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甲東(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八五六分公司 )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城鎮和鄉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明確指出,新型城鎮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戰略的重要一環,是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2022年3月5日,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指出,要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集團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實現城鎮化建邊興邊穩邊固邊。由此可見推進新型城鎮化群建設,不僅是新時代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更是北大荒集團實施“四區四商、三大一航母”戰略,全面打造獨具特色的“世界農都”、實現北大荒鄉村振興的需要。
城鎮建設是和生產緊密結合的,從農場城鎮發展變遷史可以看出農場人民弘揚傳承北大荒精神,踐行初心使命,推動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成果。
1955年,經黑龍江省公安廳批準,正式成立黑龍江省地方國營青山農場(現八五六農場有限公司)。貫徹艱苦奮斗作風,大批復轉官兵搭起馬架子、泥草房安身,當時房屋結構是草垡垛墻、泥叉墻、拉合辮,這種房屋的建造無需特殊技術工人,可以人人動手幾天一棟,成本低廉,很快解決了墾荒初期的居住問題。
隨著農場經濟狀況逐步好轉,大批簡易房屋廢棄,磚瓦房逐步在發展中成為農場房建的“骨干”。這時期房屋設計之初即分為兩步走,先采用明石基礎,土坯砌墻,草蓋屋頂,待經濟和建材生產進一步好轉后,把坯墻換成磚墻,草蓋換成瓦蓋。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住宅已“脫胎換骨”,新建住宅都有水泥地面。
1983年前全場平房建筑面積16.5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10.6平方米。1987年農場實施職工住宅私有化改造,1995年開發建設的1號住宅樓拉開了農場居民住宅樓房化建設序幕,至2000年,農場建設樓房21棟,總面積4.2萬平方米。這期間,城鎮載體功能逐步顯現。1983-1993年10年間,農場重點進行了工業園區、畜牧小區、加工小區、別墅樓小區建設工程。
以“耕作在廣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現代化的城鎮里”為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八五六農場有限公司堅持科學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原則,加快危房改造步伐,加強公益設施建設,快速改善職工居住條件。拆除危房、平房共計13.3萬平方米,由作業站搬遷至場部居民9215人,整體搬遷3320戶,實現人均住宅面積41平方米。城區按功能劃分,包括建筑總面積79萬平方米267棟的居民住宅區;占地20萬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工業區;占地17.7萬平方米,現有師生1720余名的教育園區;占地31萬平方米,包括稻香湖公園、青山公園及5個休閑廣場的休閑娛樂區等。農場已成為集農、工、商、貿、服一體化的現代化生態宜居小城鎮,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全國農墾系統經濟效益顯著企業,是黑龍江省文明單位和文化、體育先進單位、墾區一流小城鎮。
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趨勢,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時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八五六農場有限公司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集中和城鎮面積的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文化素養、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
高起點規劃。規劃是建設的龍頭,沒有高質量的城鎮規劃設計,就不能有一流的城鎮建設。農場以建設“生態宜居名鎮”為定位,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著重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面向未來,強化規劃作用。在制定規劃時,強化小城鎮規劃對農場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一是對農場農業結構的調整作用;二是城鄉聯系的橋梁作用;三是帶動種植戶走向市場、拓寬就業、增加收入的渠道作用;四是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樣板作用。
2.因地制宜,突出地緣優勢。農場依山傍水,水資源豐富,通過農場領導班子的認真研究,根據農場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逐步把農場建設成為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休閑旅游城鎮。建設青山公園、稻香湖公園、稻米文化廣場、休閑廣場、青山湖水庫自然保護區是農場依托資源優勢加快小城鎮建設的重要舉措。
3.更新觀念,引入“城鎮+”理念。以前規劃是橫向看得多,縱向看得少,由此而形成的規劃也是共性多、個性少。為了克服這種重現在、輕未來的現象,農場把高質量融合理念引入場區規劃的二次修編,完成了傳統型到新型城鎮化的轉變,并使農場規劃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
綜合以上因素,農場形成了“兩心、兩軸、四片區”較為全面、系統、科學的小城鎮建設規劃。即:以稻香湖區域形成的商業中心和青禾二期農場機關辦公樓為主體的行政中心為“兩心”;以穿過場部中心的兩條相交的主要過境路(稻香湖路、通興大道)為主導的商業軸和市政服務軸兩條發展軸線;四片區分別是青山西路以西的行政居住區,在中心區向兩側開展并集中開發的中心商業居住區,在場部東側集中建設工業園區、將通興大道南側全面規劃為教育園區。
高標準建設。建設要重思路、重眼界、重水準,用繡花的功夫建設好生活居住的空間和精神家園。農場按照“項目四制化”管理要求,全面落實與強化“3335”建設管理模式,即:履行3個要件、嚴把3道關卡、抓住3個要素、建立5個標準。
1.結合“項目法人制”,落實網格責任機制,履行項目建設“3個要件”。一是組建項目領導小組,構成項目建設的“首個要件”,確立網格化管理模式,參建各方人員各司其職,確保項目建設的有序推進。二是項目成果呈報均以文件形式申報,構成項目建設的“必要要件”,確保項目建設目標明確、內容清晰、投資精準,效益突出,體現項目建設的嚴肅性、嚴謹性。三是規范操作項目施工許可、環保、土地審批等流程,全面執行項目批復計劃,構成項目建設的“決定要件”,在確保項目建設合規、合法的同時,做到項目完成與批復情況完全一致。
2.結合“招投標制”,延伸狠抓企業能力管理,嚴把項目建設“3道關卡”。一是把好服務機構資質的審核關,提升項目前期成果專業性,把風險規避在前端,確保項目投資最終完成率在95%~100%之間。二是把好施工資質及實施能力的審核關,從承建企業的軟、硬件兩方面進行二次把控,確保項目快速高質量完成。三是把好招標控制價的審核關,確保確定的價格依據充分、成果精準。
3.結合“合同制”,拓展嚴控項目流程管理,抓住項目建設“3個要素”。一是做好合同簽訂工作,抓住項目建設的“風險要素”,選用合同范本規范,其內容審核做到從律師到參建各方逐層把關,降低各類潛在風險。二是做好項目現場勘測、規劃設計工作,抓住項目建設的“質量源頭要素”,確保在數據上零誤差,為項目實施做好基礎保障。三是做好項目評審的落實工作,抓住項目建設“專業標準要素”,對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全面整改,確保項目高質量順利實施。
4.結合“監理制”,強化質量進度投資管理,建立項目建設“5個標準”。一是及時召開開工會議,建立項目建設的“首要標準”,明確各方任務,提問題、定方案、現場辦公、樹立搶工期、爭主動意識,落實布置實施建設工作。二是適時召開工程定標會議,建立項目建設的“質量標準”,以室內、室外的“現場會”形式,樹立身邊的典型進行學習推廣,提升整個項目的施工質量和進度標準。三是工程現場設置安全標識等多種方式,建立項目建設的“文明標準”,采取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兩種方式,從安全與文明施工兩方面加以警示與督促,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整改。四是全面推廣現場檢查工作,建立項目建設的“檢測標準”,工程的各個工序均實行“三檢制”確保工程質量與數量的雙達標。五是全面推進質量檢測措施,建立項目建設的“理論依據標準”,為項目工程建設成果建立專業化的理論依據,做到工程完成標準與設計規范的高度一致。
高水平管理。一個好的城鎮需要規劃,需要建設,更需要管理。農場探索有效路徑,突出黨建引領作用,創新治理理念和方式,以居民自治為核心,以網格化管理為手段,充分發揮志愿者力量,在服務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務。
1.以網格化打造“黨建+社會治理”品牌。網格化是最大的黨建載體,充實網格內容,是“黨建+”的具體體現。八五六農場有限公司城鎮管理以場直社區為中心,按居委會駐地劃分為六大網格,領導干部為包片領導,各網格設立網格長,下設責任單位,網格內責任單位同時納入責任主體范圍,參與各自網格管理。依托網格化管理平臺,農場有限公司進一步拓展網格化管理的內涵和外延,全面推廣“民情代辦、精準扶貧、衛生整治、先優評定”等服務進網格活動。同時,積極發掘“N”的內涵,結合實際、合理安排,在網格中推廣與群眾息息相關、涉及面廣、應時當季的工作,進一步唱響“黨建+社會治理”的品牌。
2.以平安志愿者打造“黨員+居民自治”品牌。場直社區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平安志愿者成立于2019年,各居委會平安志愿者登記造冊人數共計134人,由社區在職黨員干部、退休黨員和熱心居民組成。本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平安志愿者弘揚北大荒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區為目的,通過“創平安社區”“爭做環境衛士”“獻愛心送溫暖”和特殊節假日等活動的開展,打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社會氛圍。同時在“掃黑除惡”“秸稈禁燒”及疫情防控的宣傳、工作中,平安志愿者們也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據統計,自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農場有限公司平安志愿者已開展防疫知識宣傳,小區、道路封閉管理,核酸檢測引導等志愿服務2500余次,參與人數700余人,為推進平安八五六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