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濟南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山東濟南 250021)
小麥作為在世界上備受喜愛的谷物,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濟的不斷發展,使社會對小麥的需求日益增加,種植規模也逐漸擴大。但是在小麥生長期間存在著很多困擾,滋生出了各種類型的蟲害和疾病,大大降低了小麥的產量,糧食安全問題也受到了威脅,為了滿足使用與生產需求以及符合糧食安全標準,應針對小麥的問題逐一分析,找出關鍵點,有針對性的制定解決方案,使小麥的種植生長更加科學、健康、安全。
小麥各個時期的病蟲害種類繁多,預防和治理要有預見性。播種期常見疾病是土壤感染,蟲害主要有蚜蟲,又稱蜜蟲,播種時間一般在10月中下旬左右,有的地區也可能在11月上旬。土壤感染主要有全蝕病、根腐病、紋枯病等疾病,這些病菌在土壤可存留多年,播種后嚴重阻礙種子發芽率。蚜蟲多寄居在田邊雜草和成長后的幼苗,對播種期后期幼苗有損害。
小麥苗期,受土壤影響,可能會有根腐病、紋枯病、莖根腐病等。主要蟲害有蜜蟲、紅蜘蛛等,地下害蟲金針蟲、地老虎等,阻礙小麥幼苗生長,病狀多樣,多呈現葉片發黃、苗稀、死苗等現象。苗期蟲害蜜蟲吸食小麥莖稈、汁液,后期灌漿期還會吸食果實漿汁,如果小麥任其吸食汁液。就會枯萎衰竭而死。紅蜘蛛是刺吸小麥汁液,在葉片上留下白色小斑點,隨后葉片發黃、干枯,植株表現矮小。紅蜘蛛危害大,出現時間長,從苗期一直到抽穗期,且蟲量大,是主要處理對象。
拔節期是對小麥管理的關鍵時期,主要蟲害還是紅蜘蛛、地下害蟲是螻蛄、金針蟲、金龜子、蚜蟲、麥葉蜂、飛虱等。主要病害有赤霉病、白粉病和之前提及過的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等,這個階段還有大量的雜草,薺菜、豬秧秧、節節麥等,搶食小麥青苗養分。驅蟲同時也要除草[1]。
抽穗、開花至灌漿這一期是小麥的生長后期,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也是銹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吸漿蟲等各類病蟲害以及干熱風的高發期。遇連陰雨天,極易產生白粉病。這階段小麥病蟲草害對最終的產量影響十分重要。
小麥的病蟲害防治應從小麥的品種選擇出發,選擇抗病能力強,適合當地氣候環境生長的小麥品種。其中需要注意一點,在同一小麥種植區域中,盡量避免種植相同類型的小麥品種,保證種植區域小麥品種多樣性,以此避免病蟲害由于小麥品種單一,形成大規模爆發,對小麥種植效益造成嚴重影響。由于不同地區的病蟲害數量與種類存在差異,應結合當地種植區域的病蟲害種類選擇小麥品種。小麥品種選取完成后,要進行科學處理,現階段使用最多的方式是利用包衣拌種,提升種子的抗病蟲害性能,在播種到土壤中,不會受到土壤中病蟲侵害。包衣措施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優點:第一,小麥種子包衣的藥劑中具有殺蟲劑與殺菌劑等藥物成分,在膜劑固定下,在小麥種子上形成保護膜,這種膜的藥劑成分不僅可以殺死種子內部攜帶的致病菌類,還能夠隔離外部致病菌,有效防止病蟲害對種子造成損害。此外,小麥包衣的藥劑成分中,殺蟲劑與殺菌劑的藥效釋放十分緩慢,通常能夠達到兩個月左右,是傳統種子處理方式(拌種或浸種)的藥效釋放時長5倍左右,因此,在小麥種植苗期,可以有效預防螻蛄、蠐螬等病蟲害造成的危害。經過相關實驗,小麥包衣處理的種植產量比不進行包衣處理小麥產量上升5%左右。第二,包衣處理能夠增強小麥生長勢能,提升抗低溫能力。小麥種子包衣處理后,能夠提升種子發芽與出苗效率,加快小麥植株生長。其中包衣中藥劑成分含有促進小麥發芽生長的營養成分,可以進一步促進小麥根系生長,葉片發育,增強抗凍性能。經過相關實驗研究,在低溫生長環境下,包衣處理的種子生長出現死亡較少,抗凍性能極強。第三,小麥包衣處理可以節省種植成本,降低環境污染。包衣處理的種子具備良好的抗病蟲害能力,可以降低后期使用農藥次數(經過諸多數據驗證,大約可以降低3次左右),極大地降低了種植過程的農藥使用成本。在農藥使用次數降低的情況下,種植區域各種病蟲害的天敵生物不會受到影響,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降低,為天敵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防止人畜中毒問題。
耕地土壤條件的優質與否,是影響小麥病蟲害發生的重要因素。土壤受地形、地貌、天氣、生態平衡被破壞以及自身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通透性較差,適宜地下害蟲紅蜘蛛等在未深耕的田地中活動頻繁。土壤疾病也容易頻發,為生長后期埋下隱患。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深耕,來疏松土壤,增強通透性,促進內部有機物質的光合作用,能減少病蟲害達平均百分之40%左右。因此,我國大力倡導農業深耕種植。另一方面,在深耕的基礎上,加以合理施肥和灌溉,對小麥的生長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施肥的關鍵在于,掌握好施肥時間,通過觀察、總結、對比,發現一般主要在兩個時間段內:一是在種植初期,可在小麥種植后施少量肥,為種子的發芽提供養分,增加出苗率。二是在小麥出苗后至抽穗期,施肥種類一般為氮、磷、鉀肥,根據麥苗不同情況,選擇施肥種類。麥苗拔節期是十分重要的階段,觀察小麥根莖葉片,判斷缺少營養與否,如前期肥力過大,麥苗葉子形狀,則像豬耳朵,葉顏色呈黑綠,葉片寬大柔軟向下垂,分蘗很多,這類的麥苗不宜再追施氮肥,氮肥的作用是,可以促進植物進行營養的吸收,幫助植物增加一些葉綠素,使得植物的葉片顏色更加翠綠,應控制澆水,適當的灌溉,能為小麥的生長提供水分以及稀釋過剩的養分。麥苗葉子如果形似驢耳朵,且葉較長色青綠,葉尖微斜,分蘗適中,可追少量氮肥,施碳酸氫銨150~225 kg/hm2或尿素45~75 kg/hm2,配合施用磷鉀肥,施過磷酸鈣75~150 kg/hm2,氯化鉀45~75 kg/hm2,并配合澆水。苗葉如似馬耳朵,葉色綠,葉片狹小,分蘗很少,這是缺肥的表現,應多施速效性氮肥,施碳酸氫銨300~600 kg/hm2或尿素150~225 kg/hm2[2]。
小麥種植的管理方式方法,也大大影響著小麥病蟲害發生。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小麥的產量,抑制病蟲害的產生。苗期清理田地水溝,根據出苗后降水情況,及時整理田溝,防止水澇。處理麥苗稀疏或濃密的情況,濃密的地方移植或把多余的苗處理,缺失的地方進行補苗、移栽。這段時期雜草開始出現,要分辨雜草種類,再選擇除草劑。分蘗期間一般在冬季,冬至前后,根據麥苗長勢進行追肥,可選擇農家肥加以少量氮肥,促進受凍小麥的恢復。此外,借助11月下旬耕鋤清理工作,處理田間的各種雜草,減少田間土壤發生板結現象的出現,因為在此時間段種水分蒸發速度比較慢,所以并不會造成土壤水分過多的流失,足夠支撐小麥在冬季正常返青生長的所需。抽穗期時已慢慢進入夏天,容易出現連續陰雨或暴雨天氣,及時排水清理田溝,密切關注天氣情況,也可能出現干旱天氣,也要做好灌溉水存儲。抽穗后期不易追肥,此時麥田最為濃密,不利于病均擴散,銹病和白粉病進入高發期,可適當噴藥處理。
在小麥播種時,可摻雜一些農藥也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但要科學施加,小麥種植預制藥劑,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沒有毒副作用,同時,也能降低對種子正常發育產生干擾。在冬期也可通過灌澆的方式,對冬春穗或卷筒施加壓力,對部分蟲害有抑制作用。在抽穗期二次翻耕田地,可以有效殺死害蟲中的寄生蟲,減少疾病的發生,保證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松軟程度,以此來保護小麥根莖,使其正常生長,避免田間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提高小麥產量。
小麥種植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病蟲害問題,阻礙其生長,就需要更加科技化的防治方法,從防治病蟲手段上來劃分,可分為生物、物理和化學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是一種天然的技術,核心是利用天然物質成分制造的生物工程藥劑或是通過總結自然規律進行的防治技術。利用生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進行防治,如蟲害的天敵昆蟲、昆蟲致病菌、農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劑等,抑制病蟲害的擴散,能夠適當取替部分化學農藥的使用,減少化學農藥量的實際使用量,該項技術不污染小麥及周邊土壤條件,效果不能像化學農藥那么快速、有效,但防效是持久的、穩定的,有利于生態平衡的發展,在以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的農業模式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生物農藥逐漸替代化學農藥,成為防治蟲害的主要手段,不過生物防治技術需要對當地種植環境進行詳細調查,避免各種天敵生物受到周邊環境影響。例如,天敵生物被當地生物作為捕食對象,或天敵生物將當地其他生物作為捕食對象,而對病蟲害的防控達不到預期效果,更嚴重的情況是,天敵生物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生物防治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但由于其無污染、防治效果良好,這種病蟲害防治措施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物理防治技術是利用電、磁、聲、光等技術,開發出相應的設備,并投入到生產中,降低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在實現產品增產、健康、安全的同時,保護生態健康安全的技術方法。對于土壤病蟲害可使用土壤電消毒法,減少土壤內部病菌,為小麥幼苗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氣傳病害類可以使用具有空間電場生物效應的空間電場防病促生方法;地上的蟲害是通過對光誘、色誘、味誘相結合的誘殺方法,再配合防蟲網的使用來管治的,能有效減少蟲害,增加小麥產量。物理防治技術同樣具有無毒、無害、對農作物安全且有效性長等優點,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前景將會更加的廣闊。
化學防治技術是通過對化學藥劑來研制和應用來控制毒殺各種病蟲、雜草和鼠類的技術。多采用浸種、毒餌、噴霧和熏蒸等方式,收效性快,方法簡單,急救性強,且不受地域和季節的限制。缺點是有化學殘留、對小麥和土壤環境等會造成部分污染,并且化學藥劑污染治理時間久,甚至對土壤產生多年影響。化學制劑在噴灑過程中也不易掌握劑量,超量造成的后果更加嚴重,使得我國對部分農藥停銷和限量購買。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還不夠完善,不能有效解決當下糧食生長過程中問題,而化學農藥的危害又十分嚴重,在以保護自然環境生態平衡發展和糧食作物健康高產的前提下,將三種防治技術結合使用,更好促進小麥綠色健康生長。
小麥成熟期是最后一步,這段時間猖獗的病蟲害一般為,蟲鼠啃咬,麥子霉變等情況。收獲時機不當,貯藏不通風防潮,也會影響小麥最終的產量。首先,選擇合適時間收獲小麥,降低收獲期的消耗。例如,成熟麥粒的掉落,蟲鼠啃咬,以及天氣的影響等。小麥成熟分三個時期,分別為乳熟、蠟熟、完熟。人工收割期的適宜期間是蠟熟末期,此時小麥葉片莖稈已經變黃,麥穗下節間呈黃色,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籽粒已經成熟變硬。其次,收割后及時晾曬,選擇有風晴朗的天氣,鋪在熱曬場或屋頂等陽光充足高溫的地方晾曬,為了滅殺蟲害病菌,在麥子入倉前堆成大堆,將溫保持在45℃左右,趁熱入庫,注意不可晾曬時間過久,避免氣溫變動使小麥返潮發霉。最后,防治殺蟲。這階段危害小麥的主要害蟲是蛾子、玉米象、大谷盜等,小麥收獲時期氣溫較高,蟲害生長繁殖速度快,要做好有效的儲藏工作和防治措施,在高溫密閉的條件下,放入低藥量進行熏蒸,有效滅殺蟲害,減少小麥產量損失[3]。
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病蟲害防治尤為重要,不同時期的病蟲害各不相同。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法,在不污染自然環境促進小麥綠色高效生長的要求下,分辨清楚各類病蟲害,把生物、物理、化學三種技術結合使用,控制病蟲害發生率和擴散范圍。推廣綠色防治技術,為小麥健康生長創造生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