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娟
(山東省地礦局八〇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山東 濟南 250014)
工程項目的建設必然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破壞,產生大量的破損山體邊坡。受施工建設機械的擾動,山體結構的穩定性降低,會嚴重威脅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應當加強對破損山體結構防護工程的研究,促使項目的景觀策劃與破損邊坡綠化和生態修復設計等工作順利展開。
對于混凝土質與巖質或土質的坡面,同時邊坡結構穩定,建議采取爬藤植物法的邊坡綠化措施,可采用吸附攀爬能力強的爬藤植物。爬藤植物法有綠色覆蓋均勻、不受山體邊坡角度限制、景觀季相變化豐富、維護成本低等優勢特征,但也存在爬藤植物生長緩慢與對破損山體邊坡無保護作用和無法達到即時綠化效果等不足。
疊袋法是集客土與種子直播和水土保持等原理為一體的修復形式。是指將裝入土壤的袋子以階梯狀或面狀疊放在邊坡上,以起到固定的作用。袋內植被種子生長出來后,有綠化覆蓋與保護坡面等功能,根據袋材質的不同,可將其分為生態袋疊袋法與植生袋疊袋法。疊袋法具有操作簡單與施工方便和護坡作用發揮快及種子出苗率高等特征。生態袋的高分子聚丙烯材料,有不降解與耐腐蝕和抗紫外線及壽命長等特征,而植生袋受無紡布與尼龍網和植物種子及紙漿等構成材料的影響,存在壽命短等特征。生態袋疊袋法有工程扣、標準扣等內鎖結構和輔助加筋格柵等土工材料,能夠實現邊坡各角度的建立,可永久性修復破損山體。植生袋疊袋法適用于穩定性與結構要求低和坡度低于45°的邊坡,隨著邊坡坡度的增大,需采取防止植生袋滑落的措施。
先將鐵絲網用錨桿或錨釘固定鋪掛在巖石邊坡上,再用特制的噴射機械將土壤與保水劑和植被砼添加劑及草種子等要素的混合物噴射到工程坡面,以形成10cm厚的人工基質。基質有穩定附著坡面與不龜裂及抗沖刷等優勢。植被砼護坡綠化法有操作工藝簡單與施工周期較短及防止水土流失等優點,但也存在對山體結構無保護作用與坡度較陡地方的水土流失嚴重及植物根系成長前期無法保證水土保持等方面的不足。除此之外,加強對植被的檢查與養護管理,包括遮蔭網與澆水及施肥和補種、病蟲害防治等,可以達到理想的綠化效果。
采取二次灌漿工藝的錨桿施工法,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格構梁,在鋼筋混凝土格子梁間回填客土與種植植被,其具有施工方法簡單等優勢特征。種植基層的厚度大,利于保持水肥,使采用灌木或喬木進行生態護坡成為可能。但鋼筋混凝土格子梁的自重大,反而會破壞山體穩定性,錨桿深入嵌入山體,受沉降作用影響,格子梁易出現變形的情況。此方式適用于低于60°坡角的巖石邊坡,隨著坡度增大,格構成型的難度隨之增大,同時,該方法的工藝復雜且造價高,施工周期長。
該方法整合了綠化結構與擋墻結構。擋墻結構的空間網格體系,主要由柔性材料與剛性骨架組成,屬于重心向后的穩定結構。綠化結構的種植空間,主要由綠植網片與連結筋組成,并填充種植土進行綠化。該方法有防止水土流失與保護山體邊坡及混凝土作業量小和栽植花灌木后即時呈現景觀效果等優點,同時,有造價成本高與坡度高度要求高及需山體底部預留足夠結構空間等不足。
V型槽法是指在坡面上打入錨桿,在錨桿的外露部分上,通過現澆混凝土形成擋土板,將擋土板與原有坡面形成V型種植槽。在槽內填充種植土有機覆蓋物,灌溉系統敷設后栽植植物。植物栽植的層次不同,在貼近原坡面一側栽植爬藤植物,實現破面的綠化作用。在中間位置栽植花灌木,實現對坡面的遮擋。在貼近擋土板的一側種植垂吊類植物,形成對V型槽下方坡面的綠化。有操作方便與綠化效果即時性強和邊坡坡度要求低及V型槽間距可靈活調整等優勢特征,但有無坡面防護作用與錨桿固定對坡面結構穩定性要求高等不足。
在生態修復施工前,需展開實地考察,科學編制施工設計方案與制定治理技術路線,以達到理想的山體修復治理效果。方案制定不能主觀隨意,需加強對損毀山體破壞類型的了解,根據表土來源與回填土石方量和山體損毀面積等情況,合理確定植物種類與栽種數量和遮蓋方式,明確施工時間與施工要求和工程概算,合理繪制項目位置圖與項目生態修復規劃圖和項目施工設計圖等。唯有做到科學規劃與嚴謹設計及規范施工,才能確保破壞山體的修復治理質量。
在落實山體修復治理的技術路徑上,通常施行營造經濟林結合生態林、綠化美化結合景觀造園、綠化覆蓋結合工程護坡、還土工程結合生物工程等模式。根據損毀山體的類型與區位等情況,采取生物與土建等綜合技術方法,將破損山體修復治理成經濟效益與休閑觀光和生態防護一體化的樣板工程。損毀山體修復的設計施工,需嚴格按照當地政府的要求,做到分類施策及因地制宜。注重損毀山體設計施工與土地整理和城鎮化發展及工業區建設、建立礦山治理長效機制、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等方面的結合,實現治理項目效益價值的最大化。
首先,從預防控制措施入手分析。在山區工程建設中,為避免生產者無序地擴大建設面積,防止水土流失與泥石流等災害,建議施行擋土墻與修建排水溝等水土保持工程。其次,從工程加固措施入手分析。山區項目工程在建設中,出現塌陷地與山體斷面等情況,需采取護坡工程措施,如網格固土護坡與土石填埋或砌墻護坡等,確保山體結構的穩定性,夯實生物工程施行的保障基礎。最后,從土壤修復措施入手分析。對于地表土壤損失后無法進行樹木栽種的情況,建議采取填加基土與客土和回填表土等措施,使林地土壤的理化性狀盡快恢復。
對破損山體的生態修復治理中,需根據經濟實力與山體損毀的面積和區位及形狀等情況,統籌施行景觀化與效益化和綠化美化等設計模式,通過因地制宜與景綠結合等原則,實現生態修復項目與城鄉綠化美化及植物造林的有機整合,將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建設成為綠化美化的精品工程,并迎合國家推崇的節儉與環保和求實等政策號召,展開立體多樣化的設計施工。
首先,明確業主的治理主體責任。利用行政與經濟等手段,要求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嚴格按照設計施工,避免出現走過場與返工等問題。在項目施工前,項目總工程師組織施工人員對施工規范與技術標準的學習和研究,促使其能夠掌握工程設計意圖,提高施工計劃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圍繞施工計劃準備全面的技術文件,利用先進的施工設備,確保施工過程順利進行。在正式施工前,根據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對無問題的技術資料進行印章,避免用錯圖紙等材料,對施工技術人員做好技術交底工作。其次,明確當地政府及部門的監督管理責任,對修復工程施行全程監管,更利于確保施工質量持續改進。因此,需明確落實責任單位與責任人,通過事前與事中及事后的全程審計和監管,確保項目工程嚴格按照設計施工,以達到理想的修復治理效果。圍繞工藝文件規定,對關鍵的施工流程與環節加強監視,嚴格執行準則,并加強對質量檢查的監督與控制。加大對施工項目的檢測與檢驗力度,規范落實質量檢查三級復核制度,監理工程師嚴格落實核查工作。最后,明確林地所有人的監督管理責任,修復方案的編制,需征得林地所有人的意見,建立林地所有權人與政府部門及業主的多方制約和監督的責任機制。
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施工技術的類型多樣化,但修復治理措施的應用不能一蹴而就。破損山體的生態修復治理是系統性工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政策要求與項目區實際情況的把握,還需把控科學編制施工方案與技術路徑和立體多樣化設計及落實治理主體責任等施工質量控制要點,充分發揮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施工技術的優勢特征和應用價值,以改善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加速自然景色的恢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