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恬 王 芳
2021年7月21日,教育部印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中提出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促進中小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的形成。筆者所在學校從2015年加入“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以來,開展了以“一校一品”為依托的“繩韻”課程開發,形成了以花式跳繩為主的學校體育特色,為建立“教會、勤練、常賽”的學校體育工作新模式打下良好基礎。
筆者學校以發展各年級學生運動能力為目的,以《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內容為指導,結合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和學生學情,編排年級“繩韻”教學內容(表1)。編排方法如下。
表1 一至六年級“繩韻”課程內容
1.因體施教,分層設置跳繩項目
因為不同年齡段身體運動能力不同,學生學習跳繩項目時需要循序漸進,項目設置要具有階梯性和銜接性,以單人跳繩為例,階梯型體現在單人跳繩是根據“全國跳繩大眾等級鍛煉標準”制定的,其中大眾等級一、二、三分別對應三個水平段的學練內容,難度呈階梯上升。例如,步型從雙跳雙落的技術過渡到雙跳單落、單跳雙落、雙搖單跳,手型從左右甩繩過渡到左右甩繩跳、基本交叉跳、側甩交叉跳、后搖交叉跳、雙搖交叉跳。銜接性體現在每個水平段都有銜接下一水平段繩操技術的練習內容,或簡化教學要求,或提取技術難點。例如,一年級的反搖跳對應大眾二級的“360度轉身跳”中反搖跳技術,二年級的彈踢腿跳對應大眾二級的“彈踢腿跳”,二年級的教學要求是會徒手彈踢腿跳。
2.關注基礎,設置三類跳繩
學校的“繩韻”教學內容,依據“花式跳繩”教材特點,激發學生學練興趣,從多樣性、合作性、創造性的角度設置適應基礎性區別于一般跳繩教學的“單人跳繩、雙人跳繩、多人跳繩”花式跳繩內容,是每個年級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學練內容。單人跳繩以大眾繩操為主,發展學生的單人花式跳繩技術,使其動作有力、到位、有節奏充滿動感,提高學生運用所學單人動作進行花樣創編的能力和審美能力。雙人跳繩從單人甩單繩雙人跳的“一帶一跳”開始,到雙人甩單繩雙人跳的“雙人單繩”,再到雙人甩雙繩雙人跳的“車輪跳”,逐漸增加繩子的數量和甩繩、跳繩的人數,發展學生雙人合作的跳繩能力。多人跳繩以跳長繩的形式進行,從水平一的單繩、水平二的雙繩再到水平三的多繩,通過增加繩子數量、跳繩人數、跳繩速度來發展學生多人合作的跳繩能力。三類跳繩的內容都可以作為花式跳繩創編的素材,進行集體展示和比賽,考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運動能力、協作能力、創編能力。
3.關注差異,設置拓展跳繩項目
除了設置三類跳繩項目以外,每個年級還單獨設置拓展跳繩內容,此內容來源于本學年三類跳繩的延續、升級難度或與之相似的運動技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來確定是否教學,體現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和差異性。從技術的掌握程度來看,不同班級的學生會有差異,同班級的學生之間也會有差異,所以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也應依據學情變化而定。例如,全班幾乎都已學會三類跳繩內容,剩下的課時可以集體教學拓展內容,如果課時不夠或學生掌握技術參差不齊,可以開展小范圍的教學讓拓展內容變成課上一部分學生挑戰的內容或課后的興趣練習。
《指導綱要》指出,優化教學內容還要更新教學觀點,做到以學定教、發展學生運動能力,除了確定教學項目還需要集體備課、研討教學策略、形成單元計劃保障教學質量。
1.集體備課教學技能
筆者學校體育教師是由少數老教師和多數新教師組成的,而且由于新教師入校時間不同造成跳繩專項技術能力差異較大,一些教師甚至都沒有接觸過花式跳繩,這種師資狀況下無法保證“繩韻”課程的質量。所以學校通過校外培訓、校內培訓提高教師專項技術,集體備課教學技能。校外培訓有:組織體育教師參與躍動跳繩俱樂部的技術培訓,參與省體育局主辦的花式跳繩裁判員和教練員培訓,外出觀看全國、省級、市級的花式跳繩比賽,參觀其他花式跳繩特色學校等,旨在學習技術,開拓眼界。校內培訓則是邀請專家來校以及教師之間以“老帶新”的形式提升體育教師專項技術能力。
2.集體備課教學方法
教師備教學方法與備教學技能的教研活動交織進行,逐漸形成成熟的單元教學計劃。以四年級“基本車輪跳”為例,首先教師之間進行技術動作互助教學,然后交流練習經驗分析學情,總結出學生學習“基本車輪跳”的難點在于節奏不好把控,雙手搖繩節奏不均勻、手腳協調性弱,雙腳過繩節奏混亂、默契度低、同伴配合不協調等問題,學生在練習中很容易跳斷,根本無法進行完整動作練習。針對這些問題分解完整的技術動作,提高甩繩節奏感的單人甩繩節奏練習,提高手腳協調的單人一彈一跳節奏練習,提高同伴節奏一致性的雙人單繩節奏練習,在分解動作的輔助下,逐漸提高其完成完整動作的運動技術。單元課時計劃共有4節課,2課時技術、1課時體能、1課時運用,學生在前兩節課中掌握“基本車輪跳”的節奏感,提高手腳協調性,發展同伴默契,第三節課逐漸過渡到完整的“基本車輪跳”技術,發展體能,第四節課鞏固提高技術,進行比賽考核。
3.看課評課反饋問題
形成“基本車輪跳”單元計劃后,由一位教師執教整個單元,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起橋梁,發掘課中存在但備課時并沒有發現的問題,對單元計劃進行再次修改。實踐中發現分解練習可以有效解決技術問題,但學生之間技術能力差異較大,學得快的學生半節課就能掌握,學得慢的學生一節課都無法入門,雙人跳繩需要同伴配合,這種情況讓接下來的單元內容難以推進。針對這個新問題,反饋的方案是修改單元教學的組織方式,讓學得較慢的學生發布在各個小組,使組內能力較強的學生起到帶練作用。運用通關模式,把分解技術練習分為三個關卡,伙伴之間通過三關即可解鎖完整動作練習,已經掌握的學生帶練積極,落后的學生也希望能快點趕上,加深伙伴互助需求。實行“領頭羊”計劃,提前達到單元目標小組,作為“領頭羊”,與還未通關的小組重新組隊,進行帶跳互助,比一比誰幫助的人最多。通過組織方法的改變,學生的練習興趣和效率都有所提高。
筆者學校為每位學生發放了竹節短繩一根,每個班級配備竹節長繩2根、塑料長繩4根。另外,為了方便管理,促進大課間的練習氛圍,根據年級的練習內容劃分區塊,同年級劃分到相近區塊方便班級間的交流比賽,在讓其有足夠的場地可以使用的同時,固定的場地還安排體育教師幫助指導。
依據“時間、地點、項目”三要素進行大課間活動設計,在時間上大課間分為上午和下午大課間,一共一小時,上午25分鐘,下午35分鐘。在地點上,分為室內大課間和室外大課間,在雨、雪、高溫、嚴寒、霧霾等惡劣天氣情況下進行室內大課間。在項目設置上,上午室外大課間,統一音樂按水平段進行大眾一、二、三級繩操的練習,下午室外大課間時間較長,則分區域由帶班教師帶領進行“繩韻”基礎性項目和拓展性項目的鞏固練習。惡劣天氣情況下室內大課間在教室中觀看視頻進行1~3級繩操徒手步伐練習,以熟練步伐動作,提高學生節奏感和協調性,為“繩韻”課程學習做好輔助。
體育教師與班主任通力合作,不僅能讓班主任了解學校體育工作,還能幫助班主任提高班級練習效率。體育教師要做到“三指導、兩溝通”,三指導是指,其一,筆者學校8位體育教師一人一周,負責指揮上下午大課間,提醒班級到達指定位置進行鍛煉,負責大課間的整體協調工作。其二,體育教師在大課間進班進行鍛煉方法指導,輔助班主任組織學生鍛煉。其三,指導全體教師進行一至三級繩操練習,并在教職工活動上進行展示比賽,提高全體教師對花式跳繩的了解,以便于他們指導學生。兩溝通是指,其一,溝通練習內容,及時和班主任溝通,把體育課學的內容連接上大課間練的內容。其二,溝通練習方法,班主任不是專職體育教師,所以練習效率不高,溝通練習方法可以幫助其提高練習效率。
學校依據學段“繩韻”課程分別對上半年的全員運動會和下半年的“繩彩嘉年華”活動進行運動會繩類項目設計,其中全員運動會由“繩韻”課程內容改編而來,注重趣味性、團隊性。“繩彩嘉年華”以游園挑戰的形式,進行“繩韻”內容闖關賽,注重挑戰性、創新性(表2)。這些項目的比賽不僅是運動會的正式賽,同樣貫穿于體育課常規賽、大課間比拼賽,讓比賽常態化、多樣化。
表2 運動會繩類項目設計
課中賽根據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有針對性、目的性地設計比賽。
1.改變參與人數,提高練習針對性
正式的比賽有嚴格的比賽要求,往往需要全班人一起參與,但平時練習時全班一起練習會使效率過低,練習沒有針對性。以改編的高段“5人同步‘O’形跳”項目為例,此項目是從低段的“長繩集體跳”內容演變而來,經過低、中段的“長繩繞‘8’字、交互繩繞‘8’字”學練,熟練了進出繩技術,融合在“5人同步‘O’形跳”技術中展示出來。比賽要求2人甩繩,六組,每組5人,一共32人,幾乎是全班參與的人數要求,按規定人數比賽會造成失敗率高、練習密度低的現象,所以應改變參賽人數,并針對學生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比賽設計。例如,針對“5人同步跳”配合不協調的現象,可安排5~6人一組,進行“3~4人同步‘O’形跳”比賽,針對集體過繩節奏感差的現象,可安排6~7人一組進行“3~5人齊跳三次出繩”比賽,在提高練習密度的同時又具有針對性。
2.改變評價方式,促進學練積極性
以“長繩繞‘8’字”為例,由于不敢進繩、跑動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出現空繩、斷繩等問題,常規的比賽往往無法提高學生能力,反而使其停步不前。不敢進繩的學生影響跳動連續性,往往不受團體歡迎的問題,教師在幫助其掌握技術動作的同時采用“一抵三”的評價方式,比賽中跳過一個,為隊伍加三個,加大其比賽積極性。針對部分學生跑動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設置“連跳不斷長繩繞‘8’字”比賽,只有在規定個數內不跳斷才算贏得比賽,連跳的個數可以隨著學生的能力增長而增加,這個比賽激發了學生的挑戰心理,讓學生的關注點在如何不斷繩上,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加快跑動速度,大大降低了空繩和斷繩現象。
體育課堂的常規賽難以打通班級,大課間則可以進行班級間的比拼賽,形成多樣化的“通場地、通班級、通性別”的比賽方法。以一至四年級“30米跑跳繩”為例,多班級同場競技可實現場地自由,操場直道區域的四年級學生用50米長的跑道進行場地比賽,籃球場上的五、六年級使用籃球場28米或兩個籃球場60米賽道進行比賽。以“繩彩嘉年華速度挑戰賽”為例,3分鐘長繩繞“8”字可以進行男生集體競賽、女生集體競賽、混合集體競賽,1分鐘單搖跳、單人花式跳繩創編可以進行個人挑戰賽,自己選擇想要的對手,大課間的比拼賽使得比賽形式多樣,比賽氛圍濃厚。
學校運動會賽“繩韻”項目分為上半年的全員運動會和下半年的繩彩嘉年華活動,在全校性的比賽舞臺上,營造運動氛圍,展示“繩韻”文化。
1.分享氛圍,聯動“家、校、社”
在全員運動會現場不僅僅有學生和教師,還會邀請家長、社區人員參加,打造“家、校、社”聯動的大氛圍,他們也可以體驗比賽項目,家長還可以作為親子類項目的參與者,與孩子一同比賽,也可以作為志愿者負責器材整理、場地管理等工作。在“繩彩嘉年華”活動中,家長和社區人員在現場與學生一起以游園的形式感受挑戰賽氛圍,觀看不同年級、不同難度的挑戰賽、花式創編賽,還可以參加為他們準備的簡單跳繩挑戰項目,沉浸式地感受校園“繩韻”文化。
2.分級管理,高效組織實踐
大型活動涉及的方面較多,需要有效的組織人力、物力資源。筆者學校從場地引導、賽程播報、器材整理、裁判培訓、統分記分、獎勵發放、申訴通道、攝影音控等八個方面入手,采用“組長+組員”分級管理制,由裁判長統籌管理組長,然后組長分配組員任務,并設置比賽突發事件應急方案,在比賽前進行競賽流程彩排,減少正式比賽當天發生意外的概率。裁判培訓中相關裁判人員由體育教師進行賽前培訓和實踐,確保評判公平,比賽時每張成績單都有裁判簽名,出現爭議可以馬上找到對應裁判,對比賽成績有疑問可以走申訴通道。統分組統計成績并及時交給主持人播報,提高比賽即時性和激烈程度。場地引導組要清楚賽程安排,負責提前通知運動員至入場門等待,并及時引導其退場,保證每個項目的比賽從入場到退場在5分鐘之內結束,加大賽程的緊湊性、精彩性,以免學生視覺疲勞、等待疲勞。
3.設置獎項,兼顧個人與團體
團體獎項有兩個,一個是大團體獎,一個是年級獎。大團體獎在普通全員運動會上設置以學校北北(藍隊)、秀秀(紅隊)兩只吉祥物為隊長,設置紅隊、藍隊大團隊獎項,紅、藍分隊有班級教師抽簽決定,所以紅、藍隊的班級每年都不一樣,大團體獎引導學生和教師注重大團體的比賽成績,強調大集體性。年級獎和個人獎在“繩彩嘉年華”活動(跳繩項目全員運動會)中設置,年級獎項的評價方法是學生挑戰成功一次獲得一顆星星,貼在本班的挑戰榜上,挑戰結束后星星多的班級勝出。個人獎項則是通過設置校園挑戰吉尼斯記錄的形式,貼出最高成績榜,激勵學生挑戰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