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子為 梁 茜
(湖南工業大學 湖南 株洲 412007)
“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了青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強調:“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樹立互聯網思維,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使互聯網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1]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不僅具備傳統媒體的基本特性,還有著多元性、互動性、即時性和社交性的新特性,在傳播中也呈現出傳播主體多元化、信息來源多樣化、表達形式碎片化、傳播效應指數化等多重傳播特點。新媒體以其信息資源豐富性、傳播速度快捷性和信息傳播空間無限性,深刻的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成為了大學生了解社會、獲取和溝通信息的重要渠道,為新形勢下高校網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平臺、創造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新形勢下高校如何運用好新媒體開展網絡育人工作,引領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是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也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
1.1傳播主體多元化
新媒體信息傳播中的傳播主體關系發生了顛覆性改變,傳統媒體的傳播活動中,主體相對單一,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信息是單向被動傳播。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信息傳播中改變了原來主體和客體間的“一對多”關系,轉變為點對點、點對線、點對面的多主體交叉裂變傳播的新模式,在新媒體背景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活動的主體,都是信息傳播中的創造者、參與者,形成了傳播主體多元化的特點。
1.2信息來源多樣化
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受篇幅、內容、時間、審核的限制,信息內容來源面小、更新速度慢。新媒體相對來說,擁有無法超越的內容資源優勢,在新媒體平臺上,所有人均可以發布評論,相互傳遞信息,進行高效互動,各種信息在線上快速傳播,信息傳播內容來源的多樣化,每個人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創造者、傳播者和發布者。
1.3表達形式碎片化
在新媒體平臺中,信息傳播擺脫了時間、地點的束縛,審核較為寬松,網絡信息可以隨時隨地快速傳播,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嚴謹規范,在傳播上有著表達形式碎片化的特點,在表達形式上更加自由,話語風格更加隨性,形式多樣,傳播內容也更加豐富和富有感染力。
1.4傳播效應指數化
新媒體具有即時傳播、無限傳播、指數傳播的特點,信息傳播從源頭到受眾可在任何時間地點,實現無縫溝通交流,往往呈現出“一點成面”“多點成網”的傳播效應,每時每刻都會產生一系列“重磅新聞”,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溝通交流互動,熱點信息迅速傳播“裂變”,呈現傳播效應指數化的特點。
新媒體不僅為信息傳播、溝通交流帶來了方便,也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有效的手段,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新媒體是把”雙刃劍",新媒體為大家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傳統的交流習慣,塑造和培養著新的思維方式,給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2.1新媒體為高校網絡育人工作帶來的新機遇
2.1.1 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新媒體依托數字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具有信息量更大、資源更豐富、傳輸更快捷和交互性更強等多方面的優勢,相對于傳統課堂教育和PC端互聯網時代形成了更加巨大的網絡空間,比以往任何傳播技術和交流工具都有著根本性跨越,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現實空間拓展到了虛擬空間,為傳播正確的思想、理論與政策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為高校網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平臺。
2.1.2 豐富了育人的手段
長期以來,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主要手段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輔助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其他活動,而在新媒體時代,QQ、微博、貼吧和各類APP等新媒體平臺以其靈活、快捷的特點,日益成為了一種嶄新的育人手段,能夠在最少的時間內,使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信息傳播方式,將教育內容迅速有效的傳遞給目標受教育者,極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豐富了思政教育網絡育人的手段。
2.1.3 提升了育人的實效性
在新媒體傳播端,大學生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中,自由地選擇瀏覽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信息,可以通過新的視覺聽覺內容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將大學生思政教育由消極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參與互動交流,增強大學生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進一步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2.2新媒體給高校網絡育人工作開展帶來的挑戰
2.2.1 師生主體關系轉變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和學生都成為了網絡育人實踐活動的參與者,都是網絡育人資源的生產者、創造者和消費者,傳統教育理念中教師和學生之間主體和客體、主動和被動的關系已經發生本質改變,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學方法等方面缺乏與新媒體之間的有效融合,缺乏對新媒體網絡育人工作的前沿認知,理念發展滯后,不能適應新媒體新技術快速發展的新趨勢。
2.2.2 思想道德行為失范
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網絡空間信息來源良莠不齊,由于虛擬身份具有隱蔽性,社會、家庭、學校的道德約束力量漸漸變小,對于缺乏足夠的自我認知和分辨能力的大學生來說,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響,出現產生思想觀念的偏差,不能夠正確分辨是非,盲目追求潮流,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和道德界限的模糊化,導致行為上產生偏差,出現了思想道德行為失范的問題。
2.2.3 媒介素養亟待加強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各種信息時所應具有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批判能力。在新煤體時代,大學生面對潮水般涌來的各種資訊,如果缺少媒介素養,很容易沉溺網絡,為網所困,甚至導致心理異常、人格異化。因此,大學生只有通過不斷增強對信息的辨別能力,才能在信息社會有效利用媒介完善和發展自我。
2.2.4 信息監督難度加大
新媒體時代的網絡信息傳播在時間、空間方面毫無屏障,在信息發布審核方面也較為寬松,獲得信息的來源也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不良信息會給大學生帶來不良影響,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利用新媒體的途徑在青年大學生中傳播,造成網絡新媒體信息監督難度加大。
2.2.5 心理健康弱化和人際交往消極。
網絡新媒體空間的虛擬性和互動性,給人們帶來了各種不同于現實社會的感受,青年人更喜歡在網絡世界中尋找各自喜歡偏好的玩樂與發泄方式,容易出現過度依賴沉迷網絡、網絡犯罪等情況。與此同時,網絡虛擬交往對其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容易誘發種種心理障礙及疾病,表現在網絡成癮、偏執人格,容易出現個體的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現象,引發學生的心理危機和人格障礙,出現心理健康弱化和人際交往消極的現象。
3.1轉變教育理念
在網絡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具有自由、平等、開放、共享、即時、多元等諸多新特點,已成為新時代高校網絡育人中最主要的工具和最重要的平臺之一,是影響當代大學生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培育工作中的最大因素、最大變量和最大挑戰。在新形勢下,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師生關系不再是傳統教育中主體和客體、主動和被動的關系,而是主體之間的多主體間性關系,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都是育人實踐活動的參與者,都是育人資源的生產者、創造者和消費者。在網絡育人工作中,教師要通過用自身的學識水平和人格魅力引領學生,避免說教灌輸式教育,高度重視青年學生在育人工作中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充分適應新形勢下新媒體網絡育人工作中產生的新變化。
3.2重構話語體系
在新媒體背景下網絡育人中,傳統教育話語表達方式較為陳舊,缺乏對廣大青年的吸引力,不能適應新時代育人工作的發展需求。因此,我們要改進傳統教育方法中陳舊的話語方式,用好網言網語,從學生現實成長需求出發,不斷完善和重構新時代網絡育人話語傳播體系,善于講同學們關心和能夠理解的問題,將理論學習與社會生活、時事政治緊密聯系起來,避免套話、空話,做到想學生所想、供學生所需,進一步擴大主流思想和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牢固掌握互聯網思想教育陣地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3.3豐富培育內涵
當前網絡新媒體平臺雖然信息內容來源豐富、形式多樣,但是信息內容質量卻良莠不齊。在開展新媒體網絡育人工作中,我們要不斷加強文化內涵建設工作,通過將學生成長需求和育人內涵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傳承紅色革命文化基因,充分吸納優秀人類文明成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生產出適應人們信息需求和觀感需要的優秀文化內容,用新媒體平臺闡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富內涵,引領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涵養高尚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3.4提升媒介素養
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原住民”,面對潮水般涌來的各種資訊信息時,由于其自控能力較差、鑒別能力不足、易受不良價值觀念干擾的特點,容易沉迷于網絡網游和虛擬交往,逃避現實社會,出現心理健康弱化和人際交往消極的現象。因此,網絡媒介素養是網絡時代大學生亟待提高的重要素質,大學生需要不斷增強自控能力、辨別能力,提升媒介素養。高校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判斷思辨、法律法規等多方面的能力,讓學生能正確的選擇、理解、質疑、思辨,培養他們敏銳的網絡識辨意識、正確的網絡倫理道德,避免成為網絡“水軍”、“鍵盤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標準和價值觀念,有效地利用互聯網發展和完善自我。
3.5加強引導監管
習近平總書記曾著重強調:“要依法加強新興媒體管理,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2]針對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政府部門要不斷加強新媒體行業及平臺的監督管理,新媒體平臺要主動承擔網絡治理主體責任,強化行業自律,高校要不斷加強大學生網絡輿情教育方法方式,提升大學生對網絡輿情的分析鑒別能力,塑造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思想觀點,及時監督管理引導防范不良網絡輿論輿情,不斷凈化網絡空間氛圍,推進新媒體依法有序規范運行,形成政府監管、媒體自律、公眾監督和高校引導的良好局面,營造好風清氣正的網絡育人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