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翼飛 李春明
學徒制一直伴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而發展,始終煥發著特有的職教魅力。《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中國特色學徒制首次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出現在國家文件中,這是繼我國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探索實踐的再深化和新要求。所以,職業院校必須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區域經濟的帶動下,筑牢中國特色學徒制實施的基礎,深入研究中國特色學徒制的邏輯起點、運行機制和實踐路徑,破解職業教育工學矛盾、探索職業本科培養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進而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職業教育在古代社會主要采取學徒制形式。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由工坊或企業師傅采取嫡傳、秘傳的學徒模式,存在明顯的民間性、行業性和階級性。現代社會的繁榮打破了這種狹隘的學徒模式,推行了學校教育和企業教育相結合的學徒制模式,呈現出政府化、法制化、生產化特征,其中德國“雙元制”最為典型,成為世界學徒制模式的范本。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在中國還是國外,傳統學徒制始終強調師徒契約、言傳身教、技藝傳承等要素,這些要素正是中國特色學徒制實踐創新過程中必須沿襲的優良基因。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我國現代學徒制充分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優長,校企通過約定招生與招工、學習與工作、教學與實踐等方式構建“雙元”育人體系。同時,我國現代學徒制摒棄德國“雙元制”的階級性和強制性,以一種更加民主、靈活的方式,打造校企自愿合作、師徒雙向選擇的社會主義學徒制模式。我國現代學徒制在“雙元”主體構建模式、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實踐探索,為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特色學徒制在總結現代學徒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高層次”“高質量”“適應性”的時代新內涵。“高層次”強調學徒制培養應實現崗位躍遷,針對我國數字化轉型,培養產業急需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高質量”強調職教品牌塑造,從類型教育、辦學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發力,構建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高度匹配的職業教育體系。“適應性”強調職業教育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從現實路徑視角看,增強中國特色學徒制適應性應抓住“職教特色、多元辦學、融合發展、開放水平”四個關鍵路向。
近年來,在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產教融合型城市等支持性政策引導下,一些新建的產業開發區陸續出現了產教園區、產教城融合發展園區的概念,從地域的層面構建起了產教融合體系。其有別于傳統的以職業院校為主體建設的大學城、職教園區,跨越了校與企、產與教、政與行的藩籬,推動了區域國民經濟社會良性生態的形成。因此,培育適合中國特色學徒制有效落實的土壤,離不開地方政府的高位統籌和頂層設計,通過不斷調整產業布局、教育布局、交通布局等搭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雨林”,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融合。
學徒制的起點成就了技術技能人才發展的終點,校企從專業建設起點頂層謀劃,決定了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準確度。如何通過中國特色學徒制培養一批聚焦智能制造、智慧服務等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的技術技能人才,已經成為我國職業院校當前的重要課題。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應緊密對接區域優勢產業與重點產業發展,推動專業伴隨產業技術升級而迭代,找準企業崗位與專業課程的融合點和創新點,在學徒制培養前設置好專業、遴選好崗位。為保障專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職業院校要建立起產業發展研究、專業發展研究、國際交流研究的校企合作、專產對接機制,防止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滯后于產業發展、落后于國際趨勢。
契約是在自由平等基礎上創設的雙方或多方項目實施的權利和義務的協議約定,是維護合作項目長期穩定的制度性保障。中國特色學徒制的育人主體必須是職業院校和企業,其目的是實現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雙元”格局,為學徒提供素質和技能的雙重教育資源。組成學徒制的學校、企業、學徒三方利益追求不同,學校的價值追求是人才培養質量,企業的價值追求則更多關注經濟效益,作為學徒追求的價值是自我職業發展。這就需要三方結合各自的需求,在培養質量、生產效益、個人發展三個維度形成互惠共贏的解決方案,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協議契約來保障中國特色學徒制的實施。協議契約應以人為本,通過協議確保學徒培養過程中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相統一,引導企業把職業院校的學生當作“員工”來對待,支持職業院校把企業的員工當作“學生”來培養。
標準決定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中國特色學徒制實施全過程只有在高質量的標準體系指引下,才能適應新時期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職業院校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突出人的全面發展,基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新時代職業院校生源特征,通過研析產業領域中的大國工匠、技能大師、行業楷模等典型代表,構建指導學徒高階發展的素質模型。以素質模型為核心研制學徒培養方案、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崗位實踐標準等,組建專業人才培養“能力—素養圖譜”標準矩陣。根據行業企業升級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校企應基于素質模型、“能力—素養圖譜”聯合開發職業崗位層級標準體系,為學徒培養搭建人才晉升階梯。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將學歷教育標準與職業培訓標準相結合,貫通職前職后發展的一體化通道。
名師出高徒,學徒制培養離不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雙師型”“雙師結構”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兩種師資建設路徑和方式,中國特色學徒制對“雙師型”教師、“雙師結構”隊伍的要求和標準更加嚴格,亟待建立一支由學校教師、企業師傅為主體,具備“雙師素養”的師資隊伍。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應基于學徒培養目標共建企業師傅認證標準,通過培訓、選拔、認證、聘任、考核,建立“企業師傅人才庫”。類似于企業師傅認證,職業院校同樣應該建立校內“師傅”培訓認證體系,在企業建立駐企工作站引導教師企業掛職或崗位實踐,促進教師職業崗位實踐能力提高。推進國家職稱序列校本化改革,在師資使用上打破年齡、職稱限制,構建“合格教師—優秀教師—骨干教師—職教名師”四階遞進的教師職業發展層級體系。推動企業、職業院校形成學徒制師資協同發展的內生機制,探索“共育共享,互評互認”管理模式,為中國特色學徒制師徒關系的確立和穩定夯實基礎。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資源。適應中國特色學徒制工學交替、理實一體育人過程必須建立校內課程與企業課程、證書課程等相對獨立而又靈活互換的課程資源。校內課程強化理實一體化資源構建,突出項目式、任務式、情境式的模塊化課程特色。企業課程基于人才培養規格,針對“單一崗位—綜合崗位—復雜崗位”逐級遞進,配套企業真實生產的崗位實踐課程。證書課程面向1+X證書、第三方認證、競賽獎項證書等開發以培訓、指導為主的課程資源,同時注重課證融通、課證互換的基礎搭建。通過多種課程類型資源的建設,形成課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置換,為學徒制個性化培養、學分式評價提供課程基礎。為保障學徒制培養的課程質量,職業院校還應建立課程資源管理路徑,隨傳統技術、工藝、規范的不斷萎縮強化課程“除舊”,隨產業前沿技術、工藝、規范的不斷推廣強化課程“更新”。為推進學徒的高階發展,職業院校應在開發任務驅動課程、生產項目實踐課程等資源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科研項目伴隨課程資源開發,為培養更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上升空間,為職教本科人才培養模式開辟新路徑。
實訓基地是學徒實踐能力培養的主陣地。開發一批“認識實習—崗位實習—輪崗實習—創新實踐”多類型、多層次的企業學徒基地(群)是完善課程體系的重要投入點。職業院校與企業在學徒培養過程中應面向專業(群)崗位能力開展人才培養,全力打造體現基本技能、綜合技能、工藝設計和創新實踐能力等遞進發展的學徒基地(群)。基于專業(群)課程模塊化建設,對應專業理論課程模塊,升級建設以職業認知、崗位體驗、綜合應用為特點的學徒基地(群),提升理實一體人才培養匹配度。加強學生實踐教學、頂崗實習整體設計,開發國際化實訓基地項目、國內大中型企業實習基地、中小微企業實踐基地等多類型、多層次的專業群實踐實習實訓基地體系,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次感觸產業層次分級,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國家觀念。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實訓設施設備的更新機制,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實訓設施設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實時動態更新,解決實訓設備設施淘汰太快、更新投入太大和太慢這一普遍問題,增強學校實訓條件緊跟產業發展前沿的敏銳度。
評價體系是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職業院校作為承擔學徒制項目的重要主體,應積極協調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構建起貫穿學歷教育、崗位進修、企業培訓全過程,符合學徒崗位層級標準的評價認證體系。基于學徒未來發展的素質模型和大數據信息平臺,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自評—雙元助評—三點精評”項目建設,服務學生自主定位、自主規劃、自主發展。“雙元助評”由學校和企業為客觀評價主體,以教師、師傅在教學和實踐過程中的針對性評價作為基礎數據,利用發展性評價信息化系統對學生典型行為記錄、身心發展監測、崗位能級認定、職業素養評價等進行數據分析,形成學生發展素質模型雷達圖,為學生不斷調適自我評價的精準度提供參考。“三點精評”由起點定位評價(指導自我認知)、中期定向評價(促進專業認可)、職前定崗評價(形成職業認同)三部分組成,作為學生專業選擇、方向選擇、崗位選擇的重要依據。有條件的職業院校應建立職業發展指導中心,系統推進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輔導與教育、就業咨詢服務等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強化對學生的誠信教育,提升責任意識與法律意識。
中國在學徒制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很多問題與時代發展、產業需求、辦學體制、運行機制息息相關。面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中國特色學徒制只有在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協同聯動下,才能為中國特色學徒制的深入推進、創新發展暢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