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赴黑龍江視察工作時指出,“黑龍江屯墾成效顯著,在我國屯墾戍邊領域、發展生產領域、支援國家建設領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領域都貢獻了巨大成果,發展出一套高度組織化、規模化,具有健全體系的產業模式和優勢,是國家可以依仗的重要力量。當地和全國應繼續發揚北大荒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紅色基因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深厚的革命精神為底蘊,在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四個自信”的重要基礎。北大荒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南泥灣精神等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優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始于紅船精神,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革命條件中孕育成長并發揚光大,真實反映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階段性特點,在中國精神中占據重要地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要不斷闖關奪隘,需要像北大荒精神一樣的革命精神引領當代青年學生思想成長。
對于北大荒這一稱呼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戰國著作《山海經》,其“大荒北經”中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辭海》中關于此“大荒”的解釋是:荒遠至極的地方,原泛指位于我國東北部的原始大荒原[1]。北大荒屬于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變遷,北大荒的地理界限逐漸減縮,隨后成為黑龍江省三大平原地區的統稱,即松嫩平原、穆棱河-興凱湖平原和三江平原。現如今,北大荒特指黑龍江墾區。北大荒地處高寒區,東西方向從東經123°40′到134°40′,南北方向從北緯44°10′到50°20′,面積廣闊,人煙稀少,野生動物種群密集,地形復雜,湖泊與沼澤常密集成群分布,但土壤質量上乘,富含有利于農作物生產的有機質。在這里,曾發現2萬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跡。歷代統治者和日本侵略者都曾千方百計試圖開墾北大荒。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拓墾北大荒的歷史最早出現在秦漢時期,有組織的規模化開墾是在明清時期。明朝洪武年間,統治者實施“足兵、屯田、備邊”政策;清朝時期,統治者專設墾務局,推行“旗丁”拓荒制度;民國時期,政府實施放荒墾殖;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資源,也曾進行規模化移民,但都未大規模成功開墾。中國革命群眾,在黨的領導和指揮下艱苦奮斗,最終排除萬難,成功征服黑土地[2]。經過三代北大荒人的不懈奮斗,北大荒成為了北大倉,建立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國有農場群,創造了人類墾殖史上的驚人壯舉,北大荒的開發建設為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撐。
在70多年的墾荒實踐中,北大荒人艱苦創業、奮發向前,在一片蠻荒之中錘煉出一股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們不畏艱難、以苦為榮、勇往直前,這就是北大荒精神。正是這股精神力量支撐著墾區人民勇于面對困難、不輕言放棄,在一無所有中創造出一片事業。它是南泥灣精神的種子在黑土地上的生根發芽,并結出了碩果,閃耀著北大荒人的紅色基因,是北大荒人在政治覺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質等精神領域的卓越表現,更是行為規范和工作作風的良好示范。它是一系列先進精神資源的集成[3],是構筑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大荒精神繼承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為解決糧食供應問題和軍隊復員就業問題,12月28日,毛澤東同志做出明確指示,“野戰兵團肩負重大作戰任務,集中行動,除此之外,一切部隊和機關必須參與生產,充分利用戰斗與工作的空余時間”。在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的指揮下,東北抗日民主聯軍、八路軍、新四軍的大批部隊相繼挺進北大荒。王震將軍在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親自率領10萬轉業官兵進駐黑土地,投身墾荒事業。據統計,共有1000多位老紅軍戰士,1418位殘疾榮譽軍人,128位戰斗英雄,408位特等功獎勵獲得者,2929位記功人員參與到這場墾荒運動中來,他們繼續發揚南泥灣精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展現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民軍隊優良作風,用“英雄卸甲重上戰場”的革命斗志向荒原開戰,北大荒精神集中體現了人民軍隊豐碩的精神成果。
北大荒精神融合了新中國青年信仰堅定、青春建功的精神面貌。1955年8月30日,團中央號召有為青年到北大荒建功立業,以楊華同志為代表的61位北京青年從首都出發,以“北京市青年志愿墾荒隊”的身份奔赴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切身投入開荒建點的實際工作中。隨后有14批2570位青年拓荒者,匯成一支朝氣蓬勃的青年墾荒大軍。截至20世紀70年代初,共有54萬城市知識青年堅守共產主義信仰,滿懷對黨和國家的無限忠誠投入墾區開發,把一代芳華獻給了北大荒事業,不但給墾區注入了城市文化、當代文明,也帶來了青春活力的氛圍,有志青年以奮斗、奉獻為筆,譜寫了一篇篇名為信念、夢想的人生華章。
北大荒精神融合了知識分子和科技工作人員的科學求實、愛國奮斗的精神。在復轉官兵挺近北大荒的同時,10多萬科技工作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也來到了北大荒。他們背井離鄉,深懷愛國情懷,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艱苦奮斗、不惜犧牲。“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從北大荒攀登上世界暴雨預報高峰的氣象學家蔡爾誠等眾多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將愛國情懷厚植于黑土地上,潛心科研,致力于開發建設北大荒,獻身荒原科技文化教育事業,不圖己利,不求回報,這種精神奠定了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科技基礎。
北大荒精神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北大荒建設者囊括36個民族,來自全國各地,除西藏和港澳臺地區外,覆蓋28個省、市、自治區,尤其是20萬支邊青年和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秉承并發揚勤勞簡樸、吃苦耐勞的中華傳統美德,使其深深植入北大荒精神。
這些優秀的光榮傳統、精神面貌、傳統美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在思想熏染、實踐融合與精神錘煉的長期綜合打磨下,形成了最終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人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貢獻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展現的崇高精神風范,是閃爍著時代光芒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是我們黨和國家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紅色基因,也是國家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凝聚人心、展現中國精神的動力。它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同時,展現了廣大革命人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執著追求,實現了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與中國精神的和諧統一。北大荒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強大的生命力、深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自立自強、迎難而上的自力更生精神是北大荒人血脈中的信仰,在一缺機械、二缺人員、三缺技術、四缺經費的亙古荒原上,戰天斗地,自食其力。無所畏懼、堅忍不拔的艱苦創業精神是北大荒人拓荒的基石,在環境艱苦、工作艱苦、生活艱苦的環境下,堅韌不屈,勤儉節約,奮發圖強,不怕千難萬險,不圖私欲名利。解放思想、敢闖新路的勇于開拓精神彰顯了北大荒人的精神風貌,在茫茫荒原面前勇往直前、矢志不渝、拓荒而行。不計得失、勇于犧牲的甘于奉獻精神是北大荒人高尚情操的真實寫照,他們投身邊疆,扎根于此,奉獻邊疆,建設于此,在開墾建設北大荒的70多年里,5萬多名開荒墾田的北大荒人長眠在這片他們為之奉獻一生的土地上,年輕有為的轉業官兵、躊躇滿志的支邊青年、知識分子和知識青年等不乏其人。
北大荒精神不僅鐫刻著鮮明的時代印記,也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充實自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賦予了北大荒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自立更生是在科技的助力下,多產糧、產精糧,保障食品安全,秉承大公無私、任勞任怨的傳統美德,以為而不爭、誠實守信的高尚品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艱苦創業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持之以恒、勤懇務實、踏實工作、居安思危,做到富而思源、富而求進。勇于開拓是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掌握新思想,開拓新境界,實事求是創新,不畏艱辛創業,建立適合新時代現代化大農業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科技、文化。甘于奉獻是無論非典時、地震后、抗疫中,還是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都能主動自覺承擔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社會責任。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會上發表講話,“我國各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特殊性,歷史、文化、國情等因素決定了我國的高等教育要走特色發展道路,要切實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學工作,要堅定貫徹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大師生要保持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堅定信仰,積極傳播、規范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北大荒精神,其內在與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中共黨員需要繼承和發揚的中國精神,積極追尋和體現的時代精神;在理論體系和實踐角度上是一脈相承的,都積極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北大荒精神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根同源。北大荒精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力量源泉和內在精神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和升華了北大荒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習和宣傳北大荒精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載體,可以提升青年學生的凝聚力,激發青年力量,發揮青年智慧,深化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弘揚北大荒精神,對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具有思想引領和實踐育人的促進作用。
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七星農場有限公司考察時著重強調,“現在站在這里,很鼓舞信心,鼓舞斗志,共和國把這里作為戰略基地,把農業作為戰略產業發展起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發生了滄桑巨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為中國人真正解決溫飽問題發揮了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意味深長地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在北大荒精神的感召下,3代北大荒人歷經70多年的艱苦奮斗,實現了寒地水稻夢。北大荒集團2021年糧食總產463.1億斤,營業總收入1703.7億元,實現增加值550億元,共產黨人將莽莽荒原轉變成了“天下糧倉”,這是北大荒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引領下,取得的偉大實踐成果。弘揚北大荒精神,是弘揚革命精神,凝聚青年學生意志和朝氣,積極、健康、向上的中國力量,有助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精神。這種精神以愛國主義、改革創新為核心,既是民族精神,更是時代精神,是興國、強國的精神支柱與核心凝聚力”[4]。當年,在堅定理想信念的指引下,14萬復轉官兵、10多萬科技工作者及大中專院校學生、20萬墾荒志愿青年、54萬知識青年和大量地方干部人員,一批又一批先后奔赴北大荒,建立墾荒隊伍,加入墾荒大軍,發出“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的吶喊,克服無房子、無工具、無車輛等各種困難,為理想而生活,為祖國而生產,奉獻青春、奉獻終身,子孫后代生生不息。北大荒精神雖誕生于艱苦的革命年代,但在實現現代化大農業的夢想這一偉大實踐過程中,仍起著重要的精神支撐作用。新時期,“中國夢”的建設過程中,北大荒精神是凝聚青年學生,以實現現代化大農業為歷史擔當、以建設“中華大糧倉”為己任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凝聚人心的中國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不可少的農業基石,是實現“中國人始終牢牢掌握自己糧倉的鑰匙”這一堅定立場的精神依靠和信仰。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北大荒精神是點燃理想信念火苗的有效載體,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途徑。它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資源,是愛國主義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培養愛國奮斗精神的現實沃土。弘揚北大荒精神,有助于促進意識形態陣地的建設和強化,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