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斌 郭玉林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種子管理站,內蒙古 后旗 150928 )
內蒙古作為我國糧食主要產區,內蒙古的馬鈴薯、玉米、向日葵等農作物產量位居全國的前列。近年來,內蒙古大力推進現代農業,打造內蒙地域特色農產品,培育了全國聞名的優質農產品品牌。種子管理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傳統農業種植過程中,往往由農戶自己選種、留種,農業增產完全依賴農戶個人的種植經驗和技術,如果種子質量不好,可能導致農業減產絕收。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種植技術由國家和社會負責,國家在不同地方建立種子基地,由專人負責生產種子,并由種子加工廠負責選粒、去雜、包裝,銷售給農民,農戶直接進行播種,確保了種子的質量。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種子管理過程中涌現新的問題。通過分析種植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有助于維護種子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
種子管理有助于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規范農業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經營和管理,維護種子生產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提高農產品種子質量,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維護糧食安全。內蒙古作為我國農業大省,2020年糧食產量達到384.5 億kg,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產量位居全國第六。烏蘭察布位于內蒙古中部,東部與河北接壤,南部與山西相鄰,北部與蒙古國交界,京包鐵路、張集鐵路、大準鐵路、110 國道、北京~拉薩高速公路等穿境而過,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被譽為“草原云谷”、“中國馬鈴薯之都”、“中國燕麥之都”等美譽。烏蘭察布地貌主要以丘陵、山地、臺地、高原等構成,地勢環境復雜。深處內陸,遠離海洋,四季分明,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季風氣候,春季干燥多風、夏季涼爽、秋季多霜、冬季寒冷漫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775—3080 小時,地表水資源豐富,常年有水的湖泊達到110 個,良好的自然環境為農業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烏蘭察布的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了68 億平方米,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5.5 億平方米,其中小麥播種面積達到9.2 億平方米,玉米播種面積10.2 億平方米。隨著種子行業的發展,境內種子企業和經營戶的數量不斷上漲,在當地注冊的種子企業數量超過100 家,其中注冊資金達到500 萬的企業有5 家,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內的企業18 家,其他登記注冊的企業和個體戶80家。各地按照“標本兼治、著力為本、打防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加強種子市場的管理,種子市場逐漸規范,種子質量有了顯著提高。玉米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大了早熟玉米、甜菜、馬鈴薯等新品種的試驗,建立了國家級馬鈴薯示范田、玉米示范田,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農產品試驗、推廣體系。烏蘭察布市加快種子管理體制改革步伐,成立了烏蘭察布市種子管理站,全市各旗縣也相機成立了種子管理站,為種子管理工作提供了人力支撐。種子管理站按照《農作物種子監督抽查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定期對烏蘭察布市內銷售的馬鈴薯、玉米、向日葵、蔬菜等農作物種子進行監督檢查,確保不合格的種子進入到市場,保證種子的質量。
根據國務院關于種子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烏蘭察布按照要求建立了種子管理機構,旗縣市區紛紛建立種子管理站,負責各地種子的管理工作。然而種子管理工作涉及到種質資源的保護與選育、生產、推廣使用良種等內容,要求各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才能滿足種子管理需求。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烏蘭察布常住人口超過170 萬人,其中農村人口超過85 萬人,農村人口多,土地種植面積廣,全市農作物品種生產試驗200多個,對種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級種子管理站的經費有限,無法滿足基層種質資源保護與選育、生產、推廣良種等工作,影響到種子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部分優質農產品品種無法如期開展農田試驗、示范推廣。其次,種子管理機構負責制定種子標準、品種登記與審定、種子培育、種子選育和種子檢驗、協調種子銷售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等。以農作物種子檢驗為例,種子檢驗需要檢測水分、發芽力、種子活力、千粒重、穗粒數、莖粗、容重、凈度及病蟲害等參數,在檢測過程中,需要使用電子稱、凈度分析臺、粉碎機、烘箱、顯微鏡、發芽箱、真空數粒置床儀、超聲波清洗器、高速臺式離心機、膠凝成像分析儀、大粒種子置床板、滅菌器等,這些儀器設備購置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是地方財政給予種子管理者的資金有限,無法購置全套種子質量檢驗儀器設備,導致種子管理者的檢驗設備老化、檢驗設備不齊,無法對種子質量進行全面檢查。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內蒙古加大兩種選育繁殖,對種子質量檢驗、品種審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缺乏先進技術設備的支撐,無法為種子選育、農作物品種選育提供物質支持。
2016 年1 月1 日修訂的《種子法》對種質資源保護、品種選育、審定與登記、新品種的保護、種子生產經營、種子監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為地方的農業部門執法提供了法律依據。管理人員作為種子管理的執行者,種子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種子質量與品質。當前,農業執法部門的管理能力無法勝任種子市場管理需求,基層種子管理人員的人數比較少,年齡普遍偏大。以烏蘭察布市種子管理站為例,站內的種子管理專家年齡普遍偏大,平均年齡在45—50 歲,這些種子管理人員年齡大,知識結構老化,對新技術和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弱。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各種雜交品種廣泛應用在農業領域,但是很多基層的種子管理人員學習能力不足,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無法勝任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其次,基層種子管理人員的薪資待遇比較低,而種子管理任務重,工作條件艱苦,需要經常到鄉下試驗田進行鑒定或者抽查種子市場種子,很多農業技術管理人員不愿意留在農村,導致基層種子管理站無法留住高層次的農業管理人才,影響到基層農業種子管理質量。
新修訂的《種子法》明確各地農業、林業主管部門加強種子質量的監督檢查,并采用國家規定的快速檢測方法對生產經營的種子進行檢測,檢測結果作為行政處罰依據。種子屬于特殊的商品,在生產和流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種子市場存在一定隱蔽性。在市場監督過程中,執法人員在檢測過程中無法識別種子的優劣,只有種子種植后才能發現種子的品質。部分經銷商利用種子的特點,以次充好,用品質差的種子代替優良的品質,從中獲利。其次,隨著種子市場化制度的建立,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涌入到種子市場,種子代銷點數量多,存在多頭代銷、多級代銷現象,很多經銷個體并未取得相應經營許可或者代銷資質,無固定銷售地點,經銷人員不具備種子相關知識和技術,對種子的品質不了解,導致銷售不符合地方種植要求的品種。
雖然烏蘭察布市在全市、旗縣建立了種子管理站,但是旗縣種子管理體系存在不少問題。旗縣種子管理站作為烏蘭察布市的主力軍,但是旗縣種子管理機構設置不合理,部分機構的工作內容可能與農業部門、林業部門存在交叉現象,一旦出現問題,容易出現相互推諉現象,無法落實《種子管理法》的相關規定,不利于種子市場的穩定。其次,基層種子管理站工作任務重,需要對各地的農作物種子進行抽樣檢查、農產品選育、農產品審定等工作,但是由于基層種子管理站的編制人數比較少,種子質量檢驗、選育、監督管理人手不足,無法滿足各區域種子管理工作要求。為解決人手不足問題,基層部門可能從農業部門、林業部門抽調工作人員進行補充,這些工作人員不具備種子管理知識和技術,無法保障種子質量檢驗和選育工作質量。
各地政府要加大種子管理工作的投入,從種質資源保護、品種選育、引進、試驗、推廣使用應用等各個環節的人力、物力、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各地政府將種子管理列入財政專項經費,專門用于種子管理中的質量監督、品種試驗、檢驗檢疫、質量監督、技術推廣等各方面的經費。財政部門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現狀、經濟水平等要素,逐年提高種子管理各項經費,為種子管理工作提供資金支持。其次,完善種子管理各項基礎設施,積極引進最新的種子質量檢驗儀器設備,建立種子實驗室、種植檢驗室,為種子檢驗創造有利的物質條件。同時還要積極爭取中央、省級財政方面的補貼,利用一般債券項目和制種大縣獎補項目,增加種子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加快建設馬鈴薯、玉米、甜菜等優良品種選育、繁殖基地,建設組培室、網室、高標準良繁基地,滿足種子管理工作需求。
種子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種子的品質,為確保種子管理工作質量,需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種子管理團隊,滿足全市種子管理工作要求。首先,林業部門、農業部門要定期組織全體種子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最新農業種子資訊、新品種、農業科技成果、種子管理政策法規,不斷更新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職工作,提高種子管理水平。同時,種子管理者部門要組織站內技術骨干定期到其他省市學習先進的種子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開闊廣大種子管理人員的視野,提升他們的業務能力和理論水平。其次,各地農業部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具有高學歷、高水平的種子管理人才,為基層種子管理隊伍注入新的血液,為種子管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基于種子管理工作實際情況,各地要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在基本薪資的基礎上,增加績效薪資,調動基層種子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為基層種子管理工作站留住更多優秀的人才。
建立健全種子監督管理制度,加強轄區內種子生產經營主體的市場監督、生產基地抽查,依法打擊生產經營假冒偽劣種子,保護廣大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種子市場的秩序。在春季、秋季種子銷售的旺季,聯合市、縣(區)執法大隊、市場監督管理局、媒體機構開展聯合抽查檢查,在全市開展打擊經營假冒偽劣種子經營行為,穩定種子市場秩序。加大種子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對存在造假行為的種子企業,農業部門、林業部門依法按照規定給予處罰,并給種子使用者和其他種子生產經營者造成損失的,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行為,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增加違法成本。其次,要轉變種子監督管理方式,采用暗訪、入戶調查、群眾舉報等方式,了解到本地種子市場現狀、市場銷售模式、農民種植模式等信息,及時調整監督管理方式。采用差異化監督管理模式,對信譽比較好的種子經營企業可減少抽查頻率,通過產業評優、扶持政策,鼓勵企業的發展;對違法亂紀行為的企業加大抽查頻率,將其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并利用媒體機構定期公布違反經營名單,發動社會力量對違法行為進行監督。還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種子信息檔案,信息檔案包括種子來源、產地、數量、質量、銷售去向、有關責任人等相關信息,一旦發現問題,可以找到種子來源、去向,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
基層種子管理機構關系到全市種子管理水平,市種子管理站要重視基層種子管理機構的建設,厘清種子管理站與林業部門、農業部門的職責范圍,將種子管理工作職能獨立出來,獨立其他職能部門,由種子管理者負責管理,避免多個部門職能交叉,影響到種子管理工作的開展。其次,完善基層種子管理站管理制度,針對基層種子管理人員工作任務重、工作量大等問題,需要根據各地工作崗位需求,增設崗位人員,滿足基層種子管理要求。
種子管理工作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農業的穩定發展。各地農業、林業主管部的執法部門要加強種子管理工作,打造高素質的種子管理隊伍、完善種子監督管理制度、凈化種子市場環境,加大種子管理投入,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進行,才能切實保證種子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