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雯
(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金融稅收系 江蘇 南京 210003)
2019年末至今,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并持續發酵蔓延,影響了各國以及各行各業正常運轉的步伐。其中,原本形勢就不大樂觀的國內就業與勞動力市場再一次受到了一記耳光。在諸多就業細分市場當中,金融行業一直陷于“僧多粥少”、“人才失衡”和“流動跳板”等一系列尷尬局面,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更是刨去了一部分用工崗位。據數據統計,2021年畢業的國內大學生待就業數量達到900萬,加上新冠疫情影響下滯留在海外的大學生待就業數量,總人數超過1000萬,其中畢業于金融相關專業的人數占據半數以上。這對我國當下的金融產業與相關用人單位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方面,金融行業崗位的供給數量有限,崗位與人才的適配度不高,難度系數高的崗位招不到專業過硬的精英,難度中等的崗位需求量卻不大;另一方面,金融行業的就業質量始終得不到保證,主要源于人才的高離職率與高流動性。
1.1外部原因
首先,部分流媒體對金融從業有關信息的不當傳播與報道,導致金融專業大學生對于金融機構有著盲目的崇拜與憧憬,這一點在面向投行與券商類高薪酬單位時尤其突出;然而,更主要的是,高校金融專業課程的教學環境與課程設計尚存在諸多欠缺。第一,大多數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尚未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環境妥善地結合(馮林等,2020)。比如多數高等院校金融專業開設的選修課《投資銀行學》,教材與授課本身僅僅只能達到理論的天花板,卻無法讓同學們了解到一個真實的投行環境,以及相關工作要領。第二,課程的考核過于偏重理論知識點,且僅滿足應試要求而忽視實務感知與運用,缺少實踐的部分,使學生們無法自發地生成對金融行業的客觀認識。最后,教師們自身的行業經驗不足,對于實踐部分無法進行知識拓展。尤其是海外歸來的青年教師群體,他們的思政元素并未融入專業課程之中,與就業擇業結合的引導力量則更加薄弱(陳詩宇,2021),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過程中的的體驗感與獲得感,無法形成正確擇業觀。
1.2內部原因
1.2.1 追求金錢至上
金融專業大學生在擇業時更加注重對薪酬的考量。與其他專業相比,金融專業從業者的薪資和福利的確高出不少。根據2020年應屆生求職數據顯示,銀行與金融機構平均月工資11338元,穩居行業前茅。梁廣華(2021)在研究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就業質量的過程中發現,按照需求層次來看,本科畢業生選擇就業崗位時,關注的首要因素就是薪酬;類似的,井宇軒(2017)提出,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們越來越重視第一份工作所獲得的報酬,在多種選擇下,他們會傾向于薪水與福利雙高的公司為之貢獻力量。近幾年甚至出現了行業內“薪資攀比”的現象,由于券商這類機構比商業銀行薪資水平高,于是金融專業的學生在擇業時會更加偏向于尋找這一類機構的工作,但是這類崗位的需求頗高,難度較大,需求量少,許多學生為此放棄了大眾化的銀行柜臺、企業財務等崗位,從而在找工作中頻頻受挫。
然而,薪酬不該成為應屆畢業生衡量一份工作的首要甚至唯一標準。正確的求職觀應當是綜合多方面條件與機會的考量,比如發展空間、晉升機制、工作性質等等(梁廣華,2021),唯金錢是圖者,動機并不純粹也不正確。盡管現如今大環境動蕩,就業形勢嚴峻,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更是沖擊著國內的就業市場,現如今崗位不穩定因素很多,但是,應屆畢業生在擇業時更應當端正自己的態度,具備應對疫情沖擊下勞動力市場波動的能力,保持立足當下奉獻社會的決心。
1.2.2 缺少契約精神
唯利是圖者的直接結局是無法在現有崗位上長久地干下去,從而向單位提出離職,有的甚至需要支付合同尚未到期的違約金。錢微微(2021)在研究金融行業員工流動現象問題時提到,金融行業離職率較高,尤其是券商行業從業人員流動過于頻繁、人才流失嚴重。這一類職工,自然無法看到職業的規模效應與晉升道路,更無法獲得后續職業紅利。不遵守契約的求職者,會毀掉自身的職業前途,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舉措,最終會造成“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面。
1.2.3 背離堅韌性人格
堅韌性人格的缺失使得金融專業大學生們在擇業時作出沖動的決定。黃玲玲(2017)曾提出:大學生個人的堅韌性越高,越能夠面對求職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甚至能穩定今后的職業生涯,應對種種不安與焦慮。現如今生活條件發達,科技進步飛速,“快消費”時代的來臨,人們獲得信息、做出決定、后悔決定的機制愈發快速,再加上試錯成本的降低,導致當今大學生們會有態度、情緒、自我調節方面的諸多波動。一系列焦慮與不滿,會肆無忌憚地激發沖動離職行為。另外,過分強調人生“體驗感”,反而不利于長久韌性的形成。有理想、有抱負的“90后”與“00后”們,更在意人生當中有一段經歷,而非長期穩定地持續工作。漸漸地,學生們主見喪失了“從一而終”的思想高度,偏離了堅韌性人格的塑造軌道。
1.2.3 憧憬高端工作環境
剛踏上社會尚且不諳世事的大學生們,對豪華辦公室、商業市中心夢寐以求。劉洋、韓雪峰(2021)提出,工作條件如辦公場所環境、晉升渠道、培訓機會等等,在其研究的五大擇業指標中占比最高,這表現為大學生擇業時對優渥環境的高度依賴,也從側面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害怕吃苦、投機擇業的不健康心理。綜合條件優越的公司選人的標準普遍苛刻,若大學生們對自身水平缺乏全面認知,則容易造成盲目憧憬,終究徒勞,與此同時,會錯過一些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機會,而這些工作機會才恰能鍛煉自身、塑造人格韌性,讓他們改變自己想象中對工作的設想,轉而從實際出發,制定工作計劃,轉變工作態度,刷新工作認知。因此,大學生們要對自己的條件更加明晰,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3.1強調家庭教育意識
家庭是一個小單元,是每一個人思想觀念形成的搖籃,父母作為其中的關鍵一環,對孩子有著不可小覷的感化作用。學生們與父母的交流或許要比與同學、老師之間的溝通更頻繁一些,或者說,溝通的質量更高效一些。因此,家長的言辭身行對子女思想價值觀的形成構成了他們成人、成才路上的第一道樓宇。子女的工作所帶來的后續發酵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本身,還影響著一整個家庭。因而家長們應當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確地引導孩子。在擇業這樣一個關鍵的人生路口,大多數年輕人都會同父母商量,愿意聽從父母的建議,從這個角度而言,父母的正確引導和合理建議至關重要。具體來說,第一,在清楚了解孩子的性格后,為其建言獻策;第二,在發現孩子的擇業觀“金錢至上”時,及時制止;第三,力所能及地為他們排除一切精神上的困難,讓他們堅強地、勇敢地面對工作甚至人生中的一切困難。
3.2完善學校培養體系
學校層面包括校領導班子和具體到實踐教學的專業教師與輔導員。如今,思政教育入校園的要求已在絕大部分高校得到執行,從各大高校的校領導班子到每一位實施教學工作的一線教師,亦或是輔導員,都應當提高對自身的要求。一方面,校領導層需要做好相關課程的頂層設計,壘起一整個正確思想價值的蒼穹;教師層則應當每日學習,提高自身修養,將學習到的思想、價值觀、有影響力的小故事等,都作為教學素材,恰如其分地穿插進所教的專業課程中,言傳身教感化學生。比如各類財經院校都會開設的《金融學》這門課程,我們應當運用金融行業證券公司發生的一些反面案例,來進行“反洗錢”相關內容的滲透,了解我國最新的《反洗錢法》,了解實務中不能碰及的一些金融實操“紅線”。
另一方面,校方應當力所能及地擴大教育教學的實踐性,尤其是金融相關課程,需要大量的資金交易或者融資項目的實戰演練,才能讓學生們正確地了解這個行業。如若能在實踐中發生一些錯誤,或許能夠讓學生們對工作、對金錢、對交易等產生強大的敬畏心理,讓他們的錯誤想法得到及時的糾正。對此,校領導應當努力與業界各個證券公司、商業銀行合作,設立培訓基地,為學生們創造更好地認知與實踐環境,在培訓過程中的一系列經歷,都能夠讓學生們有所反思,從而更好地適應不同的環境。
3.3鼓勵學生互聯互助
想要學生群體發揮主觀能動性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家長們和學校強化督導。然而,發揮學生們之間的帶動作用與彼此鼓勵作用,則顯得更加有效,這就要求最關鍵的一小部分學生黨員們需要挑起肩上的重擔。學生黨員有義務發揚艱苦樸素精神,在與同學們、室友們的聊天過程中,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實事求是的觀點,從側面擊垮“虛無主義”和“拜金主義”,合理地糾正唯利是圖這一淺薄動機。尤其是提及就業相關的話題時,更是要宣傳“腳踏實地”的思想觀點,杜絕“唯工資論”的思想。長達四年的耳濡目染,能夠使得更多同窗們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擇業。
值得說明的是,糾正不良價值觀是一個長線歷程,我們很難通過一年兩年的變化來衡量這一糾偏行為的效果。況且,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變化,也許只有當學生們走上工作崗位之后,面臨人生的多重選擇,需要做決定的時候,需要自我修煉的時候,碰到困難的時候,一蹶不振的時候,甚至犯了錯誤之后等等,正確的思想價值才會迸發出一點點火花。然而到那時,可能無人贊美教育的成效,而更多地會夸贊那個人本身。這正是思政教育的結局,將正確的價值觀內化到一個個鮮明的人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