思、分鏡頭設計等準備工作,以利于作品的完善。
2008年5月,我國四川省汶川地區發生特大地震后,紹興縣(現為紹興市柯橋區)的老黨員祁友富在第一時間向當地黨組織繳納了一筆10萬元的“特殊黨費”。在他義舉的影響下,全國各地的黨員都紛紛向黨組織交納“特殊黨費”。當時,紹興市多家電視媒體的記者先后都對此進行報道,但到年底時卻沒有一件作品獲獎,而紹興廣播電視總臺的電視記者利用這些碎片化的鏡頭資料,重新剪輯了一條題為《祁友富和他的特殊黨費》的新聞專題片,獲得2008年度浙江省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這是由于記者在剪輯同樣題材的新聞專題片時,選擇采用的是經過精心選擇的典型鏡頭,既有效凸顯了主題思想、審美功能與傳播價值,又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記者在新聞現場采攝的許多畫面實際上僅僅只是一種符號,本身并不具備表述能力,記者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組合運用,才能表達相對完整的意思。[2]電視新聞報道中的鏡頭組合要符合敘事邏輯,不能違反生活規則和觀眾收看時的心理接受程度,也就是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不能亂。人們在觀察事物時,視線會從此事物跳到彼事物。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眼中只會留下有特色的事物,這也是電視新聞畫面剪輯中鏡頭“切”的視覺基礎。根據這個原理,記者在剪輯新聞畫面時,也完全可以直接從一個讓觀眾感興趣的畫面跳到另外一個觀眾感興趣的畫面。只要不違反鏡頭連接的敘事邏輯,觀眾就不會感覺到視覺跳動。[3]電視新聞報道中,雖然也會出現一些倒金字塔的導語式鏡頭,但由于鏡頭必須成組,因此在剪輯時就必須符合敘事邏輯。一些電視新聞報道如果離開解說詞,就像是一堆拼拼湊湊、毫無邏輯關系的雜碎鏡頭。這些鏡頭仿佛是記者專門為了配合解說詞而貼上去的,不但主題不明顯,畫面敘事無章法,同時也沒有什么可看性。只有在拍攝和剪輯時突出主體畫面,才能通過景別變化、鏡頭運動和場面調度來更好地反映新聞事件與新聞人物。能否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突出主體畫面,既取決于電視記者的攝像,又離不開剪輯時的鏡頭組合。剪輯是建立在拍攝上的,要剪輯出有效的新聞報道畫面,記者還應該在拍攝時積極主動地去尋找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閃光點,在拍攝主體畫面的同時兼顧陪體畫面的拍攝,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利用被拍攝的陪體烘托主體。[4]而為了精準把握電視新聞節奏,還必須遵守電視畫面約定俗成的敘事邏輯。
鏡頭組合要符合敘事邏輯,就是電視新聞報道中的畫面剪輯不能背離新聞事件的發展規律,這主要體現在新聞事實的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原因、結果六要素方面。錄播狀態下的電視新聞剪輯,就是記者對報道素材的合理排列,再現新聞事件的過程。因此,電視記者在剪輯每一個鏡頭時,都應該考慮鏡頭的順序,選擇最佳的剪輯點,按照新聞事件發生、發展、變化的邏輯進行敘事。
二、后期剪輯與前期剪輯
傳統意義上的畫面剪輯一般是對鏡頭素材的梳理和排列組合,這適用于電視新聞的錄播。但在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已經常態化的當下,畫面剪輯的理念和手法也要與時俱進地創新,也就是變后期剪輯為前期剪輯。在多機位的新聞現場直播活動中,拍攝、剪輯與播出必須同步進行,其中的剪輯工作通常由導播來完成;在單機位的新聞直播活動中,前期剪輯則需要由記者一個人來承擔,也就是邊拍攝邊取景和邊構圖。無論是錄播中的后期剪輯還是直播中的前期剪輯,通過場景變換的畫面都應該具有合理的節奏感。第一,記者要根據新聞報道的基本結構、內容安排和事件情節發展,通過剪輯形成起落有致、張弛有度、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節奏;第二,要注重報道段落間的節奏變化尤其是畫面轉場時的視覺效果,確保觀眾的觀看體驗;第三,要遵守靜接靜、動接動,不能越軸的剪輯規則,使電視新聞報道的畫面敘事更加流暢。[5]
除現場直播報道外,在采制錄播新聞時,記者也可以進行前期剪輯。這一般體現在對新聞事件的拍攝過程中,也叫無剪輯拍攝,也就是把后期剪輯環節提前到拍攝階段,讓剪輯在拍攝時就完成。這種在拍攝階段就完成的前期剪輯,省掉了后期剪輯工序,對于增強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作用明顯。無剪輯拍攝的重點是記者如何在新聞現場選擇和組接畫面,怎樣把拍攝與剪輯有機地結合起來,當拍攝結束時剪輯也就完成了。在新聞報道的單機現場直播過程中,記者的每個鏡頭轉換都是一次剪輯,而此類剪輯必須圍繞報道主題,強化編輯理念,為整條報道服務。要使無剪輯拍攝順利進行,必須把握好兩點:一是根據報道題材、體裁和報道形式對報道結構進行提早謀劃,厘清拍攝過程的脈絡;二是快速而準確地決定報道重點和報道方向,然后再根據新聞現場的實際變化作動態調整。
通過錄播的電視新聞報道,鏡頭素材一般比較零亂,需要經過后期剪輯才能確保其敘事的連貫性、邏輯性、清晰性和結構的完整性。錄播新聞的后期剪輯,主要是電視記者對前期拍攝素材的篩選與取舍,找出能反映新聞事實的典型畫面,通過敘事蒙太奇手法進行組合,向觀眾提供故事性強的報道文本。電視新聞的后期剪輯,大多是記者處理從新聞現場采集來的視頻、音頻等素材,只有經過科學合理的拼接,才能形成內容典型、敘事順暢、可看性強的報道形態。
蒙太奇這個詞匯來自法國,最早是建筑術語,意思是構成、組合、安裝等,后來這個詞匯被廣泛地應用到了影視作品畫面組接的邏輯關系中,意思是通過把不同構圖、景別、角度和運動的鏡頭有機地剪輯在一起后,完整地進行影像化敘事。在電視新聞報道的鏡頭組合時,蒙太奇敘事主要為平行蒙太奇,個別快節奏的新聞報道也少量用到交叉蒙太奇敘事,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根據報道主題對兩個不同空間的畫面進行并列呈現;后者是對不同空間的畫面進行頻繁交替,齊頭并進。在如今的一些電視新聞報道中,還出現了“一鏡到底”的長鏡頭報道。此類報道把剪輯理念與各種景別的變化靈活地應用到了實際拍攝過程中,產生了長鏡頭中也有蒙太奇敘事的現象。
剪輯是對鏡頭進行有規律組接的藝術。電視新聞報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剪輯手法也有差異,記者要根據報道題材的不同區別運用剪輯手段。對時效性很強的消息類報道要保證快、準、穩,通過剪輯把事件的核心信息準確地呈現,以實現快速播出;對新聞專題類報道的剪輯則可以精雕細琢,通過選擇典型和唯美的畫面,突出報道的情節與細節,對事件和人物進行深層次敘事。在電視新聞報道中,不但有反映事件的典型現場,還有各種人物的活動。記者在剪輯時要充分考慮畫面的有效搭配,通過鏡頭的長短安排控制報道的節奏,通過景別的大小突出或淡化報道對象。正由于電視畫面的剪輯與記者的采訪拍攝有著密切關系,所以記者應邊拍攝邊做好鏡頭編號,以便于后期剪輯的順利。
三、電視記者與畫面意識
電視的形象化傳播是單純的文字、圖片和聲音難以企及的,因此,電視新聞最突出的媒介優勢就是在敘事時能展示新聞事實的真實畫面,傳達原生態的生活場景。[6]要讓電視新聞報道出新出彩,記者就必須具有很強的畫面意識,這是因為在電視新聞報道的視聽傳播符號中,畫面占據著主體地位。畫面不但能傳達真實的視覺信息,還能有效表達思想主題。記者要采制既客觀真實,又具有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的新聞報道,畫面意識就必須強化。無論是電視新聞的錄播還是直播,記者都應該用剪輯思維指導攝像。就錄播報道而言,如果用剪輯思維指導攝像,就能夠達到電視新聞報道中前期拍攝與后期剪輯在畫面處理上的高度統一,在確保畫面質量的同時,有效提升電視新聞的報道效率。
在以畫面敘事為主要手段的電視新聞傳播活動中,因果關系清晰的畫面結構能進一步提升報道的綜合競爭力。在實際操作時,記者要時刻明確電視新聞報道鏡頭組接的原則性。這既要體現在拍攝過程,也要反映在剪輯環節。記者在處理電視新聞的畫面時,要突出其故事性,只有在確保內容真實的基礎上把新聞故事講好,電視新聞報道才能引起觀眾的廣泛關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畫面要在單位時間內向觀眾提供更多的信息,記者在拍攝和剪輯時就必須主動考慮觀眾的視覺思維。用視覺思維指導拍攝的電視畫面能有效刺激觀眾感官,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使電視新聞報道的綜合傳播效果更好。第一,內容的準確性是電視新聞畫面剪輯的基礎。在剪輯畫面的過程中,記者要對報道結構進行綜合考慮,不能偏離報道基調,只有力求鏡頭的完整,避免剪輯的隨意,才能確保報道的真實性;第二,在運用敘事蒙太奇手法時要有章可循,不能順序凌亂,否則就會讓觀眾因無法理解報道的內容而失去耐心;第三,電視新聞報道的畫面剪輯也要講究藝術性。注重畫面剪輯的藝術性,能夠增強報道的感染力。如果畫面粗糙、結構冗長、節奏散漫,那么這樣的電視新聞報道就難以吸引人。[7]
融媒體時代,傳播平臺的多元化同時也帶來了信源的多樣化,電視新聞報道素材除了由記者在新聞現場采訪拍攝的內容外,還有來自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和其他短視頻平臺的各種素材,記者在求證其真實性的基礎上,也會把其剪入電視新聞報道中。尤其是多樣化的畫面素材,在促使電視新聞報道更加豐富的同時,也對記者如何剪輯與處理畫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融合傳播語境下的電視新聞報道,記者在后期剪輯時要更多地講究內容的主次分明,在主要內容完整呈現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無用信息。對此,在剪輯時就應該呈現那些能夠引起受眾與用戶感興趣的內容,以典型和精彩的畫面,讓其在新媒體平臺發酵,擴大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的后續效應。[8]
四、結語
曾經,電視新聞的畫面主要承載在錄像帶上,剪輯工序靠一臺放機和一臺錄機來完成;進入數字電視時代后,電視新聞的畫面處理是通過非線性的編輯設備來進行的,記者從素材中挑選出需要的畫面上傳電腦,然后再按照新聞報道的敘事邏輯對畫面實行排列組合。剪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剪輯設備的日益完善,也在促進記者剪輯理念的與時俱進和剪輯實踐的不斷創新。記者要積極利用新技術在畫面剪輯環節的賦能,努力提高電視新聞報道的質量,進一步提升主流媒體在電視新聞報道領域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與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楊洋.電視新聞中長短鏡頭的敘事比較[J].采寫編,2020(5): 73-75.
[2] 孫愈中.電視新聞導語鏡頭芻論[J].當代電視,2004(9):75.
[3] 任偉.電視新聞剪輯原則與關系[J].傳媒論壇,2020(22): 74-75.
[4] 吳國英.電視新聞應鏡頭成組并重視畫面間的邏輯關系[J].采寫編,2014(02):29-30.
[5] 聶麗.淺談電視節目畫面編輯的藝術性[J].新聞前哨, 2021(4):85-86.
[6] 歐陽照.電視新聞的敘事學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7] 梁思淼.視覺思維在電視畫面拍攝與編輯中的運用[J].西部廣播電視,2022(7):173-175.
[8] 李璇.電視新聞類節目后期剪輯技術研究[J].電視技術, 2022(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