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揚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經典著作,而《歷史與階級意識》是盧卡奇物化理論的經典之作。兩部著作在文本上沒有任何的聯系,但是《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異化勞動理論與《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的物化理論卻有很多聯系和相似的地方,讓我們為之驚嘆。同時,由于所處時代的不同,二者的理論也存在不同觀點。對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二者的內涵與關聯,筑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尊重人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異化勞動理論的闡述是從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出發,從國民經濟學家所關注的“勞動”出發。馬克思指出:“國民經濟學家對我們說,本來,依照概念來說,勞動的全部產品是屬于勞動者的。但是,他同時又對我們說,實際上工人得到的是產品中最小的,萬萬不能缺少的部分”,從而馬克思概括出異化勞動的四重規定:①物的異化,指的就是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創造的財富越多,他自己就會越貧困。工人自己生產的商品越多,自己就會成為更加廉價的商品。②自我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這種本質就體現在勞動應該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下的工人,勞動根本不是他們的本質,而是作為一種外在的力量支配著自己,在勞動中工人感覺不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也感覺不到勞動所帶來的幸福,勞動與工人相對立。③人同自己類本質的異化。④人與人相異化。物的異化使得自然界和人相異化,自我異化導致人與自己的生命活動相異化,加之自己類本質的相異化直接結果就是人與人相異化。馬克思通過異化勞動理論的內容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下資本家對工人殘酷無情的壓榨,也揭示出資本家與工人對立矛盾的根源[1]。
盧卡奇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的思想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和馬克思是一樣的,都是對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的批判,可以稱之為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理論,也就是他的物化理論。另一方面,是他受十月革命的影響,探索一條新的關于歐洲革命的道路,即關于“內容”的總體性的辯證法。
盧卡奇將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與韋伯的合理化思想創造性地結合在一起,綜合形成了物化理論。在論述物化現象這一節,盧卡奇直接從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出發,從商品的結構出發,去區別前資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最為本質性的差別,這一結論是規定著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最根本的質的規定性是商品形式的普遍性。而商品形式的普遍性也使得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的出現物化現象。在物化現象之下,勞動的我們和我們的勞動的主體和客體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使得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而這樣的關系卻是自律的且合乎理性的[2]。
盧卡奇從勞動分工的歷史中去尋找,勞動分工從手工業發展到簡單協作和工廠手工業,最后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機器大工業,作為勞動的我們和我們的勞動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機器大工業中,不僅人的作用直線下降,就連勞動對象也被分割為一個個相似的部分,形成了勞動對象的專門化。而由于勞動對象的專門化,勞動本身也被視為毫無差別的,工人每天只是重復著相同的工作,在冰冷的機器的控制下勞動主體被機械化。盧卡奇認為在這當中起作用的原則是合理化的原則,這個合理化即根據可計算性來加以調節的過程,根據可計算性在勞動對象的層次上,所有不能夠被計算的東西是不被承認的,同樣在勞動主體方面,所有不可計算的也是不被承認的。而在這樣的結構下,工人采取的是直觀的態度,認為是自動的并且合規律的,而當工人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動的合規律的就意味著時間決定一切,工人之間沒有任何的差異,時間與人之間的關系分離,從而導致勞動時間的空間化。
首先,切入的視角不同。馬克思在寫作異化勞動理論時,是從國民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論與工資規律的二律背反出發的。國民經濟學家承認勞動產品是由工人所創造的,而工人勞動的價值是由工資來衡量的,應該說工人得到的工資應該與他們生產的產品的價值是等量的或者是等價的,但實際上,就連國民經濟學家也毫不避諱的說工人得到的工資只是維持生存必不可少的那一部分,這一部分工資實在是少的可憐,可憐到為的不是繁衍人類,而是使工人這個奴隸階級生存下去的那一部分。馬克思正是通過國民經濟的二律背反來論述異化勞動理論的,而盧卡奇在寫作物化理論時,很明顯的是借助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理論,去非常具體地探討“抽象勞動”何以成為關于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定性的范疇。盧卡奇明白在這里唯一起作用的原則就是合理化的原則,作為客體的勞動對象,由于機器的應用和科技的發展,勞動對象已經專門化,而作為主體的勞動本身,也因為合理化的原則,被完全的機械化[3]。
其次,批判維度的不同。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與盧卡奇的物化理論雖然二者都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現象的批判,但是批判的維度卻是不同的。馬克思對異化現象的批判主要是在經濟領域,這主要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有關。而盧卡奇生活的年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歷經了二次工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資本主義已由自由競爭過渡到了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隨著機器的廣泛應用,許多的生產領域,工人的作用明顯下降,工人的供給已經超出了實際的需要,因此,資本家對工人的壓榨是更加殘酷的,這個時候,物化現象已經不僅僅是在經濟領域,而且蔓延到政治和文化領域。資產階級為了更好的鞏固統治,出臺了各項政策和頒布各種法律,使得各類的行政人員只能聽從和執行。
最后,揚棄的途徑不同。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于對象化和異化做了嚴格的區分,馬克思認為對象化是永恒的范疇,而異化是歷史性的范疇,馬克思認為異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特有的現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異化現象就會退出歷史舞臺,馬克思認為只有消滅私有制,消滅社會分工,用革命的方式打碎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達到自我異化的揚棄。盧卡奇是十月革命影響下的哲學家和革命家,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后,整個歐洲社會掀起了無產階級革命,但是革命被鎮壓,最終失敗了。這個時候盧卡奇嘗試探索一條新的革命道路,他認為革命的失敗有很大原因是工人的不團結,工人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處境,甚至是意識到自己被壓榨和剝削,自己也無力從中走出來,因此,盧卡奇認為物化意識對無產階級意識的侵蝕,使得無產階級失去了革命的信念,放下了對資產階級的戒備,只有恢復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才能真正做到對物化的揚棄,革命才能成功[4]。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的物化理論二者的共同點都主張對人的主體地位的恢復。無論是物化理論還是異化理論都有這樣的呈現,人作為這個世界的主體,通過辛勤的勞動,生產出各種類型的勞動產品,但是這些產品卻不屬于勞動者所有,所有的勞動產品都與勞動主體相對立。資本主義社會下工人每天沒有任何勞動的積極性,在勞動中根本找不到自我價值,人失去了最本真的狀態。世界所呈現出來的發展和進步本該是人與人交往的結果,卻獲得了物的性質,人與人的關系只能通過物與物關系表現出來。所以,二者的理論都是通過對充斥著異化或者物化現象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以及用何種方式揚棄物化或異化現象,以達到對人的主體地位恢復。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雖然有著自身的缺陷,但是盧卡奇對于物化現象的研究從經濟領域、政治領域上升到意識形態,體現了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新時代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重要性,在新時代我們應該緊緊圍繞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應當正確對待科學技術,理性應用科技,同時,我們應當尊重在發展過程中對人的主體地位的重視,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始終都是圍繞著人這一核心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