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兵,滕湘君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民在往城市遷徙過程中,不僅有第一代農民工(20世紀80年代之前出生且進入城市務工的農民群體),還有新生代農民工(20世紀80年代及之后出生且進入城市務工的農民群體),他們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力求適應城市生活。本文通過采取問卷調研和深度訪談等方式,選取6個城市的農民工作為調研和訪談對象,共發放300份問卷,深度訪談50人,收回有效問卷29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7%。同時整合并分析2011—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及國家統計局網站資料,發現農民工行為變遷人口學特征明顯,在時間與空間上呈現一定的規律,進而探索了農民工行為變遷的形成機理。
樣本外出務工主體分布中,新生代農民工比第一代農民工占比高。第一代農民工32人、占比10.92%,新生代農民工261人、占比89.08%。新生代農民工中“80后”“90后”“00后”分別為83人、91人、87人,占比分別為28.33%、31.06%、29.69%,“90后”農民工和“00后”農民工所占比例差別不是很大。
樣本外出務工主體中,男性數量比女性數量多。293個樣本中,男性154人、占比52.56%,女性139人、占比47.44%,其中第一代農民工男性21人、占比7.17%,女性11人、占比3.75%,男性占比明顯高于女性占比;“80后”“90后”“00后”農民工中,男性分別為43人、46人、44人,占比分別為14.68%、15.69%、15.02%,女性分別為40人、45人、43人,占比分別為13.65%、15.36%、14.68%。新生代農民工中,男性占比稍高于女性占比,但差異不大。
樣本外出務工主體中,年齡在20歲以下的有41人,占比13.99%;21~30歲和31~42歲分別有113人、107人,占比分別為38.57%、36.52%;43歲以上的有32人,占比10.92%。說明年齡是影響農民外出務工的關鍵因素,新生代農民工是農民工的主要組成部分。
為方便研究農民工的學歷分布,筆者特將戶口在農村,外出就業的大中專、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納入農民工群體。樣本外出務工主體中,初中及以下學歷34人、占比 11.61%,其中第一代農民工15人、占比5.12%,新生代農民工19人、占比6.49%;高中(中專)學歷133人、占比45.4%,其中第一代農民工13人、占比4.44%,新生代農民工120人、占比40.96%;大專(高職)學歷108人、占比36.85%,其中第一代農民工3人、占比1.02%,新生代農民工105人、占比35.83%;本科以上學歷18人、占比6.14%,其中第一代農民工1人、占比0.34%,新生代農民工17人、占比5.8%。由此表明,農民工的學歷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
樣本外出務工主體中,已婚215人、占比73.4%,其中第一代農民工32人、占比10.92%,新生代農民工183人、占比62.48%。已婚人員中,和配偶一起居住的有190人、占比64.85%,其中第一代農民工11人、占比3.75%,其他人的配偶留在農村照顧子女。離婚人員有12人、占比4.1%。
調研發現,絕大部分農民工是漢族,少部分是少數民族。293人中有32人為少數民族、占比10.92%,261人為漢族、占比89.08%。調研對象皆沒有宗教信仰,但通過其中50人的深度訪談發現,農村封建迷信現象一定程度存在。
查閱2011—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及國家統計局網站資料發現,進城務工農民不斷增多。2016年我國農民工28171萬人,相比2015年,增加了424萬人,增長1.5%,增速增加0.2%。2011—2016年,2016年農民工人數最多,2011年最少;農民工增速最大的是2011年,達4.4%,此后增速有所減緩,2015年增速最小,此后開始出現上漲趨勢。
東西部地區農民工分布差異較大,這主要與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關系。由于農民工不斷流動,每個地區都有農民工進出。對2015—2016年農民工流入和流出情況進行分析:從農民工流出地看,東部地區2015—2016年外出務工農民分別為10300萬人、10400萬人,增加100萬人,增長1%;中部地區為9174萬人、9279萬人,增加105萬人,增長1.1%;西部地區為7378萬人、7563萬人,增加185萬人,增長2.5%;東北地區為895萬人、929萬人,增加34萬人,增長3.8%。2016年外出務工農民28171人,外出比例最高的是東部地區,占比36.9%,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占比分別為32.9%、26.9%、3.3%。西部地區外出務工農民數量增長最多,在所有新增農民工中占比近一半,為43.6%,東北地區最少,但增速最大。
從農民工流入地看,東部地區農民工人數有所下降,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均有所增加,甚至前往港澳臺及國外的農民工人數都有所增加。就2015年和2016年而言,東部地區農民工分別為16800萬人、15960萬人,減少840萬人,下降5%;中部地區為5599萬人、5746萬人,增加147萬人,增長2.6%;西部地區為5209萬人、5484萬人,增加275萬人,增長5.3%;東北地區為859萬人、904萬人,增加45萬人,增長5.2%;港澳臺及國外為72萬人、77萬人,增加5萬人,增長6.9%。前往東部地區打工的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56.7%,其他地區依次為20.4%、19.5%、3.2%、0.3%。但隨著我國中西部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前往東部地區的農民工有所減少,前往西部地區的農民工不斷增多,僅增量為以上地區之最。前往港澳臺及國外的農民工盡管人數不多,但增速高達6.9%,在以上地區排名最高。
2011—2016年,全國農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趨勢(僅2016年出現上升趨勢),增速分別為4.4%、3.9%、2.4%、1.9%、1.3%和1.5%。中部地區跨省流動的農民工數量最多,占比62%,然后依次為西部地區52.2%、東北地區22.9%、東部地區17.8%,但與2015年相比,東部地區上升了0.4%,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分別下降了0.5%、1.3%、2.3%。
從2015年和2016年的數據來看,農民工以從事第二產業為主,占比52.9%,其中從事制造業的比例最大,為30.5%,從事建筑行業的占比19.7%。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從事第三產業的農民工越來越多,呈上升趨勢,由2015年的44.5%上升到2016年的46.7%,增加了2.2%。2016年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農民工占12.3%,比2015年增加0.4%;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占6.4%,與2015年相比幾乎沒有增減;從事住宿和餐飲業的占5.9%,比2015年增加0.1%;從事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的占11.1%,比2015年增加0.5%。
農民工進城后,一開始會選擇租房,隨著在城市務工的時間越來越長,有了一定的積蓄后,會選擇購房。2016年62.4%的農民工選擇租房,與2015年相比有所減少,下降2.4%,且選擇租賃私房的比例也在下降,約占61%,相比2015年下降1.9%;購房的農民工逐漸增加,17.8%的農民工選擇購房,與2015年相比,增加0.5%,且16.5%的農民工選擇購買商品房,比2015年增加0.8%;13.4%的農民工住在單位或雇主提供的住所,但比例有所下降,比2015年下降0.7%;以購買保障性住房、租賃公租房或其他方式解決居住問題的農民工占9.4%。
農民工居住條件逐漸改善,2015年和2016年人均住房面積均為19.4平方米。2016年6%的農民工人均住房面積≦5平方米,比2015年下降2.3%。住房電器設施比較齊全,2016年配備電冰箱和洗衣機的占比為57.2%和55.4%,比2015年分別增長2.9%和3.8%;86.5%的農民工住房安裝了自來水管道,比2015年增長0.3%;77.9%的農民工住房配有洗浴設施,比2015年增長2.8%;69.6%的農民工住房配有獨立衛生間,比2015年增長0.2%。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展迅速,吸引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往城市遷移。農民來到城市后,找到一份工作,使生活有了保障,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適應了城市的生活,他們逐漸對農業生產不感興趣,不愿干農活,對家鄉逐漸變得陌生起來,與“生于斯、長于斯”的農村慢慢疏遠了。相反,城市良好的教育、醫療、交通等條件,使農民工產生了好感,逐漸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慢慢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逐漸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圈子。農民工逐漸對家鄉有了距離感與陌生感,鄉土認同也在逐步減弱。
伴隨農民工的代際轉換與新生代農民工成為外出務工主體,農民工的利益訴求更為強烈,希望能在城市立足謀求長遠發展。一些農民工希望在城市穩定居住下來,不愿到處遷徙,也不愿回到農村。調研發現,中西部地區近60%的農民工打算在城市買房定居。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愿望更為強烈。農民工學歷越高,加上其吃苦耐勞的精神,收入就越高,生活水平也就越高,精神文化生活會更加豐富。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對未來的規劃等不同于一般的農民工,因而市民化意識也就越強,留在城市生活的意識和愿望更為強烈。
由于傳統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比較失調,重工業發展較快,農業發展較慢,工業農業發展不夠平衡。目前這種經濟結構已經不符合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只有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才可確保比較穩定的人口自由流動,這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勢所趨。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對內經濟搞活,首先從農村著手。農業是否發達,農村是否發展,農民生活是否好起來,關系著國家發展、社會穩定。因而要充分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城鄉就業,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共同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諸多紅利。
經濟的現代化必須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基礎,這就需要大量的城市居民作為支撐,部分城市居民來源于補充到城市勞動力大軍的農村人口。隨著在城市務工的時間越來越長,農民工基本習慣了城市的生活,為城市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結識了朋友,建立了一定的交際圈子,不愿再回到農村。加上時代的需要,我國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但部分城市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不能很好地滿足服務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人口需要,這些因素為農民工市民化提供了必然性。若農民工落戶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那么和諧社會建設則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國農民工數量龐大,為城市發展作出了貢獻,但又長期處于邊緣地位。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有利于進一步調動農民工的生產生活積極性,為社會發展提供動能;有利于增加農民工收入,帶動內需,推動經濟增長;有利于保障社會治安秩序平穩有序;有利于建立和諧社會,協調好各階層的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穩定。
農民工已經形成了第一代農民工和新生代農民工兩個群體,是影響城鎮化進程和鄉村振興的重要主體。新生代農民工是當前外出務工的主要群體,其中男性占比稍高于女性,學歷不斷提高,已婚和漢族人數比例較高,不信奉宗教。東西部農民工分布差異較大,跨省流動的農民工不斷減少,他們以從事第二產業為主,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部分農民工居住條件有所改善,有的在城里買了住房,這在很大程度上與農民工逐漸疏遠農村、在務工地穩定生活的愿望強烈、適應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農民工市民化等因素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