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文 陳 妮 陳華軍
(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 貴州 遵義 563000)
ICU主要為重癥危重患者,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需要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其中血壓為重要生命體征之一,需要密切關注患者血壓變化情況,及時發現異常,采取相應措施,降低患者死亡風險[1]。所以,重視并加強ICU重癥患者血壓監測有效性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還應做好ICU規培護士及實習醫生血壓監測帶教工作,保證監測準確性,為患者治療提供有效參考依據[2]。
1.1一般資料
將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間在規培醫師及實習醫師參與下收集 80例ICU重癥患者納入研究,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齡范圍在19-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45±0.31)歲。納入標準:均為ICU重癥患者。所有患者基本資料之間的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排除標準:既往明確高血壓病史,年齡大于80歲或小于18歲患者。
1.2方法
分別給予患者無創血壓監測、有創血壓及心率監測,監測值為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前。
1.2.1無創血壓監測
將袖帶捆綁在患者上臂,袖帶下緣與肘窩間隔2—3厘米,松緊以能深入一指為宜;充氣至撓動脈搏動消失后再升高20—30 mmHg,此時為最大充氣水平,然后逐漸放氣,速度以水銀柱下降4 mmHg/s為宜,聽診器出現的第一聲搏動音為收縮壓,搏動音消失時為舒張壓。觀察并記錄患者血壓指標。
1.2.2有創血壓監測
采用BD套管針,將橈動脈或足背動脈作為穿刺點,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穿刺成功后將套管針送入動脈內妥善固定,將測壓管道中的空氣排盡,連接壓力換能器,并根據患者體位調節好壓力傳感器零點水平后,進行動態血壓監測。觀察并記錄患者血壓指標,同時記錄心電監護儀上心率數值。
1.3判斷標準
對比兩種監測結果患者心率指標、血壓指標變化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使用t和x±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卡方和%表示計數資料,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數據分析)有創血壓監測結果:休克組40例患者心率指標、舒張壓、收縮壓分別為(108.15±1.36、59.63±3.03、 99.65±4.13);非休克組40例患者心率指標、舒張壓、收縮壓分別為(101.58±1.10、72.03±3.16、145.50±6.13)。
無創血壓監測結果:休克40例患者心率指標、舒張壓、收縮壓分別為 (108.15±1.36、63.83±3.26、109.04±5.13);非休克組40例患者心率指標、舒張壓、收縮壓分別為(101.58±1.10、70.53±1.02、129.95±5.21)。
經過統計學處理得出結果:(t=0.001,P=1.001;t=5.968,P=0.001;t=9.107,P=0.001;t=0.001,P=1.001;t=2.857,P=0.005;t=12.224,P=0.001),所有患者心率指標數據信息無顯著差異(P>0.05),休克組有創血壓監測結果的舒張壓與收縮壓顯著低于無創血壓監測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非休克組有創血壓監測結果的舒張壓與收縮壓明顯高于無創血壓監測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另外,兩種監測方式結果均顯示休克組患者舒張壓與收縮壓均低于非休克組,有創血壓監測休克組與非休克組(t=17.913,P=0.001;t=39.213,P=0.001),無創血壓監測休克組與非休克組(t=12.405,P=0.001;t=18.087,P=0.001),P<0.05,有統計學差異。
從ICU重癥患者實際發展來看,血壓監測為常用監測方式,以往主要會利用汞柱血壓計以及聽診器等監測血壓,整體監測效率較低[3]。隨著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有創血壓監測、無創血壓監測被逐漸運用到臨床ICU患者監測中,可以避免人工加減壓與袖帶寬度、松緊度影響致監測結果不準確的情況出現,提升監測效率[4]。且無創血壓監測與有創血壓監測技術已經成為ICU規培護士及實習醫生的必備技能,ICU規培護士及實習醫生需要全面掌握兩種血壓監測方式的操作技巧與護理要點、優勢等,才能按照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血壓監測方式,進而保證監測效果[5]。
從臨床實際運用來看,有創血壓監測可以實現血壓水平持續監測,幫助醫務人員直接、準確了解患者機體血壓變化情況,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小,而無創血壓監測屬于一種隔段監測方法,不能及時了解血壓變化情況,同時比較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降低監測準確性[6]。已有相關研究報告證明,ICU重癥患者的有創血壓監測結果指標均高于無創血壓監測結果,且監測結果也更為準確。本文分析顯示,所有患者心率指標數據信息無顯著差異(P>0.05),休克組有創血壓監測結果的舒張壓與收縮壓顯著低于無創血壓監測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非休克組有創血壓監測結果的舒張壓與收縮壓明顯高于無創血壓監測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另外,兩種監測方式結果均顯示休克組患者舒張壓與收縮壓均低于非休克組,P<0.05,有統計學差異。可見,在實施ICU規培護士、規培醫師及實習醫生帶教工作時,應重視并加強有創血壓監測操作技巧與注意事項培訓,提升操作水平,從而準確把握ICU重癥患者血壓水平變化,及時發現患者異常評估患者病情及變化,采取相應措施,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一定保障。另外,在對患者進行有創血壓監測時,還需要做好相關護理工作,進而保證監測質量,這主要是由于有創血壓監測會受到測量部位、系統校零、管道阻塞或者動脈留置針位置不當、穿刺套管與壓力套裝連接不緊密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監測結果不準確。所以,醫院在對ICU規培護士、規培醫師及實習醫生進行培訓時,應要求其掌握以下專業知識。
其一,確保ICU規培護士及實習醫生均掌握校零方法,具體操作為按壓監護設備零點校正按鈕,將動脈通道關閉,讓傳感器壓力通道、大氣連通,讓屏幕顯示壓力線為零。并在監測過程中注意觀察波形變化,將正動脈位置擺正,觀察數據變化情況,如果沒有變化應檢查管道,發現管道阻塞后需要利用肝素鹽水進行沖洗、回抽,將血塊吸出,有必要還可以直接將套管拔除。
其二,強化健康教育工作。在開展置管操作時,應運用幻燈片播放方式、模型講解方式、圖冊講解方式、短視頻講解方式等為患者詳細講解有創血壓監測流程與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與相關預防控制知識,讓患者重視置管期間穿刺部位衛生情況,做好保護工作,避免活動置管肢體,降低血腫以及血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
其三,做好血壓監測過程中各項護理工作。在對患者進行有創血壓監測時,應檢查并確保測壓管各個接頭均連接好,并對測壓肢體、穿刺針、延長管等均進行正確固定處理,降低穿刺針脫落與導管受壓等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應將壓力袋壓力、流速等進行適當調節,最佳狀態為 32 kPa、3ml/h,進而防止出現血液凝固,完成測壓操作后,需要立即使用肝素鹽水進行沖洗操作。定時觀察并記錄患者血壓監測結果,一般監測結果更新時間為30min一次,如果患者病情波動比較大,還應增加觀察頻率,隨時對監測結果進行更新與掌握,重視監護設備裝置中波形、壓力數值變化情況,一旦發現壓力值存在異常變化情況,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重視測壓系統檢查工作,在監測患者血壓過程中,如果對數值感到懷疑時,需要對零點與定標進行重新核對檢查,確保導管內部無異物,保證壓力換能裝置處于緊密固定狀態。在監測過程中應堅持無菌操作原則,保證測壓系統在監測全過程中一直保持無菌狀態,并使用一次性三通接頭、針頭、管道等進行操作,做好穿刺部位衛生處理工作,保證穿刺部位處于干燥狀態,運用碘伏對穿刺點進行消毒除菌。
其四,采集血標本方面。在采集血標本前,需要先運用碘伏徹底消毒導管接頭部位,然后利用相應型號注射器將管道中全部液體抽出,嚴格按照相關操作標準實施取血操作,避免血標本被污染,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同時,在實際操作中還應注意,避免血管中進入空氣,降低栓塞風險,一旦發現氣泡,需要及時將其排除。
其五,并發癥方面。ICU重癥患者監測中可能會出現遠端肢體缺血、局部血腫、感染等并發癥,需要分析其影響因素,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患者在血壓監測過程中出現遠端肢體缺血主要是因為某一部位長時間處于緊密包扎狀態,或者發生血栓、血管痙攣進而引起肢體缺血情況出現,且缺血程度還會受到導管材料、血管壁損傷程度、置管時長等條件影響。所以,需要在手術前全面、仔細地了解患者被插管動脈側肢循環情況,如果患者動脈存在病變情況,不給予穿刺操作;保證操作人員操作熟練、安全與專業,做到操作平穩、輕柔、準確,避免反復穿刺致血管壁破損情況出現;在選擇導管時,應嚴格按照相關操作標準選擇,比如,對于患兒應使用2224 G導管,對于成人應使用14-20 G 的導管,避免導管過粗;操作前應檢查三通,保證三通處于正常使用狀態,讓鹽水可以順利滴入,避免出現管道阻塞情況,每次將動脈內血液抽出到測壓管后,均需要馬上使用鹽水進行清洗;一旦發現導管中出現血塊,應立即抽出,減少栓塞風險;注意觀察患者手術側遠端足趾、手指變化情況,做好手部位置血運監測工作,一旦發現存在皮膚蒼白、患者疼痛感明顯等情況需要及時拔管,進行有效處理;在固定置管肢體時,需要選擇合適方式安全包扎;當患者循環功能恢復正常后,需要及時將置管拔出,最長不超過7d,避免血栓。在對患者進行有創血壓監測時,需要重視穿刺針拔出護理工作,準確把控局部壓迫時間,比如,實施動脈切開進針操作時,時間應控制在10min;應利用紗布球對血管進針點、進針點附近進行加壓包扎操作,如果有必要可以利用繃帶進行加壓包扎半小時;在手術結束患者清醒后,提醒患者避免彎曲術側肢體,降低出血率;對患者出現的血腫情況,應利50%硫酸鎂實施濕敷處理。操作人員應始終堅持無菌操作標準,在置管全過程應做好消毒工作,有效控制感染途徑,降低感染風險;在每天利用碘伏對操作部位與周圍進行消毒時,需要對皮膚外部分管道進行緩慢轉動,確保管口附近均消毒全面,一旦發現滲血情況需要及時更換無菌透明膜;置管時間控制在7d內,一旦發現感染立即拔出導管,有效改善血液循環,減輕患者生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