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憲
(湘鄉市農業農村局,湖南湘鄉 411400)
社會的進步、人口的發展,對糧食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水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也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水稻產量的提高,對于穩定社會發展有著非常大的作用。盡管種植范圍廣,但部分地區的產出量和品質卻讓人不滿意。因此,為了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不斷發展和推廣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做到令人滿意的地步。
種子是保證第一生產力的前提條件,選擇合適的種子可以保證水稻達到高產量和高品質的預期要求。種子的好壞,會對水稻種植的全過程有直接影響。不同的地方,有較大的差異。根據氣象、土壤營養素的含量、光照條件、地理位置的不同,優先選擇表面圓潤、有光澤、抗病抗蟲性質較好的一類種子,做好水稻種植前的基本工作。對于篩選出來的種子,可以進行小范圍的試驗,選擇合適的種植區域,結合當地種植條件,觀察后期發芽率和結穗率,以此來判斷選擇出的種子適不適合在該種植區域進行推廣、普及。保證水稻的高產和品質優良。實現水稻的經濟價值,提升該地區經濟效益的增長。
外界的氣溫條件是另一個影響水稻產量的決定性因素。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質溫度,對水稻的健康成長是非常必要的。地表溫度在64℃左右是較為理想的播種狀態。在水稻苗植入的過程中,要留意水稻苗栽入的深度和角度,過深或者過淺都對秧苗的成長不利,過深的種植,會影響水稻的根部發育;插入過淺,水稻秧苗會出現扎根不深,發生歪斜,甚至全株匍倒在地的現象,造成水稻種植的產量減低。還要注意當外界環境過低時,要注意幼苗的保溫,可以加蓋地膜。秧苗長到一定時期時,進行合理密植,做到產量和質量的雙重保證,避免種植區域出現較大的空檔,造成浪費適當提供肥料和水分,保證充足的營養積累,為植株生長,提供條件。
水稻田間管理關聯到很多方面,比如,如何對水稻進行排水管理、除草管理、肥料管理等。在外界環境溫度較高時,要確保稻田內有充足的水分,避免因陽光過于灼熱,使水稻田內的水分過度蒸發,影響水稻生長,在連綿多雨的季節,要適當排除稻田間過多的水量,保有一半即可[1]。鏟除水稻周圍長出的其他無用植物,有效清理種植區域,防止養分流失。在不同的水稻成長階段和種植范圍,選擇恰當的肥料,科學有效的進行肥料播撒,避免過量的施肥帶來土地、空氣的污染。除此之外,要進行土地的整理,要求水稻種植區的土壤保持平整并具有高質量的土壤肥沃力、透氣性和滲水性,能夠提供充足的養分使水稻提高成長速度,在進行水稻種植前,要做好土壤翻整工作,使其保持良好的蓬松度,以便后續灌溉、施肥環節的有效開展。同時在冬季來臨前要適當完成土地的深耕工作,改善土壤結構,避免低溫環境造成水土流失,產生嚴重的安全事故。
稻苗的成長情況和生長范圍的稀疏程度,都對最后的生產總量有較為嚴重的影響。所以,在種植過程中,科學的規劃控苗技術,強化控苗手段是很有必要的。施肥方面:種植人員應該在天氣較好、環境適宜的條件下,選擇合適的施肥時間,依據水稻的真實生長狀態,選擇合適的肥料種類,控制施肥數量,恰當用完,避免污染;秧苗方面:水稻長到一定生長階段后,會出現秧苗分叉,會耗費非常多的養分和能量,并且對光照的需要強度變得更為龐大。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必須及時處理這一現象。處理掉多生的分叉,保證水稻的正常成長,提高收成。
施肥工作是保證水稻高產的必要措施,能夠提供其所需的大量養分,并提高土壤的肥沃力,加強水稻抗性,促進其生長。為了進一步提高施肥的作用與能效,需要進行施加方案的合理規劃,首先要設計好肥料用量,控制好無機肥和有機肥的比例,避免過度使用造成嚴重的水土污染,破壞土壤結構,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其次要選擇適合的施肥時間,充分發揮其促進生產的效果,保證水稻的高效吸收,發揮資源的最大經濟性。
一是要安裝滴灌帶,并將滴頭流量控制在1.5 L/H左右、滴頭間距保持在20~40 cm,管徑則不能超過20 mm,以此保證后期安裝流程的便捷開展,方便機械設備作業,實現灌水量的高效控制,提高過濾系統的精準度,保證水稻能夠得到充分的水資源供給。二是要完成支管安裝,將PE復合軟管與滴灌帶兩頭連接,通過雙向給水的方式,保持滴灌的均勻度,并盡可能拉長軟管間的距離,降低設備的應用數量,做好經濟支出的把控,避免鋪張浪費現象的產生。
當水稻成熟后,含水量會低于25%,此時可使用谷物收割機進行收獲,在使用器械時要注意保持較高的脫凈率并減少水稻破損情況的發生,將破損損失率控制在2%以下。同時農民要定期做好機械裝置的維修和保養,在使用過后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測與檢查,確保設備故障被一時間發現,避免問題的不斷累加,最后導致收割機性能嚴重下降,難以高效開展收獲工作。此外,相關農戶要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明確栽培技術的操作方法,培養良好的管理意識,能夠應對收獲過程中產生的突發狀況,第一時間采取切實有效的治理對策,保證農產品能夠高效回收與利用。
想要確保水稻的收成效果,結合當地氣候、土壤等先決條件,首先盡量選擇那些具有優良品質的種子,比如抗蟲、抗旱、抗病的種子,因為這樣可以從源頭上保證水稻的穩定生長。可以選擇從沒有患病植株的種植區域,撥掉經過篩選的種子,還要對其進行消毒滅菌,不過要確保種子活性。按照播種經驗,在播種半個月以前,在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把種子均勻鋪開,在強烈的陽光下進行久曬,確保每日晾曬時間達到兩個小時左右,曬滿兩天以后進行播種。這一步是為了讓種子不發生潮濕,確保后期發育成功率。在室外用容器把種子收攏起來,上下反復抖動,利用重力,篩選出種子中的不好物質,保證后期生長。
在獲得優質的種子后,可以先用濃度大約為12%的淡鹽水進行充足的混合,過濾出上升飄在水層表面的麥子皮和一些品相不好的種子,換水拿出容器內品相較為上乘的種子,放在清潔的流動水下方,把表面的淡鹽水沖刷殆盡。在選擇種子后,用溫度不超過60℃的溫水,將種子進行浸泡,可以加點碳酸氫鈉,浸泡一定時間后,反復揉搓幾次,提高種子存活率,幫助種子高溫殺菌的同時,不對種子進行破壞。然后撈出,用干凈柔軟的布料,輕輕擦干,風干水分。種子應該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適合在不同的條件下的種植。在篩選水稻品牌的時候,要選出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品種,實施互相搭配的種植方式,避免品種太過簡單化,發生病蟲害的時候,抗擊能力太脆弱,造成水稻減產,經濟損失較大。
水稻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苗床的供養,苗床是水稻賴以生存的發展基礎。著重研究、關注水稻的生活習慣,生態習性,有規劃和針對性的選擇苗床,從而使水稻在適合的環境中生存發展,是提高水稻相對產量和品質的保障。水稻是一種單子葉、喜歡溫度較高、潮氣較大、濕氣較重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2]。幼苗發芽最低溫度為10~12℃,最適溫度為28~32℃。水稻從莖的基部長出分支的每日溫度平均在20℃以上,穗分化適溫在30℃左右,抽穗適溫為25~35℃,開花最適溫為30℃左右。因此,在苗床的選擇上應該盡量選擇符合條件的。
水稻的種植具有一定技術性要求,在管理方面也應該做到完善的措施和保障。針對不同的水稻生長階段,監督落實具體的管理工作,適宜的苗床對水稻的健康成長有較好的影響,要選擇面向陽光、不宜受到大風摧殘、地形盡量開闊、平坦的地方作為培育水稻的種植基地。還要有符合進行合理灌溉或者排水的系統,針對秧苗品種的差異性,準備營養不同的育苗基地,不能一次性栽入同一個種植苗圃。對于不同種類的水稻,按照實際的生長狀況,進行合理種植。秧苗比較小的水稻,應該選擇土壤良好、栽種情況好的條件下種植;而秧苗個頭中等或者偏大的水稻苗,可以在土壤條件相對不好、栽種情況不符合標準的條件下種植,在特殊條件下合理篩選和培育水稻秧苗,做到健康培育,有利于增加經濟收入。
在田間管理中,選擇的土地透氣性能要好,既肥沃又保證有效灌水的實施。由于水稻是一年生的特性,導致了種植的產量,決定一年的分量,因此要對水稻的種植管理慎重對待。可以根據相關部門的政策,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對種植田間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在雨水多發或者霧氣較重種植區域,要保證充足的光照條件和良好的通風環境,選擇地勢較高的種植區域,對于病蟲害要及時巡查,發現有問題的植株,去除患病枝葉,整理附近植株,掃除落葉,避免感染源大范圍爆發,摘除病葉的手要做到有效清潔,防止人為攜帶病菌,影響其他健康植株。采取科學的辦法,進行肥料、除草、排水、相關病蟲害防治,為保證水稻的高產量和低損失奠定基礎。除此以外,還要根據種植過程中的實際生產狀態,合理的更改管理辦法,保障水稻的高產量輸出,提升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
在水稻苗進入到生長的關鍵時期的時候,要注意水稻生長在單位面積上的水稻數量,避免植株太多,互相爭搶水土間的養分;植株過少,浪費大片的土地資源。水稻的種植密度關系到整個生態種群規格的構成,只有適合的種群結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水稻的整體收益[3]。因此,要做到合理密植。在水稻全部生長過程中進行嚴格的監控管理,依照水稻不同生長時期的成長狀況和葉片生長形態,時刻規劃不同階段的管理計劃,做到重點問題,重點突出,總結問題、解決問題,降低水稻生產的不利因素。增加水稻的年產量,實現水稻豐產豐收。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對食物的安全品質和種植環境有較高的要求。作為主食的食物來源,綠色種植可以極大程度的改善水稻的品質,實現生產要求。綠色種植技術要求盡量降低化學肥料和防治病蟲害的農藥使用,比如有目的地使用關于各種害蟲的天敵,利用生物自身相克的特點,對影響水稻生長的害蟲進行鏟除和預防。這樣化學農藥不僅不會泛濫使用,更不會對秧苗造成傷害,還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不對空氣過度污染。還可以利用蟲子的生物習性,趨光性是生物的特點,因此可以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利用反光膜,達到驅除蟲子的效果。利用蟲子喜歡的顏色,進行誘惑捕殺,根據蜘蛛結網的原理,建立一個巨大的防蟲“蛛網”,對有損水稻生產的蟲子進行隔絕。
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要對肥料進行嚴格的篩選與控制。在保證肥料充足的同時,還要在育苗階段做好培養工作。施肥過程中,應該盡量選用能夠提供足夠有機物質的肥料,不要使用化學肥料,用這個方法來調節土質的有機功能,促使土質中微小環境的有效再循環和水稻的健康生長。按照水稻生長周期,有計劃,有規律的進行追加肥料。種植過程中可以結合科學完善的農用機械設施、現代技術、綠色有機含義等多方面因素,保障了水稻、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和諧發展;降低水稻種植過程中受到的毒物污染,種植產出營養全面、無毒無害的綠色健康有機水稻,增長水稻產量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水稻常見的病理特征以及相關防治方式分別為:稻瘟病,即是稻節上出現褐色小點,并呈現擴散趨勢,使得病部變黑、質地變脆,容易發生折斷現象,甚至會造成種子附帶大量細菌,引起莖稈彎曲。其防治方法可采用施加有機肥的方式進行處理,或是噴灑富士乳油和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從而徹底消除危害病毒;水稻白葉枯病,癥狀體現為葉片和葉鞘上出現黃色小斑,并沿著葉脈一側成波紋狀擴散,并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病斑轉為白色,病部向內翻卷。其防治方法為使用生菌素進行消毒處理,或是使用賽生海藻酸碘進行噴灑工作;水稻葉鞘腐敗病,癥狀體現為水稻果穗上出現暗褐色小斑,邊緣部位較為模糊,并可逐漸擴散到葉鞘部位,導致幼穗全部枯死,引起菌絲體粉霉的擴散。農業戶可使用苯菌靈與賽生海藻酸碘的混合液體進行噴灑,以此消除病原細菌。以上病蟲防治技術都能夠起到消菌殺毒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病理的產生,降低植株壞死的可能。
為了追求水稻種植更好的發展前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從種植的各方面進行科學的管控,通過對水稻種植技術的優化,可以有效增加水稻的產量,促使經濟收益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