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衛衛
(濟南市商河縣農業局,山東濟南 251600)
一是規格高,習近平主席倡議召開并親致賀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軒出席大會并致辭,省市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督辦。二是參會國家多,二十國集團國家農業部長及一帶一路等5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300多名嘉賓參會。三是影響廣,充分展示了中國在糧食安全和減損方面的輝煌成就和嶄新面貌,贏得各方贊譽,取得豐碩成果。四是代表性廣,涵蓋了世界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國家和組織代表,70位嘉賓致辭發言和演講交流,商河糧食減損措施和經驗受到國內外嘉賓高度評價。五是關注度高,吸引了國內外主流媒體爭相報道,讓世界目光聚焦濟南,了解商河。
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籌備工作,按照“最高標準、最實措施、最嚴作風、最佳效果”總要求,我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埋頭苦干,認真落實,盡善盡美辦盛會,精益求精干工作,在糧食耕種管收各個環節向全世界展現了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減損措施、設施和農機裝備,受到了國內外嘉賓和各級領導的好評與肯定,鍛鑄了“商河形象”,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為今后接續辦好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次大會籌備涉及了17個部門,展示任務時間緊、任務重、頭緒多、難度大。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壓力,我們的干部職工沒有退縮,都以參與籌備工作為榮,全身心投入,擰成一股繩,聚成一條心,匯成一股勁,各方力量得以迅速集聚,各項措施得以迅速跟進,各項工作得以順利推進,各項任務得到迅速落實,處處體現了商河黨員干部隊伍勇于干事創業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有效錘煉。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形成了很好的產業基礎,隨著金沙河面業落地建設、家家悅集團落戶商河、農村電商示范縣等榮譽稱號獲取,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腳步正在加速,很多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特別是糧食生產,連續多年被評為國家糧食生產先進縣,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本次大會現場參觀點選擇商河,是部、省、市各級領導對我縣工作的認可與肯定,大會的順利召開改變了社會各界對商河農業大而不強的看法,商河農業正蓄勢待發,向現代化農業強縣邁進。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翟軍書記、袁長奎縣長任雙組長,分管領導任雙副組長,17個縣直部門、單位和鎮街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領導小組,形成了霍仁祿縣長盯靠一線抓調度、縣農業農村局駐點辦公抓落實、成員單位駐點做配合的工作推進機制。同時,成立工作推進專班,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和3個副局長、12名業務骨干連續30天駐點辦公,確保各項工作高效率推進。
2021年4月,縣農業農村局配合省市主管部門,成功爭取大會選址濟南,8月初,我縣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示范中心和濟南市中匯中央廚房公司被選定為展示現場,同中央儲備糧濟南直屬庫有限公司共同展示中國糧食減損水平。積極配合市農業農村局制定現場展示方案,面對方案遲遲不能落定、工作推進困難的難題,籌備工作專班越位思考、靠前工作,對上積極對接,對內溝通協調,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牢固樹立“外事無小事”思想,按照“最高標準、最實措施、最嚴作風、最佳效果”和“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的總體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和責任導向,倒排工期、攻堅克難,時刻與時間賽跑,實行日報告制度,對照標準一天一總結、一天一整改。在做好工作的同時,邀請中科院、省種子專家、學者研討會商,為市農業農村局制定方案建言獻策,為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提供了堅實保障。
時間緊,任務重,部分工作受環境影響,無法人為控制,籌備工作人員從實際出發,聚焦工作重點,找準工作的難點,咬緊牙關、鉚足干勁、攻堅克難,緊盯時序進度,與時間賽跑,與臺風對抗,高質量完成了現場觀摩任務。受臺風“煙花”影響,示范中心玉米出現倒伏,300余名工人高溫下持續作業3天綁竹竿扶正;技術部建設中,晝夜不停工,21天完成建設任務。
多次進行全真模擬演練,協調交警、電視臺、導播、現場工作人員等對模擬中出現的細節問題,及時查漏補缺,責任到人,立即整改。
1)提升優化節糧減損舉措,助推現代農業高質發展。大會的成功舉辦,聚焦糧食生產、加工、儲備、物流、消費、科研等環節,第一時間分享國內外節糧減損的先進理念和經驗,進一步深化節糧減損舉措,必將有利于商河加快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推動現代種業、糧食收儲加工、裝備設施制造等產業快速發展,全面加強糧食全產業鏈管理,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同時,也將進一步增強我縣農業工作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加快推動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進一步促進對外合作交流,實現更寬領域對外開放。本次大會,線上線下共有5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300多名嘉賓參會,20國集團及有關國家農業部、相關國際及區域組織負責人發表演講。大會的成功舉辦,讓與世界農業領域專家近距離對接交流,對于商河在農業領域乃至更深層次、更廣領域開展對外合作,加快提升經濟外向度,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進一步提升城市影響力,助力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這次大會分享了我縣推進糧食減損、保障糧食安全的“商河經驗”,鑄造了“商河形象”,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商河農業第一次在世界舞臺和領域展現形象、發出聲音,必將有力提升我縣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助力新時代現代化強縣建設。
商河將以這次大會為契機,總結推廣糧食減損經驗做法,深化“降耗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的理念,踐行《國際糧食減損濟南宣言》和《山東省糧食減損行動方案》,爭當排頭兵,勇做先行者,積極推進糧食減損科技創新,加強相關成果推廣應用,向科技要生產力,爭創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加快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同時,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確保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商河落地生根。
4.1.1 改善農業設施條件,大力推進推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加大投入,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健全管護機制。深化“高產穩產糧田+綠色技術集成+適度規模經營”產能提升模式,發展訂單+托管農業,加快糧食產業向標準化、綠色化品質原糧轉變。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增強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水庫加固、灌區建設和河道清淤治理。
4.1.2 全面推進機械化圍繞減少損失率,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質量與水平,大力推廣噴藥施肥機、秸稈青貯機、糧食烘干機等農業機械。引導農田作業產中機械化向產前產后機械化轉變,促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智慧農機建設。
4.1.3 健全流通體系深化農產品市場網絡布局,建設一批區域物流中心、專業市場和田頭市場,優化便民零售終端布點。推進農超、企業與基地、農戶對接,推廣“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配送”等模式,推進“凈菜進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設全縣、鎮、村三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
4.2.1 優化產業布局依托現有產業發展基礎和空間功能布局,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品質結構,規劃良種繁育種植區、優質小麥種植區、種養循環示范區等生產功能區。強化產業延伸、技術輻射和主體帶動,高效配置現代生產要素,推動糧食種植在特定區域集約集聚,促動形成優勢產業集群,打造百萬畝品質原糧等原料生產基地。規劃建設食品精深加工產業園、糧食智慧物流園、現代種養循環經濟產業園,推進糧食食品加工、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等產業融合發展。以數字三農平臺建設為核心,建設覆蓋全縣的農業現代化綜合服務平臺,提供信息、技術、投入品、物流、初加工、精深加工、數字技術、電子商務等產業全過程服務。
4.2.2 推進要素集聚依托“一園兩院”(國家農業科技園、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齊魯現代微生物農業技術中心、濟南花卉產業研究院)等科技研發平臺,研發引進先進技術,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為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提供人才支撐。創新融資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各專業園區建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數字化服務組織建設。加大招引培育力度,引進一批知名加工企業,謀劃一批重大項目,改造升級一批加工企業,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4.2.3 推進主體集中。加快推進承包土地整村委托流轉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設,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推進新型農村社區、現代農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三區同建,推動農民向社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聚力打造“原料基地﹢產地初加工﹢園區深加工”的產業集群,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農產品加工園區集聚。加快培育和壯大一批關聯度大、主業突出、競爭力強、帶動面寬的外向型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大型農業企業集團,重點培育發展一批行業領軍企業。
4.2.4 推進產村融合拓展品質原糧等優勢特色產業的農業功能,通過提升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農業旅游點接待能力和農旅功能,大力培育賞花采摘等鄉村旅游新業態,推進生態、文化、科普、娛樂休閑、休閑農業等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打造一批農漁家樂、鄉村民宿、森林人家、康養基地等旅游精品,完善全縣農業旅游產品結構和服務功能。推進鄉土名品村建設,延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鏈,建成“園林型村莊、花園型農戶、創業型農民”合一的“美麗休閑鄉村”,帶動農民增收。加大對李桂芬、張六真等村莊旅游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全部達到省級旅游特色村標準。
一是培育多元融合主體。鼓勵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升級認定,逐步健全管理服務制度,開展示范創建活動,探索建立農技指導、信用評價、保險推廣、產品營銷于一體的公益性、綜合性農業公共服務組織。二是培育農業服務主體。培育多元化農業服務主體,探索建立農技指導、信用評價、保險推廣、產品營銷于一體的公益性、綜合性農業公共服務組織。鼓勵各類服務組織加強聯合合作,推動服務鏈條橫向拓展、縱向延伸,促進各主體多元互動、功能互補、融合發展。引導各類服務主體以資金、技術、服務等要素為紐帶,打造一體化的服務組織體系。支持各類服務主體與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和分享機制。引導各類服務主體積極與高等院所開展科研和人才合作,鼓勵銀行、保險、郵政等機構與服務主體深度合作。三是支持農業主體發展高質量產業。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定額雙限”的方式,支持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設施,調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四是立足縣域布局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一是提升耕地質量。實施耕地質量提升保護工程,開展土壤養分平衡分析、土壤有機質提升、土壤污染的防控、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建立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耕地質量監測和等級評價制度,實現耕地質量變化預警預報。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集成推廣綠色生產、綜合治理的技術模式。二是加強面源污染防治。強化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耕地土壤環境,優化土壤結構。三是加強質量安全監管。推行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盡快實現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全覆蓋。
一是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加快推進5G建設,豐富5G農村網絡信息服務種類,提高農村網絡服務時效性。推進益農信息社建設,保障涉農信息進村入戶;完善智慧用水服務,發展農業智慧用水。二是加快生產數字化改造。實施“人工用數賦能”行動工程,建設全程可控可視化數字農業園區和智慧農業應用示范基地。鼓勵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數字電商、直播帶貨等終端型消費業態。三是推進大數據應用。構建數字農業服務平臺,推動農業服務專業化,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法律服務等服務業。推進相關涉農信息數據整合和共享。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信息技術,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有效對接信貸、保險等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