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 佳
2022年4月發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再次強調了要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項群理論將不同的運動項目,按照一定的規律劃分不同的類屬,深入揭示了運動項目的特點,有助于從運動技能本身的規律特點出發,為學生如何“學”、技能怎么“練”、教師怎樣“評”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和教學參考。
項群理論是田麥久及其同事根據不同項目的固有特點,將它們分別劃歸不同的類屬,準確而深入地揭示同類項目的規律,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建立了三個分類體系(表1)。依據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可分為技能主導類和體能主導類;依據運動項目的動作結構,可分為單一動作結構、多元動作結構、多項組合結構;依據運動成績的評定方法,可分為測量類、評分類、命中類、致勝類、得分類,且根據不同類型的項群,給出了不同的練習與訓練側重點建議[1](表2)。
表1 項群分類體系
表2 不同項群競技能力各決定因素作用等級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項群理論有利于從宏觀上把握不同項目的共同特征,通過總結同項群的共同規律,促進不同項目間技術動作的正向遷移,如排球扣球技術與羽毛球扣殺技術間的遷移。同時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項目學練側重點,為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練、評”一致性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課堂教學中的“學”可解讀為對單一動作技能的學習。例如快速跑可分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沖刺跑四個階段,對起跑的學習就是一個單一動作的學習,依據項群理論,快速跑屬于體能主導類速度性項目,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力量素質以及快速反應能力。因此,在單一動作如起跑的教學中,學練標準應是起跑蹬地有力、反應迅速,在練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強調動作方法的準確性,還應重點關注學生的起跑反應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練”可解讀為練習與單一動作有關的多個組合動作,通過組合動作的練習,鞏固和提高單一動作的技術規格及運用能力。例如,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組合動作可為雙手胸前傳接球加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或雙手胸前傳接球加行進間單手上籃。根據項群分類,籃球屬于技能主導類的同場對抗性的命中類項群,因此在對多個動作進行組合時,應當依據的原則是:傳接球雙方根據場上的對抗形勢,做出最有利于突破對方防守、制造命中機會的組合選擇。
課堂教學中的“評”可解讀為與學練相關的游戲或比賽。游戲和比賽的目的是檢驗學生在學練中的掌握情況,并通過游戲和比賽的反饋,進一步提高技能水平,而游戲或比賽當中的表現標準是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基本依據。如排球正面雙手傳球,根據項群分類屬于技能主導多元動作結構隔網對抗得分類項群,其表現標準應當是能夠準確地完成技術動作,并能依據場上情況及隊友位置,將球傳遞給最容易得分的隊友或者有利于本方進攻的位置上。
水平四的教學內容分為必學內容(體育與健康知識、田徑、體操、武術)、選學內容(球類、器械體操)、自選內容(游泳、民族民間體育、新興體育運動)三大類,依據項群劃分,各主要運動項目詳細分類如表3。
表3 水平四各主要運動項目項群分類
水平四主要運動項目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以體能為主導,單一動作結構的測量類項群(田徑、游泳);二是以技能為主導,多元動作結構的評分類項群(體操、武術);三是以技能為主導,多元動作結構的命中或得分類項群(球類)。
1.項群特征
體能主導單一動作結構測量類項群(水平四主要運動項目為田徑、游泳),教材本身屬于封閉性技能,對學生的個體操作能力與身體素質要求較高。與籃球排球等球類開放性運動相比,社會性成分較弱。《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建議對該類項群技術學習、體能練習、比賽運用三維度單元課時安排比例為1∶2∶1,即以體能練習方法為主[2],與中學生追求多變新穎的心理特征有一定沖突,學生對這類項群的技能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弱化不利因素,提高學生技能學習的積極性,是本項群技能教學應關注的重點。
2.教學建議
(1)“學”:單一動作注重體能練習,變換形式與要素
體能主導單一動作結構測量類項群技能重難點較為明確,動作要求表述細致具體。如田徑類項目正面雙手前擲實心球動作方法描述為:面對投擲方向,兩腳前后開立,身體重心落在后腳,兩膝微屈,雙手舉球至頭的后上方,雙腳蹬地收腹,將球用力由頭后向前上方(斜上方45度角)擲出。由于有細致的動作規格要求,且無法在具體的情境下進行練習,學練過程較為枯燥。
因此,在單一動作的教學中,教師應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積極變換形式與要素。如組織學生向后進行實心球的傳接練習,使學生自然體會到背弓動作,以及要求學生在傳接球時手肘位置在耳后,自然伸直手臂。通過變換形式與要素,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技能學習的有效性。該項群為體能主導類項群,體能對競技水平起著決定作用,在單一動作的練習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體能練習。如實心球前擲應重點發展學生的手臂力量,該專項練習可安排在專門性準備活動或者穿插到課課練當中。
(2)“練”:組合動作追求經濟性與實效性
該項群屬于封閉性技能,動作從開始到結束具有連續性,而連續動作的經濟性與實效性,直接決定了練習者的運動成績。由于技能的單一性,該項群的組合動作應理解為從分解練習到完整練習的過渡,如上例中正面雙手前擲實心球,組合動作應是站位,持球后引,蹬地投球的分解練習之后的完整練習。完整練習的過程中,提醒學生提高出手速度,調整最佳的出手角度,借此提高技術動作的經濟性與實效性,取得最佳投擲效果。
(3)“評”:游戲和比賽設立不同層級的目標定向
水平四體能主導單一動作結構測量類項群(田徑、游泳),成績評定為可測量的時間、高度或遠度,評價較為直觀。但是由于學生的水平差異,以及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的不同培養目標,在評定過程中,完全以數據優劣作為評價標準,顯然不能充分發揮課堂評價的激勵與導向作用。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要求的學習目標[3]。如身體素質一般、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制定以個人表現提高為重點的學習定向目標,如在游泳、田徑比賽評定中,可與自己以前的成績作比較,看看是否有進步。身體素質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制定以超越他人為重點的成績定向目標,如在比賽中取得了什么名次,以及在班級的排名是否有所提升。
1.項群特征
技能主導單一或多元動作結構(體操、武術)評分類項群,該項群技能主要表現為時空判斷準確,對身體姿態控制能力強,感知覺靈敏度高。表現準確性對該項群技術有決定作用。體操類項目有一定的難度和危險性,屬于單一(如魚躍前滾翻)或多元(如技巧組合)動作結構,在學習技術動作的同時應做好保護與幫助。
2.教學建議
(1)“學”:提高單一動作質量
該項群中,水平四體操項目以單一動作結構為主,如魚躍前滾翻、頭手倒立、肩肘倒立等,技術動作與田徑類項群相同,有明確的動作規格要求。在技術教學中與田徑所屬項群的要求相同,應變換形式與要素,提高動作質量。如在前滾翻的教學中,可將墊子相疊,形成坡度,學生由高向低進行翻滾。水平四武術以多元動作結構為主,即由連續的多個單一動作組成,提高單一動作技術規格是提升武術套路整體質量的基礎。
(2)“練”:體會組合動作銜接感
體操作為單一動作結構出現時,組合動作也應當解讀為分解練習到完整練習的過渡,當作為組合動作(技巧組合)出現時,應當是多個單一動作組成的連續動作,重點應體會組合動作之間的銜接感(時間、空間),以提升組合動作的表現準確性。如在體操杠上倒立接前滾翻練習時,可利用保護與幫助,降低翻滾的速度,體會倒立到翻滾的時間與空間感。在武術教學中可降低動作速度,體會兩個動作之間的銜接點。
(3)“評”:發揮游戲或比賽的反饋與激勵功能
該項群按評定方式屬于評分類項群,依據學生的動作完成質量與準確度給予相應的分數。在游戲或比賽過程中,教師可將單個或組合動作進行分解,制定相應的評分標準,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進行評分。如魚躍前滾翻評分時,可按躍起高度、翻滾質量分別設優秀5分,良好4分,及格3分,待及格2分。以團體或個人為單位進行綜合評分,同時對各小分進行分析,并可在課后總結哪些技術動作完成得較好,哪些動作仍需努力,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練提供建議。武術套路可按晉級制,按照評分設定相應段位,如“青銅”“白銀”“王者”等,激勵學生向高一級段位努力。
1.項群特征
技能主導對抗性多元動作結構命中得分類項群,在水平四的教學內容以球類為主,該項群以團隊比賽為主要形式。球類運動的主要樂趣體現在技戰術的配合、攻守轉換、成功的體驗。技戰術運用方法在本項群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動作組合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具有多元性。
2.教學建議
(1)“學”:單一動作練習表現多樣
球類運動技能屬于技能主導類的對抗性項群,與田徑體操等無對抗技能相比,單一技能在對復雜的對抗或不同空間條件下,無法對技術動作規格做出明確的要求。如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可分為雙手胸前擊地傳球、距離較遠的傳接球、距離較近的傳接球以及行進間有提前量的傳接球,從技術所屬范圍看,都屬于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但技術動作規格不同且表現多樣,需根據對抗以及空間條件做出相應動作反應。如在進行距離較遠的原地傳接球時,傳球者需提高傳球弧度,距離較近時,傳球者需快速將球傳到接球者的胸腹之間。因此在單一動作練習時,應不拘泥于技能本身的規格要求,創設多樣化的練習形式。
(2)“練”:組合動作練習融合情境
技能主導對抗類項群最明顯的特征是有進攻和防守。進攻和防守是一個不斷變化情境的動態轉換過程,即進攻方努力瓦解對方防守,制造得分機會,防守方通過防守,阻止對方獲得得分機會。如《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在對水平四球類項目教學內容解讀中就提出:應當大力提倡在環境中學練,提高學生的即時反應能力、技戰術運用能力,充分體現籃球“開放性運動技能”的項目特征以及對人的鍛煉價值[2]。
由此可見,在組合練習過程中,創設真實情境下的技能學練方法對提高項目綜合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如在籃球運球急停急起及其組合練習的教學中,可創設防守人距離較遠、防守人距離較近、快攻一攻一、快攻二攻一等情境,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技能運用水平,促進技術與思維的融合。
(3)“評”:游戲或比賽簡化規則,體驗樂趣
球類運動的最大樂趣是通過團隊配合取得進球或得分,以爭取最后勝利。當學生初步掌握技戰術時,就需要創設比賽情景以強化技戰術能力。但由于學生技術能力以及身體素質的差異,比賽或游戲當中完全按照競賽規則,往往很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如在3對3半場攻防演練中,由于學生間基礎差異較大,導致基礎較好的學生“單打獨斗”,基礎較差的同學不敢接球,逃避進攻,攻防樂趣體驗不理想。
因此,在比賽中教師應根據學生能力水平,在模擬真實比賽情景下,主動改變規則或創設限制條件[3]。如在籃球比賽半場攻防初級練習階段,允許接球之后走兩步和四步上籃,限制防守距離,以提高傳接球和得分成功率。羽毛球或排球比賽初級練習階段,允許二次擊球等。當然,規則和限制的改變也應當是漸進式的,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逐漸恢復到正常規則要求。
項群理論的分類體系能有效地揭示項目共同特征,有利于把握單一動作的學練標準,有利于優化多個動作的高效組合,有利于表現標準的有效制定,對水平四各運動項目的“學、練、評”一致性有較高的指導意義。在“學、練、評”一致性教學理念的實踐中,教師應當主動挖掘競技體育理論、體育教學理論的應用價值,把握技能規律和教學規律,為踐行“教會、勤練、常賽”以及“學、練、評”一致性提供實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