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佳華,彭 嵐,雷 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物流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3)
我國商貿企業自2004年以來隨著大量外資企業的進入而得到快速發展,由此出現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商貿企業,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然而,商貿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諸如經營成本過高、管理不到位、物流成本高以及企業運作效率低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商貿企業若想獲得較高收益,依靠購銷獲取商品差價或壓低供應商供應價格等傳統方式來實現已不太符合現實,尤其是在經濟朝著信息化與全球化發展的環境下,面臨的競爭已經逐漸從企業自身轉變為供應鏈的競爭,物流運作水平直接影響到獲取利潤的高低。因此,需要從供應鏈的角度出發對商貿企業的物流運作水平進行綜合研究,找出影響企業發展存在的各種物流因素,讓企業有依據地提高自身物流運作水平。
本文在總結已有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對商貿企業物流活動的認識,總結出一些相對寬泛的影響物流運作水平的因素,具體內容如下。
1.1.1 供應商可靠性
相較于簡單的買與賣這一傳統競爭的交易方式,在供應鏈環境下,由于市場環境與顧客需求的變化,對買賣雙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二者之間不再是單純的競爭關系,而是通過建立良好、可靠、持續合作關系,實現共贏為目標。
1.1.2 供應鏈應急能力
供應鏈應急能力指商貿企業在進行物流運作過程中對各種市場需求變動與突發因素影響物流正常運作的情況作出有效應對的能力。
1.2.1 物流人才的專業水平
人才對于現代化管理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企業開展市場競爭,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人才與知識的競爭,物流管理人員所具備的素質與能力在企業物流活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2.2 物流模式選擇的科學性
物流模式包括自營物流、物流外包與共同配送等,選擇科學的物流運作模式不僅能夠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還能夠減少成本支出。
1.2.3 物流成本核算的合理性
物流成本支出是體現企業物流運作水平最直接的指標,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體系有利于充分了解物流活動中的成本支出與收益,從而制定出合理的物流服務標準。
1.2.4 存貨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是評價企業營運能力的一種定量化的評價指標。存貨周轉率的高低體現了企業存貨管理水平,對企業的資金流轉速度以及資產的運作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
1.3.1 訂單處理效率
訂單處理效率主要指企業在獲得客戶訂單后,通過協調供應鏈上各物流環節,盡可能縮短時間將產品快速地交付客戶以滿足客戶需求。
1.3.2 物流服務創新能力
物流服務創新主要指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結合企業自身優勢,在物流運作上為客戶提供多元化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有利于給企業增加新的利潤點。
1.3.3 商品配送效率
商品配送效率主要涉及3個方面:一是配送商品的正確性;二是配送到指定地址的準確性;三是配送速度的快慢。商品的配送效率體現了物流運作水平的高低。
1.4.1 信息系統自動化程度
信息系統是指為實現物流運作所需的由操作人員、技術設備以及相關程序組成的系統,系統的自動化水平高低影響物流運作效率。
1.4.2 信息技術水平
目前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各個物流環節,主要技術有定位系統、射頻識別、條形碼技術等,為物流運作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諸多便利。
1.4.3 信息共享水平
企業與上下游之間通過信息共享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強與合作各方的聯系,減輕“長鞭效應”,提高企業供應鏈流通效益。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通過專家打分規則來評定多項決策各自重要程度的評價方法,普遍應用于企業能力的評價。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方法。該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將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性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以及各種非確定的問題。本文以某商貿企業的物流活動為背景,運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對該商貿企業物流運作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其物流運作水平各個評價指標組成的集合為A,A={B1,B2,B3,B4},Bi(i=1,2,3,4)和 Cij(i=1,2,3,4;j=1,2,3,4),如表1所示。
根據前面列舉的各種影響因素,可以構建出商貿企業物流運作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見表1)。該模型由3個層次的指標組成,分別是目標層、一級指標(準則層)和二級指標(指標層),其中包括4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

表1 商貿企業物流運作水平影響因素及評價指標體系
設一級指標Bi(i=1,2,3,4)對應的權重為Wi(i=1,2,3,4),二級指標Cij(i=1,2,3,4;j=1,2,3,4)對應的4組權重集為WBi(i=1,2,3,4 )。
2.2.1 一級指標權重的計算
以供應鏈環境下商貿企業物流運作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為準則,應用層次分析法,組織相關專家進行打分,經綜合整理后確定各指標在供應鏈環境下對商貿企業物流運作影響所占的權重,如表2所示。

表2 判斷指標權重
經過yaahp軟件計算得知,其一致性為0.007 9,小于0.1,符合方法要求。因此,權重向量Wi=(0.406 3,0.224 5,0.217 1,0.152 2)。
2.2.2 二級指標權重的計算
同樣借助yaahp軟件,使用以上方法,分別計算出各一級指標對應的二級指標權重。例如以 “物流管理水平” 為準則,對物流人才的專業水平、物流運作模式選擇的科學性、物流成本控制的合理性和貨物周轉率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出判斷矩陣,計算出各自的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同樣,其他二級指標的權重也以此方法得出。由于篇幅有限,各二級指標計算的判斷矩陣就不在此文中一一羅列出來,其權重計算結果如下。
WB1=(0.666 7,0.333 3)
WB2=(0.225 4,0.296 8,0.377 4,0.100 5)
WB3=(0.443 4,0.169 2,0.387 4)
WB4=(0.169 2,0.387 4,0.443 4)
2.3.1 確定評價等級
上述內容已經確定了評價指標及其權重,接下來確定評價等級(評語集)和評價標準。為便于評價,將評價等級分為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共4個等級,因此,評語集U=(u1,u2,u3,u4)=(優,良,中,差)。關于評價標準,由于涉及內容很多,篇幅較長,因此文章中不予以展現。
2.3.2 構建模糊評價矩陣
根據以上確定的評價指標及權重,邀請了5名相關方面的專家對某商貿企業的物流運作水平進行評估。具體評價規則為,如:有2位專家認為水平為“優秀”,再將其除以專家總數后得到“優秀”的隸屬度為“0.4”,之后依據這一方法分別得出“良好”“中等”“較差”的隸屬度為“0.4”“0.2”“0”。專家們根據提供的有關該商貿企業的相關業務信息,對12項二級指標逐一進行評價,將得出的4組數據結果分別設為R1、R2、R3、R4,經統計整理后,匯總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供應鏈環境下商貿企業物流運作水平評價匯總表
2.3.2.1 一級綜合評價
因為WB1=(0.666 7,0.333 3)
所以F1=WB1·R1=(0.667,0.333)

因為WB2=(0.225 4,0.296 7,0.377 4,0.100 5)

因為WB3=(0.443 4,0.169 2,0.387 4)

因為WB4=(0.169 2,0.387 4,0.443 4)

=(0.122 5,0.277 5,0.433 8,0.166 2)
通過以上計算,可以得出第一級綜合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第一級綜合評價結果
2.3.2.2 二級綜合評價
由一級綜合評價結果可得出以下模糊綜合評價矩陣:

已知Wi=(0.406 3,0.224 5,0.217 1,0.152 2)
=(0.333 3,0.385 1,0.265 8,0.075 7)
可得出第二級綜合評價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第二級綜合評價結果
經過以上計算,得出的結論為:30.52%評為優秀,38.05%評為良好,28.01%評為合格,8.40%評為較差。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進行分析,從以上所得數據可以看出,該商貿企業的物流運作能力為良好。其中,物流信息化方面整體評價為中等,與其他3項相比發展水平較低,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該商貿企業的發展均衡度不夠,整體發展水平還未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需要統籌兼顧,協調好各方機制,加大相關方面的投入,才能更好應對當下市場信息化不斷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挑戰。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活動成為了商貿企業運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重視物流方面的建設,不斷優化物流供應鏈,商貿企業才能在市場中獲得更強的競爭力。本文評價指標的選擇結合了諸多文獻的研究成果,其目的是盡可能地構建出符合商貿企業特征的評價體系,使得評價結果更具有科學性。然而物流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結合體,在供應鏈環境下運作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會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文中確立的評價指標也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做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