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美玲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寶力根花蘇木人民政府,內蒙古 興安盟 137441)
玉米種植成本相對較低,且為重要糧食作物,故玉米種植產業在農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玉米的種植環境條件較低,故在全國大部分區域均有種植,為保障農業經濟穩定發展,必須針對玉米種植常見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采用適宜技術控制病蟲害影響程度,爭取為玉米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化學防治是應用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手段,具有效果顯著,操作簡單、不受地域限制的優勢,故為玉米種植病蟲害傳統防治手段,但化學藥劑過度使用或長期使用,容易產生農藥污染,損害耕地土壤條件,甚至會污染大氣與水源,故生態效益較低,此外,若玉米作物農藥超標并進入市場,則會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化學防治手段在當前玉米種植農業發展期間應科學使用,利用化學藥劑防控病蟲害的同時,避免污染問題的產生,并杜絕高毒性藥劑,按照標準比例配置化學藥劑,以此降低化學藥劑對農作物及生態環境的損害。
物理防治是指借助放射能、溫濕度、電、光、聲波、熱等物理因素進行玉米常見病蟲害防治的手段,例如:懸掛殺蟲燈,用于吸引玉米蟲害進行殺蟲。相較于化學防治手段,物理防治措施生態效益有所提高,且成本較低,操作簡單,生態環保,但病蟲害防治效率不足,在玉米常見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合理運用物理防治技術,縮小化學防治范圍,通過化學防治與物理防治手段的綜合應用,保障病蟲害防治質量,并避免污染性問題產生。
借助生物相生相克規律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手段稱之為生物防治技術,如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等,能夠借助生物的力量消除病蟲害,以此提升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效果。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借助赤眼蜂等蟲害天敵,抑制玉米蟲害的產生與擴散;二是運用抗生菌防治常見玉米病蟲害;三是借助玉米蟲害天敵消滅害蟲。相較于其他病蟲害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最顯著的優勢在于綠色環保,符合當代可持續發展理念,安全性強,且操作便捷,效果顯著,因此,在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應認識到生物防治的優勢,盡可能選擇生物防治手段,實現玉米種植病蟲害綠色防治。
2.1.1 大斑病。該病為玉米種植常見病害,主要危害玉米葉片,大斑病初期葉片將有點狀水斑出現,隨著大斑病的蔓延逐漸轉化為灰褐色斑點。大斑病多發于葉片底部,逐漸蔓延至整個植株,使玉米葉片枯死,繼而阻礙玉米植株的營養供給,繼而影響玉米產量。環境潮濕時容易發生大斑病,且在上述病程基礎上,容易產生黑褐霉層,危害更大。在玉米種植期間,盡可能采用輪種、套種方式,防止重茬,同時在田間管理期間做好排灌工作,避免耕地環境潮濕而提高大斑病發生概率,并在磷肥、氮肥幫助下加強施肥管理,通過提升玉米抗病能力抑制大斑病的產生。在大斑病治療期間,可運用600 倍液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進行大斑病治療,對患病植株葉片進行噴施即可,此外,采用800 倍液的苯菌靈乳油(25%)、1000倍液的克瘟散乳油(40%)進行噴施治療同樣具有良好效果。
2.1.2 黑粉病。該病又被稱之為黑疸病、黑穗病,為玉米種植常見病害,一旦玉米植株感染黑粉病,將會出現玉米大幅減產的現象。黑粉病病菌能夠通過肥料、土壤、種子傳播,因此能夠迅速侵害玉米植株,危害較大。對黑粉病特征進行總結,該病于高溫潮濕環境下更易發生,且主要危害玉米葉、莖、根,在玉米種植期間應針對性預防控制。在玉米種植期間,采用種子包衣的形式降低黑粉病發生率,并按照0.2%的配比進行粉銹寧拌種,以此提升玉米對黑粉病的抵抗力,此外,在玉米種植田間管理期間,若發現患病植株,應盡快去除,防止黑粉病擴散蔓延。在黑粉病防治期間,可運用750 倍液的三唑酮,或500 倍液的多菌靈進行黑粉病的防治。
2.1.3 小斑病。小斑病發生期間主要表現為葉片褐色病斑,若小斑病進入后期,病情逐漸加重,則會出現玉米整株折斷的情況,繼而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小斑病由真菌引發,當耕地環境溫濕度較高的情況下容易滋生小斑病病原菌,病原菌在空氣傳播與雨水傳播下快速蔓延,繼而危害整片玉米耕地。為預防小斑病的產生,應選擇抗病強的玉米品種,并通過包衣處理提高玉米抗小斑病能力,在種子處理基礎上,做好田間管理,及時清理田間殘株,起到清除越冬病菌的效果。在玉米種植期間若發現有植株患有小斑病,應用800 倍液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對患病玉米植株進行噴施,一周噴施一次即可,若小斑病較為嚴重,則可根據病害程度進行連續噴施,以此保障小斑病防治效果。
2.1.4 玉米銹病。該病主要危害玉米葉片,隨著銹病病情的蔓延,將對花朵、果穗產生危害。在玉米發病初期,有淡黃色斑點出現在患病植株葉片上,且隨著銹病的嚴重,淡黃色斑點逐漸凸起,斑點破裂后散發鐵銹色、黑褐色粉末。早熟玉米品種的銹病發病率相對較高,且若氮肥施加不合理,同樣會引發銹病,這就要求玉米種植期間,應做好施肥管理,同時注意清除田間雜草,全方位抑制玉米銹病的產生。一旦發生玉米銹病后,可運用1000 倍液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5%)進行防治,或采用3000 倍液的敵力脫乳(25%),以此可有效防治玉米銹病。
2.2.1 玉米螟。玉米螟為玉米種植常見蟲害,多見于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玉米螟啃食植株枝干,能夠將植株枝干蛀空,繼而使整株玉米死亡。玉米螟危害較大且較為常見,為保障玉米產量,需靈活運用多種防治手段,從不同角度防治玉米螟。第一,適量引入瓢蟲與赤眼蜂,借助天敵小消滅玉米螟,借助生物手段防治玉米螟。第二,準備750 倍液的蘇云金桿菌注入玉米芯,以此防治玉米螟;或運用辛硫磷顆粒劑(1%)與細沙土混合,將其撒入玉米喇叭口;或將3.5kg/株的細沙與殺螟靈一號顆粒劑(2.5%)混合,將其撒入葉芯即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待玉米抽穗后,可運用1000 倍液的辛硫磷(50%)進行防治。第三,采用清理玉米秸稈的物理方式落實田間管理工作,消除耕地內越冬蟲卵,以此抑制玉米螟蟲害的產生。
2.2.2 蚜蟲。該蟲害同樣為常見問題,蚜蟲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繁殖,并在繁殖期間啃食玉米葉片、枝干,阻礙了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長,繼而不利于玉米產量。在玉米蚜蟲防治期間,可運用吡蟲啉進行種子拌種,以此提升玉米抵抗蚜蟲的能力。此外,可準備2000 倍液的敵百蟲可濕性粉劑(90%)、2500 倍液的三氟氯氰菊酯(2.5%)、1000 倍液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進行蚜蟲防治。為進一步提升玉米蚜蟲防治效果,可配置辛硫磷乳油(50%)與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的混合藥劑,在玉米大喇叭口階段進行噴施,以此可起到良好防治效果。
2.2.3 旋心蟲。旋心蟲能夠從玉米莖部逐漸啃食到枝干,對整株玉米造成極大損害,經旋心蟲啃食后,玉米植株將出現變形死亡現象。為抑制旋心蟲的產生,在玉米種植期間,選擇套作、輪作方式進行玉米種植作業,此外,還可將土壤與西維因可濕性粉劑(25%)混合,制成毒土,將其均勻撒至玉米種植區域,能夠抑制旋心蟲害的產生。一旦旋心蟲害發生后,可運用500倍液的敵敵畏乳油(80%)進行噴施,以此良好防治旋心蟲害。
2.2.4 地老虎。地老虎在玉米種植中極為常見,且地老虎具體品類多樣,不僅能夠危害玉米,還可影響其他農作物,故需做好地老虎的防治工作。地老虎啃食玉米嫩莖與葉片,多于夜間活動,能夠持續化危害玉米生長,繼而降低玉米產量,此外,地老虎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容易發生,故在防治期間應做好針對性控制。在地老虎防治期間,可準備1000 倍液的辛硫磷乳油(5%),將其均勻噴施至玉米耕地內,還可將辛硫磷乳油(50%)與土壤混合制作毒土,將其施加至玉米根系部位,以此可良好防治地老虎。除上述方式外,借助物理防治手段同樣可起到良好防治作用,在玉米種植期間深耕土壤,用于清除耕地內的越冬蟲卵,同時做好排澇工作,避免耕地環境濕度過高而給地老虎創造良好生長環境,還可通過清理雜草破壞地老虎寄生環境,以此降低地老虎蟲害發生率。
2.2.5 紅蜘蛛。紅蜘蛛多見于溫差較大的玉米種植環境,且低濕度環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紅蜘蛛繁殖力,紅蜘蛛主要危害玉米葉片,能夠從葉片內吸取水分,繼而使玉米葉片逐漸枯萎。為避免產生紅植株病害,需注意控制玉米耕地溫濕度環境,并落實田間管理作業,深耕土壤,清理雜草,去除越冬蟲卵并改善耕地土壤環境,同時還可運用三氯殺螨醇乳油(20%)對紅蜘蛛建進行有效防治。
為科學防治玉米種植病蟲害期間,應綜合考慮防治技術生態效益,不僅注重防治效果,還需做好污染控制效果,因此為確保玉米病蟲害防治效果,應科學選擇病蟲害防治技術,正確認識生物防治技術的生態優勢。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選擇應因地制宜,并根據玉米種植生長階段加以選擇,從諸多防治技術中選擇危害性較低的生物防治手段,兼顧病蟲害防治效果與生態效益。為進一步保障防治質量,應做好不同耕地區域的協同防治,結合當地區域性條件,共同制定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強化溝通,根據病蟲害發展情況調整防治策略,從區域入手,全面提升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效果。
病蟲害的發生在玉米種植期間存在一定規律,且與當地氣候條件息息相關,為確保防治效果,應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進行區域調查,并總結病蟲害發生規律,繼而實現玉米種植病蟲害精細化防治。首先,對范圍區域內病蟲害數據進行整理總結,分析當地病蟲害概率,從中總結各類常見病蟲害發生特征,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對比與專家調研,科學選擇病蟲害防治手段。其次,引入無人機等玉米種植病蟲害調查手段,使無人機低空行駛采集病蟲害數據,補充現有資料,并結合物聯網射頻識別技術采集玉米種植環境數據,在全面化數據支撐下構建當地玉米種植病蟲害數據庫,為病蟲害針對性防治奠定基礎。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病蟲害能夠在先進技術支撐下進行有效預測,為病蟲害防治技術選擇提供依據,因此,為實現玉米種植病蟲害精細化防治,需構建區域性玉米病蟲害預測體系。首先,借助大數據與云計算機構建病蟲害防治機制,對病蟲害調查結果展開深入分析。其次,注意提升玉米種植人員綜合素質,采用基層培訓的方式,將先進病蟲害防治技術傳遞給玉米基層種植人員,增強其病蟲害認知,為病蟲害信息反饋與整理奠定基礎。再次,采用物聯網遠程探頭與各類傳感器,對玉米生長狀況及耕地環境條件實時監控,繼而有效遏制病蟲害發生苗頭。最后,依據區域玉米病蟲害調查與預測情況制定防治計劃,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以此切實發揮出病蟲害預測體系的積極效果。
適宜的農業種植技術能夠降低玉米病蟲害發生概率,因此需進一步完善農業種植技術。首先,優先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高品質玉米品種進行播種,于播種初期借助適宜藥物進行拌種,提升玉米種子抗病能力。拌種適宜采用600g/L 的吡蟲啉或600g/L 的菱銹靈種衣劑,運用藥劑充分攪拌后靜置10 分鐘,以此可有效提升玉米抗病能力,預防黑穗病等常見病蟲害。待玉米收割后,需秸稈還田,以此完善耕地生態系統,并防止病菌殘留在耕地土壤內,并在玉米種植期間做好輪作,耕種換茬作物,避免大規模長時間種植玉米而降低土壤肥力。除此之外,可采用間作方式降低病害發生率,使耕地種植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特征,例如:將玉米與甘薯間作種植,以此防控莖腐病的發生。
田間管理質量能夠直接影響玉米生長發育情況,故為實現全方位防治玉米病蟲害,應提高玉米種植田間管理質量,采用科學化種植手段為玉米提供適宜生長環境,消除病蟲害發生條件,以此抑制病蟲害問題,使玉米能夠順利生產,保障玉米產量及質量。在玉米田間管理期間,若發現病蟲害苗頭,需及時清除耕地雜草及病葉,以此將病蟲害控制在一定區域內,防止病蟲害進一步蔓延而造成更大損害。將遭受病蟲害侵染的玉米植株清理后,將健康正常的玉米秸稈粉碎后均勻撒播至受病蟲害污染的玉米耕地內,防止土壤內病菌蟲卵越冬。田間管理期間需做好施肥管控,通過確保玉米能夠獲得足夠養分,繼而提升玉米植株抗病蟲害能力。若于田間管理期間發現病蟲害,應選擇晴朗時節進行藥劑噴灑,防止病蟲害蔓延而阻礙玉米生產。
綜上所述,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手段大致分為化學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三大類,針對大斑病、黑粉病、小斑病、銹病、玉米螟、蚜蟲、旋心蟲、地老虎、紅蜘蛛進行防治時,應根據各病蟲害特征選擇適宜防治技術,在針對性防治基礎上,需做好病蟲害防治管理,重視生物技術,做好病蟲害調查,總結病蟲害發生規律,在此基礎上健全病蟲害預測體系,完善農業種植技術,提高田間管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