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于子川
(1.東阿縣農業農村局,山東東阿 252201;2.莘縣農業農村局,山東莘縣 252400)
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一種創意農業,是農業產業一種新興的發展模式,使農業發展具有高文化度、高附加值以及效益綜合化的特征,基于農業發展以農業生產要素、管理要素組合形成新的創新動力,并不斷延伸農業產業價值鏈條,從而為農業發展開辟全新的路徑。
現代農業是在新常態階段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與原始農業、傳統農業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它的理念內涵更加充實、豐富,在農業經濟創收之外,增添了可持續發展、生態和諧等內容。現代農業產業園正是其中的代表性模式,匯集了眾多現代化生產元素,除拖拉機等常見設備外,水利排灌機械、畜牧機械等新型機械應用、普及程度也在提高;政府調控、市場機制的參與激發了主體積極性,使得整個流通環節更加活躍,惠農、支農政策陸續出臺,產業園內公共衛生、教育文化等條件不斷改善;在農產品加工、工業機械、互聯網等生產要素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的方式,進一步暢通了營銷渠道和路徑,整個產業鏈條運轉良好。在產業園建設時,應當廣泛吸納現代生產要素,協同、統籌好其間關系,最大限度發揮其優勢。
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產業結構層次多樣,糧食、果品等產業蜂擁簇集,可以有效增強產業園區的風險抵御能力,在企業發展方面,并不是齊頭并進、平均發力的,主導產業占據了絕對性的優勢,在資金、營銷等資源的配置上均是有所傾斜的,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的分布規律。從數量上看,有超過半數的園區采取集中優勢的發展策略,著力打造單個主導產業,有的產業園主導產業也僅有兩至三個,因此,新興產業園建設時,同樣可以借鑒以往經驗,立足當地實際進行優勢資源分析,精準定位主導產業,充分體現自身特色。從品種上看,選擇果品作為主導產業的產業園居于多數,蘋果、柑橘等均是較為常見的種類,其次還有糧食、畜禽、蔬菜、中藥材等,以水產、油料等為主導產業的園區相對較少,部分區域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傾向,休閑、生態等功能開發相對欠缺。
產業融合是現代農業產業園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農業、工業相融合,解決了農產品形式單調、轉銷困難的問題,通過深層次加工,農產品包裝更加嚴密、精美,市場競爭力直線上升。比如福建省安溪縣產業園,集中優勢建立了鐵觀音產業鏈,從茶包裝、茶具配套,至茶創意、茶文化,精、深加工特征突出,產品暢銷海內外。農業與第三產業結合優越性更加明顯,比如湖南市靖州縣產業園,以楊梅、茯苓為主導產業,在加工、產銷的基礎上,還建立了楊梅生態博物館、觀光園、文化旅游區等,開辟了大批農家樂、民宿,帶來了極為可觀的經濟創收。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過程中,同樣可借鑒上述優質經驗,以融合發展思維帶動區域經濟活力,實現區域輻射發展。
傳統農業以個體化經營模式為主,具有低效、粗放、低價等特征,單位面積的產值較低。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很多科技農業、生態農業、都市農業等產業形態,增加了農業產業的社會效益,還吸引了大量資本投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在建設過程中以科技農業為支撐、市場為導向、創新為驅動、生態為特色,極大發揮了聚集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優勢,并最大增強輻射效應,以產業園帶動鄉村品牌、生產勞動力、營銷等建設,拓寬農業生產規模,獲取很高的經濟效益與品牌效益,為現代工業貼上了創意、生態、時尚的標簽。
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立拓寬了農業產業生產鏈條,最核心的在于現代農業全景產業鏈的搭建,通過對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進行延伸,擴展出一系列的產業鏈條,促使農業產業形成三產融合的全景產業鏈條,很大程度上轉變了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本著幫扶、推促的原則,發揮政府輔導、企業主導作用,進一步推動產業經濟發展;通過強化現代產業園區內的政策指導、特色引導、合理布局等進一步完善規劃,促使現代農業建設更加完善,并培育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發展農業科技示范與旅游兩大項目,緊緊圍繞農產品的優勢進行規模化、集約化、一體化的發展;橫向擴大的農業產業規模,縱向拉長了產業鏈條,促使形成現代農業高效、集群化發展格局。
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采用品牌化培育方式,使農產品更具特色,通過品牌吸引人們消費,構建農業全新生產形態。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需要以綠色健康作為品牌化的主題,生產出健康的農產品,進而形成綠色農業生產方式。首先,加大對農業產業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將工業園區的經營理念引入至農業園區發展中,設施裝備不斷優化升級,加快設施建設的進度,貫徹落實百企建百園的工程項目,高效運用政府職能與發揮社會引領作用,促進社會資本參與至現代農業園與鄉村振興項目中,通過建立園中園,將農業園區擴建提升至6 666.67 hm2農業園區建設水平,并且,將現代農業產業園中的生產技術與傳統農業產業緊緊結合在一起,創造最優質的服務,使其產生質量與經濟效益。其次,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各級政府需通過一系列手段獲取更大的資金扶持,對于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應給予“國字號”的資金與政策支持標準,協調政府與銀行、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推動金融銀行貸款融資,整合一切資金聚焦于產業園區發展。對于該項目的多元投入促進土地平整、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環境優越,促使現代農業的建設處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還可與傳統農業相融合,發展精品瓜果、花卉等高效能農業產業,打造農業特色項目。再次,優化調整產業布局。增設產業園中的培育項目,從農作物、蔬菜、水果、畜牧等方面進行區域劃分與產業發展模式定位,建設一個綠色優質且豐富的農產品生產基地[1]。
農業產業園管理過程中,需要采用融合化經營方式,做好生產要素的融合工作,將先進技術、管理模式等應用在現代農業中,使農業生產能夠形成產業鏈。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不斷擴充豐富產業鏈條,建設一條健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大工業與服務業的建設投入,以工業帶動,以文化創意引導,使得農業產業加速融合發展。首先,培育一批自主研發能力強、市場前景好、優勢資源利用佳的產業作為當地龍頭企業,健全企業內部的農產品物流系統,配備物流配貨中心與展銷中心,積極建設電商、體驗農業、加工零售等一體化業態,在消費需求下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從生產為導向跨度至消費導向。其次,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特色農業項目為載體,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功能,打造優越的基礎設施環境,從互聯網農業、生態農業、創意農業、文化農業以及旅游農業等方面深度融合教育、健康產業的建設。再次,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以一村一品為產業發展模式,聚焦農產品的影響力,幫助農民銷售,帶動農品銷售,從而促進農民收入得到提升。以旅游行業為例,可以將吃、住、行與農業相結合,將農業產業園發展成“旅游圣地”,使游客能夠吃到新鮮的農產品,通過旅游業來帶動農業的發展。最后,加快電商平臺的搭建。利用農產品的資源優勢,合理運用電商平臺優勢營造一個覆蓋全村的綜合電商服務平臺,在平臺中引入淘寶、蘇寧等進行線上銷售,符合條件的可自行開辦營銷網站,在網絡中銷售并進行大宗交易[2]。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采用循環化發展模式,避免農業生產中產生副產物,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循環化發展的核心在于資源的再利用,一方面,需要降低污染物的生成,從根本上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先進技術的使用,對農業廢棄物回收后進行再利用,使農業廢棄物得到有效處理。在整個發展進程中將綠色放在最關鍵的位置,建設生態化、節約型、環保型農業發展體系。首先,提高農作質量減少生態污染。尤其是肥料的使用,多使用有機肥減少化肥中化學成分對土壤的傷害,建設有機肥代替、種植綠肥與水肥一體化的培育肥料技術體系,改進種植與農田管理模式,增強綠色防控效果配合有效施肥,實現增產增效。對于牧場環境改造實施三分離與二配套政策,三分離是指干濕、雨污、凈道污道分離,并配備沼氣池與新型無害處理設施。其次,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加快品種、品牌建設的進程,實施農業監督管理標準,并大力推行全程質量監控機制,嚴格規范使用農藥,對于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做好質量監管工作。直接食用的農產品以及作為原料制作出的加工品。做好質量控制工作,減少食物生產的各個階段被污染的可能。農產品的生產種植過程應保證無毒、無害,確保農產品優質無污染,增強農副業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的權威性,扎實做好整治工作,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3]。
數字化是現代農業產業園重要發展方向,是提高農業生產質量的關鍵,能夠推動產業的發展。在運營過程中,需要做好技術引進工作,將物聯網系統應用在農業生產中,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首先,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農業建設。隨著科學的進步,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化平臺已進村入戶,通過不斷完善農民信息服務能力,創建互聯網+農業政務服務,創建物聯網園區管理、農業智慧管理、農業園區信息化管理系統等,并且運用大數據逐步健全體系。其次,創新農業科技的研發推廣工作。大力推廣科技入戶的工作,為您農業產業提供相適應的技術推廣,在農業示范基地進行實驗與試點,并將工程提檔升級,重視高新科技與先進人才的引進,擴大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生物醫療等方面的技術規模,從各個方面增強農業科技性的驅動作用,并大力推廣綠色低碳農業發展模式。然后,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通過稅收、獎勵補貼的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農業投資產品,吸引資金,增強農業產業園的信貸支持,不斷探索更多的農業發展融資路線[4]。最后,需要采用“互聯網+產業”的管理形式,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督,有助于對農業風險進行防控,形成良好的農業運營機制。
在農業發展規模方面,需要采用矩陣化模式,打造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業生產過程更好地營造市場。例如,將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與制作,將其加工成休閑食品,以此來擴展農產品的市場,進而提高農產品的銷量。首先,通過各種渠道建設現代生產規模,并將農業現代化的成果實時分享出去,著重培養示范型家庭種植場、示范合作社以及示范農業產業化聯合等等。其次,提升家庭種植業或農場的技術水平,鼓勵大家組建家庭種植產業聯盟,多形式、多業態的組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并不斷提升其組織性、服務性、專業性與社會化,在實踐中不斷規范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大力培育職業農民,增強農民社會服務感引領其進行農業高質量發展。再次,提升農業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不斷健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促進現代農業快速、高質量發展。通過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可以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完善,使農產品能夠迅速地融入市場中。另一方面,可以帶動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綜上所述,打造高水平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培育新的農業發展業態,實施高質量農業生產,豐富多元化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并拓展農業產業模式,構建和諧、自然的農業生態環境,以加工業的發展帶動整體農業產業發展,并不斷創新升級,促使傳統農業向科技化轉變,提升農業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不斷完善農業產業經營模式,促使農業綠色高質量、可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