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哈爾濱石油學院)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也是新中國成立72周年,在這關鍵的歷史性時刻,黨中央批準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其中就包括偉大的北大荒精神。而反應北大荒精神的文學作品與北大荒的發展和建設幾乎是同步的,北大荒的發展和建設是一部北大荒人可歌可頌的創業史,是一部北大荒人奮勇直前的英雄血淚史,這些都為北大荒文學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用之不盡、取之不竭。我們在這些作品中看到了“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艱苦奮斗精神;解放思想、敢闖新路的勇于開拓精神;胸懷全局、富國強民的顧全大局精神;不計得失、勇于犧牲的無私奉獻精神”。
知青文學是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文學形式,趙園對知青文學的定義是“以知青作者寫知青生活的文學為知青文學”。北大荒知青文學則涵蓋了兩層含義:從題材上來源于北大荒知青的生活;從作者的生活角度則是指曾經有過上山下鄉經歷的知識青年以知青的意識和自身的知青情節完成的作品。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北大荒知青文學書寫的內容與知青上山下鄉的那段歷史緊密相連,本文探討的就是北大荒知青是如何書寫自己親身經歷的這段歷史的,是怎樣通過文學作品講述自己的故事的。
北大荒知青文學最早出現是各地有些零零散散的關于北大荒知青先進事跡的報道,之后形成了匯編。而上世紀70年代積極響應毛澤東主席上山下鄉的指示爭先報道知青的事跡向其學習,所以在1976年山河農場的知識青年組創了《志在邊疆》,講述了知識青年的先進事跡,《志在邊疆》的出現給當時的知識青年極大精神鼓舞,個個斗志昂揚,立志為國家建設做貢獻,而匯編本身顯示了那個時代的知青意志。
之后北大荒知青文學繼承和發揚了十七年文學作品中傳遞的英雄主義和獻身主義的特點,描述知識青年不畏環境的惡劣和艱辛、歌頌階級斗爭的戰果、塑造獻身于北大荒的青年。其中以張抗抗和梁曉聲等人的作品最為著名。張抗抗的長篇小說《分界線》是描寫黑龍江知青在農場相互斗爭的生活故事,塑造了人物耿長炯敢于戰天斗地的優秀人物形象。梁曉聲早期的創作主要有短篇小說《邊疆的主人》 《向導》等。《邊疆的主人》描寫了丁小紅熱愛集體,保護國家集體財產,“我”受丁小紅的影響一直向其學習,努力向上的故事。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環境和特定的文化氛圍之下,給當時出現的北大荒知青文學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青年作者意氣風發自然將當時的主流政治意識作為社會生活的重點來描寫,作品中帶有濃濃的政治色彩,這是那個狂熱年代專屬的色彩,也正是這股力量支撐著他們在難以想象的極端自然環境下建設著北大荒,形成了今天的北大荒人的精神。
上世紀80年代是北大荒知青文學創作的井噴時期,據統計,當時在全國各大期刊發表的北大荒知青作品小說共35篇,紀實文學3部,報告文學2篇,這些都是北大荒知青文學發展的歷史見證。
上世紀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結束,從1979年開始百萬知青大返城,他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重新回到出發的原點。而這時的城市也早已不是他們日思夜寐的歸宿,10年的苦難、彷徨、憤怒充斥著他們,知青作家變成了這些苦難人們的發聲器,用作品訴說著那段刻骨銘心的過去,也記錄著自己的青春年華,梁曉聲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梁曉聲在上世紀80年代的創作進入了高產期: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并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3年發表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4年發表第一部小說集《天若有情》,1985年發表小說集《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1986年發表小說集《白樺樹皮燈罩》。1986年在刊物《十月》上連載長篇小說《雪城》。這些作品給當時剛剛回城還在迷茫的青年注入了激情,讓自我的努力奮斗和無私奉獻得到了認知,這成為那一代人人生之中最值得留戀的一段歲月,為自己的青春賦予了浪漫主義色彩。
此外,上世紀80年初期,其他作家也在用自己的記憶回望著那段難忘的時光。張抗抗發表短篇小說《北極光》《塔》,陸星兒發表短篇小說《小清河流個不?!返?。他們將記憶中的北國風光、知青生活、內心感受的點點滴滴都帶上了北大荒的特色。北大荒知青作家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在對知青生活的反思之中傳達著自我認識。作品中的那些故事、那些人像電影畫片一樣不斷在回放,牽動著知青作家的心緒,而自我認知的加入又讓他們對人生、命運有所思考來回望國家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北大荒知青作家就是這樣一邊敘事、一邊探索、一邊反思。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北大荒知青文學的創作較80年代更加多元豐富,隨著思想意識的逐漸開放,北大荒知青作家將更真實、更深層的感受在作品中呈現。經歷了20年時間的沉淀,北大荒知青重新回望自己的經歷,投入到作品中故事倒也說得更清脆悠揚、娓娓動聽。
這一時期出現的作品更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北大荒知青作家開始在思想層面向內、向深去挖掘,突破主流意識形態對作品的束縛,開始多方位、立體化、全景式地反映知青生活。從1990年到1998年韓乃寅用8年時間創作了126萬字的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三部曲《遠離太陽的地方》。1998年梁曉聲發表了長篇小說《年輪》等作品,《年輪》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展現那段艱苦的歲月,梁曉聲穿越時空,抽絲剝繭般還原這段真實的歷史,大膽展現北大荒知青生活的陰暗面,客觀冷靜的敘述呈現了人性的豐富和復雜。作為個體的人在歷史洪流中是怎樣掙扎著過活,生活的磨難和殘酷是怎樣吞噬著人性的善。作品呈現了那一代人的精神苦難史,只有互相拉著手用相互的笑容給彼此鼓起生活的勇氣。
“知青文學,已成為世紀末人文精神復興的典型特征”,這一時期的作品是迄今為止展現知青生活最全面、最真實的時期。將北大荒知青生活的全貌及全過程寫進作品中,幾乎是原景重現,塑造了一批經典的人物形象,全方位地對那段歷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北大荒知青文學雖然不是北大荒知青的歷史,但它卻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為北大荒歷史的記錄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些滿懷青春、激昂奮進的文字記錄了那段不凡的過去,展現了艱難的歲月中體現出的勇于開拓的北大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