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澤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 100975)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教育領域的滲透日漸深入,教育的內容、模式、手段正在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革。在此情形下,培養具有信息素養的合格現代公民是當前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構成。信息素養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的一個多元化、有層次的概念范疇,是集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信息觀念與意識、信息倫理與道德、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維與創新精神于一身的綜合素養[1]。要實現培養具有信息素養的合格現代公民這一目標,意味著教師自身必須具備信息素養。然而,盡管諸如“特崗計劃”“定向培養”“教師交流”等方案的實施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鄉村教師隊伍的狀況,但總體而言由于受到多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鄉村教師在信息素養方面存在諸多短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鄉村地區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乃至鄉村學校育人目標的達成。因此,必須正視鄉村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問題。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教育領域日漸深入的滲透,教育的內容、模式、手段正在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革,建立在交互終端、云端資源和網絡服務基礎之上的新型學習環境逐漸開始普及,智能教材的富媒體性、靈活性、強交互性、生動性等受到日益廣泛的認可與重視。當前,教育信息化在優化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等方面表現出巨大潛力。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推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基石[2]。提升鄉村教師信息素養不僅順應我國教育發展趨向,也對推動教育公平、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在2018年的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2018—2020年間,教育部陸續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提出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3]、創新機制建設教師信息素養培訓資源[4]等內容,表明教育信息化是大勢所趨。
信息技術與我國教育教學的進一步深度融合,使得信息化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正從單要素推進走向系統性、深層次變革階段。國家政策的陸續頒布將不斷提高對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要求,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成為重中之重。
在當前中國教育的語境下,市場機制促使優秀教育資源大量聚集于城市地區,鄉村地區難以獲得優質教育資源。與此同時,教育信息化使得城鄉文化鴻溝進一步加深,反映在學校教育中,便是對教育信息化這一趨勢做出反應的能力及程度。當東南沿海部分發達城市的基礎教育階段已經開設scratch、Python等編程課程,部分鄉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甚至連最基本的信息化條件都難以提供和維持。上述問題最終導致農村地區的學生在學習學校時“天然”地處于劣勢。然而,“互聯網+教育”憑借其覆蓋面廣、可復制、可共享、低成本的優勢,解決了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間的分配不平衡問題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通過互聯網,鄉村學生可以享受低成本的優質教育資源,還可以利用線上教學資源獲得延長與擴展學習得時間與空間。
“互聯網+教育”優勢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仰賴于教師優良的信息素養。面對海量的網絡資源,教師需要擁有較強的甄別能力、提煉能力、加工能力以及對其適切應用的能力。這種整合并非網絡資源的簡單合并,而是對其進行有機的拆分與重組,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其進行適當的創新,才能將其整合為優質有效的教學資源,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由此,教育信息化優勢才得以充分發揮,進而促進城鄉間的教育公平。
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自教育部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以來,鄉村學校教學環境、薪資待遇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然而,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仍是實現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標過程中的主要障礙。
現代信息技術所引發的教育領域內的變革正在重新定義教師的能力與職業要求,而信息素養也成為了教師專業發展具體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鄉村教師信息素養的綜合提升對于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突破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困境意義重大。
鄉村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在上述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我國鄉村地區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浪潮中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鄉村教師信息素養提升方面同樣存在諸多現實困境亟待解決。
信息意識指的是教師在信息活動中產生的認識、觀念和需求的總和,是教師信息素養構成的重要前提,決定著教師捕捉、判斷和利用信息的敏銳程度。由于培訓較為簡易,鄉村教師僅僅能對多媒體設備進行基礎操作,且仍舊習慣于使用傳統的實物教學資源進行授課,導致鄉村教師整體信息意識較為淡薄。同時,一些中年教師及老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已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學方式方法,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相對有限,且存在“差不多能應付”的心理。此外,鄉村地區學校與外界交流較少,本身已經形成的對信息技術的保守氛圍難以在短時間內破除,加之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致使信息意識的培養在鄉村學校更加困難,即使是對信息技術持積極態度的一些年輕教師也在這種氛圍中改變了自身立場。
因此,鄉村教師難以對信息化設備提供的海量教學資源、生動直觀的課堂呈現方式以及創設課堂環境的信息化條件進行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通過對鄉村教師進行采訪調查,不少鄉村教師都反映針對教師教學信息化能力的培訓多數是“一次性”的主要在安裝多媒體設備時進行,后來新入職的教師,由老教師對新教師進行信息化設備的使用教學,借由“老兵帶新兵”的模式傳授信息化知識,這種模式的局限在于,老教師本身接受的培訓極為有限。因此他所傳授的信息化知識只能是基礎的和有限的,這使得鄉村教師隊伍整體上的信息素養提升受到了較大的限制,很難有進一步的提升;此外,培訓內容較為簡略,只有部分關于設備的操作知識。這使得鄉村教師對信息化設備的使用僅停留在基礎操作的層面,而網絡資源的加工與整合、信息技術輔助下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創新則完全沒有涉及。
上述情況使得鄉村教師們對信息化設備的使用僅停留在較為基礎的層面,其優勢無法得到發揮,而信息技術的巨大潛力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這使得鄉村教師隊伍整體上信息素養的提升受到較大的限制。
鄉村學校所能提供的專業化、系統化學習資源極為有限,無法滿足教師自我學習和提升的訴求。部分鄉村教師表示,為滿足教學需求,自己曾嘗試主動通過在互聯網上搜索網絡資源來學習信息知識、提升自身的信息能力,然而該方面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質量參差不齊,優質有效的信息學習資源相對有限。而鄉村教師在自身信息素養較弱的情況下,難以對龐雜的信息學習資源進行甄別,導致其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因學習資源本身的問題而陷入困境。許多教師在按照網絡上的教程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往往與視頻所呈現的過程存在出入,此時的教師找不到自身操作的問題所在,又無法獲得具體有效的指導,只能不斷重復摸索,不僅效率極低,往往也難以有所突破,由此教師很容易因受到挫折而產生抵觸心理。
針對上述困境,鄉村教師信息素養提升路徑應著眼于激發鄉村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內驅力、完善鄉村教師信息素養培養機制與模式以及健全鄉村教師信息素養培養支持體系。
鄉村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積累的經驗、養成的習慣及學校長期以來的氛圍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久而久之也使得鄉村教師思想觀念逐漸受到影響。阻礙其信息素養的形成,因此更新鄉村教師信息技術觀念是提升其信息素養的首要任務。鄉村教師自身提升信息素養的意愿是外在的培養機制與模式得以發揮作用的基礎,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鄉村教師提升自身信息素養的內生動力的培養。一方面,在培養過程中需要將信息素養與具體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培養教師信息素養的目的是提高教學信息化程度,并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改善教學質量。因此,在培養過程中必須將其與具體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使得教師易于理解、吸收并直接應用于自身的課堂教學之中。另一方面,通過物質獎勵和榮譽表彰相結合的方式鼓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計劃性、創新性地對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進行加工、整合與應用。使教師在日常的信息化教學實踐中養成相應的思維和習慣,進而激發鄉村教師主觀能動性,激活鄉村教師提升自身信息素養的內生動力。
目前,我國的教師教育在信息素養提升機制與模式無論是在學校教師教育方面還是在職培訓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改進。[5]
學校教師教育方面,有關課程教學多是圍繞信息知識與技能來展開,如信息技術概括、課件制作以及多媒體設備操作。對此,應將涵括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信息觀念與意識、信息倫理與道德、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維與創新精神在內的信息素養綜合提升作為教師教育的目標之一,并基于此目標提供完備的信息素養課程資源及優質師資。
具體言之,就是要在教師教育中克服僅僅重視理論知識與技能習得,卻忽視應用理念與創新意識培養的積弊,形成知識與理念并重、技能與意識并重的課程觀,而其關鍵就在于教師教育的評價體系。在信息素養相關的教師教育課程中,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應得到同等重視。除了需要對硬性知識與技術進行考察外,還應增加綜合性考核項目,這些項目需要被考核者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對各個單元的知識技能進行有機整合。此外,考核還應給予創新意識更大的權重,對于在上述基礎上能夠做出適切創新并取得良好效果者,其突出之處應在評價結果中得以彰顯。
在職培訓方面,應將臨床視導機制靈活運用于培訓當中。臨床視導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戈德哈默、科根等人于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的一種教學視導機制。根據倡導者們的解釋,臨床視導是“一種設計來改進教師在教室中的表現的原理與實務”。
在臨床視導過程中,視導人員由信息素養較高的人員擔任,視導人員與教師建立面對面的聯系,了解教師的教學方式、班級學生的情況并建立教師與視導人員之間的良好關系,就一系列問題如觀察的時間安排、觀察的重點行為和事件等達成默契。然后視導人員在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作密集式觀察的同時進行詳細的記錄,力求保證獲得的觀察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進而針對教師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信息素養進行全面的分析,并基于此對其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做出評價,進而提出改進方案反饋給教師,與教師協商改進策略與提升計劃。與此同時,視導人員需要對自己的視導行為進行分析和評估,需要考慮自己的教學視導的有效性、對教師是否尊重等,如果存在問題,則需反思問題的關鍵并調整自己的視導行為。
很多研究表明,運用臨床視導機制的確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作為一種形成性評價,臨床視導這一不斷循環的過程會使得教師的信息素養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得到較為有效和持久的提升。
目前鄉村地區信息素養培養的支持體系不夠完善,應加快形成上下聯動的鄉村教師信息素養提升支持體系。政府應提供政策支持,加強信息素養在線研修課程平臺建設,號召高校聯合鄉村教育工作者推出信息素養提升的相關線上課程,解決信息資源不足的問題。同時推出如“國培計劃”的培訓方案,并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規范性文件,使針對鄉村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培訓能夠以規范的形式確立下來。
學校應構建“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培訓支持體系。學校要聯系專業人員以及信息素養較高的一線教師,持續對鄉村教師進行培訓,不斷擴充教師信息知識儲備,形成對信息知識系統框架的建構;培訓人員還應以講座、演示等方式向教師們傳授該領域的前沿知識,實現教師們在信息領域內的知識更新,進而養成教師自我更新的習慣。同時,學校應定期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到理念更先進、創新意識更強、應用更加靈活的學校與機構學習,進而不斷提升其自身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