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鈺欽
(鄭州市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我國由于國土面積大,地形復雜,經常會出現丘陵和高山等地貌,有時還會面臨嚴重的自然災害,這就要求在道路選線過程中,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確保道路選線更加科學合理。現階段,大部分道路選線設計都是利用二維平面設計進行,通過地理信息系統采集信息,然而,此種設計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只能反映等高線附近地貌與地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開始出現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它的出現給道路選線設計帶來新的機遇,將其進行有效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周圍地理環境表現力,確保道路選線與實際發展相符合。如何優化三維虛擬場景中道路選線設計工作,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維虛擬場景主要指的是一種虛擬數字環境,此類環境是由計算機圖形圖像構造而成的三維數字化模型,利用編制方式,生成視覺感受的人工環境,在這環境中,可實現觸覺和視覺等綜合感知。在此基礎上,可以觸摸、觀察和檢測周圍事物的內在變化,并且與之進行交互,實現人與計算機的有效結合,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通常來說,三維虛擬場景中涉及很多技術,包括三維建筑初步建模、CAD設計圖數據處理以及場景集成等各個方面,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促進作用,尤其是應用于道路選線設計,可以為其奠定堅實基礎[1]。
所謂道路選線,重點是指在道路規劃的起點和終點間選定一條道路中心線,在確保經濟合理和技術可行的同時,還應滿足道路實際使用要求。道路選線作為一項復雜而多樣的工作,經常會受社會經濟與自然條件的影響,因此,在進行道路選線時,要考量多方面的影響因素。道路選線一般要從“淺”至“深”、從“總體”到“具體”,從“面”到“帶”再到“線”,主要包含以下3個步驟。
1)進行全面布局。該項工作實施,應在“起訖點”和“中間”必須經過的據點,找尋可以通行的路線帶,將較大控制點進行確定并連接,形成路線基本走向,比如起訖點與據點之間,可能存在河流或者山嶺,這些都需要對路線進行布局。
2)實施逐段安排。確定路線基本走向后,應對控制點進行加密,完成路線布局方案,即在大控制點之間,根據水文、地質以及氣候等因素,逐段確定小控制點。
3)具體定線。于逐段安排的小控制點間,結合自然跳進與技術標準,對“橫”“縱”“平”各方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反復進行“穿線插點”,確定路線具體位置,使其更加細致與深入[2]。
路線作為道路骨架,選線好壞決定著道路自身的質量,這就意味著道路選線要考量各個方面影響因素,妥善處理各種關系,并遵循相應的原則,具體如下。
1)進行多方案選擇。道路設計不同階段,要使用不同方式,仔細研究路線方案,結合多方論證,在相互比對的基礎上,選取最佳的路線方案。
2)科學處理農業與選線之間關系。選線工作中,要和農田基礎建設相互配合,盡量不占或者少占包括“經濟作物田”“高產田”以及“經濟園林”等田地。
3)綜合考慮工程造價和養護與管理等費用。路線設計應在安全舒適條件下,確保造價低、工程量小和效益高,并有利于開展通路施工養護和管理。如果工程量增加不是很大,可以適當使用高技術指標[3]。
4)確保路線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其中,包括景區和古跡等的道路,應盡量保持原有道路的自然狀態,力爭實現人工構造物和景觀之間的有機協調。
在開展三維地形建模工作時,需要對地圖底面數據與基礎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目的是分析三維地形數據,提升該項工作的有效性。在這一過程中,基礎數據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地形貼圖數據和地形數據,處理地形數據時,需要使用ArcMap軟件,且地形貼圖數據有所區別,重點是利用谷歌地圖軟件進行處理和獲取,將基礎數據獲取之后,還應處理成相同大小的二維坐標,構建建筑、道路以及水系等有關地理數據。地理數據獲取完成之后,要構建“線”和“面”的構建器,對各種矢量數據添加高程值,保存在對應的地理信息系統與數據庫中,最后放到文件夾里面。想要在地形上有效顯示地物,應利用構件器處理“TIN”數據的同時,將其有效添加至地形數據之中[4]。
利用CityEngine 軟件,將地理信息數據處理之后,可以實現數據建模與三維處理,在開展建模處理和軟件處理工作中,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步驟:首先,需要新建工程,打開工程后,要選擇相應的新建場景;其次,完成新建場景工作后,應把地理數據導入至對應的新建場景之中,生成三維地形與三維圖像;最后,在導入地圖地面數據之后,還要使用平移、旋轉和縮放等方式,促使地形相互重合,利用計算機體系結果,產生對應的三維數據模型,再分析模型的細節問題[5]。
一般情況下,進行道路選線設計時,由于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應進行綜合考慮。比如地質層面,要充分考慮到“綠地和高程”“地質與水文”以及“地形坡度”等情況;而對于國家政策來說,需要重視農田設施;人文層面,還要考量不同建筑、房屋以及道路等影響。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后,確定不同因素對決策的影響,掌握其所占權重。具體可以應用層次分析法,將全部因素間重要性加以劃分,整理成矩陣形式,層次分析法矩陣:

影響因素類型坡度/(°)建筑地質環境農田坡度1247建筑12124地質環境141214農田1714141
通過對矩陣進行檢驗,計算一致性指標CI,并得出平均一致性指標RI,由CI/RI能夠計算出隨機一致性比例CR,若是CR小于0.1,矩陣則具有可接受的一致性,若是CR不小于0.1,應對矩陣加以修正的調整,最后檢驗矩陣一致性,看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圍內。最終對各類因素權重進行有效計算,實際計算方法需要借助MATLAB編程來完成,最終得出各類權重的計算結果為“坡度(0.47)”“地質環境(0.17)”“建筑(0.26)”和“農田(0.07)”[6]。
對于不同地區,水文與地理條件有所不同,這決定了其光譜信息存在差異性,結合獲取的影像信息對其進行處理和分類。坡度因素一般要通過DEM使用坡度提取工具進行提取,而高程因素主要由DEM實現分級。另外,建筑因素還需要將矢量化建筑圖層進行緩沖區分析。完成信息提取工作后,需要根據重要影響因素計算成本,無論是成本變化,還是不同曲面起伏表現的狀態,都能有效形成相應的評價曲線。使用加權總和工具,將道路之外存在的影響因素加以疊加,在道路設計過程中,盡量確保新設計道路與原有道路進行重合,最終產生道路位置權值為0的綜合成本評價曲面[7]。
將綜合成本評價曲面生成之后,就可以開展相應的道路選線設計工作。主要包含以下步驟:首先新建2個“shpefile”格式的點圖層,在其中一個圖層之中,畫出道路起點,而在另一個圖層里面標出道路終點、起點和經過點,根據綜合成本評價曲面,應用相應的成本距離工具,輸出“成本距離柵格”;然后使用成本“回溯鏈接”輸出成本“回溯鏈接”柵格;最后利用獲得的“成本距離柵格”和“成本回溯鏈接柵格”,對成本路徑進行有效分析,得出最后的選線結論。
完成對應的選線設計作業后,還需要對所選擇的道路進行矢量化,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使用AecScreen當中的“模型構件器”,賦予其對應的高程值,同時將其保存至“gdb”文件夾內,保存完成后,需要導入至提前創建的三維地形里,實現對道路的漫游觀察,站在三維角度,分析道路具體情況,這類數據就可以作為未來三維地理信息的原始創建數據。
除此之外,在三維地形圖中結合不同影響因素,分析其對道路選線產生的影響,從而在選線結果中體現出來。依照模型設計本身意圖,在道路經過的一些區域,坡度盡量要保持小一點,這樣選線結果才能滿足道路設計基本要求,確保線路更加安全和穩定。選線期間,需要避免很多區域,包括“房屋”和“綠地”等,若是部分地質結構較差的區域應對其實施重點分析,不但要保障道路選線對設計要求相一致,還應考慮到各個方面影響因素,最大程度降低成本[8]。
三維虛擬場景中的道路選線設計,通過使用矢量數據以及數字柵格方式,將不同影響因素充分考慮其中,建立相應的三維模型,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并確保道路選線的科學性,實現道路選線設計的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降低了成本費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施道路選線作業時,既要結合道路選線基本原則,又要分析選線設計的各類影響因素,有效應用層次分析法,將不同影響因素權值大小進行有效確認,從而實現各類影響因素的動態化考慮與分析,進一步優化道路選線結果,為選線結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9]。
2)使用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獲取的地理數據信息,將多個影響因素加以充分考量,結合相關要素,產生相應的綜合成本評價曲面,應用曲面之間的最短路徑與最短距離,增強道路選線的科學性和準確度,確保選線操作更加規范和標準。與此同時,依照各類影響因素,考慮系統的整體性與綜合性,進一步強化系統的整體性,從而降低信息與數據的實際分析難度。
3)利用地理信息,使用相關語法與語言規則,促進道路選線二維與三維的聯動設計,提升語言設計的可視化程度,實現人機交互,強化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確保各類信息能夠得到有效利用,最終在三維虛擬場景中,完成道路選線設計工作,提升道路選線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10]。
要想從根本上提升三維虛擬場景中的道路選線設計水平,相關人員就要充分了解三維虛擬場景以及道路選線的相關內容,結合我國道路選線工作中面臨的問題,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將三維虛擬場景在道路選線設計中的最大價值發揮出來,滿足不同工作環節要求,保障道路選線設計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