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江蘇南京 211200)
新媒體是一個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上,通過互聯網、衛星、手機、數字電視等傳播渠道,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作為信息接收終端,向新媒體用戶提供個性化信息與交流的平臺和以多種商業模式在技術、運營、產品、服務上進行創新,從而向人們呈現多種形式信息的新型傳播方式。新媒體特有的空間虛擬性、資源共享性和信息豐富等特征,在幫助用戶方便快捷地利用新媒體進行學習、交往、娛樂等活動的同時,對用戶的思想、情感、行為、道德等造成廣泛影響,也因此營造出包容、開放、創新的新媒體環境。
道德判斷能力是個體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整合自身的道德情感,對面臨的道德問題進行充分辨析,做出是非善惡的判斷和評價,并付諸實際行動的能力。它作為道德主體的判斷能力,以主體已有的道德價值觀念、原則為標準,以思想觀念、實踐活動和現實影響為對象,是對道德情境進行善惡價值判斷的能力。在道德能力中,道德判斷能力占據核心地位,不僅能反映出一個人道德發展水平的高低,也能制約人的道德水平的發揮。德國康斯坦茨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德針對道德判斷能力的創新性提出了“道德行為與發展雙面理論”,其內容主要包括林德教授編制的“道德能力測驗(Moral Competence Test,簡稱MCT,2014 年前稱為MJT)”。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同時評估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分數的測量工具。道德能力測驗的主要指標為道德判斷能力分數,即 Competentscore,簡稱“C分數”,它反映的是被試根據道德論點本身,而不是他本人是否贊成或受外界壓力影響等其他因素,對贊成和反對觀點的接受程度進行判斷的能力,因此它可以測試出被試的道德判斷能力等級。根據Cohen(1988)的建議,C 分數被劃分為以下幾個等級:非常低(0~10 分);低(10~20 分);中等(20~30 分);高(30~40分);非常高(40~50 分);極其高(50 分以上)。根據其他學者及筆者曾采用MCT對廣東、安徽、江蘇等省部分高校學生進行過的調研發現,被試的高職大學生C分數均值均低于20分,高職大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屬于低水平。
本文將針對高職大學生的特點,了解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中,如何培育及提升我國高職大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促進高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發展。
新媒體環境中,高職大學生面臨更多的誘惑及挑戰。文化課基礎薄弱、理想信念模糊、適應能力不強等問題在生活中日益顯現。
受高考招生政策的影響,高職院校高職大學生和本科院校高職大學生相比,存在文化課基礎薄弱,生源質量不高、道德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雖然高職院校本身目的是培養高技能型、應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論型、研究型人才,但在具有海量知識的新媒體環境中不能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反而沉溺于網絡游戲、短視頻等娛樂媒體,高職院校高職大學生表現出學習自覺性差,學習能力不強的特點。
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中,不同文化之間的摩擦、碰撞和沖突,使得部高職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一方面過分追求個人理想,只為眼前目標打算,同學間的攀比現象嚴重,享樂主義盛行。另一方面, 不關心國家大事和時政新聞,只關注娛樂新聞,對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政熱點缺乏興趣,甚至存在消極的態度和偏激的看法,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能力。
近年來,公眾對高職大學生就業率的關注日益提升,但根據相關調查發現,企業等有關單位對高職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并不滿意。在職場中,良好的職業素養代表著職業道德好、職業技能高、職業意識強。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還是更重視專業教育而忽視了職業素養的培養,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并不能按照企業真實的工作生產情況要求自己,在崗位上難以發揮積極作用、靈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甚至在遇到困難和挫折后選擇臨陣脫逃,置企業利益于不顧,是缺乏敬業精神、契約精神和創新精神的不道德行為。
新媒體是作為新時代的產物,對高職大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
新媒體為高職大學生提供了更多更廣地了解社會現象和道德問題的角度和渠道。新媒體的巨量信息呈現使得高職大學生能夠涉獵更多的社會問題,加速對道德判斷的社會感知速率,讓大家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從而增強了高職大學生道德觀念的自主判斷意識。
新媒體的自身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高職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使高職大學生道德發展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新媒體的高頻更新使得高職大學生很難形成穩定的道德評價體系,新媒體的輿論導向有時會給高職大學生傳遞錯誤的信號,使得高職大學生很難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斷,人云亦云。甚至會出現部分媒體企圖用碎片化的報道吸引觀眾眼球,用虛假的信息影響輿論導向,激發高職大學生的狂熱道德情感,從而使之形成盲目的泛道德化批判,導致高職大學生道德判斷產生偏差。
因此,新媒體對高職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影響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新媒體在高職大學生群體中非常受歡迎,他們通過新媒體來進行學習、交流、社交等一系列活動,可以說高職大學生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新媒體。值得關注的是,高職大學生的使用動機亟須轉變,新媒體為高職大學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學習平臺,但是高職大學生卻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娛樂和休閑上,學習動機不足,也因此不能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
第二,新媒體環境中,高職大學生在多年的學校教育中已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認知,但是由于新媒體環境沒有嚴格的道德規范約束和系統的輿論監督,高職大學生的行為很容易形成偏差。新媒體將信息以數字、符號的方式在虛擬的世界中傳播,打破了現實世界中國家、社會、意識形態的束縛,各種思想文化在傳遞過程中迅速交融。在此基礎上,高職大學生能夠不斷開闊視野,了解各種最新信息,作為價值觀未定型、道德觀發展中的特殊群體,高職大學生對道德事件的判斷會不自覺地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如果接收到的是積極健康的正能量,自然能幫助高職大學生做出正確判斷。但是事實證明,高職大學生更容易受到消極文化的影響,負面情緒高漲,不辨是非的情況在高職大學生群體中時有發生。有的高職大學生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支持人肉搜索,曝光他人;有的高職大學生試圖尋找機會模仿黑客入侵電腦;有的高職大學生在道德事件中道德綁架他人,進行網絡暴力;甚至有的高職大學生支持吸毒和出軌的名人。這些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的缺失和道德認知的淡薄,已經違背了基本的道德規范,也未能承擔起高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不僅限制了自身的發展,也給社會和他人帶來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第三,新媒體環境中,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情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我國高職大學生網絡道德情感整體發展水平較高,表現出自發性和穩定性的特點。
(1)自發性。高職大學生對于硬性的道德規范已表現出不受約束的特征,他們更傾向于根據自身的喜好和感受來建立自己的道德情感,主使自身的道德行為。但這樣的后果是大部分高職大學生在使用新媒體時,將注意力集中在更吸人眼球的娛樂和休閑上,對于促進自身道德甚至人生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信息觀察力度不夠,未能跟隨正確的行為導向。
(2)穩定性。高職大學生在經歷了小學和中學階段的教育后,具備了基本的道德認知和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在諸如責任感、榮譽感、正義感等情感方面已然具備了穩定的情感表現。高職大學生在具有虛擬性和隱蔽性的新媒體環境中,對于利用新媒體抄襲他人研究成果、瀏覽色情信息、侵犯他人隱私等網絡失范行為中都感到羞愧,具備合理的羞恥體驗;對于揭發不公正現象、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高職大學生都表現出較高的網絡正義感和責任感;面對災難場景、沉迷網絡、宣泄情緒等情況也能考慮到他人的利益與需求,甚至可能產生網絡利他行為。可見,高職大學生的心智發展已經較為成熟。
第四,新媒體環境中高職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不高。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兩方面,二者相互區別但不可區分,判斷某種行為是否道德,不僅需要了解行為主體是否具備合理的道德理念和原則,還要看這些理念和原則是否貫徹到行為中去。根據調查分析,高職大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認知水平,但認知容易產生偏差;道德情感發展水平較高,基本處于穩定狀態;對新媒體環境中的高職大學生道德行為進行調查分析時,高職大學生道德行為中愛國、利他、交往等方面表現較好,公德、責任和同情等方面的表現離較好還有一定差距,一部分高職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出道德責任感不高,社會責任感不強,移情水平不高,同情心需要加強培養,一小部分的道德憤怒也需多加重視。總體而言,高職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不高,具有波動性和復雜性。
新媒體環境中信息的虛擬性和網絡交往關系本身的復雜性影響著高職大學生的道德認知,使高職大學生對于道德價值評判標準充滿了困惑。高職大學生的觀念和認知的改變需要時間,但情緒心境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熱情與冷漠、同情與反感、勇敢與膽怯等情感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交替發生著。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成熟,高職大學生外在的情緒與內心的情感體驗并不一致,這種道德心理過程的復雜化與道德情感的波動性在道德行為中具體體現出來,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很可能表現出截然相反的道德情感,以及由此形成的截然不同的道德行為。
第五,道德判斷能力作為連接道德意圖和道德行為的紐帶,可以將個體自身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態度轉化為道德行為,在這個轉化過程中,道德判斷能力發揮重要作用,高職大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道德判斷能力和相對成熟的道德情感,才能做出合理、正確的道德行為。
加強對高職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已迫在眉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中,加強對高職大學生的教育引導、形成制度保障、積極營造健康的網絡空間,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十分必要。
(1)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多樣、受眾廣泛、海量承載、共享開放等特點,發揮其優勢,提升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道德輿論導向作用,比如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弘揚正能量等。將道德內容以高職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積極宣揚社會中具有榜樣力量的道德人物與事件,尤其是宣傳身邊的容易接觸到的道德事件,實現道德教育的有效傳播,促進高職大學生道德判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要提升非主流媒體的道德責任感,嚴厲杜絕以失真報道影響學生情緒和道德判斷的行為。
(2)積極探索培育和提高高職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讓學生擁有正確的道德認知,幫助其提升道德判斷的鑒別能力,從而產生正確的道德行為。
(3)建立健全新媒體相關的法律法規與制度體系,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與輿論氛圍,使高職大學生遠離負面消極的言論與行為,加強監督增強其道德自覺。
(4)依靠先進的現代傳媒技術,搭建學校、學生、家庭與社會四方協同合作與對話溝通的平臺,逐步培養高職大學生道德責任感,強化高職大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實現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