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岳廣欣 樊新榮
“陽不入陰”涵義現今不詳,目前尚缺乏關于其內涵的系統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理論的臨床應用。“陽不入陰”自明清開始被廣泛使用,但多用來解釋不寐病機,其與其他疾病的內在聯系鮮少論及。通過在《中華醫典》檢索查閱,發現“陽不入陰”除論述不寐外,還與厥逆、發熱、老人病等病癥密切相關。通過辨析“陽不入陰”在上述疾病中的不同涵義,可進一步明確“陽不入陰”內涵,正本清源;通過分析“陽不入陰”在不同疾病中的涵義,可補充完善“陽不入陰”的理論實質,拓寬“陽不入陰”的臨床應用。
在中醫理論體系中,“陽不入陰”多用來解釋不寐病機。《靈樞·大惑論》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1]353“衛氣不得入于陰”是“陽不入陰”不寐病機涵義的最早表述。衛氣在邪氣作用下,出入循行節律紊亂,于夜晚入陰之時不能入陰,衛氣沒有按時入陰,獨留陽分過久,因此陽蹺脈脈氣充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陰陽不交,故而不寐。因此,《醫燈緒焰》總結道:“陰陽之氣偏盛,不相和諧,陽不得入陰,故不暝不寐。服此(內經半夏湯)陰陽通,臥可立至……亦治痰氣阻塞,陽不入陰,成上證。”[2]自此,“陽不入陰”多用來概括不寐病機。如《和緩遺風》云:“少寐者,陽不入陰之朕兆。”[3]《醫宗金鑒》曰:“不得臥者,陽不入陰。”[4]
吳鞠通《溫病條辨》中曰:“衛氣留于陽……不得入于陰……可為一切不寐之總綱。”[5]基于《黃帝內經》中“衛氣不得入于陰”的相關論述,可將“陽不入陰”在不寐中的涵義分營衛循行節律紊亂、陽蹺脈盛和陰虛陽越三個方面。
“陽不入陰”在不寐中的涵義之一為營衛循行節律紊亂。《黃帝內經》中“衛氣不得入于陰”的不寐論述直接反映著營衛循行對睡眠的重要作用。“衛氣出入于經絡則寤寐分”,衛氣白天行于陽經,夜晚入循陰經,營衛循行不失其常,則晝精夜暝,寤寐有司。當衛氣在邪氣作用下夜晚不能入陰,獨留于陽時,營衛循行節律紊亂,衛陽浮越在外,不入營陰,陽不入陰,則導致不寐。故《和緩遺風》總結道:“少寐者,責之營衛循環有偏。”[3]
“陽不入陰”在不寐中的涵義之一為陽蹺脈盛。《脈簡補義》云:“觀《內經》論夜不能寐,陽不入陰必歸于二蹺。”[6]陽蹺、陰蹺脈參與著人體的睡眠—覺醒機制。根據《黃帝內經》相關蹺脈論述[1]109,328-330,122,陰、陽蹺脈是衛氣由陽入陰,由陰出陽的關鍵。覺醒時衛氣由陰蹺脈由陰出陽,進入足太陽經開始循手、足三陽經循環,睡眠時衛氣由陽蹺脈由陽入陰,進入足少陰腎經開始循五臟循行。且陰蹺、陽蹺脈交會在目內眥,因此蹺脈的盛衰決定著眼目的開闔。當營衛循行紊亂,衛氣獨行在外,滯留于陽時,進而會影響陽蹺脈的盛衰,陽蹺脈盛,衛氣不能入陰,陽不入陰,故目不合則不寐。故《靈樞·大惑論》曰:“陽氣滿則陽蹻盛……故目不瞑。”[1]353
“陽不入陰”在不寐中的涵義之一為陰虛陽越。《黃帝內經》中諸多寤寐論述均不越陰陽。如《靈樞·寒熱病》曰:“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1]122《靈樞·口問》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1]149《靈樞·邪客》更是詳細論述不寐的陰陽虛實,“衛氣獨衛其外……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1]297。可見陰虛是“陽不入陰”導致不寐的主要病機。
清代葉天士基于此認識進行發揮,認為人到中年,腎元先損,若操持太過,一可煩勞則張,陽上升動;二可肝血暗耗,肝腎同源,腎陰不足,虛陽上越,均可導致腎中陰陽失衡,陰虛陽越,陽不入陰,引起不寐。故治療不寐在養陰益腎的同時,要注意引陽入陰,可在養陰藥中佐以苦降,引陽下歸[7]。對于產后不寐,葉氏認為產后大量失血,陰傷無力系陽,陰虛陽浮,陽不入陰,故睡臥不安[8]。
值得一提的是,《黃帝內經》與葉天士的“陽不入陰”陰虛涵義存在著相反的因果關系。《黃帝內經》中的“陰虛”重在果,是以“衛氣行于陽,不得入于陰”為前提,所導致的陰臟、陰經和陰蹺脈的虧虛;而葉天士認為的“陰虛”重在因,是由亡血或精損引起的陰虛,進而陰陽互根,使得無根之陽不能內返,浮越于外,陽不入陰,引起不寐。
“陽不入陰”在臟腑辨證中,逐漸延伸出了心腎不交的涵義。《程杏軒醫案》曰:“請以不寐言之,人知其為心病,而不知其為腎病也。心雖為神舍,而坎離尤貴交通。越人以陽不入陰,令人不寐,豈非水火未濟,坎離失交之故乎。”[9]一般認為,陽為火,陰為水,心屬火,腎屬水,故“陽不入陰”意為水火失濟,坎離不通,心腎不交。心腎為水火根基,陰陽窟宅,《馮氏錦囊秘錄》曰:“人之神,寤則棲心,寐則歸腎,故寐者,心神棲歸于腎舍也。”[10]夜晚入睡時,神由心入腎,心腎交通,陰陽和合,故以成寐。若心腎不交,陽不入陰,則不能成寐,故《辨證錄》曰:“心氣入腎……不敢入,故不寐。”[11]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首載治療心腎不交的黃連阿膠湯證,成為臨床不寐診治的經典方。張仲景認為心火不能下入腎水,腎水不能上濟心火,水火不濟,陰陽不交,少陰熱化,故用黃連、黃芩苦寒直折,芍藥苦平降之,又添雞子黃補離中之氣,阿膠益坎中之精,諸藥配伍可使血肉有情之品交媾其水火,則水火既濟,陰陽相交。
“陽不入陰”在厥逆中的涵義為陰陽二氣不相順接。《類經》曰:“陰不入陽,故其盛在胃。陽不入陰,故太陰細微。病名曰厥者,陰陽皆逆也。”[12]444厥,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系統論述。有學者認為,《黃帝內經》中“厥”的涵義為因氣虛,衛氣無法循常道循行,衛氣發生逆亂部位的不同,會導致癥狀的不同[13]。陽氣虛于下,衛氣不能滲營于相應經絡,故手足皆寒;醉酒傷陰,精竭陰損,陰氣衰于下,四肢經絡不能濡養,故手足皆熱。因此《素問·厥論篇》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對于十二經脈之厥而言,衛氣行于陽分不得入陰,足三陽經脈循行部位發生病變,會導致三陽之厥;衛氣行于陰分不出,臟腑之氣郁積不舒,相應經脈發生病變,會導致三陰之厥[13]。因此《黃帝內經》中“厥”的涵義蘊含著氣虛,衛氣循行失常,陰陽二氣逆亂,不相順接之意。張仲景因此總結道:“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14]
《類經》中厥逆之證表現為“五有余,二不足”癥候。“五有余”即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等癥;“二不足”即癃而一日數十溲、太陰脈細微如發[12]443-444。因胃主肌肉,故身熱如炭;因足陽明胃經循行沿喉嚨入缺盆下膈,故頸膺部位上下不通;人迎穴為胃經主穴,足陽明動脈在結喉兩側,故人迎躁盛。此三癥為熱邪熾盛陽明(胃)之候,故曰:“其盛在胃。”喘息、氣逆為邪犯肺之癥,熱邪壅塞在胃,而癥狀卻在肺,故曰:“其盛在胃,頗在肺。”以上五癥為邪氣有余之故;而癃病一日數次、太陰脈(兩手寸口之脈)微,為正氣不足表現。因此厥證為外見邪氣有余,內屬正氣不足的“陽證陰脈”之候,陰陽不相順接,二者皆逆,陰不入陽,陽盛,多“盛在胃,頗在肺”;陽不入陰,陰虛,故“病在太陰”“太陰細微”。治療上不可只瀉邪治表,也不可只補虛救里。
綜上,“陽不入陰”與厥逆病證內在相關。其一蘊含著陰陽二氣的不相順接,會導致厥逆的發生;其二引發“五有余,二不足”的厥逆癥狀,陽不入陰,陰虛,故“病在太陰”。
傷寒大家李克紹先生認為,“陽不入陰”必有身熱特征,“發熱就是陽不歸陰”[15]。“陽不入陰”在發熱中的涵義,古代醫家多從氣血角度和臟腑角度進行認識。
在氣血角度,“陽不入陰”在發熱中的涵義為氣浮蒸血。《醫學真傳》曰:“人身陰陽和則無熱,陰陽不和則發熱。”[16]陰陽在發熱中可具體為氣與血。《本草問答》云:“夫氣屬陽,血屬陰,瘀血阻氣則陽不入陰……宜破其血,使氣得入于血中則不壅熱。”[17]氣血是人身根本,《血證論》云:“人之一身,不外陰陽,而陰陽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氣血。”[18]73氣為陽,血為陰,陰陽和合的關鍵在于氣血的調和。當瘀血作為病理因素影響了氣血之間的平衡關系,瘀血阻氣,氣血不和,氣不入血,陽不入陰,陰陽失衡,氣浮在外蒸騰血液,故壅熱汗出,熱勢不退。治療可用桃仁、丹皮或大黃蟄蟲丸、溫經湯破血通氣,祛除瘀血,則壅熱自解[17]。
在臟腑角度,“陽不入陰”在發熱中的涵義為腎陰不足,真陽外浮。《血證論·發熱》云:“若腎陰不足,真陽外浮,發熱喘促者,是為陰不戀陽,陽不入陰。”[18]128發熱分虛實,虛證除血虛、水虛發熱外,尚有腎陰虧損于內,腎陽浮越于外的發熱。腎為水火之宅,內寓真陰真陽。當腎陰不足,無力制陽時,陰虛不能戀陽,真陽無所依附,浮越于外,陰陽不相維系,陽不入陰,機體一派熱象,可用二加龍骨湯加五味子、麥冬、阿膠滋陰潛陽,從陰引陽[18]128。
“陽不入陰”在老人病中的涵義為腎水虧損,真火裸露。《脈義簡摩》曰:“高年之人,腎水已虧,真火易露……故收攝腎氣者,老人之先務也。用藥須知引陰引陽之法。陽不入陰者,用七分陽藥,三分陰藥,而夜服,從陰以引其陽。”[19]腎中之火是老人的性命之根。“高年人惟恐無火,無火則運化艱而易老”“有火則精神健而難老”,腎中之火維系著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為真火元陽,故不可輕易裸露。葉天士云:“腎為根本……水中有火,為生生化育。惟藏蓄不露,斯永年無病。”[20]真火蓄藏于腎中,本于其位,是疾病不生的根本。而年老之人,腎精漸衰,陰氣自半,腎陰虧損,水淺不養龍,陰不斂陽,腎陽浮越,顯露于外,真火裸露,難以蓄藏,一旦遇邪,則較為危急。故治老人病尤要治腎,收攝腎氣,引火歸原。具體可調和腎中陰陽,夜服三分陰藥,七分陽藥,引陽入陰。
“陽不入陰”與老人病的內在聯系,固然在于腎陰虧損,真火裸露,陽不入陰。但其中更具臨床意義的是周學海重視氣機升降,主張引陽引陰(或引陽入陰,或引陰至陽),且晝夜分方。如楊栗山的升降散,吳鞠通的宣清導濁湯,均受周啟發[21]。梁君昭[22]遵晝夜分方原則治療頑固性失眠,晝服升麻、茶葉助陽出陰,夜服六味地黃丸配伍安神之品引陽入陰,體現晝夜分方之則對疾病的具體指導。
綜上所述,與“陽不入陰”相關的疾病有不寐、厥逆、發熱、老人病,引申出的治法為引陽引陰,重視升降。在不寐中,“陽不入陰”基于《黃帝內經》所延伸出的涵義為營衛循行節律紊亂、陽蹺脈盛和陰虛陽越,在臟腑辨證中為心腎不交;在厥逆中,“陽不入陰”涵義為陰陽二氣不相順接,并引發“五有余,二不足”的厥逆癥狀;在發熱中,“陽不入陰”從氣血角度涵義為氣浮蒸血,從臟腑角度涵義為腎陰不足,真陽外浮;在老人病中,“陽不入陰”涵義為腎水虧損,真火裸露,并引申出引陽引陰,重視氣機升降的治則。
縱觀“陽不入陰”的臨床應用,古今較多論及的是其與不寐病證的聯系,“陽不入陰”對其他疾病的影響作用鮮少涉及。理論的完整性更有助于繼承與發揚,“陽不入陰”的系統研究還需進一步建立與完善。本研究立足于《中華醫典》中“陽不入陰”在不同疾病中的涵義辨析,得出“陽不入陰”除指不寐外,還與厥逆、發熱、老人病等病癥密切相關,且其中涵義各不相同。希望通過本文視角,“陽不入陰”的涵義闡發可以得到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