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是多種媒體之間的相互借鑒與相互融合,使人們的信息獲取習慣與審美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之前的大段文字閱讀轉變為碎片化閱讀,并不再滿足于單一的文字形式。相比新媒體,廣播電視新聞無論是在內容呈現還是傳播形式上均存在著一定的劣勢:時效性低、互動性差、新鮮感匱乏等,很難成功吸引受眾的持續關注。為了成功突破行業發展阻力,電視新聞記者要順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不斷積累采編技巧,增強采編能力,持續提供優質的新聞節目。本文通過分析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發展的新特點,結合筆者自身經驗給出了幾點提升建議。
關鍵詞:傳統新聞;采編藝術;融媒體時代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的持續加快,人們已經正式進入到信息化時代,在通信網絡的輔助下,新聞傳播已經成功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并全程參與到信息傳播、交流以及共享環節中。在融媒體時代,網絡作為傳播社會文化的主要方式,不僅承載了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特性與傳播優勢,而且對傳統媒體的局限性做出了改進,實現多對多的信息傳播形式,呈現出了大眾化的雙向傳播特性,滿足了不同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為了能夠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要不斷開拓進取,找到符合媒體融合趨勢的創新道路,維護好主流新聞媒體在行業內的地位。
一、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發展的新特點
(一)對象平民化
在互聯網環境中,信息傳播速度有了明顯提升,整體的傳播范圍也愈發廣泛。這也就意味著,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將會收獲更多人的關注,并積累大量的用戶群體。隨著廣大受眾信息獲取渠道的愈發豐富,他們對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需求也呈現出了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這就需要新聞采編人員順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風向來及時調整采編策略,同時兼顧到廣電新聞節目內容的平民化、社會化、廣泛化特質。此外,新聞采編人員還要主動利用新媒體技術了解不同受眾對新聞內容的個性化需求,將觀眾重心放到基層,扎根于普通民眾,使新聞資訊的內容更加“接地氣”。以東方衛視為例,為了成功進軍新媒體市場,東方衛視推出了全新的新聞節目《東方大頭條》,這一節目鎖定當前社會環節中的輿論熱點,持續關注百姓聲音,并持續擴大了節目本身的服務對象,使得新聞采編對象呈現出了明顯的平民化特征,收獲了眾多網友的青睞[1]。
(二)方式多元化
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渠道固定且單一,很難基于受眾的實際需求靈活調整傳播方式,無法同時面向所有受眾。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中,人們已經習慣于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自主獲取新聞信息。廣播電視新聞如果不能盡快調整傳播方式,勢必會導致受眾群體的大量流失,逐漸被時代拋棄。為此,要合理應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新聞傳播,將新聞信息與互聯網高效融合,突破單一傳播渠道帶來的諸多限制,為受眾帶去更多便利,增強新聞信息的時效性。
(三)選題新穎化
融媒體時代,創新與改革是傳統媒體的制勝法寶,同時也是進軍新媒體平臺的唯一渠道。但改革與創新并非對傳統形式的完全顛覆,而是要堅守住新聞媒體的發展底線,將新聞原則放到第一位,為眾多新媒體平臺樹立學習榜樣。每位新聞采編人員都要不斷開拓進取,在明確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發展定位、維護采編崗位職業道德的基礎之上,采用更具藝術性的新聞語言提升新聞標題的感染力與吸引力。另外,新聞采編人員要遵循“內容為王”的原則,選擇新穎的新聞選題,并根據受眾的喜好活用采編技巧。符合新媒體傳播特質的新聞選題具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提高網感,活用同音異形字:“今日我們不講‘李’”,僅僅是一字之差的改動,則能夠為受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有效調動并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想要對接下來的新聞節目內容一探究竟;第二,扎根基層,聯系熱點話題:“熊孩子的‘大手筆’‘高消費’全部有效嗎?”此則新聞緊密圍繞當下有關未成年人的網絡消費問題展開了討論,其中包括兒童偷偷利用父母手機為網絡主播送禮物、在游戲平臺中充值購買裝備等。題目中引用的“熊孩子”一詞不僅極具網感,而且能夠將此偏頗行為十分形象地加以詮釋,有效激發受眾的觀看興趣;第三,關注受眾喜好,突出采訪對象:“柯炳生VS張雪峰:農學院里那些高就業的冷門專業”,新聞內容圍繞在網絡環境中有著較高關注度的網紅展開報道,不僅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理,還能夠利用網紅的粉絲聚集效應提升節目收視、收聽率[2]。
二、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藝術的提升措施
(一)突破傳統,樹立創新式的新聞采編意識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傳統新聞媒體帶來了諸多挑戰,并給整個新聞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作為融媒體時代中的新聞采編人員,要明確自己身上所肩負的時代職責與使命,不斷突破傳統,樹立起符合融媒體發展特質的新聞采編模式,在這一進程中積累更為豐富的新聞采編技巧,與時代共振,形成融媒體采編意識。
一方面,新聞采編人員要從客觀角度入手,認清原有新聞采編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樹立正確的融媒體采編意識,懂得站在市場與民眾的角度來思考新聞業內的諸多變革。創新雖然意味著對已有模式的顛覆,但同時也為整個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與活力,新聞采編人員要充分運用傳統媒體的資源與經驗優勢,讓自己具備能夠在行業內脫穎而出的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服務大眾,持續輸出優質的新聞。
另一方面,廣播電視新聞還要不斷優化采編與報道流程,基于融媒體時代中的發展與進步方向簡化新聞采編流程,同步優化新聞線索收集、新聞源頭篩選以及節目受眾反饋機制,對廣播電視新聞的生產流程進行科學規劃,利用好行業市場內的媒體資源,確保節目采編模式可以推動我國新聞業的長效、穩定發展,為后續的創新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二)專注細節,全面提高新聞采編質量
新聞信息來源于生活,新聞媒體則服務于群眾。想要進一步提升融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工作的藝術高度,新聞采編人員則要更加專注于一線新聞細節的呈現。增強自身“四力”,堅持扎根于新聞事件的第一線,深度挖掘各類新聞事件的細節素材,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要求與風格定位,對素材內容進行高效整合和處理,使廣播電視新聞更加有血有肉、生動形象。相較于新型采編模式,通過新聞采編人員親自捕捉的新聞素材將更具報道價值,新聞內容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例如,由新華網發布的《長白山下唱新篇—吉林延邊州脫貧攻堅觀察》,新聞記者親身來到延邊地區,用自己的雙腳丈量了和龍市東城鎮的土地;用自己的雙眼記錄了朝鮮族村民的幸福生活。一排排整齊的院落、一條條干凈的街道、一張張美麗的笑臉,無一不詮釋了脫貧攻堅工作的實際成效。此種以小見大的報道方式,將受眾成功帶入到新聞的美好氛圍中。在筆者看來,此篇新聞報道之所以如此具有傳播魅力,是新聞采編人員懂得運用宏觀闡述方式,所呈現出的新聞細節也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從而讓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具真實性與感染力[3]。
新聞細節如同是散落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顆顆珍珠,它們隱藏在新聞事件的表象下,需要新聞采編人員探索發現,讓更多人能夠看到新聞細節的藝術之光。為此,新聞采編人員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不僅要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與判斷能力,而且還要讓自己時刻處于冷靜思考的狀態,從人物形態、語言、肢體動作以及新聞事件場景等方面入手,做好細節分析與新聞事件走向的判斷,對新聞細節予以精準刻畫,并將上述內容運用到新聞報道中,以此將傳統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三)開拓創新,打造多元化的新聞采編模式
在融媒體時代中衍生出了多種新聞傳播形式,眾多新媒體的涌現,使人們的信息獲取渠道變得更加豐富。這也就意味著,廣播電視新聞想要在維護好現有受眾群體的基礎上吸引更多人關注,必須要對以往的新聞采編模式做出改進,讓新聞傳播與報道更具藝術魅力。但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地域文化環境以及新聞采編模式等諸多條件的限制,廣播電視新聞的改革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局限性,在無形中流失了大量受眾。為了能夠盡快解決上述問題,廣播電視媒體要主動出擊,構建多元化的新聞采編模式,優化新聞采編結構。
新聞采編人員要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了解,多方掌握并列舉出各大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以此為出發點不斷創新新聞采編方式,使廣播電視新聞的內容呈現符合受眾預期。在這一過程中,新聞采編人員要靈活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用戶畫像,深入且全面地掌握受眾心理需求,探索出不同形式的新聞傳播途徑。
由于融媒體時代中的人們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機會,并能夠接觸到各種類型的媒介信息資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行業內的影響力。新聞采編人員要認清當下的發展形式,注重新聞傳播途徑的多元化創新,主動適應新媒體,分別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中開設官方賬號,使廣播電視新聞的整體覆蓋率得到進一步擴大。新聞采編人員要努力學習各種媒介的應用技巧,利用圖文并茂、聲畫結合的形式編輯新聞內容。以抖音平臺為例,平臺用戶幾乎涵蓋了所有年齡段的受眾群體,作為行業內擁有超高流量的新媒體平臺,可以為廣播電視新聞的跨平臺傳播提供最佳的轉型契機。廣播電視媒體要在抖音平臺中開設官方賬號,并基于平臺本身的新聞傳播主題與風格定位發布相應的節目視頻。新聞采編人員在確定好節目主題與新聞素材后,應優先利用視頻、音頻剪輯軟件,將新聞素材壓縮到1分鐘以內,并選擇能夠吸引平臺用戶的新聞標題與封面,在平臺中收獲更多流量。另外,新聞采編人員還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交互功能與用戶展開密切溝通與交流,提升用戶黏性[4]。
(四)奮起直追,提升新聞采編人員的綜合素養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新聞采編人員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專業要求,其專業素養與技術水平將直接決定新聞采編的整體質量,因此要得到廣播電視媒體的高度重視。首先,新聞采編人員要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在工作之余分配出固定的時間進行自主閱讀,閱讀內容要盡量多樣化,除一些經典新聞報道外,還要多方學習不同類型的新聞語言,以新人的姿態了解新媒體平臺中的新聞報道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字表達能力。另外,采編人員應從細節出發增強文字駕馭能力,搭配智媒體技術手段落實新聞稿件的校對與編輯任務,提升工作效率;其次,所有好的創意與優秀的新聞稿件均不是憑空得到,正所謂“十年磨一劍”,新聞采編人員要不斷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重視信息與技能的積累。利用工作之余為自己“充電”,補厚文化與藝術功底,形成一套開放性、系統性的學習機制;最后,新聞采編人員要全面增強自身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在開展采訪與稿件撰寫任務前做好充分準備,列出明確大綱后,在采訪過程中做好場控工作,通過合理提問營造出和諧、舒適的采訪氛圍。此外,新聞采編人員要盡快打消掉“單兵作戰”的傳統思想,要突破思維、專業、技術層面上的藩籬,主動向他人與新媒體伸出觸角,不斷開闊媒體融合渠道,多方捕捉更具傳播價值的新聞信息。以抖音平臺為例,在情人節期間,某位抖音用戶上傳了一則“集體告白”的短視頻。新聞采編人員在看到這則視頻后,運用自身的專業敏感度,發現了此類視頻的巨大傳播價值,并同視頻上傳者取得了聯系,掌握了告白過程的更多細節與未經加工的原視頻資料。通過相應的技術處理后,成功推出了“520集體大告白”的新聞主題,收獲了一眾網友的關注與認可[5]。
新聞采編人員還要不斷創新新聞編排藝術形式。一方面,新聞采編人員要全面增強自身美學素養。唯有具備扎實的美學功底與過人的審美能力,才能夠讓廣播電視新聞更具吸引力。平時,新聞采編人員要多方了解美術、音樂、建筑等方面的知識信息,讓自己的知識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并將上述美學知識靈活運用到采編工作中,有效提高節目內容的美學效果;另一方面,新聞采編人員還要學習一些攝影、繪畫技巧,能夠靈活運用剪輯軟件,讓節目內容更具趣味性和新穎度。
三、結語
融媒體時代,數字技術與網絡信息技術的涌現,使媒體融合路徑變得愈發開闊。相較于新媒體,廣播電視媒體在互動性、時效性以及趣味性方面存在一定弱勢,改革創新已是必然。新聞采編人員要不斷開拓進取,同時代同頻共振,虛心學習新媒體技術手段,彰顯采編藝術,推動廣播電視新聞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昆.融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路徑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3):149-151.
[2] 李勇.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途徑與方法[J].中國有線電視,2020(4):447-448.
[3] 丁晨.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途徑與方法探索[J].記者觀察,2020(35):44-45.
[4] 李愛平.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J].記者搖籃,2021(4):79-80.
[5] 宋佳.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J].傳媒論壇,2021,4(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