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洪蕊 楊志剛 郭 勇
(濟寧市工業技師學院 山東 濟寧 272000)
2020年12月10日習主席在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賀信中指出:要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技工院校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第一責任地,要以更強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做好具有“工匠精神”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為民族復興培養出更多大國工匠。本文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從日常管理與教學、技能比武、頂崗實習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可持續發展。
1.1在日常學生管理中引入班級企業化管理制度,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
工匠精神源于工匠的自律,即自我管理。眾所周知,技工院校的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他們之前形成的懶散、我行我素的思想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學校如何形成一套優良的管理體系,轉變學生思維,使他們端正態度,學有所長?我校在2015年就開始試行“班級企業化管理”,即在校內實施與企業接軌的管理制度,學生結合企業工作文化制度開展在校學習與生活,一方面塑造良好習慣,另一方面為就業做準備。
1.2在常規教學中強化“工匠精神”,形成良好文化氛圍。
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鮮明案例的講解,學生看到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勤工作,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積極思考,主動尋求解決路徑,記錄錯誤的做法造成的后果和成功的做法達到的效果。他們在其中不懼困難、自我擔當、突破技術難點、強烈的愛國情懷與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值得我們人人學習,也正是工作中實踐積累的點滴經驗、工匠精神造就了他們今天的成就。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學習“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樹立向大國工匠學習的遠大目標,增強學生“技能報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創新創業課堂中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職業規劃,激勵學生將技藝學習作為終身追求。班主任利用“班會時光”課進行“工匠精神”的滲透,組織學生開展多項活動,樹立班級優良班風,形成學習“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
1.3在一體化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專業學習中內化“工匠精神”。
自主學習是工匠必備能力之一,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需要教師的辛勤付出與正確引導。一體化教師在教授學生技能時充分利用工作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電子設備進行信息檢索與處理,完成課前預習;課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全員參與的方式共同完成工件的工藝分析、程序編寫、模擬加工、實操加工、總結評價等環節,這些環節要求學生反復思考,認真琢磨,實驗驗證,精準測量;課后學生獨立完成實習報告,認真總結,記錄自己已掌握的技能點,對沒有學會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攻堅克難。學生在看到自己加工出的產品那一刻,所涌現出的笑容,是自主學習帶來的快樂,也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教師在實施一體化教學時,嚴格執行“6S”規范,全面融入“工匠精神”,按照行業標準執行教學,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使每名學生都能成長進步,數控班安全員、程序員、操作員、質檢員均在適合自己的工位上做到最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
2.1開展技能節,為技能比武挑選人才
一年一度的“技能節”定期舉行,教師比賽“講課、說課、教案、課件、板書”五項技能,接受“師德師風考核”,學生比賽“工藝、程序、加工、檢測”四項技能,接受“工匠精神考核”。通過技能節比賽,學院挑選教師技術能手組建技術過硬、德技雙高的教師隊伍,挑選學生技術能手組建技能功底扎實、具有靜下心來潛心學習這一“工匠精神”的學生隊伍,為參加技能比武打造優秀師生團隊。
2.2聘請專家來校指導
學院聘請蒂德精機企業和具有大賽經驗的專家來校指導零件加工新工藝、質量提升新技術,給師生提供最前沿的學習和練習素材,使練習更有針對性,便于突破難點,比如在加工套筒零件時,如何保證內孔與外圓的同軸度、內孔軸線與端面的垂直度,一是優化工藝,減少裝夾次數,二是要在裝夾時用百分表對工件進行找正,三是要根據零件表面質量要求開發配套的專用夾具;專家對往年比賽樣題的加工工藝、備賽樣題訓練技巧、技術難點等給予具體指導,給師生打造更高的學習平臺,為師生提高產品加工速度和工件質量領航助力。
2.3師生積極備賽
教師和學生以高度的專業精神積極備賽,根據教研組制定的計劃,做到每日任務當天完成,對于疑難問題確實不能解決的,提交教研組商討。在練習中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比如量具的使用這個課題,從量具的認識、調試、使用、維護、保養到使用量具對工件進行精準測量,我們反復練習,找對技巧,直到對所有的量具的使用做到得心應手。在備賽中,教師和學生認真鉆研以往參賽試題,琢磨加工工藝,反復試驗,通過工件試切削,找出尺寸超差的原因,不斷尋找改進措施,提高產品質量和加工效率,心無旁騖地執著于眼前的工件,充分享受加工產品這一過程帶來的快樂,身心合一,精雕細琢,顯示出匠人所具備的優秀品質。
2.4以賽促教,以賽促學
我院鼓勵廣大師生積極參加各種技能比賽,為比賽提供一切條件,購買刀具、量具、耗材,布置集訓場地,保障師生的日常訓練。教師參加比賽,結識到許多技能高手,通過與他們的溝通與交流,增長了見識,學習了知識,更新了教學理念,用于指導日后的教學,教學相長,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學生參加比賽,結交了許多新朋友,通過交流與學習,開闊了視野,學到了在校園中學不到的新鮮事物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促進認知水平的提高,激發自我不斷進取。最重要的是在比賽中激發了師生比學趕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學院探索“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典范。
2.5比賽結束總結經驗,表彰獎勵
針對參賽中出現的問題和好的做法及時梳理。做到有問題要解決,好做法要積累,發現長處,努力發揮到最好。積累經驗,逐漸形成完善的比賽方案,使以后的技能訓練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有案可查。學校對參賽及比賽成績不錯的師生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對他們的付出給予充分肯定,促進學生對崗位和職業的認同,激勵他們樹立不斷追求卓越、勇攀技能高峰的志向;對教師給予量化加分,在職稱評審予以傾斜。
3.1崗前教育,角色轉變,增強主人翁意識
在學生頂崗實習前,專業教師對其進行頂崗實習專項教育,讓學生全面了解山東蒂德精密機床、山東芙諾鑫智能制造等實習企業,熟悉企業規章制度,了解企業文化以及生產實習工作崗位需求;讓學生從角色上轉變成為一名企業工人,一名生產線上的操作者,一名具體崗位的責任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珍惜實習機會,將所學真正用到崗位中,增強主人翁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
3.2工學結合,可持續發展
學生根據企業實際生產任務,結合在校學習情況,雙向選擇工位。學生到達工位后,第一時間熟悉工位要求,了解生產任務,明確加工工序和加工標準,要將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與學校所學內容相聯系,盡可能實現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應用與轉化。虛心向企業師傅學習,在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學習他們的操作技巧。將工作任務與學習任務相對接,工作情景與學習情景相對接,做到工學結合,產學融合,學以致用,突出自主學習、實踐操作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思考,驗證所學的正確性和牢固性,是否經得起實踐的推敲;驗證產品的合格性和實用性,凝結了哪些知識與技能;反思自我,如何調整學習方式方法,在以后的專業方向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3.3頂崗實習期間實行綜合性過程考核
學校和實習單位雙方就頂崗實習期間共同商討考核制度,共同制定實習評價標準,共同考核學生實習效果。企業師傅和跟崗教師共同對學生進行全方位過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實習紀律、實習中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靈活協調的溝通能力、實習內容完成情況、實習中高效率完成生產情況、實習中克服困難取得進步、參與企業突破技術難點等方面。考核結果作為推薦優秀畢業生的一項重要依據。
3.4腳踏實地、精益求精 ,在頂崗實習中將“工匠精神”升華
在具體實際生產中,遇到問題,積極思考,與人交流。通過向分管領導反映及向師傅不斷學習與取經,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實現生產任務的順利完成,促進技能不斷提高,在實習中所獲取的經驗及成長的經歷,將使他們終生難忘,為他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學生在頂崗實習中愛崗敬業,追求進步,將工匠精神不斷升華,最終實現了頂崗實習的價值與意義。
要培養素質過硬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為中國制造、創造發揮巨大力量,需要學校、教師、企業等幾方面共同努力,特別是學校和教師肩負著培育學生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摸索,在日常管理與教學、技能大賽備賽、帶領學生頂崗實習中注重學生技能提升的同時,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使得他們在以后的學習與工作中,經得住磨煉和考驗,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