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目前,全國范圍內使用的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中的語法知識以“補白”形式呈現,大大地彌補了之前教學內容缺乏的情況,重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對語法知識的講授也有相應的要求與準則。這些都為一線語文教師提供了教授依據和內容材料。下面筆者從編排和內容方面對統編版初中語文語法知識進行分析,以期通過兩方面的梳理,提供一些語法教學策略。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法知識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的特點。對語文的工具性的認識,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對語法知識的工具性方面的認識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①20世紀50年代,語文課堂重視語法教學;②80年代,語法教學成為一種流行;③90年代,因其教學等各方面弊端受到抨擊與批評;④2001年,課程標準提出語法知識以隨文教學的方式納入中學課堂,教科書不再呈現具體語法知識;⑤2016年,頒發并使用的統編版語文教材體系中,語法知識以“補白”形式在初中教材呈現。
通過上述認識的梳理,可以得出,對語文語法的認識呈波段起伏狀。在新課標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的,其“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法知識,豐富語言積累,熟練掌握語言技能。加之語法知識重新以具體文本形式出現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這也意味著一線教師要敏銳地察覺語法知識在教科書中的變化,轉化原有的認知,重新認識到語法知識的重要性——語法知識不應該被弱化,應該以動態的、發展的、有機的眼光來看待新版本教科書中的語法知識。
自2016年起,教育部統一編寫的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逐步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初高中教材的銜接性進一步加強。以下是對2016年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語法編排特點和內容進行梳理與分析得出的認識。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語法知識大部分位于教科書的課后補白處(一般是指位于某篇課文的最后部分,用于對課文內容的補充和拓展),包括詞、短語、單句、復句等不同語法知識內容。需要注意的是,語法知識除了在初中語文統編版教科書課后補白處有所提及外,還分布在課下注釋、課后習題、寫作模塊、單元說明和預習提示等部分。
為使研究具有針對性,這里是指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補白處”的語法知識。 通過對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課后補白處語法知識編排分布進行梳理與歸納,發現語法知識分布始終貫穿于初中語文學習階段的每個學年:詞與短語的知識較為均勻地分布在初一各個單元并穿插在具體每一篇課文后面;初二的語法知識只出現在兩個單元內;初三上冊的語法知識的分布較為分散,在初三下冊停止學習語法知識。 從這一分布情況來看,是較為符合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的,在編排上也較為合理。初一和初二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法知識的基礎階段和主要階段,有較為充足的時間對語法進行學習、接受和消化。而初三階段中考學習壓力增大,在內容的編排上減少許多,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復習鞏固。
在編排內容方面,就詞類來說,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包含名詞、動詞、同義詞、形容詞、反義詞、數詞和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等。其中,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和量詞、副詞、嘆詞和擬聲詞、助詞不僅介紹種類還介紹具體語法特征,而代詞、介詞、連詞只介紹所包含的種類??梢姡诔踔姓Z文語法知識的詞類學習中,不是所有“詞”都具有同等地位。就短語來說,除偏正短語和補充短語提供分類外,其他短語只講授其定義,這容易導致學生對短語部分掌握情況相對較弱。 進入初二學習階段后,要求學生學習句子成分、語氣、語序和結構,這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熟悉正確的語法結構,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進行自我糾正,降低學生語法錯誤,提高正確使用語言規律的頻率。進入了初三,語法知識主要呈現在初三上冊。初三關于語法知識的內容主要為:學習單句與復句,復句包括遞進復句、并列復句、轉折復句、假設復句和使用關聯詞,涉及到其他復句類型不多,而課后補白處也沒有進行舉例來對語法知識加以解釋與闡明。
語法知識內容難度方面,呈螺旋式上升趨勢。課后補白處的語法知識類屬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呈現順序為詞、短語、單句、復句,具體體現為學習詞類、短語的定義、種類和作用、詞義和語境、單句、復句,體會句子語氣和修改病句(包括語序不當、成分殘余、句式雜糅、關聯詞搭配不當)??梢詺w納繪制表格如下:

學段語法知識類型具體內容初一上冊詞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初一下冊詞、短語副詞、介詞、并列短語、偏正短語等初二上冊句子句子成分、句子語氣等初二下冊句子語病類型語序要合理、結構完整等初三上冊復句遞進復句、并列復句、轉折復句等初三下冊無
由此可以看出,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語法知識是按從簡單到復雜的難度依次分布,難度呈螺旋式上升趨勢,語法知識之間銜接十分緊密,體現了知識的循序漸進、系統性原則。符合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也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發展水平。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語法知識大多與課文相聯系。例如初一上冊第三單元第十課后補白知識為“動詞”,它首先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動詞,以此解釋動詞的含義,再列舉動詞的特殊分類,向學生闡述特殊動詞用法,最后以課文的句子加以輔助解釋。
再比如初一下冊關于“副詞”的語法知識,課文不僅介紹副詞的功能與作用,還補充了20個常用副詞,并用課文中含有副詞的兩個句子加以舉例,要求學生讀一讀和分析其不同作用。這有利于學生將語法理論知識與實際句子相聯系,使學生在具體語境下學習語法知識,加深學生對語法知識的運用與掌握,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當然,補白處的語法知識并不都與課文內容相聯系,也有單純補充語法知識的內容。例如,初一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課后補白處關于“介詞”的介紹,文中對介詞的功能與作用進行說明,并列舉了22個常用介詞對知識點進行擴展。但在這里,并未與課文內容相聯系,更沒有舉出相關的例子進行闡述說明。
通過上述對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語法知識的梳理,發現其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分布均衡,內容范圍和地位不一,難度呈螺旋式上升和與已學課文相聯系。因此,教師可以依據這些特點,并根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與認知水平,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語法知識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母語知識的熱愛,樹立起母語自信,也幫助他們為以后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指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而且通過上文的分析,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語法知識都是圍繞課文的需要進行編排的,這種編排意圖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到必要的語法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在閱讀過程中更為準確地把握文意。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初中語文課本中涉及的最基本的語法,并形成初中教材語法知識體系,用動態的視角提升隨文教學的意識,既不過分強調語法的重要性,也不完全放棄語法教學,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語法知識教授給學生。比如,教師在學生賞析詩歌的時候,抓住句子成分或者詞語詞性進行分析,這樣更容易抓住語言的精髓所在。如在賞析《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時,引導學生抓住詞性,思考詩中僅用名詞性詞語疊加的妙處,以及這種純粹的名詞構成為何會流傳千古,能不能在中間添加助詞、介詞等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思考,體驗語言魅力,感受語法之妙。
語言歸根到底是一套符號系統,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的內部結構和規律,所以要學好語文知識,要用好語文工具,除了積累基礎的語音、詞匯之外,更要懂得包括構詞法、句子成分、修辭、邏輯關系以及文體基礎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語法知識納入到課時計劃中去,使語法內容在每一學期中具有一定課時量。比如,利用1—2課時的專題形式進行講解,并輔之以簡單且少量的基礎習題進行鞏固。在講解語法知識過程中,舉的例子和習題可以采用日常常見或與學生有關的例子,幫助學生接受枯燥乏味的語法知識,有效地補充學生在各個階段語法知識方面的缺失,逐漸在初中三學年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語法知識脈絡和語法體系。
此外,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沒有專門的語法習題,在進行課時講解時,可以整理課文中的語言材料讓學生進行分析,以小組形式探究出語法知識的規律,并輔之以課外資料和中考試題的語法題進行訓練,以此達到對語法知識熟練理解與運用的目的。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法知識的學習不應該局限于教材中的語法知識點,更應該看到,學一點語法能讓學生深入認識母語規律,更好地使用母語,學一點植根于母語的“形而上”語言分析法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從而有利于提高思維品質。教師應改變原有忽視或避開語法的態度,重新重視語法知識,積極主動地改變自身的語法知識講授方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語法知識教學真正有效地落實下去,使語法知識深深地扎根在學生心中。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嘗試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如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中的語法不規范現象、互相評改作文、交流名人作品語言修改藝術心得等,讓學生在開發課程資源中學語法、用語法,通過多樣的體驗方式,加深對語法知識的領悟與理解。
再如,可以聯系外語的習得方法,助推漢語語法知識的學習。一線語文教師可以與英語教師交流教學方法,利用英語的語法現象助力語法知識教授。比如可以利用英漢互譯存在的異曲同工之妙,英語中存在定語從句情況“There is a girl who sitting on the tree.”與文言文中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翻譯成現代漢語,即能夠日行千里的馬,頗為相似,講解起來也有意思,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雙語語言學習的相互促進,幫助學生體會不同語言之間的微妙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