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黑河市黑河小學 俞朝琪
生本教育強調“先學后教、教少學多、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探究為前提,教師在掌握學生學情的情況下,確定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跋葘W小研究”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以及學生課堂的主動性和自學性的提高,與“先學小研究”的設計是否合理有直接關系。合理設計“先學小研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現高效課堂。
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于20世紀90年代末在我國首次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顧名思義,生本教育就是把學生放在本體地位的教育,是針對于傳統的“師本教育”而言的。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課堂教學基本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是被動的,這種教育理念下的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吧窘逃闭玫罐D過來,核心思想是高度尊重和依靠學生,貫徹“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把以往傳統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這種教育思想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并非主宰的作用。
生本理念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對實踐具有切實的指導作用,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在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導下,對于一線教育工作者來說,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就是實施“先學小研究”。“先學小研究”是指教師根據課程目標、對教材文本的解讀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的課前引導性材料,材料形式不唯一,要求教師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在講授新的教學內容之前,讓學生先進行嘗試性學習,其課堂教學的步驟是自主先學——小組互學——全班共學——教師幫學。
預習是一種學習方法,指在學生學習新的課程之前先進行自學準備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會結合教師所布置的預習內容,對知識進行有目的性的提前學習,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完成課后習題,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批注,課上與教師同學討論解決。課前預習有助于學生接受新的知識,但在實施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因為課前預習內容比較忠于教材,形式較為固定,教師把預習當成學生課前需要完成的一項作業,并不屬于教學設計的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和學生雖然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但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課前預習流于表面形式。
“先學小研究”和傳統的課前預習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首先,兩者性質不同,課前預習是一種學習方法,“先學小研究”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它與整節課相聯系,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其次,“先學小研究”和課前預習的側重點不同,課前預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內容有大概的了解,便于后面教學的進行,而“先學小研究”則目的性更強、要求更高,其目標是讓學生融入到新知識中先行學習;再次,在內容和形式方面,課前預習一般偏重于參考教材的知識點進行,形式比較固定,“先學小研究”內容更加全面和深入,形式更加靈活;最后,課前預習的原則忠于知識本位,而“先學小研究”則要考慮“低入、開放和趣味性”的設計原則。
在設計的多樣性方面,主要包括設計形式的多樣化和答案的不唯一性。首先,設計形式多樣化。“先學小研究”形式可以是口頭傳達、書面作業、計算題、調查研究或者實驗操作等。其次,答案的不唯一性。設計“先學小研究”時,應注意答案和方法的多樣化,一道題有多種解決方法,教學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其敢于質疑的批判性思維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固定的知識不如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思維方法。首先,教師設計“先學小研究”之前,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小研究作為課堂必備的一個環節,培養學生在課前主動認真思考的習慣。其次,小學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有效策略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力。
“先學小研究”設計的目標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首先,要根據課程目標以及重難點內容進行設計,內容要集中,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指向作用。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的最后一小節《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時,書中有一道例題是:媽媽帶100元去超市購物,買了兩袋大米,每袋30.6元,還買了0.8kg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錢還夠買一盒10元的雞蛋嗎?為了突出顯示本節課學習內容的重難點,教師設計“先學小研究”可以將例題進行簡化:媽媽去超市購物,買了兩袋大米,每袋30.6元,還買了0.8kg肉,每千克26.5元,帶100元錢夠嗎?這樣學生排除了其他干擾因素,會研究得更加細致和深入,且能完成規定的教學目標。其次,設計目標要考慮學生的需要和發展。在設計問題的情景時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興趣需要并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能力。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負數》一章節時,如果直接用數軸來表示,學生可能理解上會有困難,教師在“先學小研究”中可以讓學生觀察天氣溫度的變化,或者冰箱內外的溫度差別來體驗負數的存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同時,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設計“先學小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除了要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以外,還包括要面向全體學生,盡量照顧到每位學生的發展。因此,在設計“先學小研究”的時候,應該體現“低入”的原則,每名學生的數學基礎和思維以及學習情況不一樣,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設計難度適中的小研究,使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通過努力完成任務。
“低入”的“先學小研究”,首先,有利于中等生和后進生的發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讓他們體會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提高自我效能感。其次,可以真正實現小組討論的價值。在傳統的課堂模式里,學生在小組討論時易流于形式,優等生占主導,一部分學生被邊緣化,并不能實質性地提高學習效果。學生完成“先學小研究”后再進行小組討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解題方法和思考方式,都可以參與到互動中來,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
小學生年齡段一般是7~12歲,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小學低年級的兒童思維在發展過程中剛剛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的特點,并正在經歷去自我中心主義以及群集運算;小學高年級同學則正是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發展的時期,而這兩種思維的發展恰好對數學學習有很大幫助,學習數學能促進這兩種思維的發展。教師在設計“先學小研究”時應注意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發展的不同特點,開放性地設置問題。教師要用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先學小研究,學生在課堂中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結果后,教師對結果和整節課堂進行教學評價時要注意善用鼓勵和激勵的策略,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總之,小學數學需要學生具有抽象思維,在學習中學生普遍會產生數學難學、理解難度大的感覺,進而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情緒?!跋葘W小研究”還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打消數學學不會的心理負擔,感受數學的魅力。