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融合發展和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向傳統電視節目創作提出了新要求。響應時代呼喚,傳統電視節目必須自我革新,以內容和方式的創新呈現,才能適應全媒體傳播的需要。作為主流傳媒的電視宣傳,必須在節目創作中充分考慮新媒體傳播需要,繼續堅持“內容為王”,不斷豐富和改進節目樣式,才能兼顧大小屏,提升傳播力,更好地促進媒體融合發展。
關鍵詞:媒體融合;電視節目;創作;新媒體
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豐富傳播空間的同時,也宣告了全媒體時代的到來。面對全媒體時代新媒體數量眾多、信息終端選擇多樣的激烈競爭,傳統電視宣傳如何守正創新,應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要求,以傳播力的持續加強,擔負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是所有電視節目創作中必須思考的時代課題。[1]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因此,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應該朝著取長補短、互促共贏的方向努力。
在全國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中,不同于省級以上電視臺,地市一級電視臺,特別是發展相對落后的地方電視臺,面對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受人力物力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更多,要克服諸多困難,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融合發展之路,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思考求索。結合近年來的實踐,筆者認為,電視節目創作是電視宣傳的基礎,在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電視節目創作必須充分考慮新媒體傳播需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強化精品意識,強調資源共享,通過節目吸引力的增強和傳播渠道的拓展,逐步實現電視宣傳與新媒體深度融合,促進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
一、電視節目創作要充分考慮新媒體宣傳的需要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要深化主流媒體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構建新型采編流程,形成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要推進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網絡內容建設,始終保持內容定力,專注內容質量,擴大優質內容產能,創新內容表現形式,提升內容傳播效果。這是宣傳工作開展的方向,也是各級各類媒體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由之路。據中國記協《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2021年中國共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2542家,其中地、市、縣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總數超過2400家,占全國播出機構總量的90 %。因此,地方電視臺在媒體融合發展方面的成效,在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的電視宣傳,必須主動作為,積極求變,以電視節目采編制作的方式創新,滿足電視大屏和不同新媒體平臺的傳播需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傳統電視播出陣地,拓展新媒體傳播渠道,借助媒體融合發展的機遇,不斷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如果用“商品經濟”的概念解讀電視傳播,那所謂的“供給側改革”,就是電視節目采編制作全過程的改革。為此,地方電視臺在節目采編創作中,就要打開思路,統籌考慮電視熒屏播出和新媒體平臺推送需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2],這句話在電視節目創作中依然適用。新媒體是什么,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和方式有什么特點,什么題材的新媒體作品容易受到關注,電視節目的創作和新媒體作品是否有共性等,我們必須在學習了解、分析掌握的基礎上才能談及電視節目創作和新媒體傳播需要的融合發展。
學習了解和掌握運用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對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必須從思想深處深刻認識到電視節目創作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并通過學習了解,掌握新媒體傳播的要求,探索傳統電視節目與新媒體作品之間的共性,才能適應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兼顧好電視節目和新媒體作品的提質創新。
二、電視節目創作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縮短了信息發布和接收之間的距離,讓信息傳播得以打破各種時空隔斷,變得更加迅速快捷。微信、QQ、抖音、快手、小紅書、今日頭條等,一時間,各種新媒體傳播平臺大量涌現,令人目不暇接。由于發布方便、制作成本相對較低等原因,各種新媒體平臺的使用得到快速推廣,新媒體、自媒體成為人們的生活日常。面對這樣的態勢,有人興嘆“得終端者得天下”,有人悲觀“電視必將消亡在信息發展的洪流中”,對此,筆者并不認同。相反,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冷靜分析,就能清楚地看到,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電視節目傳播開拓了更多更快捷的渠道;觀察各種信息充斥其中的網絡空間,傳播力的體現最終還是歸結在內容本身。
“內容為王”在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依然需要繼續秉承和堅持,電視節目內容依然是電視媒體在融合發展中的“王牌”。所謂的內容就是“傳播了什么”,電視節目要適合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創作中就必須十分注重宣傳的需求。首先,作為輿論宣傳的主陣地,黨的聲音的傳播者,所有電視節目的創作目的,都指向“人民”二字。為此,節目創作中要鎖定受歡迎的內容,找到自帶流量的選題,深入一線,走入群眾,了解大家最關心的地方、最需要了解的信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繼而找到創作方向,進行選題策劃;其次,要掌握傳播內容的方式,就是以相適宜的原則,確定具體的節目形式。例如,圍繞一條公路的修建、一項政策舉措的落實,或者是大家爭議的話題、時政熱點、資訊服務等,應該針對選題“量體裁衣”,從新聞消息、系列報道、電視專題、專欄服務等多種節目形態中選擇內容呈現的最好方式;最后,還要注意電視節目的剪輯制作。剪輯制作的精良,能讓傳播內容錦上添花。剪輯制作的技法技巧很多,如何避免受眾審美疲勞,達到電視節目吸睛的效果,是電視節目剪輯制作需要注意的問題。
玉溪廣播電視臺是云南省的一個市級臺,目前正在努力建設“廣播+電視+新媒體”的全媒體傳播體系。起步之初,其新媒體平臺搭建運營主要依靠下屬的融媒體發展中心來完成,但在保障好傳統電視宣傳的前提下,資金技術、人力支撐等困難橫亙在前,僅依靠融媒發展中心的人員配置,融媒發展收效甚微。一年下來,臺里重新調整思路,對全臺采編播人員開展全員培訓,抓實新媒體作品創作學習、運維知識培訓等工作,逐步形成了新媒體宣傳全員皆兵的態勢,并從中再次堅定了電視節目創作中“內容為王”的信心。選題好、講述精彩的節目,不僅能在電視大屏上吸引關注,也會同步成為新媒體平臺點擊過百萬的“團寵”精品。
梳理玉溪廣播電視臺近年來的成功案例,幾乎都是“內容為王”的佐證。例如,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滋養生息的湖泊保護問題肯定深受大家關注。2021年,借力省、市部門對杞麓湖治理成效的監督工作開展,玉溪廣播電視臺及時跟進調查進展,推出八集系列報道《杞麓湖的吶喊》。節目采取電視和新媒體平臺同步推出的方式,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電視節目獲評省新聞獎項的同時,也榮獲優秀網絡視聽獎項;再如,圍繞黨史學習教育開展,為滿足當地群眾了解地方黨史的需要,玉溪廣播電視臺創作了一部五集,每集30分鐘的黨史紀錄片《滇中紅色記憶》,該片在電視頻道連續播出的同時,按照新媒體傳播的需要,拆分為26個短視頻在新媒體平臺推出,電視屏幕和新媒體平臺在傳播渠道的優勢互補中,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三、電視節目創作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
電視節目創作必須充分考慮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通過電視節目的創新和新媒體傳播渠道的拓展,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接下來,重點要論述的就是電視節目創作與新媒體作品如何互促共贏的問題[3]。實踐工作中發現,電視節目創作中預先植入新媒體傳播意識,通過電視節目采編制作方式的調整和相關技術手段的運用,以服務不同受眾需求為目標,對拍攝采集到的素材進行“一次采集、分類加工”的辦法,確實可以兼顧到電視大屏和新媒體傳播需要,達到節目類型豐富、傳播方式多樣、傳播效果提升的效果,以電視節目創作方式方法的革新,促進媒體融合發展。
(一)堅持思想深處的“創新”引領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作為守護輿論陣地的主力軍,地市一級電視臺必須立足實際,面對新媒體宣傳需要作出積極調整,才能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浪潮中站穩腳跟,取得發展。特別是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必須進行思想上的自我革新,把創新思維貫穿節目采編制作全過程,植入到思想深處,從電視大屏傳播“舍我其誰”的過去式中走出來,深刻認識到媒體融合發展對采編播隊伍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學習掌握新媒體產品制作方法技巧,才能實現“一次采集、分類加工、多樣化呈現”的宣傳效果,在保障傳統電視節目宣傳的同時,實現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和互促共贏。如何創新方式、創新渠道、創新突破,這是傳統電視節目適應媒體融合發展必須破解的課題,只有從思想上認同創新在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才能回應時代需求,在媒體融合發展中主動作為。
(二)做好編前策劃時的“統籌”安排
電視節目采編工作中,編前策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管是重大主題報道,還是電視新聞消息,編前策劃的到位與否,與電視節目質量緊密關聯。因此,抓住編前策劃的關鍵環節,把新媒體產品的具體采編制作融入其中,統籌考慮,科學布排,就能兼顧電視節目宣傳和新媒體傳播需求。筆者所在的地市級電視臺,近年來也在努力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子。和很多地市級電視臺情況相似,面對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地方電視臺基本都存在技術人才緊缺、采編力量薄弱、設備支撐不夠等困難,為此,只有充分發揮編前策劃的重要作用,才能實現人力物力成本與宣傳效益的最優比,在保障好電視節目大屏宣傳的同時,兼顧好媒體融合需要。
例如,圍繞2021年北移亞洲象玉溪之旅的宣傳,臺里就統籌了欄目播出、紀錄片、新聞系列報道、新媒體產品等多種任務,為此,僅有5個人的創作團隊,必須在整個采編制作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不同平臺推出的需要,做出更為詳盡的節目采編制作計劃[4]。接到任務,節目組立即啟動拍攝,在保障每天一條新媒體產品的同時,為后期的專題、欄目制作積累了大量素材。由于前期策劃到位,圍繞北移亞洲象在玉溪的92天,共推出《每日一問:大象在哪兒》《短鼻家族 玉溪想你》等新媒體作品30余條;制作播出《亞洲象在玉溪的日子》等專題片2部;制作完成26分鐘的紀錄片《象往之城:玉溪》。
(三)用好采編流程中的“考核”激勵
電視節目和新媒體作品創作,都離不開團隊的鼎力協作。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地方電視臺在節目采編中無法做到專人專責,一般編導、撰稿、攝像、燈光、剪輯、合成、音效、駕駛等多種工種,都由攝制組的2至5人來完成。有限的人力物力,在保障好電視節目大屏播出的同時,還要兼顧不同宣傳樣式在新媒體平臺推出的需要,這就要求任務分工上的盡量科學。為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采取細化量分,統籌考核的辦法,鼓勵大家“一專多能”和“一人數責”。在各種考核辦法機制的激勵下,各種技術技能和零碎時間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節目采編和新媒體任務也實現了高效推進,同步完成。
(四)立足崗位鍛煉培養“復合型”人才
人才是一切工作的承載和支撐,傳統電視宣傳和媒體融合發展的每一步,同樣需要一支“四力”過硬的采編播隊伍。對地市一級電視媒體來說,只有立足實際,就地取材,在工作的實踐鍛煉中,先培養出一批既能勝任傳統電視節目采編崗位,也能學習掌握、熟練運用新媒體作品采編技巧的骨干力量,并通過“傳幫帶”作用的發揮,逐步提升全體采編隊伍的綜合素質,主動適應融媒發展的要求。近年來,我們不斷調整思路,嘗試不同的方式方法,逐步走出了一條從傳統電視節目拆條推送—同一素材重新包裝制作—新媒體產品創作—融媒體作品創優的路子。整個電視節目采編團隊也在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掌握中,慢慢朝著適應融媒體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成長。
以自辦欄目《玉溪此刻》為例,節目組每策劃實施一個選題,都會從編導、攝像的不同角度,思考新媒體傳播需要。例如,一期總時長15分鐘的電視欄目報道,原本反映的主題是檢察院聚焦城市窨井蓋問題,督促各相關部門整改取得成效的新聞專題,在完成電視播出任務的同時,我們利用采集到的素材,同步制作出了1分鐘的短片《添補小漏洞 關注大民生》,該視頻通過新媒體推送轉發,創新成為點擊率超百萬的熱點作品。當然,采編隊伍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目標明確、任務壓實、科學考量,就一定能實現復合型采編隊伍的不斷成長。
四、結語
電視節目創作中,只有立足媒體融合發展和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需要,整合資源優勢,拓展傳播渠道,繼續堅持好“內容為王”的思想,不斷創新節目呈現方式,才能守正創新,在保障好電視宣傳的同時,滿足新媒體傳播需要,從而逐步實現電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交相互融,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青.融媒體背景下電視節目策劃創新途徑[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4):53-55.
[2] 姜玉文.時代背景下融媒體與電視節目相結合的分析[J].明日風尚,2018(7):341.
[3] 買全營.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文藝節目和其他媒體的互融策略[J].記者搖籃,2022(5):117-119.
[4] 程祎瑋.媒介融合環境下對視聽新媒體節目內容的優化[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1(1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