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錦實
(長白縣長白鎮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服務科,吉林長白 134400)
近年來由于我國的養殖業的發展以及工業上對酒精的需求不斷增加,直接導致玉米的需求量持續增漲,玉米的市場前景持續看好,玉米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我國的耕地面積是有限的,所以玉米的生產還需要從提高單產來增加總產量,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保證玉米高產,技術人員應全面地開展技術研究,深入實踐,找到促進優質高效的策略和方法。本文通過具體分析,結合玉米種植技術應用實際,探索有效的技術方法,分析病蟲害防治對策,作為新時期生產技術人員以及種植人員要不斷實踐,科學總結,學習先進的技術方法并應用在生產中,從而全面提高玉米種植產量。
玉米的適應性較強,在多種土質條件下都能生長,但要達到高產優質的生產目標,在選地上要以適種為原則,通常以砂壤土為宜,排水性好,透氣性佳,土質相對疏松,不易結塊,這樣的土質條件,利于玉米根系的發育,水肥充足基本能達到高產穩定的目標。玉米種植不宜選擇土質相對粘重的土壤,這種土壤不利于玉米根系對養分的吸收,植株發育遲緩,這種土質的地塊基本屬于中低產田,盡量不選。
種植玉米傾向于選擇高產的類型,土地需相對平坦,有機物的含量要高于2%,土層厚度也需較高。但需注意,盡量不選擇白漿土等類型的土地進行種植,其產能較低。
種植者可選擇秋季開展整地工作。完成前茬作物的收割后,便可開展深耕,為土壤提供必要的養分。在實施深耕工序時,需按照規范要求實施,從而保證產量達標。深耕的深度需達到25~27 cm范圍。深耕工序的時間不宜過晚,如果冬前無法實施,則可安排在春季深耕。如果春季干旱情況較為嚴重,則需選擇在秋季整地和齊壟,從而保證土壤的墑情達到要求。
玉米選種是十分關鍵的環節,好種出好苗,好苗結好果,優良品種是高產優質的必要條件,要十分重視玉米的選種。選種要以適種為原則,結合當地的生產狀況及氣候條件,參考耕作方式、日照時間、年降水量、年積溫情況等因素,選擇適合當地的品種,在選擇時要以耐密、抗病蟲害、抗倒伏、高產為參考系數,同時與要參考以往的種植情況,不要盲目引進新品種,如必須引進,則要先進行試種,長勢好產量高再進行大面積播種。經過試種篩選出具有較高產能的種子類型,具備更高的抗病能力、在生長周期、抗旱性能等方面也需達到一定適種要求。目前可使用先玉335、遼單565等為玉米的生長提供養分。針對肥力中等的土壤,可使用農大95、遼單37等。
在實施播種工作前,可先運用種衣劑攪拌種子,使用50%辛硫磷乳油,以50 g藥劑配1kg水的比例拌種10~20 kg,避免地下蟲害對作物的侵害。每1kg的種子使用5~10 kg硫酸鋅攪拌,便可有效改善白化苗的問題[1]。
在種植玉米期間,斷壟缺苗可作為影響產量的重要因素。對此,需提高播種的管理質量,保證苗木齊全、健壯和勻稱,從而提高產量。
需科學選擇播種的時間,綜合考慮種植區域的氣候等因素。在北方地區,氣候較為寒冷濕潤,冬季干燥,無霜期持續較長,年降水量在500~800 mm范圍,且降雨量集中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期間。此時也是種植玉米作物的優選時機。其他地區也需具體結合地方的溫度、降水等情況來科學選擇種植時間。通常,在耕地層5~10 cm的位置,溫度需達到10~12℃.土壤中的水分需高于15%。用手纂泥土需能夠成團,扔到地面需能散開,此時便是玉米種植的優選時機。
對種植的密度需控制為:垅距55 cm,用苗量為3 800~4 000株/667m2,株間距為30~33 cm左右。此外,還需注意縮壟增行,這樣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的透氣性。在間苗成長到3葉左右時,需及時將弱苗、病苗等清除,每穴保留一株壯苗,如果缺苗,則需及時進行移栽補充[2]。
玉米出土成苗期間,需及時開展田間管理查苗的工作,一旦發現缺苗情況,便需及時補充,或從密度較高的區域移植幼苗。第一次的間苗可在玉米3~4片葉后實施,定苗可選擇在5~6片葉時實施。定苗需保留強苗,去除弱苗,保留大苗,去除小苗。定苗期間,針對缺苗的部分需采取保留雙株的方法補償,其他則需保證所有定植穴內均有健康的壯苗。
玉米在苗期,其根系對土壤中的空氣要求較高,要及時進行中耕,使田間土壤達到疏松的程度,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利于玉米根系接觸更多的空氣,同時中耕后土壤的水分蒸發也得到很好的控制,利于保水護墑。一般在玉米封壟前,需開展2~3次中耕除草和松土工作,這樣便可提高根系的發育效果。結合中耕可以進行除草,除草可以單獨進行,除草是隨時要進行的工作,主要看雜草的生長情況,原則是要“除早、除小、除了”,盡可能做到投入的人力物力最小,達到的效果最好,雜草的生長對植株在水分和光照方面形成競爭,也會影響田間的通風,另外雜草也是一些病蟲害的宿主,及時除草時保證玉米植株正常生長的保障。一般在在實施定苗期間,需進行一次中耕除草。玉米葉片達到10~12片時,開展二次除草。此時主要為深中耕,同時做好培土工作。
通過實踐可知,每50 kg玉米粒所需要的養分為純氮1.5 kg、五氧化二磷0.6 kg、氧化鉀1.75 kg。在玉米苗期無需提供肥料養分。如果苗期的長勢不理想,存在脫肥的情況,則可使用1/3的氮肥和所有磷肥及鉀肥。進入二次追肥階段,便需格外重視施肥對玉米長勢的影響。當玉米進入穗粒期之后,種植者便可依據具體的長勢來科學追肥,從而提高玉米的千粒重。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和環境的適應性,從而保障產量。為實現玉米產量達到預期,便需在玉米需要水分期間進行科學的水分補給。在玉米進入抽穗開花時期,便需提供大量的水分補給,保證土壤的含水量在70%以上。在玉米的生長進入中后期階段,如果天氣的濕度過高,還需及時排除田間多余的水分,避免出現洪澇情況,從而降低玉米倒伏的幾率[3]。
在玉米的病害中,大斑病較為常見,且對玉米的產量影響較大。其主要的發病位置為葉片,在葉片的植株下方向上擴展。如果無法得到有效地控制,便會直接威脅到玉米植株的葉鞘等位置,大斑病的外部表現為葉片出現褐色的病斑,長度在5~10 cm范圍,寬度達1層面。病斑分散,形狀也不統一。如果病情較為嚴重,還會導致葉片枯萎,直到植株死去。
對此,可采取下述方法進行防治:可結合種植區域的具體情況加強管理。選擇具有較高抗病力的種子類型,以此降低發生病害的幾率,同時也需考慮使用生命力較強的種子,提高品種的抗逆性特征。此外還看客使用輪作的方式來降低出現大斑病的概率。深翻土壤消滅病菌,不斷提高田間管理工作的質量。
也可使用藥物進行防治,如果對種子的病情控制效果不理想,便可考慮使用藥物進行控制。該種病害主要發生在玉米抽雄時期,最高發病率可達70%。因此便可在病葉率高于20%時噴藥。每隔8天噴藥1次,共三次便可起到防治效果。
該類病害是苗期侵染的病害類型。主要在果穗和雄穗上出現。該類病害的黑粉大多會凝結在一起,分散的難度較高。一旦感染上述病害,該種病菌便會在土壤中或附著在種子的表層。這便會提高第二年病害的發病幾率。此類病害主要在1~3葉期出現較為頻繁,在4~5葉期出現不多,主要對苗期進行侵害。如果土壤的溫度達到20~30℃,也會為該病害提供滋生的客觀環境。中度干旱地區也是玉米絲黑穗病出現較多的區域。如果土壤的溫度較低,且空氣濕度較高,則會出現該病害。感染此類病害的玉米植株會普遍減產,因此種植人員便需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持續觀察其長勢,一旦發現病害,便需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處理,從而盡量降低病害對植株的侵害。
針對該類病害,所能采取的防治手段主要為:主要從抗病種源入手開展病害的防治工作,側重提升日常監護的力度,如果發現病害出現的跡象,便需及時將病株拔除。徹底清除病源后續對病株進行妥善處理,不能將其放置在露天下。及時深埋病株,避免其感染其他的植株。在完成玉米的收割后,還需及時對病區進行全面的清理,避免次年的種植作物受到該類病害的感染。針對重點發病的區域,需采用輪作的方法安排種植作物的類型,避免連作。開展種植期間,也需以精耕細作為標準,在適合的時期進行播種,促進種子提早發芽和出苗,降低發病的幾率。
化學藥劑的防治方法主要為:運用可濕性藥劑攪拌種子。藥劑可選擇粉銹寧、福美雙等藥物類型。其中,粉銹寧可依據種子量的0.5%比例來計算使用的藥量。敵克松可依據種子量的0.8計算。烯唑醇為種子量的0.3%,福美雙的用量為種子總量的0.2%,且分別控制科學的濃度,上述藥劑的濃度可分別設置在15%~50%范圍內。
該類病害可使玉米植株減產10%~20%,嚴重的情況下可減產高達35%。紋枯病在上世紀60年代出現,對玉米的產量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能夠主要影響玉米獲得水分和養分,嚴重時會影響果穗,導致植株發育不理想,最終減產。
對此,種植人員通常會采用選擇高質量的種子和翻耕的方法來進行防治。其中,深耕土壤能夠破壞病害的生長環境,但如果植株已經感染病毒,便需使用藥物進行處理。當前使用頻率較高的藥物類型為京科968,農大935等,上述藥劑對處理紋枯病具有較為理想的效果。
在使用藥劑時,主要需針對玉米植株的根部進行處理,通常使用的防治方法主要在感染病害的初期去掉病害葉子,并在根部涂抹藥劑。或者在發病初期用藥物進行均勻噴灑。效果較好的藥劑主要為可濕粉劑。如菌核凈、速克靈等,并需科學控制藥劑的濃度,以1 000倍液噴灑為宜[4]。
該類蟲害會對植株的葉子、雌雄穗產生侵害,主要出現在6—8月期間。6月中旬會出現少量的病蟲,此后幼蟲持續繁衍。進入下旬,幼蟲便生長成熟,會幼苗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危害。進入7月下旬,第二茬幼蟲便形成,此時蟲災較為嚴重,對雄穗的生長會產生直接影響。8月下旬,第三茬蟲害便會對雌穗造成侵襲,導致玉米嚴重減產。
對此,可以抗病母鐘作為預防蟲害的原則,同時使用越冬玉米秸稈的清潔工作來降低病害的發生率。
此外,還可從苗期,喇叭口期和打苞期三個時期來分別處理該類蟲害。在苗期,可使用可濕性粉劑混成2 000倍液噴灑治療,藥物為殺滅菊酯乳劑等,同時需做好濃度的控制工作。在喇叭口期,可運用藥物的揮灑方式進行防治。藥物可選擇辛硫磷,濃度為1%/667m2。科學的藥量拌入適量細土中然后播撒。打苞期可使用藥物兌水的方式向植株噴灑,藥物可選擇敵殺死乳油等,并科學控制藥劑的濃度,以3 000倍液來噴灑。
該類蟲害主要會對玉米的幼苗產生侵害。幼蟲多食用玉米葉片,或破壞幼苗。如果形成轉株,便會對周圍的玉米產生影響。受到該種蟲害啃食的葉片也會存在多個小孔。
對此,可針對根部用藥來進行防治。藥劑主要為乙酰甲胺磷乳油等,在灌輸藥劑時,也需保證浸入到根部30 cm的深度,這樣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
玉米在我國有長期的種植歷史,雖然在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但在玉米的生產過程仍然要引起重視,不能掉以輕心,在玉米的生長期間,要密切關注植株的長勢,及時發現病蟲害發生的苗頭,早發現早診斷早防控,確保玉米的穩產高產。在防制病蟲害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措施有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綜合措施。
重點是在玉米的生長階段,做好每個環節的細節管理,如選地整地階段,做好地塊的翻耕及土壤的消毒;播種階段對種子進行處理,進行種子包衣藥劑拌種;加強水肥管理,促進植株壯苗,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進行糧豆混種,錯茬種植等。
及時發現田間的病蟲害發生苗頭,清除病株和蟲卵;進行人工捕捉集中殺滅害蟲;設置黑光燈誘殺一些具有遷飛性的害蟲。
一方面是利于病蟲害的天敵,如一些鳥類、蜂類,對天敵進行適當的保護,增加繁殖數量,或者集中進行投放。另一方面是利用一些生物菌類、病毒、生物激素制劑,達到防蟲防病的目標,如在我國常用的細菌制劑有蘇云金孢芽桿菌、殺螟桿菌、青蟲菌等;真菌制劑有白僵菌、綠僵菌、蟲霉菌等可用于防治鱗翅目害蟲。
化學防治是短期內見效最快,效果好的防治手段,但缺點也十分明顯,一是不環保,二是會導致病蟲害的抗藥性不斷增強,長期使用后要加倍藥量,經濟優勢會逐漸下降。一般是其他手段,病蟲害都難以達到防控效果才采用此措施,采用化學防治時,要注意用法用量及使用的天氣情況,嚴格按不同藥劑的操作規程進行,同時注意做好人畜的保護。
隨著新時期玉米種植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何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提高玉米種植水平,需要技術人員積極進行實踐探索,不斷總結種植經驗與技術應用方法,從而全面提高玉米種植產量,有效的保證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