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超 馬金東 王林攀 朱國輝 李少新
坐位體前屈作為小學生體質測試項目之一,是小學六年一直考核的項目,主要考察學生身體后側鏈的柔韌性。小學階段是柔韌性發展的敏感時期,科學的拉伸訓練可以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柔韌性。但是通過近十年的教學經驗發現,有些學生通過長時間有計劃的拉伸依然得不到良好成績。通過用SFMA的多部位屈曲分解測試后發現,坐位體前屈成績不佳不是完全因為腿后側鏈肌肉延展性問題造成的,其他原因也影響了坐位體前屈不良的問題。本文通過SFMA的多部位屈曲分解測試對影響坐位體前屈的因素進行詳細解析,以期為體育教師提高學生坐位體前屈能力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SFMA(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即選擇性功能動作評估,是由著名物理康復師Gray Cook和他的團隊研發的針對存在肌肉骨骼問題人群的一套標準評估體系[1]。其從動作模式入手,把康復檢查標準程序化,結合整體的功能性動作、區域相互依存和神經發育學的原理,對功能性動作的質量進行排序,然后根據動作質量對癥狀的刺激反應再排序,最終篩查出功能障礙的根本原因[2][3][4]。它包括七個首要層級功能性動作模式的測試:一是頸椎動作模式;二是上肢動作模式;三是多部位屈曲;四是多部位伸展;五是多節段旋轉;六是單腿站立;七是垂直深蹲[5]。
一是先做好動作,再多做運動。感知驅動行為的產生,動作是由感知驅動而來的,所以要對動作模式有整體認知,先做到動作的最低標準,再追求動作的質量。在討論一個人肌肉力量有多大或關節活動度是多少之前,應該先看他的動作模式質量如何,從嬰兒躺著到蹣跚走路這個過程,其實都在運用一些動作模式,并一直伴隨到成人(圖1)。SFMA就是對這些動作模式進行測試,從中發現動作障礙問題。如果動作質量良好,就會給環境、地面和操作的物體發出一個完整信號,然后地面和物體就會給予一個正面反饋,不斷重復這個動作,進而逐漸適應這個動作模式。身體會根據一直所處的環境和進行的任務發生形態適應,如果在一個尚未適應的環境中做動作,就無法獲得非常好的反饋信號,適應過程就會產生很多代償動作。所以要讓身體功能和解剖結構相結合,先觀察動作的質量,再去追求動作的數量,最終使身體變得更健康。

圖1 人體動作模式發展順序
二是先保護再糾正,先糾正再發展。首先不傷害受測試者,根據區域相互依存原理,要關注身體整體,SFMA要求警惕那些引發癥狀的動作模式,同時注意容易被忽視的動作模式[6]。所以在評估時,就必須按照程序做動作,做好保護,避免一些傷害身體情況的動作。然后就是糾正,動作模式是一切環境中的活動方式,把這些正確的動作模式融入到神經系統中,根據運動習得原理,把動作從有意識動作逐漸變為無意識動作。最后,制定科學發展方案,根據方案訓練使身體重新獲得正常功能水平,恢復正常的運動和生活。
三是創建體系來保證原則得到落實。落實先做好動作,再多做運動,知道人類神經系統是如何接受信息并產生適應性反應,并能履行保護、糾正和發展,把這些原則放在一個體系流程中,使它們得到貫徹和實施。
在進行SFMA測試時,得出的一般結論有兩種,要么是靈活性的問題,要么是穩定性的問題,有時兩者同時存在。靈活性的問題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組織延展性功能障礙(Tissue Extensibility Dysfunction),比如骨骼肌緊張或縮短、筋膜緊張、肌肉痙攣和瘢痕等;另一種是關節靈活性功能障礙(Joint Mobility Dysfunction),比如關節移位、關節炎、關節囊緊張等。穩定性問題一般是指局部的肌力下降以及多系統的運動控制,因長時間缺乏大腦控制出現遺忘現象導致控制失衡。所以穩定性問題嚴格來說是穩定性和運動控制功能障礙(Stability&Motor Control Dysfuntion),比如運動控制障礙、呼吸力學功能障礙、局部肌肉功能障礙或不平衡等。
原則一:從負重到非負重。改變身體負重部位的運動控制和穩定性的需求,檢查姿勢的變化是否對動作產生了影響,如果產生了影響,就是穩定性及運動控制問題。比如讓受測者站立體前屈去摸腳尖,如果摸不到,就改成坐位體前屈摸腳尖,下肢從負重到非負重,如果能夠摸到,說明不是靈活性問題。靈活性不會因為姿勢的改變突然改變,假如腘繩肌緊張,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都會是緊張狀態,如果姿勢突然發生了變化,則是穩定性或運動控制問題。
原則二:從整體到部分。去除身體某些部分的參與,然后進行測試,這樣可以刪除很多無用的信息干擾,快速區分身體哪個部位出現了問題。比如仰臥抱腿屈膝,就是去除了腿后側鏈肌肉的參與,檢查局部屈髖是否有問題,用來區分是腿后側鏈問題還是髖關節靈活性問題。
原則三:從主動到被動。主動測試時無法完成,初步判定是靈活性問題。但在判定靈活性問題之前,還應該再做一次被動測試,如果被動測試可以完成,就不是靈活性問題,而是穩定性或運動控制問題。只有在主動和被動都不能完成的情況下,才是靈活性問題。
分解測試1:坐位體前屈摸腳尖
坐位體前屈摸腳尖是多部位屈曲測試的二級動作測試,在站立體前屈摸不到腳尖時,第二步進行坐位體前屈摸腳尖[5](圖2)。首先讓學生坐位穩定下肢去觸摸腳尖,需要觀察三個點:一是手是否摸到腳尖;二是骶骨和地面夾角是否超過80°;三是脊柱屈曲均勻平滑。如果摸不到腳尖,骶骨與地面夾角不到80°,需要繼續分解測試,因為坐著的時候脊柱是有負重的,需要穩定性控制,這里不能排除具體原因。

圖2 坐位體前屈摸腳尖
分解測試2:仰臥主動直腿上抬
中低速磁浮軌排不平順主要體現在1個懸浮架范圍內的軌道單點高低變化和軌道連續高低變化。其中,軌道單點高低變化是某1根軌枕處軌道明顯高于或低于周圍軌道高度,這是由軌道1根軌枕發生高低變化而導致的軌道不平順;軌道連續高低變化是在某兩根軌枕之間的軌道存在高低變化,而軌枕兩側的高度分別與這兩根軌枕的高度相當。
仰臥主動直腿上抬去除脊柱的負重和穩定性控制。首先讓學生平躺,去除穩定性需求,進行主動直腿上抬檢查髖關節的屈曲。測試時,手心向上,腳踝處于中立位(不要繃腳尖),躺平身體處于中立位。非抬起腿膝蓋下方放一塊毛巾,抬腿的時候,下方的腿一直壓著毛巾,盡量抬高,感覺到抬起腿遇到阻力停止(圖3、圖4)。看抬起的腿有沒有達到70°,如果沒有,還要進行下一步檢查,看骨盆有沒有前傾或存在核心無力問題,如果有問題,就會影響髖關節的活動度,這時候就要進行穩定軀干進行主動直腿上抬測試。

圖3 仰臥主動直腿上抬小于70°

圖4 仰臥主動直腿上抬大于70°
分解測試3:穩定骨盆仰臥主動直腿上抬
測試時,學生平躺,雙腳放在平面上,用雙手向下推教師的手,如果有核心穩定和骨盆朝向問題,可以通過這個動作進行糾正,來幫助骨盆處于中立位。雙腿交替下滑直到完全躺平,然后進行主動直腿上抬測試(圖5)。如果測試結果表現比之前變好很多,說明不是髖關節活動性差的問題,而是核心穩定或骨盆朝向問題。如果沒有變好,應該是髖關節的其他問題。接下來進行下一步被動直腿上抬測試。

圖5 穩定骨盆仰臥主動直腿上抬
分解測試4:仰臥被動直腿上抬
被動直腿上抬測試要達到80°,測試時,手心向上,腳踝處于中立位(不要繃腳尖),平躺身體處于中立位,完全放松,由教師幫助直腿上抬(圖6)。當抬腿過程中遇到阻力點就要停止,不然就會利用骨盆抬起進行代償。如果被動測試成績改善很多,說明是穩定性的問題;如果沒有改善,那就是髖關節或者腿后側鏈的問題。若沒改善就要再進行下一步的測試。

圖6 仰臥被動直腿上抬
分解測試5:屈膝后再屈髖
本測試是去除了腿后側鏈的參與,看能否很好地屈曲髖關節,排除是髖關節問題還是腿后側鏈的問題。測試時,學生雙膝并攏,抱住大腿后側,大腿盡量貼住胸部,在臀部離開墊子之前,髖關節要屈曲超過120°(圖7)。如果超過120°,說明髖關節可以充分的屈曲。如果髖關節有問題,在屈曲過程中,就會發現膝蓋分開,無法并在一起,或很早把臀部抬起來,無法用髖屈曲來完成動作。如果能夠按要求完成動作,就可以判定是后側鏈的緊張限制直腿上抬。但是坐位體前屈還有脊柱參與,所以可能還有脊柱的問題,需要把脊柱單獨分離出來進行檢查,看脊柱屈曲是否有問題。

圖7 屈膝后再屈髖
分解測試6:脊柱屈曲
測試時,首先是手膝支撐,然后向后坐到腳跟上,手放在身體兩側,屈曲脊柱成球形(圖8)。這時脊柱處于無負重的位置,看脊柱能不能完全屈曲,這時脊柱應該是有一條均勻平滑的曲線。如果某個地方屈曲過多或平直,則說明脊柱存在靈活性的問題。

圖8 脊柱屈曲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二年級15個班篩查出36名摸不到腳尖的學生,從中隨機抽查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進行SFMA分解測試。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坐位體前屈摸腳尖有13名學生骶骨與地面夾角小于80°,占比65%;仰臥起坐主動直腿上抬測試有17名學生達不到70°,占比85%;仰臥主動直腿上抬和仰臥被動直腿上抬測試有9名學生無改善,占比45%;有11名學生有改善,占比55%;屈膝后再屈髖測試有7名學生沒達到要求,占比35%;脊柱屈曲測試有2名學生脊柱有異常段,占比10%,都集中在胸椎關節(表1)。

表1 坐位體前屈分解測試結果
綜合分析發現,20名學生中有9名學生主要是靈活性問題引起的摸不到腳尖;有4名學生是腿后側鏈肌群問題導致的摸不到腳尖;有4名學生是腿后側鏈和髖關節共同導致的摸不到腳尖;有一名學生其他5項測試都合格,只有脊柱屈曲測試有異常,說明是脊柱胸椎段靈活性問題導致摸不到腳尖。20名學生中有11名學生被動測試有一定改善,其中有8名學生有改善,但是沒有達到要求,說明同時有靈活性和穩定控制性問題;有3名學生有明顯改善,達到規定要求,說明只是穩定控制性問題;有1名學生同時有腿后側鏈和髖關節靈活性問題,還有1名學生同時有腿后側鏈、髖關節和胸椎鍛靈活性問題。
雖然SFMA屬于康復領域,但其背后的原理是根據人體正確動作模式發展順序進行構建的體系,熟練應用可以為學生體質健康服務。
提高坐位體前屈能力不能僅通過拉伸腿后側肌肉,還要關注髖關節周圍肌肉關節、骨盆是否處于中立位、運動控制和脊柱等問題。
根據靈活性先于穩定性的原理,在同時出現靈活性和穩定性問題時,應該先解決靈活性,然后再解決穩定性。
本研究只是對SFMA中身體多部位屈曲分解測試進行介紹,實驗數據少,且沒有年齡縱向跨度和地域跨度,可能會有數據分析偏差,后續或將繼續研究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