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香 袁曉文(貴州財經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省時提出了“要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的重要指示精神,為貴州省做好鄉村振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來,貴州省在鄉村建設上頻頻發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鄉村仍面臨缺資源、缺人才、缺服務、缺特色、缺活力等問題和挑戰。為此,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分類分級推進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貴州省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方案》等文件,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為抓手,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注重系統集成,選取50個示范點先行先試,開啟了鄉村振興開新局的熱潮,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和有效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鄉村建設要抓緊干起來,穩扎穩打、久久為功”。貴州省的鄉村建設經歷了從“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及其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到“十百千”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再到“四園四美”建設目標的這樣一個進程,鄉村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簡單地復制過去的鄉村建設模式已不適用鄉村振興的要求,必須要以特色田園建設為切入口,探索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西部地區一般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路徑。
貴州省脫貧攻堅成效斐然,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減貧人數最多的省份,“十四五”開局,如何鞏固脫貧成果,確保群眾不返貧、不致貧的任務依然艱巨,一些地方的脫貧成效還不夠穩固,長效脫貧機制還不夠健全。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載體之一,能為鄉村實現全面振興打好堅實基礎。
1.貴州省遠郊山區型鄉村的典型代表
一是區位交通相對便利。旗上村位于貞豐縣者相鎮東北面,東臨北盤江大峽谷,西接雙乳峰景區、三岔河景區,距離鎮中心10公里,距貞豐縣城、都興高速貞豐收費站約25公里,由鄉道相連,車程約40分鐘。區域內進村公路、通組道路和串戶路相對完善。
二是特色產業基礎較好。貞豐縣屬于典型的山地農業縣,被譽為“中國花椒之鄉”,花椒產業已成為貞豐縣特色農業產業,種殖面積達8.1萬畝。者相鎮引進龍頭企業貴州裕豐登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群眾”的組織方式,推進萬畝花椒基地建設。目前,旗上村種植花椒7800畝,有3000畝達到初產期,實現年產值1500萬元,帶動農戶391戶,戶增收2萬元以上。其中,木角組有花椒388畝;種植水稻780畝(主要是紅米和雜交稻);部分村民利用山(林)地多的優勢,開展本地養殖,以自然放養為主,養殖黃牛400頭、黑山羊120頭。
三是集體經濟較為薄弱。成立旗上村級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花椒和紅米種植,形成了一定的種植規模,且注冊了“布納阿有機大米”商標,具有一定規模效益。2020年,旗上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累積25萬余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094元。以構建種養循環產業為核心,是貴州省大多數不沿高速公路、不沿城鎮中心、不沿交通樞紐的村莊可選擇的一種模式,能對貴州省一大批遠郊山區型鄉村產業持續發展起到示范作用。
2.喀斯特地貌下具有江南水鄉神韻的典型代表
一是自然資源較豐富。旗上村土地面積26.3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為522.8公頃,水田316.73公頃、旱田206.07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為0.15公頃。其中示范點木角組土地面積180公頃,耕地總面積為113.33公頃,水田60余公頃、旱田53.33公頃,西邊高處有常年水源2處,可作為飲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旱改水”潛力較大。年平均氣溫18.2℃,平均降水量1320毫米,日照在1300~1400小時之間,全年無霜,日照充足,屬于亞熱帶河谷季風氣候,適宜水稻、花椒等亞熱帶經濟農作物生長,周邊尚無工業污染,是發展生態有機農產品的理想之地。另有山(林)地66.67余公頃,林地豐富。
二是生態優勢較明顯。旗上村四周山巒環抱,生態良好,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海拔在824米至1076米之間,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寨綠水青山環繞,梯田依次展開,田間溪流淙淙,瀑布點綴其中,優美的自然風景成為全村明顯的特色。山巒峰林交織,有河流沖積壩子木角海子,山間有階梯狀分布的梯田及貫穿其中的溪流。以改善水環境、解決水問題、做好水文章為基礎,打造喀斯特地貌下的山水田園模式,為貴州省大多數喀斯特地貌村莊打造山水田園提供樣板。
3.傳統少數民族村落的典型代表
旗上村共有722戶3470人,常駐人口722戶3470人,總人口男女比例為1911:1559,年齡構成為0~18歲741人、19~40歲1092人、41~60歲699人,61歲以上938人,是傳統的布依族村寨,布依族占比100%,全村勞動力1743人,其中外出務工1215人。示范點木角組共有212戶998人,主要勞動力中長期外出務工394人,占全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的32.4%。
一是民族風情濃郁。旗上村有著濃厚的布依民族風情,村寨內布依族語言、服飾、草藥等文化元素富集,村民內部溝通交流仍以布依語為主。“三月三”“六月六”等傳統節日時打粑粑、掃寨、祭山、祭田等民俗,婚嫁迎親時“嗩吶對決”“山歌對唱”“壓禮對詞”等布依特色歡慶儀式保留較好,世代傳承土布、蠟染等獨特布依織染傳統,相當部分村民從事土布織染,使用自紡、自織、自染、自繡的布料縫制服飾。
二是農耕文化氛圍濃厚。梯田交織、阡陌縱橫、溝渠密布,有“四月八牛神祭拜”“吃新米”“開秧門”等布依族農耕儀式,處處呈現春種秋收、夏耘冬藏等農耕場景,傳遞出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以弘揚傳承布依文化、筑牢發展“根”和“魂”為根本,蘊含了村莊發展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將為貴州省其他少數民族村落內涵式發展提供可復制的范式。
4.脫貧摘帽村的典型代表
一是群眾積極參與。旗上村原為深度貧困村,2020年實現脫貧目標。在脫貧攻堅中,群眾參與發展、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已被充分調動起來。根據木角組入戶調研結果顯示,雖然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比例較高,但留守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較高。從對示范點木角組的入戶問卷調查結果來看,100%的群眾愿意參與示范點建設,其中85%的群眾表示愿意投入勞動,65.6%的群眾愿意投入資金參與房屋、庭院改造和綠化,84.3%的群眾愿意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群眾的積極參與為推進示范點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基層黨組織完善健全。村支兩委班子成員8人,平均年齡35歲,本科文化程度2人,大專文化程度4人,初中文化程度2人。全村共有黨員51名,其中木角組有黨員23名。村黨支部戰斗力、凝聚力強,近年來兩次被表彰為縣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同時,有由省、州、縣、鎮四級派遣工作人員16人組成的鄉村振興工作隊,以及者相鎮黨委書記牽頭負責旗上村鄉村振興工作,基層力量相對充實。
三是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全村通村通組路已全面硬化,示范點建有通村公路3條、“組組通”道路4條、基本農田建設機耕路3條。2018年實現移動、電信、廣電云通訊全覆蓋;2019年完成水、電改造。目前基礎設施較完備,基本實現了路、水、電、訊全覆蓋。所有房屋實施立面風貌改造,廁所以水沖廁所為主,占比60.8%,化糞池設置較普遍。木角組內建有公廁2座,38戶鋪設污水管網,建有垃圾收集池3個,布置垃圾收集桶100余個,建有小廣場1個,連戶路實現路燈全覆蓋。旗上村是貴州省具有代表性的脫貧摘帽村,從深度貧困到脫貧摘帽再到鄉村振興建設,以激發廣大群眾內生動力、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為重點,加快打造宜居、宜業、宜人特色田園鄉村,為全省其他摘帽村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路徑選擇。
1.花椒產業有待提質
旗上村花椒種植規模較大,但管護投入成本高,管護困難。優質品種選育和推廣力度不夠,很多本地優質花椒種源未在生產中使用。栽培技術有待提升,長期使用有機農藥(主要為除草劑)和工業化肥,農家肥沒有得到有效使用,導致土壤生產力下降。產業鏈條有待延長,花椒產品多以干花椒為主,初加工水平較低,對花椒果皮、花椒葉、花椒籽、花椒桿等深加工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規模效益還需進一步發揮。
2.人居環境有待改善
村內建筑布局不夠整潔,污水處理系統有待加強建設,污水排放管道有待完善,農戶隨意排放生活污水等習慣有待改善。分散式的禽畜養殖會產生糞污亂排亂放現象,對村容村貌影響較大,有待進一步規范。村民環境衛生仍需繼續加強。
3.基礎設施有待加強
示范點木角組水源分布廣泛,水資源豐富,但灌溉渠道等水利設施相對缺乏,不能將生產生態水系串聯起來。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需要優化布局。
4.公共服務有待完善
村民文化活動場地比較缺乏,示范點木角組的入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4%以上村民希望有活動場所,80%的村民反映村里收發快遞、購買生活用品不方便,需要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聚焦花椒種植、梯田風貌、布依文化,圍繞花椒特色產業、梯田農耕風光、布依田園村寨,打造“山水田園、椒香旗上”定位的特色田園鄉村,成為一二三產業創新融合示范、山水田園村落建設典范、州級鄉村振興集成示范。
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指導、產業融合、改革示范,優化山水、田園、村落等空間要素,在產業發展上整體按照“一心、兩軸、四區”理念進行產業功能布局,以花椒產業為主導產業,以鞏固紅米、養牛產業為基礎;在田園風貌打造上,以四季兩色(夏季禾苗綠、秋季稻谷黃、冬季油菜綠、春季菜花黃,全年山地綠)的梯田風貌為重點;在水系打造上,利用示范點豐富的水資源和自然落差,修建引水灌溉工程,將村莊、農田、溝渠和木角海子的水系連成一體,形成稻田阡陌縱橫、水系密布的景觀;在院落改造上,堅持不搞大拆、大建,從庭院改造、路邊整治、圍墻修整美化、溝渠綠化等方面入手打造和諧人居空間;在文化傳承上,以傳承布依文化和農耕風情為內核,瞄準“集成示范”,整合各方資源,塑造山水交融的田園風光、鄉土風格的田園建筑、宜居宜人的田園生活,努力打造契合鄉土風情、富有地域風貌、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田園鄉村。
1.做強特色產業
推動有機花椒種植示范基地提質升級,對花椒種植進行指導,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生產經營,逐步發展農產品初深加工,建設產品精深加工基地,推動貞豐縣裕豐登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貴州科學院輕工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形成創新研發、種植、加工、精深加工、產品開發、傳統及現代電商體驗式營銷的產業鏈模式,努力構建“接二連三”的農業全產業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競爭力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實現產業持續增收。推廣“紅米—油菜”輪種生產模式,利用山地、林地和秸稈發展黃牛養殖,拓展增收空間。引進成熟堆肥技術,秸稈養牛、牛糞肥田,實現種養循環,實現農業生產系統內部物質良性循環。
2.塑造田園風光
利用示范點豐富的水資源和自然落差,修建引水灌溉工程,將村莊、農田、溝渠和木角海子的水系連成一體,形成稻田阡陌縱橫、水系密布景觀,塑造田園水鄉風光。以推進生態循環為目標,實施山水林田一體化生態修復改造。加強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大力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和低效林整治,逐步實施集中建房,讓綠水青山更有“顏值”,著力指導構建“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高效集約”的美麗鄉村新格局。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開展“四拆”“一分三凈五改”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清潔行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清理整治農村生活垃圾、農業生產廢棄物、亂堆亂放、殘垣斷壁,美化農村人居環境。對特有建筑風貌的房屋進行改造,發揮老房子、老物件的歷史價值,巧用廢棄的舊物、廢磚、廢瓦加以改造,賦予鄉愁、鄉韻元素,打造小盆景,形成新亮點,美化環境,留住鄉愁。
3.傳承傳統文化
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元素,優化創新文化空間載體,對古建筑、傳統民居等進行保護、修繕和恢復,建設基層文化基礎設施“硬件”,形成文化節點,利用道路、水流等形成連接廊道,形成由文化節點和線性廊道組成的文化脈絡。深層次進行挖掘、保護、展示和傳承布依族節日、語言、服飾、草藥等文化元素,尊重原有的“三月三”“六月六”布依族民俗風情,培養、挖掘、加強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布依文化。保護梯田風貌,依托特色紅米產業,傳承春種秋收、夏耘冬藏的農耕文化。保護農耕社會孕育的鄉土文化,傳承弘揚尊親孝親、崇德向善、忠孝仁義、儉約自守等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創建各類文明活動,大力開展法律知識普及活動、民俗節慶活動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新時代鄉村文化,不斷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4.激發鄉村活力
突出村民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到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項目實施、維護和長效管理中來。在堅持農民主體、農民利益優先和農村集體經濟主導的前提下,構建項目共建、收益共享、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產業發展新機制,發揮政府投資的引領帶動作用,吸引社會多元主體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推動村民就業、市民下鄉、能人返鄉、企業興鄉,探索形成可持續的聯農帶農協同增收機制,并實現收益分配、就近就業。建立鄉賢會、外出返鄉人才庫、致富帶頭人檔案、鄉土技能人才庫等,通過微信群、QQ群,加強聯系互動,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對接平臺,鼓勵各類人才下鄉、返鄉創業,推動更多社會力量、社會資源來到農村、留在農村。建立村莊發展顧問機制,鼓勵專家顧問陪伴式服務,擔當村莊發展智庫。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培養種植能手、能工巧匠,提高本土人才存量。大力向試點村選派人才,對引進人才及縣直部門公開招聘人員優先選派到鄉鎮鍛煉,明確選派至相關試點村開展工作。加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建立健全“設施有限配置、服務全面覆蓋”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在村莊合理配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推動文化活動場所、健身場地、快遞服務等公共服務有效覆蓋,滿足鄉村發展需要和農戶生活需求。
5.建強村級組織
堅持黨建引領組織全面振興,加強村級黨建,扎實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選優配強以村黨組織書記為帶頭人的村“兩委”班子,采取“五個一批”方式選拔儲備村“兩委”候選人員,注重從致富能手、退役軍人、返鄉大學生、村醫村教、合作社負責人等群體中選拔村級后備干部,進一步優化村干部隊伍結構。大力發展黨員,創新建立黨員家庭戶、黨員示范組等,發揮農村黨員及黨員家庭的先鋒、先導、先行作用。摸準摸透村情民意,創新推進“支部+族老”“支部+寨老”的治理方式,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規范作用,促進家庭和諧、鄰里和諧、村民自治、干群融洽,最大限度地發揮村莊治理合力。
6.創新綜合示范
爭取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積極實施“三塊地”改革,探索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管理新機制,在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宅基地有償使用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深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激發和壯大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讓農民分享到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成果。全面推進“村社合一”,組織社會力量結對支持示范村鄉村振興建設,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以產業振興為抓手,以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為核心,優化山水、田園、村落等空間要素,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凝聚基層黨組織合力,形成風貌協調、錯落有致、田院融合的美麗特色田園,逐步建成宜人、宜居、宜業、宜樂特色田園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