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欣
內容摘要:自然美育與語文教學緊密相連,以自然美育為視角開展課堂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中學語文教材里,刻繪景物的山水散文是教師開展自然美育的重要素材,以《醉翁亭記》為例,探析山水散文教學中的自然美育路徑。聯系現實生活的感官體驗,以多媒體手段帶領學生感受自然美;立足語文教學的學科特色,在比較閱讀中啟發學生鑒賞自然美;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互動教學中引導學生表達自然美。從尋美到鑒美再到創美,在梯級的自然美育路徑中引領學生概括尋美的角度,歸納鑒美的方法,總結寫美的技巧。
關鍵詞:自然美育路徑 中學語文 山水散文教學 《醉翁亭記》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關鍵一環,自然美育是美育中以自然物象為主體的審美教育。自然美育視角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傳達知識更傳遞美感。“中學的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還要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肉體與精神、感性和理性和諧發展的人,盡一分力量。”[1]96探析語文教學的美育路徑,在課堂教學中實踐自然美育。自然美育以自然美為依托,是一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美化其心靈行為,提高其德智水平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教材出發發現自然美,以教材為引欣賞自然美,使學生在總結和運用審美方法的過程中提升表達能力。實體景物和藝術作品是兩類審美對象,中學階段的審美教學以課內講授或課外拓展的方式融于課程綱要所規劃的知識體系之內。而傳統課內教學以教室為主要的授課地點,這使得相較于需要實地游覽的實體景物而言,古代文選一類的藝術作品更適合作為課堂教學的審美對象。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名篇有著較強的美學特性,是極好的美育素材。語文教師在開展自然美育時要著重挖掘教材中的美學要素,建立文本與生活的聯系。山水散文所刻畫的景物是中學生日常生活當中較常接觸的審美對象,將山水散文作為美育教學的切入口能拉近作品與學生的距離。當教材與生活產生共鳴,山水散文中流露的審美思想將由懸置的美學理論落實成為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具體應用的審美方法。山水散文為學生鑒賞自然提供了具體范例,學生感知作者筆下的自然之美,借鑒作者尋美的方式思路,學習作者鑒賞景物的方式角度,領會作者透過山水表達的哲學思想,提升甄別美丑的審美能力。
部編版九年級教材中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典型的山水散文,它的美育意義體現在兩個維度上。其一,教師將學生作為審美主體,從這一維度出發,教師在課堂當中闡述歐陽修看待山水的具體模式,講解課文中體現的寫景技法,表述課文中歐陽修審視山水的具體視角。教師以課文的寫作模式為案例,引導學生實踐文章蘊含的鑒賞角度,模仿文章的感美思路尋找自然的美,鑒賞自然的美,書寫自然的美。其二,教師將學生作為審美活動的客體,在這一維度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聯系課文的人文背景,分析作者由山水景物生發出的人生感慨,使學生理解歐陽修的山水之樂、曠達之情,側重引導學生以自然景物為媒介提高思想境界。學生將課文當中凸顯出的達觀思想運用到生活當中,展現對于生活的熱愛。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們獲得美的品質,擁有美的素養。
山水散文的自然美育意義需要通過一定的教學路徑實現。“自然美育路徑”是指教師為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思想情感,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尋美、鑒美、創美是自然審美教育的三個階梯,依據這個梯級理路,山水散文教學中的自然美育路徑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教師對教材文本所涉及的自然物象進行選取分類。通過多媒體手段以直觀的形式展示審美對象,引導學生結合感官體驗發現自然之美。其次,運用“對比教學“的方式豐富對比的角度和素材,以“比較閱讀”為模式講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匯,在鑒賞文中美景的同時提升學生欣賞現實中自然美的能力。最后,采用“互動教學”模式創設生活情景,以小組或個人展示的方式激發學生表達美的熱情。對教材進行擇取分類,在學生初步體認自然美后,以對比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欣賞美。在學生具備一定鑒賞能力后,通過交流展示的方式促使學生表達美。在遞進模式中創設山水散文教學中的美育路徑,實現語文教學中的自然美育。
一.整合并展示美育的素材,引導學生發現自然之美
(一)教材的整合與多媒體的使用
自然美育的審美對象是自然界的景觀物象。自然美育路徑下,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對象是作者在文章當中描寫出的各類景物。文本當中的景物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對教材所囊括的眾多審美對象進行選取、分類和整合。用多媒體設備對擇取的審美對象進行直觀展示,有助于學生感受自然美、提高審美力。
選材的原則包括“學生的審美水平”和“教材的內容特點”兩個部分。從學生角度上說,中學階段里不同年級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審美基礎,考察同年級學生的審美水平,根據年級共性選取文本中合適的審美對象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美學素養。低年級的學生審美意識較為薄弱,教師可以從生活入手選取學生容易接觸的審美對象進行教學。高年級的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鑒賞意識和閱讀能力,但對美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師可以擴大時空視野,選取富有歷史背景和情感底蘊的審美對象進行語文教學。從教材內容上說,教師可以根據篇幅大小以及與生活的相關程度對審美對象進行選擇。在取材之后,教師要對所選材料進行分類整合,分類的依據可以是物象的起源,也可以是鑒賞中所運用的不同感官。分類講解能夠幫助學生歸納一類審美對象的鑒賞方式,使學生將文中的具體審美方法運用到生活中,在學習、模仿與運用的理路中提升審美能力。
對審美對象進行選取和分類的最終指向是展示自然物象的美,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可以直觀地展示出文字所描述的審美對象。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從不同感官體驗入手,營造出具體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景象特色,帶領學生欣賞語言文字之美的同時啟發學生欣賞自然物象之美。教學展示中常用的多媒體素材有圖片、視頻以及音頻等。借助視覺和聽覺的感官沖擊,對比不同色彩和聲音上的差異,多媒體技術可以在聯系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自然物象進行再感知,對抽象文本進行再理解,對課文發現美的思路進行總結歸納,進而從一種事物的鑒賞當中獲得啟發和路徑,學會運用這一思路尋找自然事物的美。
(二)選取和展示《醉翁亭記》中的自然美
以《醉翁亭記》為例,教師在實踐美育化教學時可以取材于山、水和亭三個審美對象,依照視覺和聽覺兩個鑒賞角度進行分類教學,在展示景物美的同時講解“色彩”“音律”以及“線條”三條尋美思路。山水是自然界中最為典型的自然意象,亭子是中國園林景觀的特色建筑,它們是中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較常接觸的審美對象。九年級的學生對自然之美有一定的體認思考,但他們缺乏一套相對系統的鑒賞思路。教師以學生較常欣賞的山水為切入點,對文中美景進行講解梳理,完善并拓寬學生已有的鑒賞思路。除此之外,這一階段的學生對“美”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師選擇亭子這一富有歷史底蘊的傳統建筑作為審美對象可以啟示學生在尋美中考察景物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深化他們對于“美”的定義。
依據鑒賞的感官進行分類,從“色彩”和“線條”兩個尋美思路切入,對《醉翁亭記》中的山、亭進行詳細闡述,帶領學生感受景物的形態之美。首先,“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2]576是《醉翁亭記》對于瑯琊山山形的描寫。對于“秀”的講解,教師可以在講解字詞本義的基礎上搭配多媒體手段,以視頻的形式模擬再現古代瑯琊山的“秀麗”形態。引導學生透過豐富的綠色和勃勃的生機感受山形的靚麗,推理出“色彩風貌”這一鑒賞角度。啟發學生在日常審美活動當中關注高山的色彩美以及形態美,從色彩的角度發現美。其次,“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576是《醉翁亭記》對于亭形的描寫。教師可以選取寫字樓作為對比對象,使學生區別四方周正的美和靈動流轉的美。除了異類比較,教師也可以收集同類涼亭的照片作為素材,引導學生分析醉翁亭的建筑特點。之后,教師可以抓住“翼然”這個句眼,展現寶塔與醉翁亭的圖片,使學生感受莊嚴厚重與輕盈靈動的不同,領會“翼然”所描繪的輕盈姿態,整理出一脈以線條為中心的尋美思路。
鑒賞活動需要調動各類感知器官對藝術形象進行主觀感受,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運用“視覺”觀察美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運用“聽覺”尋找美的能力。“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2]576是《醉翁亭記》對于水形的描寫。以“潺潺”為中心,教師可以運用音頻帶領學生體會水的美。用提問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尋美經驗,播放多段音頻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經驗,由水聲聯想至水形,從水聲中感受水的壯闊與靜謐。水聲和水形關聯,學生可以通過水聲想象釀泉的具體形態,在生活的審美實踐當中也可以通過聲音鑒賞流水的形態特征。
二.豐富對比的素材與角度,提升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一)立足學科特色的對比教學
“對比”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也是教學的重要思路。“對比教學”是指教師運用相似或相反的材料對同一教學目標進行分類講解的教學活動。在審美教育的實踐過程當中,“對比”這一教學路徑可以突出課文審美對象的美學特點,深化學生對課文重點字詞的理解,強化學生對自然美的感受,提升學生鑒賞美的能力。語文的學科特點在于語言文字的應用。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應把文本納入為對比的素材之一,通過比較閱讀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對比教學的開展需要以兩類材料為依托,一是教學講解材料,二是教學展示材料。對于前者,教師需要對中學階段涵蓋的課文內容進行單元間或課文間的對比整合,選取全篇或片段開展教學,依據一定的主題內容進行對比講解。比如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歸入富有人文色彩的山水散文一類,將《三峽》《答謝中書書》歸入純自然景觀的山水散文一類。關于片段對比,教師可以針對同一主題,擇取不同課文的相似語段進行類比講解。例如,截取《與朱元思書》和《小石潭記》中描寫溪水和群魚的片段,引導學生在對比當中分析兩者表述上的不同,總結出兩者的欣賞方式。對于后者而言,教師要以文為主以圖為輔。語文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人文學科,鑒賞自然的基礎在于體悟文辭。在美育的實踐過程當中,教師要明確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的區別,立足語文學科特點,以文字為依托開展自然美育。“以圖代文”“以聲代字”會造成語文和藝術的錯位,削弱語文學科的特性。
除了從文本角度拓寬對比素材之外,教師也要延展對比的角度。運用多種對比角度,在提升課程趣味性的同時幫助學生歸納鑒賞的方法。常見的對比角度有正反對比、橫縱對比,前后對比等。通過對比教學可以達到兩個教學成效,其一是用對比的技巧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使學生領悟美之為美的確切原因。其二是從山水散文中獲得一個鑒賞方法的模板樣例,通過對比習得聯系背景法、結合實際法等鑒賞方法。
(二)對比教學在《醉翁亭記》中的運用
在圖文對比中優化學生的鑒賞思路。教師可以將學生依據課文繪出的配圖作為素材與原文的相關句段進行對比。關于水形,學生往往難以準確地描述出自己對“瀉”的理解體會。通過畫與文的跨界對比,學生可以將自己對于抽象文字的理解轉化為直觀圖像。而借助直觀圖像,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點評學生的鑒賞思路,以此拔高學生原有的鑒賞水平。
在文本對比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深秀”是課文的重點字詞,有不少山水篇目都用“深”來表達高山幽深的形態。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瑯琊山的獨特之美,教師可以整合比較教材當中與“深”有關的課文案例。選取《小石潭記》的“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3]1912作為對比素材,以“同類對比”作為對比角度,著重對瑯琊山的“深”進行深入講解。小潭所在的山丘是“幽邃”的,凄清刺骨;瑯琊山是“幽深”的,禪意靜謐。對比過程深化了學生對美的感受,也加深了他們對“深秀”這一重點詞匯的理解,提高了學生鑒賞文本和理解語言的能力。
在前后對比中引領學生運用“對比法”欣賞自然氣韻之美。“氣韻生動,這是繪畫創作追求的最高目標,最高的境界,也是繪畫批評的主要標準。”[4]50畫作與散文同為審美對象,感受氣韻之美也是審美活動與文本鑒賞的重要內容。山水景觀的神韻與記錄者的主觀情感有關,教師可以選取一個重要節點引導學生運用“聯系法”從人文自然的因素上分析節點前后同一景物的不同氣韻。例如,教師可以把“林木”作為研究對象,以“傍晚”為時間節點,分析“佳木秀而繁陰”[2]576的爽朗澄澈與“樹林陰翳,鳴聲上下”[2]577的淡淡憂愁。在對比分析后剖析產生差異的主客觀原因。客觀上,前一句處于充滿活力的夏季,后一句處于漠落的夕陽之中。主觀上,前一句是作者喜愛之情與宴飲之樂的投射,后一句是宴酣之樂將要結束的不舍之情。
運用“整體意識”鑒賞文本與自然中的留白之美。自然景物中的留白部分是重要的審美對象。留白也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藝術手法。教師可以選用課內與課外的文章設計對比閱讀環節,在閱讀中向學生展示留白藝術。課內,《醉翁亭記》對四時之景的描繪“雖求精細準確,又仍然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日有朝暮,并不計時辰遲早;天有陰晴,卻不問光暗程度”[5]202,以局部概括整體,在空白中構建想象。課外,黃庭堅的《瑞鶴仙·環滁皆山也》對《醉翁亭記》進行縮寫,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刪減或增添的句子中梳理作者的改編理路,啟發學生欣賞山水的留白美。
三.互動教學的交流與展示,激發學生表達美的熱情
(一)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教學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導者而不是“被學習”的接受者。在山水散文的美育化教學當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我的觀點與思考,運用“互動教學”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感,激發學生表達美的熱情。
互動教學注重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是一種創造師生合作的和諧課堂氛圍,扭轉傳統填鴨教育模式的教學方法。“互動教學”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以文字為依托創造美的文章,以情思為對象創造美的情感。這一階段的美育內容包括教師對“自然美”情境的創設以及學生對“自然美”的情感抒發。在互動教學當中,教師要在交流溝通中與學生一起搭建美的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山水風光給人帶來的深層意義,使學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時感悟一定的人生哲理,在山水散文的閱讀過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具體的活動,例如進行一次課內表演或課外郊游,用小組討論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言,在交流互動中促使學生抒發對美的情感,展示對美的看法。
為鞏固教學成效,教師往往以表達的形式開展教學評價,在評價中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相較于在思想上表達美,書寫自然之美的習作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更適合作為語文教學的評價依據。對自然景物進行描寫是學生審美活動的實踐成果,也是中學生需要具備的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寫美的前提在于感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學習任務,而不是推動學生在缺乏真實感受的情況下因為作業壓力進行被動表達。在雙減政策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當對審美過程與應試作業兩者的關系進行再思考。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引領學生自主地表達美,創造美。自然美育對心靈的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筆尖流淌出的應是學生在山水中獲得的真情實感,山水賦予學生的應是自然美帶來的輕松愉悅與哲理啟發。
(二)互動教學在《醉翁亭記》中的應用
作為美育路徑的互動教學依據教師所創設的相關情境展開。教師以學生的真實生活情境為導向,由課內引向課外,在情景搭建當中引領學生以自身經驗為依托將山水散文的行文結構運用到自己的表達和寫作當中。以《醉翁亭記》為例,教師以學生劃分出的課文層次為基礎,引導學生整理出課文“景——事——情”的寫作順序。再請學生依照《醉翁亭記》“由事入景,由景入情”的記敘順序分享一次真實的旅行經歷。使學生在實踐中應用課文里的寫作模板,為學生的寫景作文的布局安排提供一種思路,以此提升學生寫美的能力。
除了對寫景作文進行總體的布局安排,對自然物象的細節描寫也是中學生需要掌握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醉翁亭記》一文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可以啟示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對景物進行描摹。首先,以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導入,請學生以“由上到下”“由遠到近”為例分享自己的觀畫順序。再次,以小組討論的模式請學生將觀畫模式運用到文本的賞析過程中,分析《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2]576“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2]576兩句的空間構圖。引領學生總結出“先宏觀后微觀,先遠景后近景”的寫景順序,在作業中模仿課文的寫景順序對一處自己喜愛的景物進行描寫。
“表達美”這一美育內容不僅體現在作文中的表達,還體現在生活中的表達。教師可以借助《醉翁亭記》一文,幫助學生把對山水的熱愛之情遷移到生活中,轉化為對生活里各類事物的喜愛,對自然的向往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這一階段的美育路徑包括戶外實踐和課內活動。對于課外,教師可以從實際情景出發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一次小型郊游,請學生分享自己的郊游感受。在學生找到生活和文本的共通點后,再講解《醉翁亭記》中的山水之樂。對于課內,可以采用模擬演出的方式,組織學生將《醉翁亭記》中描寫山林之樂的片段改編成劇本在課堂中表演展示。在表演的過程中揣摩歐陽修的情感,體會山林間的樂趣,表達對自然景物的熱愛,最后延伸為表達對現實生活的熱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日記中記錄生活的美好,用日記的形式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以此啟發學生發現生活的美。在文字中書寫自然,在審美中愛上生活。
《醉翁亭記》是山水散文的典型代表,是自然美育的重要素材。運用多媒體手段對“山形”“水形”“亭形”進行講解,學生感知到“色彩”“音律”“線條”等尋美的角度。運用對比的方法講授山水的風貌意境,學生習得“聯系法”“整體視角”等鑒美的方式。運用“互動教學”這一美育路徑,教師設置具體情景,鼓勵學生通過語言或展演展示觀點。以課文為依托,在課堂交流中歸納出“景——事——情”的寫作模式以及“先宏觀后微觀,先遠景后近景”的寫景順序。在美育路徑的實踐中建立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自然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語文課堂是美育開展的主要陣地,以山水散文為素材,探析語文教學中的自然美育路徑。教師通過展示教材啟發學生發現美,學生在豐富的素材中感知美。“多媒體”教學為“對比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對比教學”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習得欣賞美的方式,從而在“互動教學”這一美育路徑中實踐鑒賞美的思路,在表達與交流中創造美的作品。
美育路徑依據審美能力培養所經過的“尋美、鑒美、創美”三階段分為三個階梯。首先,“尋美”是審美活動的開端,擇取恰當的素材進行展示,在展示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感知自然美。促使學生在感美中厘清美丑的概念,掌握尋美的思路。其次,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尋美能力后,教師立足語文的學科特點,運用“文本對比”這一教學路徑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鑒賞美的能力。最后,“創美”是自然美育的最終導向,教師在“互動教學”這一教學模式中激發學生的表達熱情,鼓勵他們在文章中書寫美,在生活中抒發美。在層層遞進的美育路徑中開展山水散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童慶炳:《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3,(05):96-101.
[2]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
[3]柳宗元:《柳宗元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版
本文為《“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傳承研究與數據庫建設》(項目編號:JAS2017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閩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