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
(棲霞市寺口鎮綜合服務站,山東棲霞 265317)
農業是國民經濟之基,是社會經濟發展之重要助力。農業的發展對我國有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還能夠極大程度地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經濟的進步[1]。而進行新農村建設,必然需要農業經濟的支持,實現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生產力,提升農村經濟實力之重要手段。農業機械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創造性、決定性、主導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是新農村建設的巨大推動力[2]。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需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穩步推進,以先進的農業科技和科學的理念來實現農村經濟的全面振興,深入挖掘農業發展潛力,最終實現美麗鄉村建設之宏偉目標。
新農村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一種農村發展新潮流,通過現代化建設來改善農村人民的衣食住行,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3]。自我黨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闡述了新農村建設之目標,提出了該項建設工作之開展決策后,新農村建設便燃遍了中國大地。所謂新農村建設,即是以鄉風文明、生產發展、民主管理、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為主要建設目標的系統性工程,是國家統籌城鄉發展之重要決策。開展新農村建設需要各地方政府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下,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經濟發展、村民政治建設、鄉村文化建設、社會保障建設等多個方面著手開展,力求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以及村容村貌實現整體改變,有效加快農村社會經濟之發展。
根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以及實施方向我們可知,新農村建設將使農村形成道路暢通、衛生整潔、水電便利、基礎設施齊全、村民和諧的新局面,農村的教育、衛生、生態、環境將會實現新的發展,農業生產水平也會得到相應的發展。新農村建設也便意味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經濟繁榮發展。由此可見,建設新農村是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一環,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科學選擇。而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發揮農業機械化的關鍵作用,利用農業機械化發展助推新農村建設是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一般而言,所謂農業機械化即指利用行之有效的農機設備進行科學高效的農業生產,最終提高整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從而提升農村經濟效益,實現農村生態效益良好發展的過程。通過機械化生產,不僅可以解放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繁榮,還能引導農民科學種植,減少不必要的農藥噴灑、施肥等工作,從而降低土壤污染,維護農村生態環境,也使農民的整體生活環境得到改善,這與新農村建設之目標具有極大的契合度。新農村建設號召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實現農民生活富裕,而農業機械化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助力,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持。
農業機械化設備多種多樣,其中常見且常用的設備主要包括播種機、收割機、插秧機等,應用這些機械設備進行農業生產比起傳統的人力與畜力生產而言,其生產效率更高,穩定性更強,也更具有靈活性。通過把機械化設備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僅能夠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避免較多的時間、精力被浪費,而且可顯著提升人力資源利用效率,從而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4]。如此一來,生產力提高了,勞動力便能得以釋放,廣大農民可以利用更多時間從事其他勞作,從而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改善農民以及農村經濟狀況。
新農村建設要求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而采用機械化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則可實現這一建設要求。一方面,農業機械化可以對種植土壤進行深耕翻作,保持土壤自身肥力,讓農作物由土壤中汲取養分,進而可減少農業化肥的使用,減少對土壤的污染。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可以對農村秸稈展開科學處理、二次利用,避免了農民直接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而農民出賣秸稈也能夠增加一定的經濟收入。此外,農業機械化還可以對旱地農作物進行科學灌溉,對澇地農作物進行排水保護,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自然災害所帶來的農作物損害,對于降低農業風險,提高農作物產量具有積極意義。
農業機械化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農民的勞動效果,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還能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在機械化的模式下,農民們會有更多的積極性和信心去學習有關機械的知識,也給了種植規模大的村戶提供了其他經營模式的機會[5]。對于一些種植起來較為復雜、產量較小且技術要求較高的農作物,以人力和畜力進行種植難以獲得較大的收益,而利用相關農業機械進行種植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在實現農作物高出產種植的同時,農民群眾還可以引入市場經營理念,構建生產線,成立產業集群,通過市場引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最大化增加經濟效益。此外,農業機械化還有助于新的農產品培育,有助于農業栽培技術之創新,更好地促進農業生產結構之調整。
要想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則要使農業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而農業生產分工協作則是其產業化發展之關鍵。依托農業機械化可以實現農作物的規模化種植,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夯實基礎。而不同農機產品的專業化應用又能實現農業生產的分工與協作,實現大規模精細化、智能化工作,使生產要素得以優化配置,促進農業集約化發展,走上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精神文明建設一直是社會主義建設之重要內容,國家十分重視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農村建設同樣如此。在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中,城市與鄉村的發展還存在一定之差距,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明顯動力不足。而農業機械化發展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新的動力,農業機械化為農民帶來了新的可供學習的知識,而機械化的發展又需要農民群眾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機械產品的使用方法,如此才能更好地操作產品,開展農業生產。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農民的思維得以轉變,眼界得以開闊,而農業機械化發展又提高了生產效率,發展了農村經濟,農民群眾也會樹立更為明確的生活目標,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參與群眾文化活動,開展身體鍛煉,增加社會交流,村民們的精神風貌得以改變,文明鄉風建設自然更容易實現。
目前來看,一些農村地區生產力較落后,仍然沒能實現農業機械化,或僅部分開展了農業機械化,亟需地方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劃撥一部分資金用于補貼農民購買機械設備,激發其購置熱情,鼓勵農民開展機械化種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還可利用基金扶持、貸款優惠等方式加大農民購買、使用農機設備的力度,促進農業機械化的更好發展。此外,地方政府還可出臺相關制度,完善保障手段,以政策支持來促進農業機械化生產。
農業機械化生產需要農民掌握基本的農機操作方法,能夠對部分農機問題進行解決。而當下很多農民的知識素養并不高,在使用農機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亟需有關部門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指導。針對農民展開農具機械化設備的應用指導培訓,使農民熟練掌握農業機械化設備的運用方法,實現農業機械化生產建設[6]。這就需要地方政府組建專門培訓部門,由該部門定期安排組織農機知識培訓活動,讓部門技術人員對農民使用農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對農機的操作技能進行培訓,使農民能夠了解并靈活使用農機設備,提高使用水平。
要切實提升機械化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就需不斷進行新的機械設備和新的技術的研發,加強新農機和新技術之推廣。要加強對農業產業化途徑構成情況的分析研究,并對農機化快速發展的形勢進行深入分析,使農業機械推廣舉措的實施與農機推廣的新形勢相適應,為農業科技成果的集成化處置提供必要支持[7]。地方政府可通過村廣播、宣傳欄、地方電臺、報紙、網絡等媒介進行新農機、新技術之宣傳與推廣,亦可安排技術人員攜帶新設備到農村地區進行新農機的示范性作業,吸引廣大農民學習了解,進行實地宣傳。同時在電力電子、信息聯動與微控等技術支持下,我國農業機械設備開始向智能化、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8]。農機設備越來越高科技化,這也需要地方技術人員親身示范,切實指導農民正確操作,提高推廣效果。
在農業機械化過程中,由于地理環境不同、土壤條件不同、地區氣候差異,對于農機設備的選擇也應具有差異性。在指導農民購買農機時,地方政府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并結合本地區的主流農業技術,實現農技與農機之高度契合。一方面,地方政府應指導農民合理使用農機設備,包括作業量、作業時間、作業間隔等,防止農機因超負荷運作而造成損壞;另一方面,要結合當地耕作實際合理調節農機作業速度,在保證任務完成的同時減少油耗,切實提高農機作業效率。此外,在農機投入使用前要做好準備工作,包括農機的全面檢查、機車和機具的安排、機耕地的修整等,以保障農機正常、高效作業。
農業機械化不僅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還需要提供完善的農機售后服務。畢竟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有限,對農機操作、保養和維護等方面的知識不足,在遇到機械故障時往往會束手無策,這都需要售后服務人員提供幫助與支持。因此,地方政府與農機廠家應達成協作,建立起售后服務指導小組,一方面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與指導,另一方面要切實做好維修、維護服務,可通過網絡平臺對農機設備進行監控管理,對技術故障及時查處和解決,亦可安排專業人員上門服務,進行設備的維護與修理。
創新是生產力發展的源動力,只有做好農機科技創新工作,才能源源不斷地為農業生產提供動力。在當前科技高速發展、國家大力扶持農業的大環境下,農機企業也應把握機遇加快科技創新,為農民群眾研發更多有用的新的農機產品。地方政府也應加強與農機企業的合作,通過收集農民反映的問題,了解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需求,指導相關企業生產出與地區農業發展相適宜的農機產品。如對于丘陵地區而言,農業種植區域較小,缺乏大面積相連產區,大型機械一般難以應用,這就需要研發更多小型、操作靈活的農機設備,以提高農機利用率。國家應成立農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企業以及個人開展農機科研創新,研發新的技術、新的器械,以更好地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此外,地方政府還需加強農機推廣信息化建設,通過建立網絡平臺,實時更新農機產品信息,推介新的農機設備以及新技術,并通過視頻發布、在線咨詢等方式幫助農民群眾了解農機產品以及新技術的內容,更好地助力農業機械化生產的開展。
我國新農村建設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但新農村經濟建設是其中之重點,而加強農村經濟建設,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又成為了農民增產增收之有效手段。農業生產發展了,農村富裕了,鄉風鄉貌、民主管理、文化建設等工作自然就更容易開展。因此,地方政府應加強農業機械化發展,通過有效安排、合理指導,逐步推進農業機械化全覆蓋,以新的農機技術指導農業生產,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推動新農村建設更好發展。利用農業機械化推動新農村建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可以通過加快農機產品的創新以及其與新農業技術的結合,盡快實現農業科研成果的落地,使之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同時,也要加強區域合作與產業聯合,通過農機跨區作業,實現農業生產成本的降低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更好地提升農村經濟水平,促進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