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穎 丁禮珺



摘要: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全程優質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0年2月~2022年1月收診的60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運用于肺癌患者護理中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患者生存質量,緩解不良情緒,且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高,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肺癌;全程優質護理;臨床應用
我國肺癌發病率逐漸提高,發病患者往往是在40歲以上,但大部分患者發病年齡在60歲以上,其中男性患者多于男性[1]。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在肺癌患者護理中運用可以優化管理工作,解決在護理中存在的不足,完善管理工作,實現對患者的有效管理,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在對肺癌患者護理中采取全程優質護理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實際問題,對于實際應用進行分析,觀察具體情況,并且要持續對患者進行護理。以我院2020年2月~2022年1月收診的60例肺癌患者為對象,對全程優質護理模式的價值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t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患者采取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具體如下:
(1)入院指導。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講解入院后相關注意事項,告知患者病區和相關活動區域等,方便患者和家屬使用住院區[2]。護理人員需要充分的考慮患者需求,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對于患者存在的疑惑,或是日常活動范圍等進行分析,實現對患者有效指導。
(2)健康教育。發病患者年齡比較大,因對醫療知識的認識不足,在發病后可能會不了解自身疾病,并且在治療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會出現不配合情況[3]。要想解決這一情況,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給予患者鼓勵,通過宣傳冊和視頻等方式進行講解,這樣可以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讓患者了解相關知識,避免出現恐懼等情況,提高護理質量。
(3)心理指導。患者發病后會出現較大的心理變化,主要是身體上發生較大的變化,心理和生理上的變化會導致患者出現較大的情緒變化。在對患者護理中需要加強對患者的指導,對于患者出現的緊張情緒進行疏導,讓患者能夠有歸屬感,有治療疾病的信息[4]。在治療期間要充分的考慮患者實際情況,并且要以勸導和安慰為主。
(4)飲食指導。患者發病后要注意飲食調整,了解患者飲食習慣,結合患者需要保證營養均衡[5]。飲食上需要以高蛋白和高纖維為主,并且要準備一些粗糧和雞肉等。
(5)運動指導。患者發病后自身免疫力可能會降低,這就注意要指導患者進行運動,尤其是在患者手術后,要注意觀察患者恢復情況[6]。護理人員可以告知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肢體運動,讓患者能夠更好的恢復活動能力,抵抗疾病。
(6)出院指導。在患者出院前需要告知患者要注意的事項,要定期檢查,小心有可能會出現的復發情況。對于患者護理中可以從飲食、運行和心理方面調整,降低患者生活壓力,可以有效解決實際問題,改善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肺功能、生活質量、情緒和護理滿意度等。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5.0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描述,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FEV1、FEV1%等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負面情緒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具有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83.3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討論
肺癌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咳嗽、咯血、喘息和胸悶等,對患者癥狀進行分析,患者發病癥狀與發病位置有較大的關系[7]。肺癌治療難度比較大,可以通過激光切除、根治性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效果理想。一般手術后需保留肺部組織進行檢查,確定病變程度[8]。針對肺癌患者治療后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進行全程護理可以實現對患者的有效管理,改善護理效果。
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是以改善護理質量為前提的護理措施,通過多種護理措施改善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康復。在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采取多種護理措施,心理指導和疼痛護理等,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心理耐受能力,接受自己的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9],從入院指導、健康教育、心理指導、飲食指導、出院指導等方面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改善護理現狀,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質量,提高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10~11]。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可以實現患者從住院到出院全過程的管理,在了解患者情況的基礎上實施護理措施,完善護理管理工作,解決實際護理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運用于肺癌患者護理中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患者生存質量,緩解不良情緒,且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高,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 李丁.肺癌手術室護理中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17):207-208,211.
[2] 田瑞東.肺癌手術患者實施全程優質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36):214-215.
[3] 李燕.探討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12):98,108.
[4] 劉玲玲.全程優質護理在食道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0):1853-1856.
[5] 蔡會英.全程優質護理在慢性子宮內膜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和價值探究[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1):252-253,256.
[6] 李蕾.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36):263-264.
[7] 甘楚明,潘曉梅,劉國蓮.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婦科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7):41.
[8] 司善菊.全程優質護理干預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16):2670-2673.
[9] 吳春雨.全程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肺癌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3):78.
[10] 孔雅妮.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在腦腫瘤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6):87,94.
[11] 李春紅.全程優質護理在乳腺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7):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