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杰 連燕舒 馬恩才 陳娟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18)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居民的衣食住行越來越方便,生活水平相應提高,伴隨的是不良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其中包括膳食不合理、久坐少動、吸煙飲酒和心理危機等方面。其中國內外大量研究證明缺乏身體活動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造成死亡的第4個主要危險因素,它占全球死亡率的6%。身體活動不足還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況、認知、睡眠質量和骨骼健康。積極和充足的身體活動是保證整個生命周期健康的一個重要基石。目前大學生體育運動不足和久坐行為等不良生活方式越來越普遍,對大學生的健康造成重大影響。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過調查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3年制學生的運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學校制定促進大學生運動措施提供理論基礎。
以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3年制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健康促進類、公共衛生與衛生管理類和護理學類3個專業類別,共691名學生。其中男生145人,女生546人;大一學生332人,大二學生359人;健康促進類學生187人,公共衛生與衛生管理類學生290人,護理學類學生214人。
通過問卷星發放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有學生的人口學信息,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年級、專業、身高和體重等信息。運動行為內容主要包括運動態度、運動頻率、運動時間和影響運動的原因等。
采用Excel表格建立數據庫,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采用百分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2檢驗和非參數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非常喜歡和比較喜歡參加運動的大學生比例達到47.2%,僅有7.5%的學生表示不喜歡運動,有45.3%的學生對運動的態度一般。結果表明大學生整體對運動的態度整體是比較積極的,但是還需要提高學生對運動的熱情,提高對運動態度一般的學生的積極性。
每周運動至少3次的學生比例為44.1%,每次運動超過30min的學生比例為10.3%。結果表明學生每周運動的次數和運動時間達標的同學都不過半,其中每周運動次數達標的人數要高于運動時間達標的人數。
久坐時間超過1h的學生比例為74%。結果表明大學生普遍存在著久坐不動的行為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健康有嚴重的影響。其他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大學生參加運動的態度和行為的調查統計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運動的態度和性別、年級和專業類別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運動的態度與性別的關系中發現,男生比女生更愛運動;在運動的態度和年級的關系中發現,大一的學生比大二的學生更愛運動;在運動的態度和專業類別的關系中發現,公共衛生與衛生管理類的學生更愛運動,護理類學生最不愛運動。見表2。

表2 不同人口統計學指標大學生運動態度的情況
結果發現,大學生每周運動的頻率和性別、年級和專業類別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每周運動頻率超過3次的學生中,男生的比例(76.6%)多于女生(35.5%),大一學生比例(53.0%)多于大二學生(35.9%),公共衛生與衛生管理學生比例(52.1%)和健康管理類學生比例(43.9%)比護理學類(33.6%)高。
大學生每次運動時間和性別、年級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每次運動超過 30min的學生中,男生的比例(21.4%)多于女生(7.3%),大一學生的比例(12.7%)多于大二學生(8.1%)。 每次運動的時間和專業類別沒有關系,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不同人口統計學指標大學生運動行為的情況
只有知道影響大學生運動的原因才能找到對應措施促進大學生參加運動。調查結果顯示,有多種原因影響大學生的運動行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習任務重、沒有時間”,這說明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學習強度高;其次是活動時間被占用、場地器械不足、無人指導等原因,這跟學校的體育設施配套不完善有關。具體情況詳見表4。

表4 大學生運動的影響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強、青年強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學習成績、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也包括身體健康、體魄強壯、體育精神。大學生的身體健康關乎國家發展、民族進步。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還要關注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提高大學生身體健康,就需要大學生多參加體育運動,增加運動的頻率和時間,改變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
調查大學生對運動的態度時發現,非常喜歡和比較喜歡參加運動的大學生比例達到47.2%,有45.3%的學生對運動的態度一般,僅有7.5%的學生表示不喜歡運動,說明大學生整體上喜歡運動的。但是還有45.3%的學生對運動的態度一般,結合影響大學生運動的原因可以發現,這部分學生可能與 “學習任務重,沒有時間”、“活動時間被占用”、“場地、器材不足”、“無人指導”、“枯燥,沒意思”、“水平差,怕丟人”、“身體弱、不宜參加”等原因有關。這需要學校通過各種途徑要爭取這部分同學對運動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喜愛體育運動,同時也要讓學生在大學中就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為之后保持健康的體魄和預防慢性病的發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每周鍛煉的次數、時間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合理的運動頻率和運動時間能夠提高身體適能,增加健康的目的。國家體育總局2002年12月公布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中把體育人口的基本標準定為每周參加體育活動不低于3次每次活動時間30min以上具有與自身體質和所從事的體育項目相適應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負荷強度者。研究也表明大學生每周鍛煉的次數至少要達到3次才能達到鍛煉的效果。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每周達到3次的學生占比為44.1%,和其他研究基本一致。每次要進行至少30min的中等運動強度的運動才能達到鍛煉效果,每次運動超過30min的學生僅有10.3%,統計結果表明學生運動達標還不超過一半,僅有小部分同學能夠完成適當的運動量。這說明學生雖然部分學生去鍛煉了,但是鍛煉的時間不超過30min,達到的運動效果不夠。這可能跟學生具備的運動與健康的知識不充足有關,只知道運動可以促進健康,但是運動頻率和運動時間跟健康之間的關系可能并不熟悉,這就造成學生想通過運動促進體質健康,只注重運動的頻率而過少的注重運動時間。但是我校大學生運動頻率和運動時間達標率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吨袊巳荷眢w活動指南2021》強調動則有益,但是沒有達到適宜的運動量,對健康的作用是有限的。
男生的運動頻率和運動時間達標的比例超過女生,大一學生的運動頻率和運動時間達標的比例超過大二學生,公共衛生與衛生管理學生的運動頻率和運動時間達標的比例超過護理學類別。調查影響運動原因最主要是 “學習任務重,沒有時間”,占比為60.35%,其次是活動時間被占用,占比為45.15%。這與學生在高職院校有關,學生在校時間短,學習強度大。一年級基本以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為主,學生學習的難度和強度比較小,有時間去參加各種運動,二年級專業知識多,學習難度和強度比較大,為了能順利去單位實習,二年級學生活動時間被用來學習,體育運動的時間少。護理專業類除了理論課程還有實訓操作,課余時間還要練習,造成護理類學生在三個專業類別中運動時間最少。
其次影響運動的原因是 “場地、器材不足”、“無人指導”、“枯燥,沒意思”、“水平差,怕丟人”、“身體弱、不宜參加”,這些原因一方面跟學校體育設施不配套有關;另一方面方面也反映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不足,缺少專業運動指導員來指導學生運動。
久坐行為也是健康的危險因素,一般久坐時間超過1h就要起來活動一下,被調查的學生中有74%的學生久坐時間超過1h,這個一方面跟學生學習的強度有關系;另外一方面也跟現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有關,目前學生有很多可移動的設備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和電子閱讀器等,讓學生的屏幕時間延長,造成久坐少動的行為生活方式。
(1)增強學生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意識,提高體育運動參與度。
雖然學生對體育運動態度比較好,但是實際參加體育體育運動的次數和體育運動的時間很少,沒有達到很好的鍛煉效果。學校要加強體育課的課程思政建設,在體育課上不僅強調運動競技技巧的重要性,也要普及運動對于健康體適能的重要性,身體健康才是第一位的。體育課也可以增加運動相關的理論內容,給學生普及一次體育活動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根據運動目標、運動頻率、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類型、運動總量和運動實施的進階過程來設計個性化的運動方案。提高學生運動促進健康的知識,提升學生運動促進健康的態度,加快學生運動促進健康的行為。
學校要加強校園運動促進健康的文化建設,可以成立專業的運動指導員團隊,運動指導團隊可以由學生工作處組織牽頭,組織體育老師或者運動專業的老師作為主要指導員,定期給不同專業的學生指導運動知識和技巧,為運動技能差的學生提供專業的運動指導,提高學生參加運動的積極性。學校也可以成立學生社團,社團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傳播運動促進健康的科普知識,讓每位同學都知道運動對健康的益處,久坐不動或者身體活動不足對健康的危害。在健康相關課程中給學生傳達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理念,要以同心圓的形式把自己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傳遞給其他人,為健康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2)合理支配與使用自由時間,鍛煉時間間隙化。
大學生學習強度大,需要健康的體魄才能堅持下去。在學習間隙進行體育鍛煉,這樣就可以減少久坐少動的行為。例如,在上課間隙可以通過上下樓梯或者課間操來改變久坐行為狀態,增加運動時間;在復習知識點時可以采用慢走的形式打破久坐行為狀態;步行上下學來增加自己的運動量。在時間富余時可以通過連續地運動提高運動量。例如,每天晚自習以后,到操場采用快走、慢跑等形式運動0.5h,釋放學習的壓力,又可以有助于睡眠。
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不達標率上升,在完成學業知識的同時,也需要增加體質健康。學??梢猿雠_相應的政策將體育運動作為畢業考核的一部分,通過“陽光跑”、“樂跑”等相關政策的實施,讓學生每周或者每天打卡,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外積極主動地運動,而且還能時刻監督自己的運動量是否達標。這樣對學生來說通過長期間隙時間運動習慣的養成,為以后多參加運動打基礎。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頻率和時間,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3)學校加大體育經費投入,促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學校應該多增加運動場所的建設和體育器材的開放使用。學校有無體育場所和體育器材是影響學生運動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學校沒有室內體育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運動就會受阻。例如,下雨天室外體育鍛煉就不能進行,降低學生運動的積極性。另外學校體育設施比較簡陋和體育器材較少,學生在體育課外沒有體育器材進行體育鍛煉,通過跑步、慢走這樣鍛煉的形式比較單一,學生運動鍛煉的持久度會受到影響。需要體育設備的運動都需要學生自行購買,這對家庭不是特別富裕的學生來說,運動的積極性就大大降低了。學校可以跟其他體育館合作,為我校學生開放體育館,這樣有運動場所,學生參加運動的積極性會提高。學校領導要加大體育部門的建設,增加體育器材經費投入,除了專門用于上課的體育器材外,還可以像圖書館借閱書籍那樣借用體育器材,使用結束以后歸還到體育器材中心。
此外,學校的體育相關社團多舉辦像“陽關體育節”的活動,在一段時間內增強學校體育運動氛圍。還可以通過學生運動會,通過競技體育的形式帶動全校學生參加體育運動。
學校毽球運動在學生中深受歡迎,由于毽球所需要的器材簡單,動作不難,活動對場地要求比較低,學生基本在空余時間可以自行運動,也可以跟其他同學團體運動,通過團體運動還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團結力,形成學校的特色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