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必軍 吳昊

人到一定的年齡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適。就拿頸椎病來說,它是因頸椎長時間勞損過度、頸椎間盤退變、骨質增生,使得頸椎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受壓,或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出現的功能障礙臨床綜合征。該病常見于上班族、久坐族,這類患者往往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不正確的睡姿與坐姿,表現為上肢放射性疼痛、頸背酸痛、身體僵硬等。部分癥狀較輕者只要改善生活方式就能改善癥狀,若癥狀嚴重,就需要采取一些治療方法。但治療方式也不是千篇一律,應按照不同的病程與病理類型來選擇。
頸椎病的分類
頸椎病常見的類型包括交感型、椎動脈型、神經根型、脊髓型等。其中,交感型頸椎病為頸椎病變刺激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多見于30~45歲人群;神經根性頸椎病表現為錐間孔變窄壓迫神經根,是頸椎病中最為常見的類型,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椎動脈受到壓迫而導致供血不足,高發年齡段在30~40歲;脊髓型是頸椎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類型,因頸椎退變直接壓迫或刺激脊髓,導致脊髓功能障礙,好發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
頸椎病的癥狀
得了頸椎病會有明顯的癥狀,主要有以下表現:頭暈目眩,脖子發硬、疼痛、發僵,記憶力下降,頸部活動受限,反復落枕,手臂無力,手指發麻,心律不齊,走路無力,失眠多夢。肩背部沉重感等。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般治療法
改善生活方式,避免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應時刻保持脊柱的正直,養成良好的坐姿,注意間隔休息,防止頸椎長期維持在曲頸姿勢。同時,還要定期鍛煉肩頸肌肉,如游泳、擴胸運動、引體向上一類的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日常生活中還可以適當做些雙上肢前屈、向上拉伸、旋轉活動,特別推薦在長期伏案和低頭工作后進行,不僅能夠鍛煉肌肉力量,還可以有效緩解疲勞。
藥物治療法
倘若肩頸或頸椎十分疼痛,可口服抗炎鎮痛類的藥物,如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等,能夠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采取輔助藥物進行治療,如鹽酸乙哌立松片、復方氯唑沙宗片等,都能夠減輕由頸椎病引起的頸肩局部肌肉痙攣與僵硬的狀態。如果劇烈疼痛影響到睡眠,還可口服鎮靜催眠類的藥物,如地西泮片等。日常生活中,患者還可以口服營養神經的藥物,從而有效促進神經組織的能量供應,調節神經的新陳代謝,如維生素B12、維生素B1等。如通過長期對癥治療沒有得到緩解,可進行封閉治療。此外,改善受壓神經周圍的循環藥物,如邁之靈等,能夠使周圍的水腫與靜脈迂曲得到緩解。
中醫藥在治療方面也有不錯效果,主要有中成藥制劑、外用貼膏等。比如用三七、紅花等活血化瘀、活血止痛的中藥材經過特殊的工藝技術,添加至膏藥中。使用期間,將膏藥貼在痛處,通過皮膚滲入體內,發揮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對一般的慢性勞損、落枕、頸椎損傷與受涼等,這種膏藥使用效果更佳。
物理治療法
物理治療方法又被稱作理療法,包括超短波、石蠟療法、離子導入療法等。頸椎牽引可有效幫助恢復頸椎曲度,頸后關節嵌頓或錯位也可通過該法進行治療。大部分做過理療的患者都知道,在做理療的過程中會非常舒服,一段時間不做又與往常一樣。所以,理療大多用于疾病早期。
手術治療
當患者出現頸椎某一節段明顯不穩,頸部伴有明顯的疼痛,或當患者在外傷或其他原因作用下癥狀突然嚴重,甚至出現癱瘓時,就需要采用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包括頸椎后路減壓手術、頸椎前路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等。前者需要在頸部后方手術,包含有椎板切除、側塊螺釘固定融合術、椎管擴大與椎板成形術等。后路手術多應用于多節段的頸椎病突出與頸椎管狹窄的患者,旨在擴大椎管,而后脊髓會有一定的漂移,從而消除壓迫,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后者主要是對致壓的椎體后緣骨質、部分相鄰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進行切除,通過前路切一個小口,再將椎間盤取出來,最后采用融合固定的方法。
現階段,許多頸前手術以微創形式為主,術中通過對變形的椎間盤進行切除達到治療的目的,具有切口小術、后恢復快的優點。比如,由透視機引導定位,使用椎間孔鏡技術進行椎間盤的摘除;針對有骨贅增生的患者,需要將增生的骨贅去除掉。
中醫辨證治療
中醫辨證治療能夠縮短治療時間,提升療效,有效緩解患者的痛苦。需強調,中醫要根據患者體質進行辨證治療。如氣陰兩虛夾瘀證,多見于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患者即便臥床,也會出現眩暈,常伴有乏力、煩躁易怒、氣短、心悸、失眠多夢、咽感口苦等癥狀。倘若患者舌面光剝無苔,脈沉細,宜安神醒腦、調和氣血、益氣養陰,可用枸杞子、炒棗仁、天麻、丹參、地龍、杭菊花、川芎、白芍等方藥。寒濕阻絡型病證,多見于神經根型與頸椎病頸型,患者常伴有頭痛、畏寒喜熱、頭部扭轉不利,可見舌淡紅,脈細弦,苔薄白,宜溫經活血、止痛通絡、祛寒除濕,可用當歸尾、羌活、炒神曲、川桂枝、葛根、赤芍、天麻、川芎、炮甲珠等方藥。
疾病預后
避免臥床玩手機、看書、看電視等;使用電子產品時,注意對屏幕保持仰視6°~10°;每隔一段時間活動一下肩頸部。如果有頭暈、手麻等癥狀,可采用中醫內服外治的方法緩解癥狀。對于肩頸疼痛等普通癥狀的頸椎病,想獲得更好的預后效果,可輔助運動和改善生活習慣。長期伏案工作者建議在工作2 h后注意休息6~10 min,并改變體位,等到頸部疲勞消除后再繼續工作。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在睡覺,熟睡時基本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因此選擇合適的枕頭非常重要,切不可過高或過低。枕頭過低,會導致頸椎變直,容易造成不均衡供血,受力大多作用于頸椎處,容易促使椎間盤膨出;枕頭過高,極易造成頸椎反張,使頸部壓力過大,也會造成不均衡供血,阻塞氣道,引起缺血缺氧,常出現耳鳴、頭痛、失眠、頭暈等癥狀。
此外,還可以適當利用矯正支具,如頸托、頸部矯正器等,有制動和保護頸椎、減少神經磨損、減輕椎間關節創傷性反應的作用,有利于組織水腫的消退,起到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