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沉浸式新聞是衍生于融媒體時代中的新產物,所指的是基于新聞現實,利用VR技術來構建出虛擬場景,并引導受眾從第一人稱的視角出發了解新聞事件,以此產生身臨其境般的真實感受,為其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聽體驗,消除與新聞事實之間的距離。沉浸式新聞的出現能夠讓受眾從之前“看新聞”的單一狀態中擺脫出來,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轉變為參與者、體驗者、感受者,加深對新聞事件的理解與感悟。本文通過分析沉浸式新聞的概念與特征,并基于沉浸式新聞的現存問題,結合筆者自身經驗給出了幾點發展建議。
關鍵詞:沉浸式新聞;融媒體;VR新聞
沉浸式新聞有別于其他任何形式的新聞類型,能夠讓受眾從中獲得第一人稱視角的真實體驗,是對以往新聞生產與傳播形式的顛覆性創新。沉浸式新聞的生產對虛擬現實技術有著很高的依賴度,需要基于新聞事件模擬出真實的新聞場景,并將受眾成功帶入其中,激發情感共鳴的同時順利進入到深度閱讀狀態。近年來,隨著融媒體發展速度的持續加快,媒體融合的成熟度也有了明顯提升,各大主流新聞媒體同時獲得了機遇與挑戰。在5G技術、VR技術、大數據技術持續賦能的當下,沉浸式新聞收獲了理想的傳播效果。
一、沉浸式新聞概述
沉浸式新聞的概念最初是由前《新聞周刊》記者諾妮·德拉佩納提出的,她認為沉浸式新聞是一種可以讓人們在新聞描述的事件或情況中獲得第一人稱體驗的新聞形式[1]。雖然歷經了十余載的發展時間,這一有關于沉浸式新聞的定義內容仍然存在著很高適用性,其中最為關鍵的要素在于“第一人稱體驗”,也可以將其理解為第一人稱視角。沉浸式新聞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夠消除現實世界中時間與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從第一人稱視角出發,讓身處于不同物理環境中的受眾可以產生身臨其境般的奇妙體驗。截至目前,沉浸式新聞大多以360°的視頻形式加以呈現,觀看者能夠自由轉變觀看視角,放大畫面細節,并根據自身的喜好來進入到感興趣的界面中。從操作層面的角度來看, PC端用戶可以利用鼠標、鍵盤對視頻界面進行操作;手機端用戶可以通過操作屏幕或轉動手機來進行觀看視角的自由移動。沉浸式新聞可以將新聞事件的真實場景以虛擬化的方式再現給廣大受眾,并搭配相應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傳感系統,增強新聞產品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性。究其根本,沉浸式新聞的內核與傳統新聞并無差異,只是在各項智能化技術的加持下,在傳播形式與內容生產上表現得更加新穎,全面增強廣大受眾的體驗感,提升用戶黏度。
(一)沉浸性
受眾不再局限于旁觀者的角色之中,而是能夠親身融入到新聞事件內,使得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均能獲得個性化體驗,并借助于新媒體平臺的交互功能隨時隨地發表個人意見,參與到新聞話題的討論中。
(二)交互性
在虛擬現實技術的輔助下,沉浸式新聞視頻中所呈現的內容更加多樣化,觀看者不僅要用眼睛、耳朵來獲取信息,身體的其他感官也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在觀看沉浸式新聞的過程中,大腦一直處于飛速運轉的狀態,跟隨新聞事件的推進與事件人物的視角來展開思考,并全身心地參與到新聞場景內,同其中的各類事物進行跨時空式的互動。在此種交互場景中,當新聞事件中的人物進行情感輸出時,觀看者同樣會感同身受,并更加順利地形成情感共鳴。
(三)自主性
在沉浸式新聞中,主動權完全放到受眾手中,他們需要進行主動操作,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探索新聞事件。這一點同傳統模式下的新聞傳播形式存在著巨大差異,受眾有極高的自由度,可以主動探索、體驗、觀察、參與新聞事件的全貌,從之前的被動接收狀態中解脫出來,收獲獨特的視聽體驗[2]。
(四)客觀性
沉浸式體驗能夠將受眾完全帶入到新聞事件的真實場景中,新聞媒體并不會在其中設置突出性的報道標識,通常也不會安排明顯的輿論引導觀點,受眾可以跟隨自身的想法和理解來主動探究事件真相,以此產生更為強烈的滿足感與體驗感,使得新聞傳播的客觀性有所提高。
二、沉浸式新聞的現存問題
(一)內容認知度不足
相較于傳統模式下新聞報道方式,沉浸式新聞可以更加順利地激發出受眾的情感共鳴,讓受眾從第一人稱視角出發產生豐富的情感認知。相對應地,如果沉浸式新聞的生產與傳播過程中存在“炫技”現象,將會轉移受眾的關注點,削弱他們對新聞主題與新聞內容的認知。從這一層面來看,沉浸式新聞的確能夠為受眾打造出身臨其境般的在場感,將受眾的多重感官充分調動起來,但卻會讓受眾的關注點難以集中到新聞內容中,從而引發對新聞內容認知不足、細節理解不到位等問題,甚至會放大沉浸式新聞的娛樂性質,喪失一部分專注于優質內容的受眾群體。
(二)地方媒體面臨發展困境
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各大主流新聞媒體紛紛入駐新媒體平臺,并成功打造出了“中央廚房”式的新聞生產模式。很顯然,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沉浸式新聞具備了穩定發展的有利條件,在現有的基礎上實現人力資源、設備資源、信息資源的優化整合。目前,頭部新聞媒體可以拿出的經典案例有很多,但由于媒體在融合進程中仍然受到資金、人才、技術、設備、制度等因素的干擾,沉浸式新聞很難完全突破傳統模式下的內容展現形式,表現出了明顯的融合發展困境。如何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地擺脫桎梏,解決地方新聞媒體在融合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多困難,是當下需首要解決的頭號難題。為此,簡化沉浸式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流程,使地方媒體能夠具備運用統一化平臺的實力,并能夠主動投身到融媒體優質內容的生產中,才是正確舉措。
三、沉浸式新聞的發展策略
(一)投注VR技術,加快技術融合
時代的發展腳步不會停止,尤其是在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中,新技術更是處于日新月異的加速發展狀態,如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均被廣泛應用到了傳媒產業,并催生出了眾多新生事物。沉浸式新聞十分貼合當代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并且與新媒體平臺有著極高的契合度,如何能夠進一步強化沉浸式新聞的沉浸感、互動性與自主性,則要從科技層面入手來持續加大創新力度。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聞人要主動出擊,將新興科技作為新時代中的開拓工具,運用自身扎實的專業功底,向廣大受眾持續輸出優質的新聞產品[3]。為此,新聞媒體在日后要加大對VR技術的投資,要盡快實現VR設備的大范圍普及,全面降低新聞受眾使用VR技術的消費成本。不妨設想一下,如果VR眼鏡、頭盔或其他設備如同智能手機一樣平常,那么沉浸式新聞勢必會擁有更大的消費市場。另外,新聞媒體要時刻牢記“融”這個關鍵字,在媒體融合趨勢下,單槍匹馬注定無法遠行,唯有主動伸出觸角,與他人建立起深度融合關系,才能夠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將新聞的生產成本控制在最低,達到雙贏目標,讓受眾花費最小的成本享受到最優質的信息服務。例如,早在201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中,長春分會場啟用了“5G+VR”的實時傳輸技術,用戶可以通過《我要看春晚》實時收看VR全景畫面,實現交互性操作。在同年的3月,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同樣將5G技術運用到了新聞播報中,面向用戶開啟了VR全景直播,同時提供人民大會堂與新聞中心兩大新聞播報場景,觀眾可以根據自身喜好和需求自主選擇。
在各項先進科技的支持下,沉浸式新聞的生產效率、傳播時效性以及內容質量均得以同步提升,在未來將獲得更多的可能性。新聞媒體要不斷開拓創新,同技術合作伙伴建立起互融互通的深度合作關系,根據廣大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開發優質的VR新聞內容。
(二)開拓傳播渠道,培養優質人才
沉浸式新聞的主要受眾群體為年輕人,他們的信息獲取方式更加多樣化,電視、廣播、報紙不再是他們了解新聞的主要渠道,而是利用智能手機或其他信息終端,根據自身需求,隨時隨地精準獲取信息。從之前的被動接收轉變為當下的主動傳播,年青受眾的胃口變得更加挑剔,對于新興科技也表現出了更高的敏感性。目前,雖然有很多新聞媒體都推出了沉浸式新聞欄目,但由于受到專業技術的限制,沉浸式新聞的傳播渠道相對單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無法達到理想水平。為此,新聞媒體要盡快落實沉浸式新聞的“線上+線下”聯合傳播,線上傳播主要通過官網網站、手機APP、新媒體平臺、VR平臺以及各大搜索引擎來實現,廣大受眾可以根據自身的習慣和喜好靈活選擇觀看方式。線下傳播渠道的建立同樣不容忽視,此環節的主要作用是保證用戶的優質體驗,進一步提升沉浸式新聞的知名度,實現理想的宣傳與推廣效果。另外,線下傳播渠道的打造還可以擴大VR設備的銷售市場,讓更多受眾能夠接觸到VR技術,直觀感受到由VR所帶來的創新式體驗。例如,各大新聞媒體在推出沉浸式新聞欄目時,可以選擇與地方上的VR設備生產廠商、經銷商以及實體門店建立深度合作關系,針對沉浸式新聞制訂相應的推廣方案。可面向VR設備的用戶提供免費體驗機會,到指定門店中體驗獨家沉浸式新聞;也可面向優質用戶免費提供VR頭顯設備,并邀請他們對VR設備進行測評,將測評報告發布到各大新媒體社交平臺。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打造VR實驗室、VR體驗館,為受眾提供更多觀看沉浸式新聞的機會。
目前,我國沉浸式新聞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行業的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具有豐富新媒體傳播經驗的新聞工作者更是鳳毛麟角。要想進一步提升沉浸式新聞的生產質量,應將重心放到優質人才的培養上。一名能夠被稱為優秀的沉浸式新聞編輯不僅要掌握攝像、剪輯、特效制作等技能,還要熟練操作相關的硬件設備,并涉獵鏡頭語言、視聽語言、場景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知識。但行業內的新聞工作者對于VR技術的了解不夠深入,對相關設備的應用也不夠熟練,因此需要制訂出更加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方案。一方面,在地方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盡快打通高校與技術研發產業的合作渠道,校企之間要建立起深度合作關系,專門針對沉浸式新聞生產增設相關課程。新聞工作者可以重回校園參與專項技能學習活動,校方也可以為在校學生提供參與實習就業的機會;另一方面,新聞媒體要與VR技術的開發企業展開實時交流,根據沉浸式新聞的生產與傳播需求構建受眾反饋機制,并督促新聞工作者轉變傳統思維模式,拿出開放性態度面對新聞業的改革創新,制作出符合當代受眾審美需求的沉浸式新聞產品[4]。
(三)注重倫理構建,打造對話機制
技術的創新與人才的培養固然重要,但在沉浸式新聞的發展中,新聞媒體需要從用戶的視角出發,通過打造對話機制構建沉浸式新聞的倫理準則,避免這一新鮮事物處于曇花一現的狀態,讓受眾充分認識到自己也是沉浸式新聞的參與者。很顯然,沉浸式新聞增強了用戶的自主選擇權,在足不出戶的前提下,即可達到親臨現場的效果。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基礎上,人們也要主動進行思考,觀看新聞事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在這一過程中自己又將承擔怎樣的責任,避免沉浸式新聞淪為娛樂化工具。
另外,通過與受眾之間建立起深度合作關系,將更加有利于沉浸式新聞倫理道德機制的構建。人們在觀看沉浸式新聞時,一旦發現問題所在,即可在第一時間與新聞媒體取得聯系;反之,當遇到困難時,也會更加自然想到求助于新聞媒體。在此方面,沉浸式新聞生產可以參考報刊的發布機制,在內容中加上水印,并標注好聯系方式,受眾可以通過此種渠道及時反饋問題、尋求幫助。一旦深度合作關系順利建立,受眾將從內容的接收者轉變為參與者,并更加主動地承擔沉浸式新聞的倫理規范監督責任。要想順利達成上述效果,新聞媒體要付諸更多的努力,不能將受眾看作是被動且單一的新聞消費者,而是要從平等的角度出發,虛心尋求其幫助與配合。
在未來,沉浸式新聞的發展仍然有一條漫長的道路要走,其中也必定會經歷各種坎坷,新聞媒體要利用好機遇,維護自身與受眾的權益和利益,在行業內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與倫理氛圍,賦予用戶更大權利與責任意識[5]。
四、結語
在VR技術的持續賦能下,新聞業將會表現得更加生機勃勃且充滿活力。新聞的生產與傳播也會突破時空限制,受眾會直觀享受到由科技所帶來的巨大便利,沉浸式新聞應運而生。但行業內的新聞工作者要時刻保持冷靜頭腦,堅守初心,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做到慎思,避免陷入唯技術論的誤區中。
參考文獻:
[1] 楊蕊菡.沉浸式新聞報道的呈現方式研究:以近三年美國網絡新聞獎沉浸式新聞報道獲獎作品為例[J].視聽, 2020(8):194-196.
[2] 郭宇靖,屈萌.“沉浸式”新聞對重大主題報道創新的啟示:以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聽會》為例[J].青年記者, 2021(8):58-59.
[3] 張建中,[美]艾思特·凱西婭·索普.今日美國報的沉浸式新聞報道創新[J].青年記者,2021(3):103-104.
[4] 華維慧.邊界突破與真實重構:論VR新聞的真實性邏輯[J].編輯之友,2021(2):71-75.
[5] 李明德,鄺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網絡輿情治理:作用、風險和路徑[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21(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