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娥 ,鐘兆銘 ,高艷章 ,王 偉 ,孫瑞梅 ,孫傳政
(1)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云南省腫瘤醫院檢驗科;2)頭頸外二科,昆明 云南 650118;3)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昆明 云南 650032)
甲狀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高度惡性,發病率占全部甲狀腺癌的1%~3%,但其致死率卻占全部甲狀腺癌的35%~50%,研究發現ATC 高死亡率與確診時近50%的遠處轉移發生率關系密切[1-2],因此,探究ATC 高侵襲轉移的機制,為ATC 的靶向治療提供更多新方案尤為關鍵。早在19 世紀臨床專家就發現,腫瘤患者血小板(platelet,PLT)增多與腫瘤轉移有關[3-4]。最近一項包含17 285 例患者、中位隨訪超過5 a 的臨床研究發現,每日服用阿司匹林(抗PLT 聚集藥物)的患者其腫瘤遠處轉移發生率顯著降低[5];筆者前期臨床回顧性研究也發現,一些ATC 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計數增多與其更差的預后密切相關[1],本研究擬利用人ATC 細胞為研究對象,探索PLT 促進ATC 細胞遷移及侵襲能力的潛在機制。
1.1.1 細胞株實驗所用ATC 細胞系(ARO、FRO、SW579)來自美國模式培養物集存庫(ATCC),昆明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腫瘤研究所有凍存品備用。所有細胞系均在37 ℃、5% CO2的細胞培養箱中進行培養,ARO 和FRO 細胞系在含5%胎牛血清(FBS)的1640 培養基中培養,SW579 在含10% FBS 的DMEM 培養基中培養。
1.1.2 主要試劑及來源抗體(fibronectin、snail、a-catenin、GAPDH)購于Cell signal technology,Ecadherin 抗體購于 Abcam 公司,細胞因 子TGFβ1 購于Peprotech 公司。PCR 引物購于生工生物,PCR 的mix 購于Invitrogen 公司。使用的qPCR 設備來自羅氏公司。
1.2.1 PLT 提取抽取健康志愿者外周靜脈血5 mL 于抗凝管中(包括ACD 液),靜置30 min,室溫200 g 離心20 min,上清液即為富含PLT 的血漿。吸出上清置于EP 管中,室溫800 g 離心20 min,棄上清管底沉淀為PLT。輕輕沿管壁加入PLT 洗滌液1 mL,重復1 次。Tyrode 緩沖液(包括5 mM 葡萄糖和新鮮3% BSA)重懸PLT。提取的PLT 盡快用于實驗以防其失活。將PLT 與ATC 細胞按照10∶1 的比例加入無血清培養基中進行共培養。
1.2.2 劃痕實驗單細胞層、低血清(1%胎牛血清)體系培養。一次性10 μL Tip 頭尖端在培養皿中劃3~5 道平行線,于0、6、12、24 h 隨機取5 個不同視野觀察劃痕愈合并照相。
1.2.3 Transwell 遷移實驗將8 μm 孔徑的小室放入24 孔板中,ATC 細胞加入上層腔室(無血清培養基),下層為含10%胎牛血清培養基。10 h后取出培養小室,PBS 洗滌小室預冷甲醇固定細胞20 min 后,小心用棉簽擦拭去除室內貼附細胞,0.5%結晶紫室溫染色5 min 計數。
1.2.4 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首先包被抗體4 ℃孵育過夜,然后加入100 μL 待測細胞培養上清進行孵育,室溫2 h。隨后加入TGFβ1 檢測抗體進行孵育,室溫2 h。緊接著加入100 μL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溶液進行孵育,室溫避光20 min。再加入100 μL 底物液進行孵育,室溫避光20 min,孵育結束后加入50 μL 終止液。將孔板放入酶標儀中,波長設置為450 nm 和570 nm,測定完畢后保存光密度值(OD 值)。縱坐標為OD 值,橫坐標為濃度進行作圖,計算相應樣品的濃度。
1.2.5 實時定量熒光聚合酶鏈反應(Real-time PCR)用TRIZOL 法抽提ATC 細胞總RNA,逆轉錄合成為cDNA,設計合成磷酸甘油醛脫氫酶(GAPDH)及TGFβ1 引物,△Ct 法計算目的基因表達差異。Real-time PCR 體系(共10 μL)組成:1 μL cDNA、1 μL 2.5 μmol 上下游引物、3 μL ddH2O、5 μL SYBR qPCR SuperMix。引物序 列:GAPDH Sense 5′-CTCCTCCTGTTCGACAGTCA GC-3′,Anti-sense 5′-CCCAATACGACCAAA TCCGTT-3′;TGFβ1 Sense 5′-GGCCAGATCCT GTCCAAGC-3′,Anti-sense 5′-GTGGGTTTCC ACCATTAGCAC-3′配置完畢后即可上機,按說明書步驟設置程序:95 ℃預變性5 min 95 ℃變性15 s;60 ℃退火與延伸 30 s;95 ℃ 15 s;60 ℃1 min;95 ℃ 3 min.結果判定:目的基因的相對表達量(relative expression)=2-△Ct。△Ct=目的基因Ct 值的均數-內參基因的Ct 值。
1.2.6 蛋白質免疫印跡雜交(Western blot)首先提取總蛋白,用BCA 蛋白質測定法檢測蛋白質濃度。隨后配置9%的 SDS-PAGE 凝膠,將蛋白樣品按照每孔30 μg 進行上樣,電泳完畢后進行轉膜,用250 mA 電流于冰上轉膜2.5 h。用5%脫脂牛奶進行封閉,室溫1 h,封閉完成后1×TBST 洗3 次,每次洗5 min,然后孵育一抗[fibronectin(1∶1 000)、snail(1∶1 000)、a-catenin(1∶2 000)、GAPDH(1∶4 000)、E-cadherin(1∶1 000)],4 ℃過夜,一抗孵育完畢后用1×TBST洗3 次,每次洗10 min,然后孵育二抗,室溫1 h,二抗孵育完畢后用1×TBST 洗3 次,每次洗10 min。最后,用化學發光底物試劑盒(ECL)進行發光成像。Image J 軟件進行灰度分析。
SPSS 19.0 軟件包統計分析實驗數據。均值比較采用t檢驗,P< 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為了研究PLT 對ATC 細胞形態變化及功能的影響,用從健康人外周靜脈血提取的PLT 與ATC細胞(FRO、SW579)共培養48 h,加入10 倍數量的PLT 后,在顯微鏡下觀察ATC 細胞的形態,結果發現ATC 細胞發生了EMT 樣變化,見圖1A。進一步通過Western Blot 實驗檢測EMT 相關蛋白的表達,發現PLT 可誘導ATC 細胞表達更多的間葉標記蛋白(fibronectin 和snail),證實PLT 可誘導ATC 細胞發生EMT。

圖1 PLT 誘導ATC 細胞發生EMTFig. 1 Platelets induce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ATC cells
將PLT 與ATC 細 胞(ARO、FRO 或SW579)共培養36 h,Real-time PCR 檢測共培養液中TGFβ1 mRNA 未見顯著增高(ARO 細胞甚至降低)(P< 0.01),而Elisa 檢測發 現共培 養液中TGFβ1 蛋白水平顯著升高(P< 0.001)(FRO 細胞最顯著),提示TGFβ1 蛋白可能主要來源于PLT釋放,而非PLT 合成,見圖2。

圖2 PLT 與ATC 細胞共培養后TGFβ1 的表達情況Fig. 2 Expression of TGFβ1 after co-culture PLT and ATC cells
為探索TGFβ1 對ATC 細胞的影響,將SW579 細胞與PLT 共培養8 h,或在ATC 細胞中直接加入rhTGFβ1(1 ng/mL)8 h 后,Transwell 遷移實驗顯示,PLT 或rhTGFβ1 可使穿過小室的ATC 細胞顯 著增加(P< 0.001),提 示PLT 或rhTGFβ1 能顯著增強SW579 細胞的遷移能力(P< 0.001),見圖3A。同樣,劃痕實驗也證實rhTGFβ1 可顯著增強SW579 細胞的遷移能力(P< 0.01),見圖3B。

圖3 rhTGFβ1 促進SW579 細胞遷移能力增強Fig. 3 rhTGFβ1 promotes the migratory ability of SW579 cells
用PLT 或rhTGFβ1 處理SW579 細胞發現,間葉標記物fibronectin 增高而上皮標記物αcatenin 下降,見圖4A,提示PLT 可能通過分泌TGFβ1 促進ATC 細胞發生EMT;為了檢測PLT是否分泌其他常見細胞因子促進EMT 發生,用CSF1、IL-11 和TGFβ1 分別處理ARO 細胞發現,只有TGFβ1 誘導間葉標記物fibronectin 上調和上皮標記物E-cadherin 下調,見圖4B,提示PLT 可能通過釋放TGFβ1 誘導ATC 細胞發生EMT 最終促進其遷移能力。

圖4 PLT 通過TGF β1 促進ATC 細胞發生EMTFig. 4 Platelets promot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ATC cells through TGFβ1
ATC 惡性程度極高,近年來,盡管手術設備和技巧不斷提高,放療設備、方案不斷創新,化療聯用方案、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不斷推陳出新,但ATC 確診后中位生存期一直在3~9 個月,1 a生存率不足20%;其高度惡性和極差的預后與其高侵襲轉移能力密切相關[1-2]。另一方面,惡性腫瘤患者常出現特魯索綜合征,即腫瘤患者血栓形成增多和血液呈高凝的狀態[6]。歷史和最近的研究不斷表明,PLT 增多與神經系統腫瘤、呼吸系統腫瘤、消化系統腫瘤以及婦科腫瘤患者更差的預后密切相關[3,4,6-8]。筆者在前期臨床研究也發現,ATC 患者外周血PLT 增多與臨床更差的預后相關[1],提示PLT 可能會促進ATC 細胞的轉移潛力,然而其機制遠不清楚。
在其他的實體腫瘤中研究發現,PLT 可通過多種機制促進腫瘤的侵襲與轉移。比如,腫瘤細胞進入外周血后可誘導PLT 聚集并包裹腫瘤細胞,使循環腫瘤細胞免受NK 細胞和TNFα 誘導的細胞死亡;進一步的分子水平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可通過粘附分子p-選擇素、GPIIb-IIIa(αIIbβ3整合素)以及C 型凝集素樣受體(CLEC)-2 與腫瘤細胞來源的Podoplanin(平足蛋白)相互作用活化PLT,導致PLT 顆粒釋放高濃度細胞因子,如ATP、PDGF、TGFβ1,協助腫瘤細胞粘附和外滲,最終促進腫瘤轉移[3,7,9-12];類似研究也證實,阻斷TGFβ1 或其受體顯著降低乳腺癌肺轉移[13-15],提示TGFβ1 可能與PLT 促進惡性腫瘤進展密切相關。為探索TGFβ1 是否在PLT 促進ATC 惡性進展中發揮作用,采用PLT 與ATC 細胞共培 養36 h,Real-time PCR 檢 測TGFβ1 mRNA 未見顯著增高,而Elisa 檢測TGFβ1 蛋白水平顯著升高,同時還發現TGFβ1、PLT 顯著增強ATC 的遷移能力(圖2、圖3),因此筆者推測PLT 可能通過釋放TGFβ1 最終促進ATC 的遷移和侵襲能力。
用PLT 處理ATC 細胞后采用Western blot 實驗測定EMT 相關標記物發現,間葉標記物(fibronectin、snail)增高,提示PLT 可能誘導ATC細胞EMT 發生;同樣采用TGFβ1 刺激SW579細胞發現,上皮標記物α-catenin 表達下降而間葉標記物fibronectin 增高。為檢測PLT 是否也通過其常分泌的細胞因子促進ATC 細胞發生EMT,用CSF1、IL-11 處理ARO 細胞發現,二者均不能誘導上皮標記物E-cadherin 下調和間葉標記物fibronectin 上調,同時ATC 細胞經與PLT 共培養48 h 后,ATC 細胞形態朝間葉組織方向轉化。所以,筆者認為ATC 細胞通過刺激PLT 釋放TGFβ1,后者誘導ATC 細胞發生EMT 進而促進其侵襲和遷移能力。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示,PLT 活化后可通過分泌TGFβ1 促進ATC 細胞發生EMT 進而促進ATC 細胞侵襲和遷移能力,提示TGFβ1 可能成為ATC 患者靶向治療的潛在靶點,但上述研究結果仍需要包括體內實驗在內的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