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張綺珊,孫興蘭,秦鳳銀,黃奕敏,韓郭茵,賴錦佳,張小培,譚益冰*
腦卒中患者就醫延遲是指患者在發病后因疾病認知、轉運方式、醫院診治條件等因素而錯過治療時間窗[1-2]。隨著國內卒中中心建設進程不斷加快,患者及其家屬未能識別腦卒中癥狀和患者未及時就醫日益成為腦卒中患者就醫延遲的主要原因[3],這也是公眾腦卒中認知教育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4]。居民的腦卒中院前延遲行為意向水平可預測其罹患腦卒中后延遲就醫的可能性[5],也是目前用于評價公眾腦卒中認知教育實施效果的重要指標[6]。信息框架理論指出,信息的表達方式會影響人們的決策偏好和判斷,而相同客觀信息可以以收益框架(從事某健康行為將帶來收益)或損失框架(不從事某健康行為將帶來損失)呈現[7]。已有學者對收益-損失框架在疾病防治、篩查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對于乳腺自檢教育,收益框架信息比損失框架信息更具有說服力[8],而在增強目標人群戒煙意愿及對皮膚癌等疾病預防意識方面,損失框架信息比收益框架的信息更有效[9-10]。目前,信息框架理論在公眾腦卒中認知教育中的應用效果尚不明確。“中風120”是國家衛生健康委腦卒中防治專家委員會主推的腦卒中健康教育工具[11]。得到其研發者同意后,研究團隊編制了“中風120”信息框架微視頻,并通過探討基于“中風120”的收益與損失框架信息對居民腦卒中院前延遲行為意向影響的差異,旨在為公眾腦卒中認知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決策參考與依據。
2021年1—9月,根據視頻創作指南的要求,通過腳本撰寫、視頻制作、視頻評價3個步驟[12],形成基于“中風120”的收益框架視頻和損失框架視頻。
1.1 撰寫腳本
1.1.1 文獻研究 2021年1—2月,以“腦卒中/中風(stroke)、癥狀識別(symptom recognition)、院前延誤(pre-hospital delay)、公眾腦卒中認知教育(public stroke cognitive education/stroke awareness campaigns)、FAST(Face,Arm,Speech,Time)、中風120(stroke 1-2-0)、框架效應(message framing effect)、信息框架(message framing)、目標框架(goal framing)”等作為檢索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PubMed、Medline、SpringLink等數據庫,獲得357篇相關文獻。了解公眾腦卒中認知教育的宣傳形式、重要內容、工具[11,13-16],信息框架的類型、表現形式、應用范圍[9,17-19],腦卒中的疾病與經濟負擔[20-21]。
1.1.2 素材收集 為獲取視頻的素材(包括入住本院前的就醫過程、與家人之間就就醫決策進行的互動、疾病和經濟負擔、患病的感受與預后情況等內容)、使視頻的內容貼近生活,于2021年2—3月,在廣州市1家三級甲等醫院的急診科、神經外科和康復科進行田野觀察,并查閱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歷資料,同時詢問6例典型腦卒中患者的就醫經歷。6例腦卒中患者中,及時就醫和延遲就醫患者各3例。結果顯示:(1)腦卒中患者就醫延遲現象嚴重,其發現自身出現腦卒中的癥狀后,常選擇等待觀察、向家屬求助、自行就醫等,很少使用急救系統。(2)年長的腦卒中患者較為依賴家屬,在做就醫決策時常聽取家屬的意見或建議,疾病的嚴重程度、發病的時間、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素養水平等是影響腦卒中患者及時就醫的重要因素。(3)無溶栓禁忌證且及時就醫的患者大多接受了靜脈溶栓治療,其預后較好,康復的速度快,經濟負擔較小;延遲就醫的患者錯過了黃金救治時間窗,出現了無法逆轉的腦神經損傷,預后與康復效果差,根據癥狀的輕重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和心理障礙,經濟負擔重,其中不同醫保參保類型的腦卒中患者經濟負擔水平存在差異。
1.1.3 小組頭腦風暴 2021年3月,研究小組組織開展“頭腦風暴”活動,確定收益框架的核心思想為“腦卒中癥狀發生后快速就醫可以獲得健康和節省醫療費用”,損失框架的核心思想為“腦卒中癥狀發生后沒有快速就醫會損害健康和多花費醫療費用”。依據《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22]和《腦卒中院前急救診療指導規范》[23],明確腦卒中的臨床表現、院前診治流程、靜脈溶栓治療與其他治療方法的流程和效果。經文獻研究發現,性別不是腦卒中患者院前延遲的影響因素[4,24];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也表明不同性別居民腦卒中院前延遲行為意向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5]。為了貼近現實、順應故事情節的發展,以及便于后期推廣應用,確定收益框架視頻以女性為主角,損失框架視頻以男性為主角,以日常生活為背景,采用視頻敘事的方式,基于上述案例形成就醫故事。分別根據收益框架、損失框架裁剪就醫故事,并將經裁剪的就醫故事與“中風120”整合,形成腳本。
1.1.4 腳本審核 于2021年3月,由3例來自三級甲等醫院神經專科的醫護人員審核腳本中有關癥狀描述、就醫與治療過程、預后和費用的內容是否與臨床實際基本一致,課題組根據修改意見,對2個視頻腳本進行完善。2個視頻腳本內容均由2部分組成,即腦卒中患者就醫故事和快速就醫宣教內容。腦卒中患者就醫故事圍繞出現人物簡介、腦卒中癥狀、送醫就醫過程、治療與預后情況、出院后生活情況等內容展開;腦卒中患者快速就醫的宣教內容包括“中風120”、快速就醫/延遲就醫導致的結果。2個腳本核心區別在于采用的信息表達方式不同。收益框架腳本內容強調采取快速就醫行為將獲得積極結果(醫療費用少和快速康復),損失框架腳本內容則是強調不遵循快速就醫原則會導致消極結果(醫療費用多和留有身體殘疾)的出現。
1.2 制作視頻 于2021年4月,將視頻腳本交由專業公司,由其負責制作視頻。在保證內容的科學性這一前提下,結合現有技術條件,經溝通與修改,調整劇情、選用的畫面圖片、配音和背景音樂等,形成待評價的視頻。
1.3 視頻評價 2021年6—9月,邀請專家對視頻的內容效度進行評價[26],以確保視頻內容具有代表性和開發過程的適當性;邀請公眾對視頻的可讀性進行評價。
1.3.1 專家評價 實施專家函詢時,專家的人數一般以15~50例為宜[27-28]。邀請18例專家作為函詢對象,將編制的2個視頻及解說詞、專家咨詢表通過郵件發送至專家,對其進行2輪函詢,每輪函詢在2周內完成。18例專家中,腦病科臨床醫療/護理專家8例、急診科臨床醫療/護理專家8例、護理教育專家2例,其均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從事專科工作>10年。采用王夢瑤[29]研制的《科普微視頻評價標準》作為評價工具。該標準的具體內容包括規范性、科學性與知識性、通俗性與趣味性、藝術性與技術性4個維度,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非常滿意~非常不滿意分別賦值5~1分。在各條目后設置用于收集具體意見的“修改意見欄”。通過專家判斷系數(Ca)、專家熟悉程度系數(Cs)、專家權威系數(Cr)判斷專家的權威程度,Ca、Cs、Cr均>0.700表明專家權威性較高[30];采用條目水平的內容效度指數(I-CVI)和平均量表水平的內容效度指數(S-CVI)評價視頻的內容效度,當I-CVI≥0.780,平均S-CVI≥0.900時,可認為內容效度較好[31]。第1輪專家函詢結果顯示:Ca為0.894,Cs為0.922,Cr為0.900;收益框架視頻的I-CVI為0.722~1.000,平均S-CVI為0.960;損失框架視頻的I-CVI為0.722~1.000,平均S-CVI為0.947。共收集到修改意見64條,例如:視頻名稱新穎性不足,建議修改名稱;圖片切換速度太快等。條目“視頻名稱有創意,激發問題意識,引發學習興趣”的I-CVI為0.722<0.780。根據專家的意見,由視頻制作公司對視頻進行修改。第2輪專家函詢結果顯示:Ca為0.917,Cs為0.900,Cr為0.900;收益框架視頻的I-CVI為0.833~1.000,平均S-CVI為0.982;損失框架視頻的I-CVI為0.889~1.000,平均S-CVI為0.975。最終版收益框架視頻與損失框架視頻時長均約3 min,將2個視頻均命名為《中風,快速就醫!》。收益框架視頻播放鏈接為https://b23.tv/E3gF9iV,損失框架的視頻播放鏈接為 https://b23.tv/L427Esx。
1.3.2 公眾評價 邀請10例居民(年齡為35~80歲,意識清楚,能聽懂普通話,視覺、聽覺功能正常,擁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分別觀看收益框架視頻和損失框架視頻,并對2個視頻的可讀性進行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1)內容是否清晰易懂,語音、語速是否合適;(2)能否領會視頻的中心思想。結果顯示:研究對象都能一次性看懂視頻,并表示視頻通俗易懂,語音、語速合適,便于在公眾中傳播;研究對象均能領會收益或損失框架視頻的中心思想,即收益框架視頻所傳達的核心思想為“腦卒中癥狀發生后快速就醫可以獲得健康和節省醫療費用”,損失框架視頻所傳達的核心思想為“腦卒中癥狀發生后沒有快速就醫就會損失健康和多花費醫療費用”。
2.1.1 研究對象 于2021年10—11月,采取便利抽樣法,選取廣東省廣州市≥35歲的居民作為研究對象。之所以將≥35歲居民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考慮隨著年輕的腦卒中患者越來越多,腦卒中防治“關口”逐漸前移[32],部分地區腦卒中篩查的對象已擴大到≥35歲的居民[33-35]。納入標準:(1)年齡為35~80歲;(2)意識清楚,能聽懂普通話;(3)視覺、聽覺功能正常,擁有良好的理解能力;(4)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有腦卒中病史;(2)醫務工作者;(3)患有嚴重疾病或精神疾病者。本研究已通過廣東省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審批號:YE2021-288-01)。
選取腦卒中院前就醫延遲行為意向量表(SPDBI)總得分作為關鍵指標,采用兩獨立樣本均數比較的樣本量計算公式[36]計算樣本量。根據預試驗結果:采用收益、損失框架視頻對居民進行健康宣教后,損失框架視頻干預組居民SPDBI平均得分比收益框架視頻干預組高17.17分,標準差為19.66分。設顯著性水平α=0.05(雙側)、β=0.10,估算得出每組樣本量為29。同時考慮到不合格問卷等因素,將樣本量再擴大20%,最終確定每組樣本量為35。
2.1.2 研究對象分組 本研究為隨機對照、單盲(僅對受試者施盲)研究。利用SPSS 19.0軟件生成隨機數字,按照1∶1的比例采用均衡隨機化分組方式進行分組,將隨機分配卡(包含隨機數字和組別等信息)裝入不透光的信封中。密封信封并在信封上標明編號后,將信封交由研究設計者保管。當確定居民符合納入標準,且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研究實施者按入組順序依次開啟信封,并根據隨機分配卡上的信息,將居民分入收益框架視頻干預組和損失框架視頻干預組。
2.1.3 干預方法與質量控制 由6名研究生負責此次干預與調查工作。實施干預與調查前,對全體調查員針對視頻內容、問卷內容、問卷填寫方法、干預程序、溝通/解釋用語等進行集中培訓與考核。干預開始前,要求調查員和受試者將手機調至靜音狀態,保證注意力集中。受試者在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靜、獨立的空間(如健康宣教室)中通過iPad/電腦觀看視頻,收益框架視頻干預組居民觀看收益框架視頻,損失框架視頻干預組居民觀看損失框架視頻。觀看結束后,調查員向受試者詢問視頻的基本內容,若受試者不能復述,則邀請其再次觀看視頻,直至其能清晰地復述視頻內容(本研究中,兩組居民均僅觀看了1次視頻)。在受試者觀看視頻前后,采用腦卒中先兆癥狀識別和應對調查問卷、SPDBI對其進行調查。問卷由受試者自行填寫,填寫完成后當場提交,調查員不做任何誘導性解釋。若受試者出現填寫困難,可由調查員逐條口述問卷內容后由受試者回答,調查員代為填寫問卷。問卷填寫耗時20~40 min。干預結束后,受試者可獲得價值7元的小禮品(口罩、衛生紙或洗碗海綿等)。為保證所有的受試者單向流動,告知受試者完成試驗后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后門離開,避免和未接受干預者接觸。
2.1.4 調查工具
2.1.4.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編制,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職業、婚姻狀況、個人月收入、醫保參保情況、居住方式,以及腦卒中高危因素(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超重/肥胖、心房顫動或其他心臟病、直系親屬發生過腦卒中、運動缺乏、其他[37])存在情況、體檢頻率、腦卒中知識教育接受情況、是否見過他人患腦卒中、是否對腦卒中知識一無所知、是否聽說過腦卒中案例[38]。
2.1.4.2 腦卒中先兆癥狀識別和應對調查問卷 該問卷主要用于調查居民對“中風120”中提及的3個腦卒中癥狀(口角歪斜、一側肢體麻木無力、言語不清)的識別和應對情況。針對每個癥狀,各設置1個與癥狀識別、癥狀應對相關的條目(均為單選題)。根據課題組前期的質性研究結果[39],設計各條目的選項。對于口角歪斜,癥狀識別相關條目的選項為面癱、神經疾病、高血壓、卒中;對于一側肢體麻木無力,癥狀識別相關條目的選項為工作勞累、肩周炎、神經疾病、卒中;對于言語不清,癥狀識別相關條目的選項為舌/咽喉疾病、神經疾病、窒息、卒中;3個癥狀的應對措施均為先觀察再做決定、告知家人或朋友、立即去醫院、打120叫救護車、自行處理[40]。3個癥狀識別相關條目的正確答案均為“卒中”,3個癥狀應對相關條目的正確答案均為“打120叫救護車”。
2.1.4.3 SPDBI SPDBI由 ZHAO 等[5]研發,主要用于測量居民腦卒中院前延遲行為意向水平。SPDBI由5個維度組成,分別為癥狀警覺(9個條目)、不就醫行為合理化(8個條目)、癥狀歸因(4個條目)、習慣反應樣式(3個條目)、急救系統使用(3個條目);共27個條目,其中條目10~27為反向計分,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1~5分),各條目得分相加即得總分,得分范圍為27~135分,得分越高表示居民延遲就醫的意向越強烈、可能性越大。≤51分為延遲就醫的可能性非常小,52~66分為延遲就醫的可能性比較小,67~96分為延遲就醫的可能性中等,97~111分為延遲就醫的可能性較大,≥112分為延遲就醫的可能性非常大。本研究SPDBI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08。
2.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QR)〕表示,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Mcnemar's檢驗,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s確切概率法或Fisher-Freeman-Halton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1 納入居民的一般情況 為保證組間基線資料的均衡性,本研究共對81例(收益框架視頻干預組40例,損失框架視頻干預組41例)居民進行干預,剔除6份質量不合格的問卷,最終共納入75例居民,其中收益框架視頻干預組37例,損失框架視頻干預組38例。75例居民中,男34例(45.3%),46~55歲者33例(44.0%),46例(61.3%)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26例(34.7%)居住地為市區,23例(30.7%)職業為工人,71例(94.7%)在婚,45例(60.0%)個人月收入為2 000~5 000元,50例(66.7%)參加了社會醫療保險,59例(78.7%)與家人同住,26例(34.7%)患高血壓,14例(18.7%)患糖尿病,14例(18.7%)患高脂血癥,12例(16.0%)存在超重/肥胖現象,4例(5.3%)患心房顫動或者其他心臟病,11例(14.7%)直系親屬發生過腦卒中,14例(18.7%)缺乏運動,42例(56.0%)體檢頻率為1年1次,14例(18.7%)接受過有關腦卒中的知識教育,43例(57.3%)見過他人患腦卒中,4例(5.3%)對腦卒中知識一無所知,52例(69.3%)聽說過腦卒中案例。兩組居民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職業、婚姻狀態、個人月收入、醫保參保情況、居住方式、腦卒中高危因素存在情況、體檢頻率、接受過腦卒中知識教育者占比、見過他人患腦卒中者占比、對腦卒中知識一無所知者占比、聽說過腦卒中案例者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居民一般情況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of residents in two groups
2.2.2 兩組居民干預前后對各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識別與應對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居民對各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識別率、應對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收益框架視頻干預組居民對各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識別率、應對率較干預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損失框架視頻干預組居民對各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識別率較干預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除口角歪斜外的其他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應對率較干預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居民對各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識別率、應對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兩組居民干預前后對各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識別情況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ate of correct recognition of pre-stroke symptoms between two groups of resid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表3 兩組居民干預前后對各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應對情況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rate of correct management of pre-stroke symptoms between two groups of resid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2.2.3 兩組居民干預前后SPDBI總得分及各維度得分情況 干預前,兩組居民SPDBI總得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收益框架視頻干預組SPDBI總得分及除不就醫行為合理化維度外的其他維度得分較干預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損失框架視頻干預組SPDBI總得分及各維度得分較干預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損失框架視頻干預組居民的SPDBI總得分及不就醫行為合理化、癥狀歸因、習慣反應樣式維度得分低于收益框架視頻干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居民干預前后SPDBI總得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mean total score and domain scores of the SPDBI scal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3.1 收益框架和損失框架視頻信息對居民腦卒中先兆癥狀識別和應對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觀看視頻后,兩組居民對各腦卒中先兆癥狀的識別和應對情況均得到了改善,但兩組居民對各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識別率、應對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原因可能是:無論是收益框架視頻,還是損失框架視頻,均向居民輸出了“中風120”的核心內容,并告知公眾在面對口角歪斜、一側肢體麻木無力、言語不清癥狀時應及時撥打120。本研究也發現,與觀看收益框架視頻的居民相比,觀看損失框架視頻居民的延遲就醫意向較弱,出現延遲就醫的可能性較小,這說明信息框架理論可在公眾腦卒中認知教育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也提示在實施公眾腦卒中認知教育時應從心理、社會等角度入手,分析公眾就醫心理,以居民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傳播信息,進而幫助公眾在面對腦卒中先兆癥狀時做出正確的選擇。本研究中,接受干預后,收益框架視頻干預組居民對3個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識別率分別為100.0%、83.8%、89.2%,對3個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應對率僅分別為62.2%、48.6%、54.1%;損失框架視頻干預組居民對3個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識別率分別為86.8%、78.9%、94.7%,對3個腦卒中先兆癥狀的正確應對率僅分別為47.4%、39.5%、50.0%,可見居民識別出了腦卒中先兆癥狀并不意味著其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6]。既往腦卒中患者就醫延遲影響因素研究結果也表明,除了缺乏腦卒中知識外,因對腦卒中治療的急迫性不夠了解、擔心費用問題、未參加醫療保險、受教育程度較低、無人照顧等因素而報以“等等看”的態度亦是引起腦卒中患者延遲就醫的重要因素[41-42]。說明在開展針對腦卒中就醫延遲的健康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致力于提高公眾對腦卒中先兆癥狀的認識水平,更要突出腦卒中先兆癥狀與觸發急救系統的關系,著重闡述快速就醫的重要性與緊迫性[39,41],同時應將腦卒中風險因素的識別、卒中的生活方式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納入宣教內容[6]。
3.2 收益框架和損失框架視頻信息對腦卒中就醫延遲行為意向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干預后損失框架視頻干預組居民SPDBI總得分低于收益框架視頻干預組居民,提示在倡導居民出現卒中先兆癥狀后快速就醫方面,損失框架信息比收益框架信息更有效。冉華等[43]、徐孝婷等[44]亦發現,對于勸導大學生接種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與收益框架信息相比,損失框架信息更具有說服力。
相比于收益框架信息,損失框架信息對居民腦卒中院前延遲行為意向水平的改善作用主要體現在不就醫行為合理化、習慣反應樣式和癥狀歸因3個維度。李明慧等[45]將腦卒中患者就醫軌跡分為4段,即識別階段、反應階段、警覺階段、行動階段。腦卒中先兆癥狀發生后,將腦卒中先兆癥狀歸因于其他疾病、將不就醫行為合理化、采用習慣性方式對待腦卒中先兆癥狀均是延遲就醫的腦卒中患者傾向采用的應對方式[39,45-46],而采取上述應對方式,以及患者及其家屬對腦卒先兆癥狀不了解、不使用急救系統均是導致腦卒中患者延遲就醫的重要因素。
根據前景理論:當個體接收到收益框架信息時更有可能采取避險行為,而當接收到損失框架信息時,更偏向于采取激進的行為來達成目標,即使其知曉采取的激進行為可能是一種高風險行為。當面對同等程度的收益和損失時,個體對其的感受是不同的,損失造成的痛苦與收益帶來的快樂相比,損失對個體的心理刺激明顯更為強烈,這種心理狀態又被稱作損失規避[47]。與疾病篩查行為[48-49]類似,腦卒中患者發現自身出現先兆癥狀后所采取的就醫行為對于其而言亦具有風險性或不確定性。因口角歪斜、一側肢體麻木無力、言語不清等腦卒中的先兆癥狀尚未被公眾所熟知,個體常不能判斷癥狀是源于其他疾病還是腦卒中,仍然采用習慣性方式對待腦卒中先兆癥狀,或者選擇繼續等待觀察,故而錯過了卒中救治的黃金時間窗,導致其后續可能面臨肢體偏癱、失語等后遺癥風險,以及巨額的治療費用與康復費用。雖然快速就醫有助于降低上述風險,但既往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在做就醫決策時,會受到自身腦卒中知識水平、經濟因素、身邊人、疾病不確定感等的影響[45-46],從而產生了延遲就醫的意向和行為。當健康信息以損失框架呈現時,居民可直觀地、真切地感受到一旦自身罹患腦卒中將要承受的巨大痛苦和面臨的威脅,這也促使居民舍棄原來的疾病應對方式,即不就醫行為合理化、習慣反應樣式,克服顧慮與不便,進而有助于增強其快速就醫意向。而當健康信息以收益框架呈現時,其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多為患者因及時就醫并未出現后遺癥,且罹患腦卒中未對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即罹患腦卒中后,居民依然能夠維持現有的健康水平和生活狀態,這也使得居民對腦卒中的風險感知水平明顯下降。顧慮與不便使緊急就醫的重要性“大打折扣”,居民出現腦卒中先兆癥狀后及時就醫的意向水平明顯降低。
損失框架視頻干預組與和收益框架視頻干預組居民在SPDBI癥狀警覺和急救系統使用維度上的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SPDBI癥狀警覺維度的內容涉及9個腦卒中癥狀,但考慮公眾對視頻內容的接受能力,本研究中腦卒中先兆癥狀相關宣教內容僅涉及“中風120”中提及的3個癥狀,且兩個視頻輸出的腦卒中先兆癥狀相關宣教內容的強度具有一致性,這可能是導致兩組居民SPDBI癥狀警覺維度得分無明顯差異的主要原因。對于急救系統使用維度,李明慧等[45]的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及其家屬對轉運工具的選擇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其常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如疾病嚴重程度、家庭經濟條件、外界支持情況、轉運時效等,且面對多種轉運工具(救護車、小轎車、出租車等),其很難快速做出周全的判斷。此外,2個宣教視頻中,救護車出現的次數不多,特別是在收益框架視頻中,僅出現了2次患者送醫畫面。公眾在觀看視頻時,可能對救護車的印象不深,未來需針對此不足之處對2個宣教視頻進行完善、優化。
在倡導居民出現卒中先兆癥狀后及時就醫方面,損失框架的信息比收益框架的信息更具有說服力和警示性,更有助于降低其腦卒中院前延遲行為意向水平。由此,可重點采用損失框架作為腦卒中院前延遲健康教育信息的表達方式,重點突出腦卒中先兆癥狀與觸發急救系統的關系,著重闡述快速就醫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進而助力降低居民的就醫延遲發生率,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結局。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干預次數少,研究周期短,僅在干預后對調查對象的腦卒中院前就醫延遲行為意向水平進行了評估。但是隨著時間流逝,研究對象可能會遺忘腦卒中先兆癥狀及其應對方式,以及視頻內容,這可能會對研究結論的穩定性造成不利影響。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推進研究向縱深發展。本研究采用單盲設計,未對調查者和統計人員實施盲法,可能存在報告偏倚。測量評價指標只限于腦卒中先兆癥狀正確識別率、腦卒中先兆癥狀正確應對率、腦卒中院前延遲行為意向水平,未能對公眾認知與真實行為的一致性進行評價,后續研究中需將行為指標納入評價范疇。
作者貢獻:王芬、譚益冰負責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王芬、張綺珊、孫興蘭、秦鳳銀、譚益冰負責開發研究工具;王芬、張綺珊、孫興蘭、秦鳳銀、黃奕敏、韓郭茵、賴錦佳負責數據收集整理與統計學分析;王芬、張綺珊負責結果分析與解釋;王芬、張小培、譚益冰負責論文修訂,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譚益冰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