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福
(阿榮旗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內蒙古呼倫貝爾 162750)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是國家穩定、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現代農業相比傳統農業具有很多優勢,最重要的作用是幫助農村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范式轉換。自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農業生產發展發生了很多新變化,農業產業興旺繁榮、農民生活越來越寬裕,鄉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面對國家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挑戰,對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現代農業發展進行研究,是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分析了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針對目前農村農業發展的優勢和問題,提出了現代農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下更好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對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延伸和提高,是納入國家“五位一體”重要目標的組成部分。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生產發展提升到農業產業興旺的高度,以幫助農民從生活寬裕邁向生活富裕,從村容整潔上升到生態宜居、從民主管理上升到高效治理的新發展階段,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從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向現代農業管理模式轉變,從單一生產一元化發展向農業生產、農村生態等多元發展模式轉變,總的任務目標是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更美麗,讓農民享受更多的發展紅利。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現代農村,要圍繞高質量、綠色、核心、創新和融合的發展理念,建立相配套的體制機制和管理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鄉村現代化和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建設水平。
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任務是,提高現有農業產業各類產品的質量,在增加農產品產量的同時提高供給的質量。降低農業生產中的資源消耗,減少農業發展對環境帶來的污染和損害,提高農村經濟的競爭力,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不斷完善農村農業建設的基礎設施,優化改進現有收入分配體系,建立和新時代農業、現代化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投資邊界效應遞減等對農業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綠色發展的任務是,在國家日益豐富完善的生態環保法律法規支撐下,不斷推廣應用生態友好型農業創新技術,加強對現有農業資源管理,提高化肥農藥、農業薄膜生產使用標準,堅守農田紅線、改善水資源利用成效,守住環境容量的底線,推動農業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在對鄉村生態、鄉村空間進行現代規劃管理基礎上,提高山林田湖草的綜合治理成效。創新發展的任務是,在政府主導下,注重以創新精神推動農業管理法律法規的完善,體制機制的優化;在農業科技人員主導下,注重加快農業現代化技術和農業生態技術的應用;在農民主導下,推進新農村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系統化解決三農發展不夠充分、不夠平衡的問題,為農民、農村和農業實現全面可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和諧發展的目標是,實現農村社區內外部,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的和諧發展,以代際和諧促進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天人和諧的良好發展局面。融合發展的目標是,要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以城市發展的長板作為鄉村發展的追趕目標,讓鄉村發展速度加快、質量提高,在城鄉權利、責任公平的基礎上,以互利共贏來實現城鄉各自優勢充分發揮下的共同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內鄉村發展的指導方向和目標。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見效,是一項需要全國人民系統化推進的工程。現代農業是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產業興旺的重要基礎,必須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容進行更為詳細和準確的研究,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取得切實成效。
現代農業相比傳統農業相比,能消除農業的弱質性,增強國內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讓農業成為現代人認可的體面職業,讓農村成為人們追求的幸福家園。現代農業是由全生產要素驅動下的發展,技術、制度和組織、管理等各生產要素的投入和變化,都會對發展進度、質量帶來直接影響。因此發展現代農業是振興鄉村戰略執行中的重要內容。從目前來看,國內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比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農業全要素的生產率為56%水平,還有提高空間,因此發展現代農業是國家高度重視的戰略內容。現代農業的發展可以從三個層面上進行,一是基于農業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良種化、農業機械化和農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提高現代農業的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二是基于組織制度和管理現代化,將農民作為新型職業進行完善,不斷優化農業生產資源和農業發展的資本產權結構,以農業規模經營、綠色農業產業等創新,為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安全和農業生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三是以三個產業的融合為切入點,不斷優化完善農業產業體系,在創造更多農民就業機會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產品經濟價值。
現代農業發展已經和國內社會經濟發展一起,進入到全新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深化推進,讓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人口流動性加快,農民分工細化加快、農業生產集約化加快、農業新技術應用推廣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環境條件越來越好。主要的發展優勢體現在:一是農業自身的發展條件不斷改善。現在農業的隱蔽性失業情況基本消失,非農就業機會和農業勞動力市場不斷健全,農民只能靠長期干農活、在季候影響下無法從事農業生產等現象已經基本消除,農民生產條件環境日益變好。二是農業發展正從自給性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生產發展。三是農業不再依賴開荒來增加土地供給,退耕還林、退田還湖等一系列農業生態工程有效落實,現有農業耕地數量雖然沒有增長,但質量不斷提高。四是農業勞動能實現過程監督。傳統農業很難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監督,因此對農產品的質量管控力度較弱。現在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作業外包服務越來越豐富,農業機械已大量取代傳統的農民手工操作,這為實現農業勞動監督奠定重要基礎。五是基本解決農產品供給問題。我國目前除乳制品外,農產品的人均占有量已經超過世界農產品人均占有平均水平。農產品種類豐富、數量充足,對農產品產量的關注已經轉變到對農業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的關注。六是農業規模經營的比重越來越大,農戶收入逐年增加,農業集中度越來越高。職業農民的出現讓傳統小規模農戶數量越來越少。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讓國內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目前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產業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比較容易改革的內容越來越少,在農民解決溫飽實現小康后,要實現富裕、富強,改革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如制約農業發展的超小規模土地成本經營模式等改革都面臨很多的執行阻礙。二是農業經濟發展體制機制需進一步優化。傳統農業讓農民感受不到自豪,收入低、待遇差,難以維持體面有尊嚴地生活。現代農業要借助國家促進農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充分挖掘農業內外部發展動能,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三是農業管理者的素質水平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國內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管理者,都肩負帶領農民發家致富的重任。農業管理干部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區域農業發展和農民利益等指標。農業管理的行政管理替代市場規律,扭曲了市場信號,導致有的地區農業發展進入到畸形發展局面。四是農業從業者的素質不夠均衡。在上個世紀改革開放初期,取得成績主要是靠個體的智慧和膽識。在新世紀的改革發展深入推進下,農業發展的環境出現了新變化。現代農業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術能力的職業農戶,這些農戶要靠自我力量來完成農業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農戶在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性作用越來越顯著。
雖然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業勞動力對人口就業的貢獻率不斷降低,到2015年農業勞動力只占就業率的28%左右,但在全國就業形勢中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現代農業的發展,讓農業就業的形態和范圍進一步拓展,如農家樂旅游、蜂蜜養殖、家禽養殖等,都成為農民就業的范圍,而且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現代農業發展,不斷優化傳統農業產品結構,通過出臺相關法律法規,限制農業化肥濫用等措施,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讓優質、綠色、生態農產品數量越來越多。農業新技術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生產效率,滿足了人們對農產品種類和數量的需求,增加了世界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
我國一直高度關注農業領域科研工作,生物肥料、節水灌溉等農業生物技術不斷創新,并得到了應用推廣。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的融合開發,讓農業機械自動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從傳統的種植養殖向休閑農業、綠色觀光農業拓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我國將秋分作為農民的豐收節日,不僅是對農民地位的認可更是體現了國家對農民群體的關注。農業是中華民族千百年持續發展的根基。現代農業讓農業成為一項產業,農民也成為體面受尊重的職業,農民的自豪感不斷增強,為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一是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建立以家庭合作為基礎的農業經營新模式,完善農業作業外包服務,實現農業一體化、體系化發展;以先進的技術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減少農業化學品使用對生態環境和土壤的影響,以新技術替代傳統農業比較艱苦的生產環節,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二是促進適度規模農業經營模式的發展。以提高農業收入為目標,培養一批熱愛農業,愿意從事農業產業的核心農戶。三是優化糧食生產結構。進一步細化糧食生產的區域和品種,針對國內不同區域特點來生產口糧和飼料糧,不斷提高各類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更好地保護土壤環境。四是拓展農業產業功能。挖掘農業發展機會,創造農業發展平臺,以農業保險等多種措施健全完善農業產業保障體系,拓寬農民收入渠道。
一是讓農民享有土地股權和土地資產經營權。現代農民更關注土地資產收入,要出臺相應規定制度,進一步明確農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股東地位,對共享土地資產收入有權利享受,從而促進農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二是激發農民創收的潛力和活力。圍繞增加農民的持續性收入,加強農民人力資本的投資研究,探索新型農民以人力資本來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新路,形成人力資本興農、富農的良好局面。三是增強農民自力更生能力。現代農業發展,不能總是依靠政府補貼才能實現運營。要培育具有自力更生能力的職業農民,借助銀行貸款、保險公司保險等市場行為,形成具有生命力的農業經營主體。
一是國家要營造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政府的責任是保護農戶合法權益,維護農業市場公平競爭,為農戶提供公平物品,不要用行政管理干涉市場行為,要通過為農業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的環境,保證國家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系統的安全。二是要實行最為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保護好國家設定的基本農田范圍,保護好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對農業用水總量進行科學控制,堅守水資源紅線。嚴格執行農地耕種強度管理和化學品使用標準,嚴守農田生態紅線。三是要加強農產品食品安全管理。在保證對農產品數量基礎上,滿足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營養的需求,優化現有農產品結構,降低農產品運輸、存儲、銷售環節的損耗,倡導愛惜食物、杜絕浪費的消費觀念。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上,要以鄉村振興戰略指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更加美麗的宜居鄉村、更加繁榮興旺的現代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